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就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就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福利失效 長期失業者受煎熬

福利失效 長期失業者受煎熬
大約130萬名長期失業者,失去聯邦福利已進入第四周,使其中一些人面對艱難抉擇。
CNN金錢網站報導說,上一波經濟嚴重衰退時,聯邦為耗盡州政府提供的六個月失業福利的人,提供延長失業福利,可是因國會未予延長,這項計畫在上月底期滿失效。
許多失業者表示,雖然經濟復甦已久,可是仍然一職難求。
休士頓的馬可斯‧魏斯利原為金融業資訊科技人員,去年春天失業後一直找不到新差事,決定轉向亟需資訊人才的醫療保健業,可是他還要再幾個月才能修完醫療資訊科技課程,現在卻連房租都付不出來,可能被迫以車為家。
他說:「我不是在尋求施捨,我真的很想工作。」
康州Waterbury的克絲汀‧佛斯特已經找到工作,可是2月才能上班,現在卻連雜貨都買不起,上周花了兩天排隊申領糧食券。與她一起排隊的大批難友全是失去失業福利的人。
35歲的布瑞德‧鮑曼原在一個非營利機構工作,輔導底特律地區學生,去年7月因預算不足而失業,連健康保險費都得父母和祖父母幫他付。他最近靠著出借他的道奇轎車,每天收取20至25元租金。
他說:「我不能每天把車子借出去,因為有時我必須開車去赴求職面談。」
賓州Shinglehouse的家庭療護助理珍‧溫莎,每天忙著四處求職,還得向朋友借錢付汽車保險費,以便趕赴面談。她拚命節省,可是不知道如何應付兩周後得付的461元房貸。
她說:「我只能努力嘗試和哭泣,祈求上帝開恩。這個政府真的會把每一個人整垮。
【2014/01/21 世界日報】

似乎看到美國過去特有的獨立、勤奮精神開始隕落。

人力嚴重不足 日擬鬆綁外勞

人力嚴重不足 日擬鬆綁外勞
日本政府重新檢討外勞政策,期彌補「少子高齡化」趨勢下的人力不足;有人建議技術勞工的「實習期」延長為五年,也考慮開放純勞動的非技術外勞。
日前舉行的產業競爭力會議中,與會者提出擴大引進外勞及提高女性就業率等政策。日本現行的外勞制度為「外籍人士技能實習制度」,其法令精神為轉移日本技術、培養開發中國家人才,目前在日本外勞約十五萬人。
然而日本勞力嚴重不足,日本銀行本月公布的「地區經濟報告」即指出,人力不足已導致地方工程延宕,特別是建築業。「新日鐵日金」董事長兼執行長宗岡正二表示,「因應災後重建,及辦公大樓、大廈、倉庫等與景氣息息相關的工程暴增,不只工地缺人,連設計人才都缺。」汽車業界抱怨,因為缺開車的司機,新車做好卻運不出去。
經濟再生大臣甘利明說,「對少子高齡化的勞動力不足,及二○二○年後半『團塊世代』進入後期高齡期(七十五歲),日本該如何因應,外商十分關心。」經濟財政諮詢會議的民間專家指出,政府設定經濟成長率要達百分之二,但推算回去,勞工明顯不足。對二○二○年東京奧運的建設進度,也會有不利的影響。
產業界建議,政府應允許技術外勞得以再入境,且單次停留期間從三年延長到五年,工作範圍擴大到醫療及長照。另外,盼放寬引進沒有專業技術的外勞。政府內部持續有雜音,厚生勞動省、法務省舉二○○八年金融風暴後,日裔巴西勞工大量遭解雇帶來的治安問題,以及社會福利預算膨漲等,態度保守。
【2014/01/22 聯合報】

台灣也該引以為鑑。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受天候影響 美國12月非農就業人口增加不如預期

「北極豬」肆虐 凍傷美就業市場
美國去年12月非農就業人數新增7.4萬人,遠不如市場預期的20萬人,部分原因是12月天氣為2009年來同期最冷,降雪量也較大,導致民眾出不了門,阻礙企業聘雇,冬季嚴寒凍傷日漸回暖的就業市場。
勞工部用來計算失業率的家庭調查資料顯示,去年12月27.3萬人因天候不佳而未向雇主報到,是1977年來同期最多。經濟學家爭論的點在於,天候嚴寒對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的影響有多大。新增非農就業人數是針對企業的調查結果。
Renaissance總體研究公司美國經濟部門主管杜塔說,天候無疑衝擊到企業聘雇,例如營建業、休閒和零售業增加的就業人數都減少。若在勞工部對企業的調查期間,員工未收到薪資,天候不佳就影響到新增的非農就業人口。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估計,天氣寒冷使去年12月增加就業人數少掉5萬到7.5萬人。聯合信貸首席美國經濟學家班德霍茲認為,天候因素使就業人數增幅減少10萬到11萬人,也就是說,去年12月並非另一波下滑趨勢的開端。
IHS全球透視公司主管艾德斯坦說,過去五年12月因為天候而未報到的平均人數為16.58萬人。
【2014/01/12 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人力過剩 攀海嘯後新高

人力過剩 攀海嘯後新高
景氣冷颼颼,勞動市場拉警報。主計總處昨(26)日公布今年人力「過剩」的廠商比率高達2.9%,創2009年金融海嘯後新高。三大科學園區之一的中科受面板及精密機械業出口不振影響,人員過剩廠商比率從去年的5.2%暴衝至11%,為未來半年失業率添隱憂。

