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金融風暴市場失靈 政治經濟學抬頭

中國時報  2009.10.13 金融風暴市場失靈 政治經濟學抬頭 謝錦芳、林上祚、黃馨儀/台北報導  二○○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中一位得主艾琳娜.歐斯壯(Elinor Ostrom)教授,居然是政治學出身,顯示全球金融風暴暴露的市場失靈問題,讓組織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再度獲得重視。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由於去年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各國,引發對金融商品與金融機構管理、組織的探討,兩位學者在此領域都有相當深厚的研究,得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歐斯壯的研究著重在傳統模式對共有財(common property)的不良管理,她主張藉由設立中央機構或是予以私人化等兩種方式,才能有效管理。國內關於原住民自治區與自然保育成本效益分析等政治經濟學論文,很多引用她在一九九○年提出的成功自主治理共用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s)八個設計原則(design principles)作為檢驗標準。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指出,知名學者哈定寫了一本書《共有財的悲歌》,指地球上許多共有財被濫用,結果造成悲劇。歐斯壯的研究主要是想找出例子來證明哈定是錯的,但卻在許多尚未現代化的傳統原住民部落看到相反例子,這些部落發展出一套規則,可以達到資源永續,例如訂定一次只能捕殺多少動物。  胡勝正表示,威廉森的組織經濟學主張,市場不見得永遠都比組織有效率,組織的存在有效降低了市場資訊不對稱導致的交易成本,他進一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公司的產生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指出,威廉森成名甚早,他是把先前曾得諾貝爾經濟獎的寇斯(Ronald Coase)所提出的理論進一步發揚光大。在七○年代,他是最早把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運用在企業內,讓我們更了解企業的內部運作。威廉森的理論可以運用在許多層面,特別是針對大企業的分析,他認為大型民營企業的存在是因為比較有效率,它們也可能濫用權力與影響力向政府遊說,不過,政府最好是直接對大企業的行為加以規範,而不是限制企業變大。  一般相信,威廉森強調經濟組織與經濟制度的重要性,歐斯壯凸顯公共政策取捨所須面臨的機會成本,二者在現階段,剛好與金融風暴後,全球金融監理制度重建的時代氛圍接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