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關方面在1月下旬出手阻止由中國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銷售的一隻投資產品違約,這一決定既讓人鬆了一口氣,同時也令人擔憂。
“擔憂的是,只要發生一次違約,投資者就可能競相離場,使整個影子銀行業市場陷入一場由流動性推動的信貸危機,”摩根大通(JPMorgan)經濟學家朱海濱在發給客戶的一份簡報中表示。“但是,一次管理得當的違約對中國的影子銀行業可能是積極的一步。”
朱海濱補充說,經濟增長放緩使監管寬松的信托公司今年更有可能發生違約,這些機構推出的投資產品讓中國的儲戶避開被人為壓低的利率。“那將有助於恢復市場紀律,緩解道德風險問題,”他指出。
如果當局的行動不力,這些投資產品將繼續吸納家庭的資金,中國的家家戶戶急於獲得高於銀行存款的回報率。這些資金進而將流入房地產開發等領域,而官方擔心,房地產價格已經過高,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水平。一方面可能發生違約、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泡沫,這種局面對北京方面耿耿於懷的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可話說回來,違約並不是沒有先例的。
1998年發生的一件事已經被多數人忘卻,但它其實與中國目前的情況有相似之處:時任中國總理的朱鎔基決定關閉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GITIC)。廣信是那一代影子銀行之中最為失控的代表,該機構向投資者募集資金,用於購買房地產以及其它任何感興趣的資產。
廣信成為中國大型金融機構中首家正式破產的機構,觸發因素是其無力向外國債權人償還一筆1.2億美元的貸款。廣信破產之後,還有數以百計的其他信托公司崩潰。
當會計集團畢馬威(KPMG)最初被聘請做審計,以確定廣信的負債規模時,發現了26億美元資產和44億美元負債。盡管如此,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此前仍給予該集團與中國財政部相仿的最高投資評級。據卡爾•沃特(Carl Walter)和侯偉(Fraser Howie) 2010年合著的介紹中國金融市場運轉機制的《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一書透露,朱鎔基親自決定聘請外國會計師事務所,因為他對中國審計機構提交的數據感到失望。
在接下來四年的法庭訴訟過程中,債權人提交了56億美元的索賠申請,包括來自外國債權人的47億美元。最終的回收率僅為1美元收回12.5美分。“失敗的規模讓人驚愕,”兩位作者補充說。“它使外界對北京方面充當中國最重要金融機構後盾的承諾(如果說不是能力的話)產生疑慮。”
當年的中國只有1450億美元外匯儲備,還有幾乎等量的外債,相比之下,現在中國擁有3.8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儲備。可是,朱鎔基當時明確表示,不出手紓困債權人的決定,反映了中國官方無意彌補債權人的損失,而不是無力這麽做。
“(中國)完全有能力償還債務,”朱鎔基當時說。“問題是這種債務是不是應該由政府來償還。”
現在,人們對當今這一代影子銀行提出同樣性質的問題。問題仍然是,當這些影子銀行和信托公司的產品陷入困境時,政府應不應該補償債權人和投資者。但這一次,問題大得多,牽涉的利益也大得多。而且這一次承擔虧損的將是中國公民,而不是外國債權人。
“就目前而言,中國央行支撐著一切,”沃特在談到當今的影子銀行業時表示。他又說,“他們不得不殺掉幾個,而且他們也已經準備好這麽做。”此言源自中國成語“殺雞儆猴”。
無論中國做什麽或者不做什麽,對世界的影響都將比15年前大得多。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的信貸總量(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機構)升至GDP的180%。但現在,中國正試圖遏制扶搖直上的信貸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國內的資金成本和中國向全球借款人提供資金的成本將會上漲,加劇全球“錢荒”。
桑曉霓(Henny Sender)是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國際金融記者
譯者/何黎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7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