圖/經濟日報提供
另外,竹科與南科人員過剩廠商比率雖不像中科暴衝,但也呈增加趨勢,竹科從2.6%提高到4.6%;南科從4.4%提高到5.9%。
針對主計總處的統計,中科管理局表示,目前中科不但沒有放無薪假的狀況,且今年前十月人力聘雇總數達3.0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5%,是歷史新高紀錄。
此外,中科今年前十月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48%,主要是半導體業者表現帶動,估計全年營業額可達4,500億元,即使保守估計是4,000億元,也是歷史新高。對主計總處相關數據,不是很了解。
主計總處昨天發布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其中工業及服務業有人員過剩廠商比率從去年的1.6%,增加到2.9%。扮演我國出口重鎮的三大科學園區員工過剩廠商比率,均比整體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水準還高。接近九成業者反映人力過剩主要原因是「業務不振」。
經濟部官員解讀,中科主要以精密機械、面板業為主,今年受到日圓貶值及大陸、韓國激烈競爭衝擊,兩大產業產量均較去年同期衰退。
【2013/12/27 經濟日報】

如果明年的景氣再不如預期,恐怕會有裁員潮。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近5個月新低…11月失業率 降至4.16%

近5個月新低…11月失業率 降至4.16%
 
圖/經濟日報提供
主計總處昨天公布11月失業率為4.16%,比10月下降0.08個百分點,創近5個月新低。
不過,1至10月平均實質薪資45112元,已倒退至15年前的水準,國內薪資凍漲,卻又傳出華為、中興等大陸品牌手機廠高薪挖角,年薪可達4千多萬台幣,春節後是否掀起人才外流潮,仍有待觀察。
11月失業人數47萬8千人,較10月分減少約9000人,就業人數1101.9萬人,比10月分增加2萬3千多人。主計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羅怡玲表示,失業率持續降低,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失業情勢已趨於和緩」。
與亞洲四小龍比較,台灣仍是失業情況最嚴重的地區,而且就算有工作,薪水依舊沒起色。據主計總處統計,如果把年終、紅利算進來,1到10月平均薪資為46326元,扣掉物價漲幅,平均實質薪資為45112元,比15年前還少0.88%。
如不納入年終、紅利,再扣掉物價增幅,實質經常性薪資只有36690元,比14年前下滑1.24%。
羅怡玲說,由於國內經濟「不能說是復甦的很好」,因此非志願失業人數也起起伏伏,目前走勢算是平緩,仍會持續關注。
按年齡層觀察,15至24歲失業率13.56%最高;25至44歲年齡者為4.24%次之;45至64歲年齡者為2.16%。
同時,11月累計30歲以下青年失業人口為22.8萬人,占全體失業人口47.8萬人約47%,也就是每2個失業民眾中,就有1個是不到30歲的青年。
前11月平均30歲以下青年失業人口為22.3萬人,占全體失業人口比率也超過48%,由此可見,儘管整體失業率緩步走低,但是青年失業問題仍未好轉
【2013/12/24 聯合報】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柏南克:就業市場嚴重疲弱

柏南克:就業市場嚴重疲弱
 
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8日表示,美國就業市場仍「嚴重疲弱」,失業率可能低估了這種情況。
柏南克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討會後答詢時說:「我認為失業率可能不足以反映勞工市場疲弱的程度,就業人口比率則又言過於實,因為勞動參與趨勢是往下的。
他說:「就業市場嚴重疲弱,許多年輕人還與父母同住…這也是聯準會採取強力行動、支撐創造就業的原因。」
柏南克並未直接評論上周五出爐的就業報告,報告中顯示美國10月失業率升至7.3%。
柏南克是出席IMF表揚經濟學家費雪(Stanley Fischer)貢獻的研討會,與會者還包括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 )與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他們都是費雪的門生。
【2013/11/10 經濟日報】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9月失業率 降到4.24%

9月失業率 降到4.24%
畢業失業潮趨緩,失業率降下來了。主計總處昨(22)日公布9月失業率來到4.24%,較8月下降0.09個百分點。但同時公布的8月實質薪資仍持續衰退,主計總處表示,勞退新制上路後,雇主退休金提撥成本增加,加上代工微利化,薪資成長不容易。
9月失業人口為48.6萬人,較上月減少1.1萬人,其中初次尋職失業者減少7,000人,顯示社會新鮮人逐漸進入職場。不過,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的失業人數增加,由上個月的13.6萬人上升到13.8萬人。
主計總處也公布8月經常性薪資,為3萬7,820元,年增1.61%。加計各類獎金、加班費平均薪資為4萬2,522元,年增1.63%。考量物價上漲因素,1到8月實質平均薪資為4萬6,111元,較上年同期降0.94%,為近四年新低,並衰退到16年前水準。
【2013/10/23 經濟日報】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勞動力流動是歐元區就業良方

勞動力流動是歐元區就業良方
2013年 08月 01日 13:54
年前,歐元區成功遏制了威脅歐元區的債券收益率升勢。到了現在,歐元區似乎又取得了一項進展,制止了一種發展更慢、但根本影響卻更大的不利勢頭:歐元區失業率的不斷上升。

但儘管歐洲央行的防禦措施在第一時間對債券市場起到了減壓作用,不過在促進就業方面,歐元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後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給歐元區帶來的就業損失是巨大的,令失業率從2008年3月的7.3%大幅升至12.1%。不過6月份就業數據帶來了一些值得稱道的進展。

6月份數據公佈時,之前被向上修正至12.2%的5月份失業率被重新修正至12.1%,從而令歐元區失業率得以連續四個月較前月持平。6月份歐元區失業人數小幅降至1,927萬人,為2011年4月以來首次下降。令人鼓舞的是,儘管當月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失業率上升,但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失業率均有所下降。

與歐元區以往的情況類似,總體失業率數字無法體現成員國就業情況的巨大差異,而這正是決策者面臨的實際挑戰。比如在統計了6月份失業率數據的各成員國中,奧地利失業率為4.6%,而西班牙失業率卻高達26.3%。

