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諾貝爾經濟獎 2美學者共享

中國時報  2009.10.13 諾貝爾經濟獎 2美學者共享 楊明暐/綜合斯德哥爾摩十二日外電報導  美國學者艾琳娜.歐斯壯(Elinor Ostrom)和奧利佛.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因對於經濟治理,亦即權力在企業和經濟體系中運作的方式,做出精闢分析,獲得二○○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歐斯壯是經濟學獎自一九六八年設立以來,第一位獲獎的女性。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兩人得獎時,讚揚歐斯壯對經濟治理所做的分析,說她的研究展現了使用共有財的團體如何成功管理這些資產。威廉森則發展出一套理論,可讓企業公司充任解決衝突的架構。  歐斯壯 首位女性獲殊榮  皇家科學院說,歐斯壯對於「共有財皆管理不善,應受到中央當局控管或將其私有化」這一傳統觀念提出挑戰。她對使用者管理的魚類資源、牧場、森林、湖泊和地下水盆地進行大量研究,並據此得出結論,即結果往往比標準理論預測的要好。  至於威廉森,皇家科學院說他主張市場以及類似公司這種分級組織,是不同的治理架構,兩者解決利益衝突的方法也不同。企業和經濟體系內的治理問題,已成為世界經濟危機的核心議題。例如企業董事會未能管轄過高的酬庸,或避免發放紅利獎勵過度的冒險行徑,便屬於企業治理的問題。  經濟治理 推進研究主流  皇家科學院表示,過去卅年,這些開創性的貢獻將經濟治理的研究從邊緣推進到備受科學重視的最前線。兩位得獎人的研究顯示,經濟分析能將大部分的社會組織形式清楚顯示出來。  歐斯壯和威廉森兩人將均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四六二○萬元)獎金。目前擔任印第安那大學教授的歐斯壯,一向熱中研究人與自然資源之間的互動,近年來一直有人提到她可能獲獎。不過她在接獲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通知電話時,仍感到驚訝。她說:「有許多人工作非常賣力,能獲這個獎是極大的榮幸。」  威廉森 期望組織扮要角  威廉森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華特哈斯商學院,他對獲獎感到「非常高興」。威廉森認為得獎的益處之一是,或至少他希望是,將來有關經濟活動的研究,「組織」能扮演更突出的角色。  經濟學獎是諾貝爾各獎項中最後頒發的,去年的得主為保羅.克魯曼。諾貝爾獎原本並沒有經濟學獎,這是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獎創立者阿爾弗瑞.諾貝爾,於一九六八年特別設立的獎項。 ========== 中國時報  2009.10.13 威廉森 鑽研市場交易成本 蔡鵑如/綜合報導  奧利佛.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一九三二年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蘇必略鎮,現年七十七歲,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華特哈斯商學院。威廉森先後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商學院,一九六三年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母親是中學校長,教授拉丁文,德語和法文;父親是理化學老師兼棒球校隊教練。威廉森本想當律師,中學愛上數學轉唸商科。  威廉森師承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Ronald Coase)和賽門(Herbert Simon)。賽門的研究領域囊括經濟學、統計、會計、心理學、哲學和政治學,對威廉森日後的跨學科研究影響頗深。寇斯在一九三七年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論文,更由威廉森發揚光大。威廉森以恩師的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並導入產業組織論。理論的精髓是,每完成一項交易,就會有交易成本,交易產生的問題越大,例如發生訴訟或糾紛,企業就越可能建立垂直整合的階層式組織。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省交易成本,以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取代成本更高的市場交易。  威廉森也是「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命名者,他的著作《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被譽為新制度經濟學中,專論交易成本理論重要著作。 ========== 中國時報  2009.10.13 歐斯壯 種菜領悟合作共有 蔡鵑如/綜合報導  艾琳娜.歐斯壯(Elinor Ostrom),生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現年七十六歲,任教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  歐斯壯的少女時代,正逢經濟大蕭條後期與二次大戰。資源匱乏,飲水奇貨可居,她在自家菜園種菜,把蔬菜製成罐頭,並體會出「人類面臨資源短缺時,能為共同利益互相合作」,為日後研究立下基礎。  歐斯壯先天有口吃毛病。高中老師為協助她克服言語障礙,安排她進入學校辯論隊。一開始她常遭隊友戲弄,但不久後便成為隊上第一把交椅。  她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研究所期間,認識夫婿、知名政治學者文森.歐斯壯。拿到博士學位後,她在一九六六年進入丈夫任教的印地安那大學政治系。一九七三年,夫妻倆創立「政治理論暨政策分析研討會」。  歐斯壯的研究,著重於人類與生態系統如何相互影響,使水、森林、漁產等共享性資源得以永續生產。  一九九○年,她集結研究成果,出版「管理共有財之道」這本著作,成為研究公共政策的必讀經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