因此歐元區勞動力能否加快流動是至關重要的。歐元區危機之前就有研究顯示,歐元區境內的跨國勞動力流動大大弱於美國境內的跨州勞動力流動。

最有希望說得通的看法是,在經濟繁榮時期,許多勞動者沒有什麼理由離開母國。歐洲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關鍵阻力仍是語言和文化障礙。

不過,在失業不停增加的階段過後,就算失業率維持不變也是令人稱道的。從政治上看,這種進展也可能會比債券收益率停止上升來得更加重要。一些經濟調查顯示,招聘意願正在回暖,提振了消費者信心。

不過為了推動失業率持續下降,歐元區的受困經濟體還需要進行更多改革。

Richard Barley

==========================
失業率統計有個很弔詭的地方在於它把放棄找工作的人排除在統計母體之外。
所以,失業率的下降有可能是因為有部分的勞工因為已經失業太久而心灰意冷,不再積極找工作了。

鑒於歐洲各國對於本國勞動的保護,歐洲勞動力的流動應該會遠比想像中的困難。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克魯曼專欄/低估長期失業殺傷力…笨!

克魯曼專欄/低估長期失業殺傷力…笨!
 
自從金融海嘯爆發、聯準會開始「印鈔票」以圖控制損害之後,各界便不斷警告此種措施將引發通貨膨脹。例如2009年極具影響力的保守派經濟學家梅爾策就曾警告,美國很快將成為「通膨國家」。2010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也要求聯準會提高利率,以消弭通膨風險。2011年共和黨眾議員萊恩曾痛斥柏南克,對根本不存在的通膨提出警告,還強調美元貶值會造成可怕的結果。
時至今日,聯準會的確非常擔心通膨,但擔心的是通膨率實在太低了。
這些人為何要擔憂通膨?聯準會為提振經濟,先後共買進逾2兆美元的資產,包括民間債務、住宅機構的債務及公債;聯準會在購買這些資產時,實際的作法是把私人銀行存在聯邦準備銀行的準備金數字提高,而非真的印鈔票,但效果十分接近。於是惡性通貨膨脹之說便不脛而走。
其實並非如此。金融海嘯從一開始便使我們陷入「流動性陷阱」之中,許多人寧願緊抱現金不放。美國1930年代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流動性陷阱」困境,日本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現在美國又再次陷入。
經濟學者們,包括柏南克和我在內,都知道只要我們還在陷阱之中,尋常的經濟法則便喪失作用。舉例而言,預算赤字並不會拉高利率,印鈔票也不會造成通膨;削減政府支出只會對所得與就業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懷疑論者普遍都不理會這些分析,一些學者更稱此為「流動性噱頭」。但經過四年後,「流動性陷阱」的主張者們似乎正確無誤。
另一項值得密切注意的問題,是如何衡量通膨趨勢。聯準會所用的衡量工具中排除了食品及能源價格,因為這兩項的波動過於劇烈。許多評論者都嘲笑聯準會只聚焦於「核心」通膨率,尤其是當2011年初食品及能源價格一度飆漲,使「整體」通膨率超過4%、而核心通膨率仍然偏低之際。但後來通膨當然又告回落。
所以所有這些對通膨的憂慮皆大錯特錯,而在後面為通膨煽風點火者的經濟主張也完全不對。目前以聯準會常用的衡量工具來看,通膨率僅略高於1%,實在是低到危險的程度。
通膨偏低將打擊借款及支出,鼓勵人們坐擁現金。由於我們最嚴重的經濟問題就是總需求不足,因此通膨下降將使問題更惡化。
通膨偏低也使償債負擔加重,使民間的債務困境惡化,這也是造成總需求過低的原因之一。
通膨何以會下降?原因是經濟持續疲軟,勞工無法要求加薪,許多業者被迫降價求售。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即經濟疲軟造成通膨偏低,而通膨偏低又使經濟更疲軟。
我們現在再不採取行動來促進經濟,實屬愚不可及。每當有人主張必須採取更多貨幣及財政措施以減少失業時,一些自認聰明的人總是強調應該聚焦於長期措施,而非只用短期處方。然而事實是如果無法解決短期的難題,我們將會掉入長期、慢性的經濟鬱卒之中。
我們坐視長期失業者不顧,等於是在美國社會中製造了一個「永久失業階級」;這與通膨偏低的意義相當類似:如果聽任短期經濟問題化膿生蛆,將使我們陷入長期、甚至永久性的經濟敗局。
我們對經濟挑戰所採取的因應行動已連番慘敗,因此在未來許多年間我們須為這些失敗付出代價。
(作者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13/05/04 經濟日報】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新高!西班牙620萬人失業

新高!西班牙620萬人失業
 
西班牙失業率再創新高,首都馬德里的民眾為找工作在就業安置中心外排隊。
(美聯社)
西班牙國家統計局廿五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失業率再創百分之廿七點一六的新高紀錄,比前一季的百分之廿六點○二更加惡化;經濟衰退與失業激增,引發外來移民的歸鄉潮,使去年西班牙人口出現一九九八年有年度人口統計以來首次下降。政府預訂於廿五日宣布新改革計畫,以刺激經濟。
統計局指出,第一季底為止,總失業人數達六百廿萬人,比前季增加廿三萬七千四百人,是西班牙失業人口首度突破六百萬大關。全國共有一百一十九萬個家庭面臨全家所有合法工作者統統失業的困境,比前一季又增加七萬二千四百家。
由於失業持續增加,更多民眾無力償還房貸,導致住宅遭銀行沒入的家庭越來越多;從二○○八年以來,法院已執行廿五萬件以上的住宅沒入令,而去年一年便超過七萬五千件。
另外並有數以萬計的外來移民被迫返回家鄉,使今年元月底時全國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約廿萬六千人,成為四千七百一十萬人。統計顯示,西班牙本地人口去年增加了一萬零三百卅七人,但外國移民人口大減廿一萬多人。外來移民大部分來自拉丁美洲。
西班牙去年經濟萎縮百分之一點三七,政府預估今年將再負成長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一點五。
西班牙總理拉霍伊將於廿六日宣布一項新改革計畫,期望能重振經濟活力。
【2013/04/26 聯合報】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克魯曼專欄/失業的陷阱

克魯曼專欄/失業的陷阱
 
羅斯福總統曾經說,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然而當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我們對經濟衰退的失當反應時,他們可能不會歸咎於恐懼。相反的,他們會責備我們的領導人恐懼不該恐懼的的事。
因為主導經濟政策的首要恐懼是負債。根據這種心理,如果我們不減支,隨時可能淪為另一個希臘。畢竟,經濟學家不是已經證明,一旦政府負債超過GDP的90%,經濟成長將急遽惡化?
事實證明,這條負債的紅線是人造的可疑統計數字,加上錯誤計算強化的結果。美國不是,也不會是另一個希臘,因為以本國貨幣舉債的國家有別於必須仰賴他國資金的國家。儘管部分人多年來一再警告財政危機迫在眉睫,美國政府仍然以極低的利率舉債。
儘管對負債的恐懼心理出於誤導,我們卻忽略一種真正的危險:失業率居高不下所產生的社會與經濟腐蝕效應。就在恐懼負債的理由已經不攻自破時,我們對長期失業造成傷害的恐懼也已到證實。
如今,在不斷改變的經濟環境下,我們無法避免一些失業。即使在好時光,現代美國的失業率往往保持在5%或更高。不同的是,這些時期的失業通常為期短暫。2007年失業的美國人大約700萬人,其中約僅120 萬人失業六個月以上。
後來危機發生,經濟隨即大幅衰退,繼之以疲弱的復甦。五年後,失業仍然嚴重,將近1,200萬名美國人找不到工作。然而真正嚇人的是,多達460萬人失業超過六個月,逾300萬人失業一年或更久。還有,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因為毫無就業機會而放棄找工作的失業者。
對失業者而言,長期失業大增當然不幸。然而它可能也是更廣泛的經濟災難。
關鍵問題是,勞工長期失業會不會被視為已不能雇用,就像沒有人購買的瑕疵品。這有可能,因為他們的工作技能可能退化。但更可能的理由是,即使真正的原因是經濟嚴重衰退,雇主可能認為長期失業的勞工自己有問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長期失業者被貼上標籤的現象正在發生。
證據之一來自新增工作機會與失業之間的關係。一般情況下,這兩個數字呈反向關係:新增工作機會越多,失業的美國人越少。如果我們檢視短期失業,這種傳統的關係成立。然而正如東北大學的狄更斯與賈亞德最近指出,對長期失業的勞工而言,這種關係已經消失。許多新增工作機會似乎無助於降低他們的人數,似乎雇主已完全不考慮雇用長期失業的勞工。
我們就這樣創造出一群永久失業的美國人。
明確地說,這是一種政策決定。導致經濟復甦如此疲軟的主要原因是,在負債恐懼心理驅使下,我們的對策正好與基本總體經濟學理論的主張背道而馳:在經濟衰退下,大刪政府開支。
這種政策的自我破壞力大得難以形容。的確,長期失業的陰影揮之不去意味即使純以財政層次而言,撙節政策就會產生反效果。畢竟勞工也是納稅人。如果我們對負債的恐懼導致無數的美國人失去就業機會,未來的政府歲入一定會減少,赤字則會增加。
簡言之,我們對負債的誇大恐懼已經製造一場慢動作的災難它毀掉許多人的生活,同時導致我們更貧窮、虛弱。我們繼續這種愚行愈久,傷害必定愈大。
(作者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編譯陳世欽)
【2013/04/23 經濟日報】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美就業大增 道瓊再創新高

美就業大增 道瓊再創新高


圖/經濟日報提供
美國2月新增的非農就業人數優於預期,失業率意外降至逾四年低點,顯示美國經濟動能足以承擔增稅和政府減支的衝擊,激勵美股道瓊指數早盤再創歷史新高,全球股市也漲至逾四年來新高。
美股三大指數早盤漲約0.5%,標普500指數漲至1,551點,續創五年半高點。MSCI AC世界指數8日盤中漲至2008年6月底來新高,英國富時100指數漲到逾五年新高,德國DAX指數漲破8,000點,為2008年1月來首見。美元兌日圓漲破96日圓,創三年半來高點,美元兌英鎊漲0.6%至1.4927英鎊,為兩年半新高。
和價格走勢相反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觸及2.086%,為去年4月來最高。紐約黃金4月期貨跌0.8%至每英兩1,562.3美元,跌幅創1周來最大。紐約西德州輕原油4月期貨則因美元勁升,下挫0.2%至每桶91.73美元。
根據勞工部統計,2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3.6萬人,遠多於市場預估的16.5萬人。2月失業率從7.9%降至7.7%,為2008年12月來最低,優於市場預測的持平,同時反映企業增聘人手和民眾脫離勞動力。
【2013/03/09 經濟日報】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美國怪象 學位也鬧通膨

美國怪象 學位也鬧通膨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的大學文憑已貶值成高中文憑,大學學歷變成一些最低階工作的基本要求。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學位通貨膨脹」,且它正逐步滲透美國的就業市場。
亞特蘭大的「布石修」(Busch, Slipakoff & Schuh)律師事務所是一家45人的公司,它的老板和全美許多雇主一樣,非大學畢業以上不聘,即使工作本身不需要大學技能。檔案管理員、接待員、律師助理、行政助理,無不有大學以上學歷,連來回法院遞送文件、時薪10美元(約台幣300元)的跑腿小弟也不例外。事務所的合夥人之一史里帕科夫說:「學士較有事業心。會上大學表示他們真的想為前途打拚。不是只想找分收入而已。」
學歷升級現象,不僅將學歷較低的族群,進一步推向食物鏈的末端,同時可為高中以下畢業生的失業率(8.1%)是學士(3.7%)的兩倍有餘提供部分解釋。
此外,現在還是資方市場。一個工作職缺廣告,可能引來800封履歷。過去5年,亞特蘭大是全美大學生流入量最大的城市之一。統計指出,2012年,亞特蘭大徵求秘書與行政助理廣告,有39%要求大學學歷,2007年僅28%。
儘管大學上的政治、金融、時尚行銷課全派不上用場,「布石修」的學士員工卻都都心存感激。24歲的文件快遞員克萊德是喬治亞州立大學畢業,在租車店洗車洗了幾個月,他說:「這工作比洗車強。」他還表示,許多大學同學現在都在餐廳端盤子,等待工作機會。這家事務所的櫃台接待員梅根‧帕克說,她欠了超過10萬美元(約台幣300萬元)的學貸。所以她的時尚與零售管理學位雖然派不上用場,但至少年薪37000美元(約台幣110萬元)讓她相當滿意。
【2013/02/21 聯合報】
=================================
這現象台灣已經發生很久了,難道是全球性的現象。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舊時王謝堂前燕

工商時報  2013.01.20
舊時王謝堂前燕
于國欽
     ■王安石在論及人才時曾寫道:「教育,成就人才之大者乎。…,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天下之人才。」
     ■中唐詩人劉禹錫罷官返鄉路經金陵,看到昔日六朝繁華的烏衣巷,景物全非,追昔撫今,感慨寫下《烏衣巷》一詩,其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兩句已成千古名句。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以燕喻人,慨嘆東晉王導、謝安家族從尊貴至於沒落,三十年來國內碩博士的境遇,差堪可比。
     回憶二十多年前,每年自研究所畢業者僅區區3、4千人時,研究生備受尊崇,畢業取得博碩士學位後不是應聘至大專任教,便是赴各研究機構任職,薪水不菲,這個時期的碩博士可謂之王謝堂前燕,飛起來有風。
     碩博士生 增至百萬人
     隨著大學及研究所快速擴充,1992年取得碩博士者達一萬人,2000年升逾二萬人,迨2008年已突破六萬人,如今每年取得碩博士的人數已是1980年代的20倍,也正是這樣的速度讓國內碩博士十年來由20萬驟升至百萬。
     百萬個碩博士已供過於求,同樣頂著名校學位已難以至大學任教,也不再被投以欽羨的眼神。王謝堂前已無巢可居,只能四散而飛,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已屬幸運,有的甚至已無處可棲。
     我們每年畢業的研究生到底飛到哪裡了?以去年底而言,有71萬人有工作,有近3萬人找不到工作,有31萬人是屬於沒工作也不找工作的非勞動力。概略估計,去年具研究所學歷者的失業率3.5%雖仍低於大學、高中,但已超過專科學歷者。
     如果把工作當成可棲之處,這些年碩博士四散而飛,飛到好門第者固然有之,但也有不少人尋尋覓覓,最後只能在餐館業、保險業、不動產業裡大嘆身不逢時,至於委身於人力派遣業而黯然神傷者也不在少數。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2011年底在半導體、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任職的碩博士還是最多,但增加最快的反而是人力派遣業、醫療保健業、餐館業、批發業、不動產業。批發業的碩、博士逾4萬人,人力派遣業5千人,餐館業近2千人、不動產業也近4千人,成長速度極為驚人。
     以2011年而言,人力派遣業每月的經常性薪資僅2.9萬元、不動產經營及相關服務業3.1萬元、餐館業更僅2.3萬元,這樣的薪資非但遠遠不如科技業、金融業,甚至與國內整體平均經常性薪資3.7萬元也相去甚遠,其生活之艱辛不言可喻。
     政府及家庭培養一個小孩讀到研究所,成本不低,但培養出來卻難以覓得合適的工作,近年來各業碩博士人數倍增,看似人力素質的提升,其實是人力供需的嚴重失衡。試想高學歷者去參加國小畢業即可考的初等考試,是什麼畫面?再看看碩博士成為派遣人力賺取微薄的薪水,這又是何等淒涼的情景?
     研究生 人力供給過剩
     薪水固然不代表一切,學子們體驗派遣人員的辛酸,也並非毫無所得,惟長期而言,學用若不能契合,這非但是個人的損失,更是政府每年投入數百億高教預算的浪費。如此年復一年,估計八年後國內博碩士人口將達150萬,突破200萬亦指日可待,然而這對台灣經濟是好事嗎?
     政府希望鮭魚返鄉,惟燕子卻無處可歸,人力供需失衡至此,國家百年大計堪憂,決策者豈可再等閒視之?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台灣凍薪 卡在轉型太慢

台灣凍薪 卡在轉型太慢

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灣民眾對薪資停滯的不滿已近沸騰,抗議者怒砸雞蛋要求官員下台,現象背後卻是個存在已久的難題。成長中的經濟通常可見薪資增幅高於通膨,台灣多數的鄰國大多如此。根據星展銀行經濟學家馬泰英(音譯)估計,從2000年至2011年,南韓扣除通膨後的實質薪資平均每年增幅為3.8%,新加坡為1.8%,香港為0.8%,同期間台灣實質薪資卻是零成長,今年前7個月的平均月薪為4萬4,360元,低於2003年同期間的4萬5,469元。
台灣的問題出在哪裡?經濟學家指出,部分原因是台灣太依賴代工製造。台灣在20世紀後半靠著為國外品牌生產電子產品與其他產品迅速工業化。
但2001年鬆綁法規後,多數工廠轉往中國與東南亞,留下本地員工。
台灣在試圖遠離代工製造並邁向打造自有品牌之間陷入兩難困境。企業原本靠傳統代工賺取微薄利潤,如今卻缺乏資金進行大規模研發投資或祭出高薪吸引人才,導致開發更高利潤產品之路窒礙難行。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樊家忠表示:「台灣需大舉投資以提升勞動生產力。但說來容易做時難,台灣努力想作這種轉型已經好幾年。」
樊家忠指出,台灣教育體系也應重新調整,儘管有許多大專學歷的人才,教育體系卻著重死背而非創新。儘管失業率高於香港與南韓等地,台灣還計劃放鬆對外籍勞工的限制,以解決就業機會與勞工技術不匹配的問題。
最新的爭議在於台灣是否應師法新加坡與香港,對國內與外籍員工設置不同的最低薪資標準。倡議者認為此舉能解決台灣問題,吸引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回流,而無需降低國內勞工薪資。但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反對,理由是違背國際人權規範。
華爾街日報指出,台灣勞工團體最近數周經常發動抗議行動,揭露台灣勞工對現況幾近沸騰的挫折感。台灣一度是成長中經濟體的領導者,如今卻顯得難以為繼。
【2012/10/04 經濟日報】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美聯儲全力以赴創造就業


美聯儲全力以赴創造就業
2012年 09月 14日 11:21
照自身對經濟的預期作出判斷﹐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支出巨額資金。

週四標誌著美聯儲放鬆貨幣政策努力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前﹐該央行推出的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即所謂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旨在擊退經濟衰退的風險。如今﹐美聯儲將改善低迷的就業市場狀況作為首要任務。美聯儲週四宣佈﹐計劃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並承諾將一直實施該計劃﹐直至就業市場重回健康軌道。

如果就業市場未能迅速改善﹐美聯儲可能實施額外的資產購買計劃。換句話說﹐當“扭曲操作” (Operation Twist)於12月份結束時﹐美聯儲還可能開始購買美國國債。“扭曲操作”指美聯儲出售所持短期國債﹐並將所得用於購買較長期國債。

那麼﹐何謂健康的就業市場呢﹖美聯儲週四公佈的報告顯示﹐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和委員會委員們預計﹐長期失業率正常水平應在5%至6.3%之間﹐遠低於8月份8.1%的失業率。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Ethan Harris則認為﹐美聯儲會在失業率降至上述低位之前就停止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但該央行至少會等到失業率降至7%才會停止。

不過一般來說﹐美聯儲決策者認為﹐至少到2014年年底失業率才有可能降至上述低位。屆時美聯儲就已經購買了超過1萬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目前已發行在外的30年期固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大約有3.7萬億美元﹐如此說來﹐美聯儲將購買的規模會佔市場的很大一部分。

當然﹐就業市場的改善速度有可能快於美聯儲預期。美聯儲集中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不僅能夠提振日漸復甦的住房市場﹐而且能夠引發新一輪抵押貸款再融資活動﹐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更多資金。不用擔心他們對美國政局發展有多謹慎﹐股市上漲對雇主來說已經是好消息了。

確實﹐經濟迅速好轉也會令美聯儲陷入兩難。一旦經濟迅速好轉﹐美聯儲將不得不改變其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承諾﹐也無法兌現其將超低利率維持到2015年的承諾﹐並在不完全擾亂市場的前提下﹐找出一種縮減資產規模並提高短期利率的方法。此外﹐美聯儲還需要避免過於漸進的策略﹐以防滋生自滿情緒。

通過將這種非常規舉措作為其日常策略的一部分﹐美聯儲附加了史無前例的刺激措施。但接下來美聯儲也將因此面臨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

Justin Lahart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中研院 SOS:經濟即將著陸 快繫上安全帶


中研院 SOS:經濟即將著陸 快繫上安全帶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昨天直言,民眾要「繫上安全帶」,「經濟即將著陸」。
周雨田解釋,經濟成長率下修,代表景氣不佳,接下來企業獲利減少甚至虧損,為了節省成本支出,企業很可能裁員或減薪,就業市場將會惡化,除了失業率上升,企業也可能要放無薪假,民眾「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就業和家庭經濟上都要未雨綢繆。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也指出,就算基本工資調漲,對大多數人並無影響,民眾別期待加薪。吳中書分析,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逾七成依賴出口,歐美及中國大陸的主要市場經濟衰退,台灣能做的並不多。
吳中書說,根據環球透視(GI)預測,明年歐洲經濟仍負成長,雖然今年第二季是「最壞時刻」,但接下來將是緩步恢復「緩到民眾可能感覺不到經濟復甦」。
銀行主管表示,民眾最好平時就開始儲存三到六個月的家庭所需資金,而且最好放定存;一旦因景氣不佳而失業或被迫無薪假,臨時沒有收入,至少還有一筆錢可應急,讓生活不致陷入困境。
周雨田指出,民眾在投資理財要更謹慎,因為景氣不好,投資市場風險波動幅度會更劇烈,要小心別賠掉家庭生活資金。
【2012/07/20 聯合報】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軟件給人才招聘設置的障礙


軟件給人才招聘設置的障礙
2012 年 06 月 19 日 07:10
David Wessel

年秋天﹐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Wharton School)的管理及人力資源教授彼得•卡佩利(Peter Cappelli)在本報撰文﹐對時有耳聞的老板因找不到技術過硬的好員工而怨聲連連的現象提出了質疑。他聲稱﹐“真正的問題出在老板自己身上。”

他在一次採訪中補充道﹐“長期以來就有這樣的傾向﹐經濟不景氣致使老板們可以更加挑剔﹐對他們眼中可引進人才的技術要求更加具體﹐從而削減培訓開支。”

Associated Press
參加耶魯大學畢業典禮的畢業生在傘下躲雨。
不出意外﹐他的文章引起了眾多反響。真正讓卡佩利意想不到的是──正如他在 6 月即將出版的《良才緣何求職無門》(Why Good People Can't Get Jobs)一書中所言──人們對人才招聘過程本身存在廣泛不滿﹐尤其是現在普遍使用軟件來篩選求職者的做法。

費城地區的一名人力資源經理告訴卡佩利﹐他做過一個試驗﹐隱姓埋名向自己所在的公司提出求職申請﹐結果他沒能通過篩選程序。

這其中就存在著問題。

卡佩利關注就業市場可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工作的關係。他的兒子現年 25 歲﹐2010 年畢業於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獲得了古典文學學位﹐但找不著工作。聽說衛生保健系統在招人﹐他到新奧爾良的德爾加多社區學院(Delgado Community College)報名入學﹐獲得了放血療法證書﹐學會了如何給病人抽血。然而﹐他發現工作經驗在求職中至關重要﹐而且﹐很多潛在的雇主現在把兩個與醫學相關的崗位硬合併成一個﹐因此單單一張放血療法證書是不夠的。目前他仍然在尋找就業機會。

對整個美國經濟而言﹐很多東西取決於對今天的就業市場的正確診斷。如果主要問題是勞動力過剩而就業崗位不足﹐那麼今天的失業問題是有辦法診治的﹐可以通過出台更多的財政金融政策來刺激需求﹐或者至少可以推遲財政緊縮政策的實施。

但是如果問題主要是雇主要求的技術和無業人員擁有的技術之間存在差距﹐那麼更多的財政金融政策這劑藥就沒多大作用。這種失業問題的診治就只能從長計議──通過更好的教育和培訓來解決。

卡佩利傾向於第一種觀點﹐但是他指出問題不僅限於此。他說﹐“只要有一起老板找不到合格人選的說法﹐就會有一個老板提出荒唐招聘要求的故事。”在很多公司﹐軟件替代了招聘人員﹐他寫道﹐因此“求職者在招聘過程中很少能與任何人交談﹐哪怕是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交談。”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及人力資源教授彼得•卡佩利
正如在經濟的其他領域一樣﹐軟件有它的好處。它使申請求職變得更簡單易行。求職者不必長途跋涉到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去填寫各種表格。軟件還擴大了供雇主選擇的備選人才庫。軟件節省了資金。

然而﹐在一個失業無處不在的時代﹐大量的求職申請讓人力資源部門應接不暇﹐而很多人力資源部門都已經精簡裁員以削減開支。

這就讓雇主們更加依賴自動化的招聘手段──而且對他們心目中經驗和技術的具體要求達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任何求職者的申請中如果缺少某些特別的關鍵詞﹐篩選軟件就會將其淘汰。

求職者中人才濟濟﹐為何就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人呢?答案在於:經理們提出的要求多得不得了﹐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

尼爾•格倫斯特拉(Neal Grunstra)是一家名為智庫咨詢集團(Mindbank Consulting Group)的人力派遣公司的總裁﹐他稱這種做法為“尋找獨角獸”。卡佩利最感興趣的一封電子郵件來自於這樣一家公司﹐該公司一個標準的工程職位吸引了 25,000 名求職者﹐結果人力資源部說沒有一人符合要求。

任何在最近有求職經歷的人都知道﹐竅門在於要把招聘廣告中崗位職責說明的文字悉數寫進求職申請﹐但是不能簡單地復製和粘貼文本﹐那樣做會被軟件淘汰。這是一項全新的技能:克服軟件障礙與勝任工作的能力同等重要。

修復美國就業市場的不足之處需要花大力氣和大量時間才能完成。比如﹐當前的培訓制度就需要改進。

但是﹐有些改進做起來相對比較容易。就像卡佩利所說的﹐雇主可以“降低門檻﹐不要嚴格要求求職者之前有與空缺職位完全相同的從業經驗”並且可以“看看他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或者給他們一段上手的時間之後能否同樣勝任工作。”

雇主可以要求軟件供應商重新設計軟件﹐讓它不要過於挑剔﹐出於人性化的考慮﹐能夠標記出──而不是淘汰──一名不能完全滿足入職具體條件但卻可能能夠勝任工作的求職者。

(編者按﹕本文作者 David Wessel 是《華爾街日報》專欄“Capital”的專欄作家。該專欄著重分析經濟狀況、以及影響全球生活的其他事件。)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希臘經濟危機加劇欠薪問題


希臘經濟危機加劇欠薪問題
2012 年 06 月 05 日 09:16
Associated Press
上個月﹐雅典﹐在希臘內政部外的一次民眾抗議活動中﹐抗議者要求政府恢復福利性支出。

利•杜南醫院 (Henry Dunant Hospital) 坐落於雅典市中心﹐這家熠熠生輝的醫院擁有先進的設備﹐是希臘最好的醫療中心之一。但質量好並沒有使其擺脫希臘經濟危機中最令人苦惱的問題之一﹕拖欠工資。而這個問題可能會將希臘人推進更深的經濟深淵中。

這家醫院包括醫生在內共有 1,150 名員工﹐2012 年的工資一次都還沒有發過。5 月底﹐員工們剛剛拿到了 2011 年的最後一筆工資。該醫院由希臘紅十字會所有﹐目前已拖欠供貨商和銀行數千萬歐元。而希臘政府則拖欠這家醫院至少 2,000 萬歐元(合 2,480 萬美元)。

在希臘﹐因被拖欠費用而無法給員工發工資的機構和公司大幅增加﹐亨利•杜南醫院就是其中一家。很多員工都沒有拿到工資──不按時發工資是常事﹐有時甚至根本不發工資。企業之間相互拖欠。政府不向供貨商付款﹐該退的稅款也沒有退給納稅人。

美國空軍醫院的前管理人員拉普 (Anthony Rapp) 說﹐這家醫院現在仍在運營的唯一原因是﹐沒拿到工資的員工維持著它的運營。拉普是為拯救該醫院而新成立的管理團隊的一員。他說﹐這家醫院是希臘現狀的縮影。

自 2010 年危機爆發以來﹐希臘拖欠工資的現象激增﹐過去六個月來變得更為普遍。

據希臘政府下屬的勞動力市場檢查部門說﹐在希臘有雇佣合同的 200 萬名私營部門員工中﹐有 40 萬到 50 萬人三個月甚至更久都沒領到工資了。儘管該部門最近於 2 月份開始收集這類統計數據(因為有跡象顯示欠薪是希臘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不過官員們說﹐過去一年中拖欠工資的現象大幅增多。

據希臘專業人士、工匠和商人聯合會 (Hellenic Confederation of Professionals, Craftsmen and Merchants) 今年 1 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希臘經濟中佔主要份額的中小企業中﹐有三分之一推遲向供貨商付款。

該聯合會主席阿斯馬克普洛斯 (Dmitris Asimakopoulus) 說﹐此後形勢急劇惡化。他在雅典市中心有一家有著百年曆史的糕點店。他說﹐圍繞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的猜測甚囂塵上﹐這使希臘人更加不願意拿出歐元付賬單。

他說﹐特別是在最近的一兩個月﹐沒人願意向別人付款──納稅、發工資或向供貨商付款﹔希臘人認為歐元是硬通貨﹐他們把歐元安全地放在銀行里、衣服口袋里、家裡﹔他們不想把歐元花出去﹐他們不想向任何人付款。

希臘政府本身就是拒付者。2011 年底﹐政府欠供應商 57 億歐元。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有關延遲發放事先安排好的救助款項的任何決定似乎都加劇了希臘政府的問題。據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最新一份關於希臘的報告顯示﹐去年一筆救助款的發放從 9 月拖到 12 月﹐破壞了希臘政府制定減少延期付款計劃的努力。

希臘政府延遲支付的問題甚至影響到了出口商﹐這些企業本應幫助希臘挺過國內消費的大幅萎縮。希臘政府目前欠歐洲最大的牛仔布生產商之一 Hellenic Fabrics SA 增值稅退稅款 700 萬歐元。

Hellenic Fabrics 董事長阿卡斯 (John Accas) 說﹐私營業現在向希臘申報增值稅退稅不僅手續複雜﹐而且辦理過程漫長﹐希臘政府以此來拖延退稅款的支付。

該公司目前已裁員至 400 人﹐而 2008 年的雇員規模超過 500 人。現在公司的現金流出了問題﹐一方面是由於希臘政府延遲支付增值稅退稅款﹐另一方面由於希臘銀行大幅收緊了信貸。阿卡斯說﹐該公司員工工資平均遲發了一個月。

阿卡斯說﹐雖然公司現在仍擁有合作銀行的信貸額度﹐但沒人能確定希臘近期會發生什麼事。

希臘進口商上週則聽到了更多的壞消息:安聯保險集團 (Allianz SE) 旗下裕利安怡信用保險公司 (Euler Hermes) 以及法國的科法斯 (Coface) 說﹐由於希臘進口商違約的風險越來越大﹐公司將中止為運往希臘的貨物提供保險。裕利安怡和科法斯是兩家全球最大的貿易信用保險公司。

在亨利•杜南醫院﹐工作人員上班好幾個月卻賺不到什麼錢或根本拿不到工資﹐承受著巨大壓力。有些人不能償還房屋抵押貸款﹐有些人付不起房租﹐搬回去與父母同住。

內科醫生寇特薩瑞 (Anastasia Koutsouri) 說﹐過去的一年我們這裡簡直不堪回首。

從國外購買重要藥物和醫療用品變得越來越困難。供應商現在要求現金預付﹐這是很多希臘公司目前都面臨的一個問題。亨利•杜南醫院在購買一些十分昂貴的藥物和醫療用品方面存在困難。

拉普說﹐我們與賣家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些賣家對我們一直都很支持﹐但他們也只能堅持這麼長時間了。

拉普幾十年前隨美國空軍來到希臘﹐娶了一位希臘姑娘﹐然後加入了希臘國籍。在經歷了幾次全國性危機之後﹐他說自己頭一次為希臘的將來感到擔心。

拉普說﹐壓力很大﹐我是個隨遇而安的人﹐但現在晚上都睡不著覺。

Matthew Dalton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貝南克﹕超低利率政策將推動失業率下降


貝南克﹕超低利率政策將推動失業率下降
2012年 03月 27日 07:27
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週一表示﹐失業人數居高不下可能是週期性而非結構性因素導致的﹐超低利率政策將會繼續推動失業率下降

貝南克對就業市場更加樂觀﹐他指出有諸多跡象表明失業人數已顯著下降。不過﹐他警告說﹐就業市場的狀況仍遠未正常﹐過去一年來就業市場出現了相對較快的好轉﹐但這種勢頭能否持續仍存在不確定性。

貝南克在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的年會上發表事先擬好的講話稱﹐要使失業率進一步顯著下降﹐可能就需要生產擴張幅度加快﹐同時消費者和企業需求以更快的幅度增加﹐這一過程可以靠持續的適應性政策來支撐

儘管注意到就業市場有種種改善的跡象﹐貝南克仍強調﹐勞動力市場遠未恢復正常﹐勞動人數和勞動小時數仍明顯低於危機前的水平。

他說﹐現在還不能肯定未來就業市場能否保持近期的改善速度。

貝南克承認﹐在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出現如此速度的好轉﹐令人有些困惑。

Tom Barkley / Kristina Peterson


===============================
FED仍持續將利率維持在低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