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全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全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對沖基金提前交易阿裡巴巴合成股

對沖基金提前交易阿裡巴巴合成股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網路換匯崛起 搶銀行生意

網路換匯崛起 搶銀行生意
 
不滿銀行對跨國匯款收取高額手續費,曾協助打造視訊聊天通訊工具Skype和線上付款機制Paypal的愛沙尼亞科技高手和金融業達人聯手,成功催生網路換匯平台Transferwise,和銀行業者搶生意。
辛里克斯與卡爾曼兩人因為自己有匯款需求而衍生出創業構想。他們提供的新平台,可撮合有換匯需求的個人或企業。
Transferwise自2011年推出以來,已搶走銀行不少匯款業務,同時獲得聯合國頒發的2013年世界資訊峰會大獎(World Summit Award)。維京集團(Virgin)創辦人布蘭森盛讚,這是有利新創事業進行海外匯款的低成本商業工具。
Transferwise提供的國際匯款服務,在金額不超過200美元時僅收費1.6美元,超過則只收0.5%,這通常是銀行手續費的十分之一。
以這種標準收費,Transferwise業務繁忙,每天處理量約100萬件。
Transferwise號稱吸引歐洲各地的客戶,在英國、法國、西班牙尤受歡迎,使用者多半是上班或已退休的外派人員,以及希望降低營運成本的中小企業。
【2014/02/17 經濟日報】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零售業實體店家定價慌了 網購害的

零售業實體店家定價慌了 網購害的


圖/經濟日報提供
電子巨擘百思買(Best Buy)日前公布慘澹的年底購物季銷售,並歸咎於大幅降價,但這凸顯出零售產業面臨更深刻的問題:消費習慣的長期改變不只衝擊實體商店的來客數,甚至已讓實體店失去定價能力。電子商務快速興起,多年來對實體零售業者帶來嚴重挑戰,並已證明實體商店的防衛策略並未奏效。舉例來說,百思買去年大舉裝修店面並積極行銷,甚至邀請消費者到門市試用產品後、再上網以較低價格購買,但感恩節當周周末的來客數依然下滑。
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推升失業率並使消費者抓緊荷包,衝擊美國實體零售業千日的來客數。但復甦至今近五年,消費者似乎一去不復返。
ShopperTrak調查全美6萬家門市,去年到實體門市的消費者只有三年前的一半。
若逐年比較來客數,2011年減少28.2%,2012年減少16.3%,2013年減少14.6%。
網路購物在今年購物季的成長,幾乎是實體門市的兩倍多。消費者似乎不再出門逛街看實品,而是上網瀏覽,再到價錢最優惠的實體門市購買。
據ShopperTrak,2007年的消費者一年平均到訪購物中心五次,如今僅三次。
根據商務部,網路銷售去年第3季僅占整體零售銷售的5.9%。這個比率雖低,卻對消費行為和付款方式去有深遠的影響。隨著消費者上網逛街與尋覓折扣(如亞馬遜針對日用品有定期訂購與優惠價),實體零售門市鼓勵衝動消費的機會也愈來愈少。
【2014/01/20 經濟日報】

這也凸顯要在零售業中建立護城河有多麼不容易。

這也讓我想起我家附近書局的演變。
最早,我家附近有二間書局,到我念小學時可能因為龍年的緣故,市場需求較大所以逐漸增加為五間。之後隨著學生數減少而逐漸收攤,大約國一時又剩下原來的二間。
大約是國三時,離我家較遠的一間也不見了。
唯一的一間,大約在2007年一分為二,分成文具部與圖書部。文具部因為附近公司行號與學校機關有需求,所以還可以撐下去。
圖書部雖然有重新裝潢,又兼賣些布偶、玩具等雜物,但還是不敵博客來在2012年也消失了,搬遷到另一個學區(離我家坐公車大約30分鐘左右的地方)。

科技的滲透力真是可以摧毀護城河。
如果還不信的話,看看美國的柯達軟片吧。

極端氣候效應 糧價大起大落

極端氣候效應 糧價大起大落
 

圖/經濟日報提供
氣候劇烈變化傷害了糧食生產,使世界各地農民飽受衝擊,除全球飢荒問題更加惡化外,反映在食品價格上,橙汁、玉米、小麥、黃豆、蔗糖近三年來的行情波動最為劇烈。
中國繼2010年遭遇半世紀最寒冷的冬季後,去年5月又因降雨過多,被迫從全球次大玉米生產國成為淨進口國。美國中西部連年乾旱,已使畜牧業規模在去年初降到1967年來最低,將導致牛肉生產大減。英國2012年創下史上第二潮濕的天候,也讓麥農無法播種。
各國農業代表上周在全球糧食暨農業論壇(GFFA)上,疾呼應提高農業生產力並栽種多元化作物,以協助解決全球饑荒問題。
極端氣候也嚴重影響糧食行情,在旱災推升小麥、黃豆價至空前新高後,從印度、巴西到美國在災後擴大生產又讓價格大跌。
英國全國農民聯盟(NFU)主席坎達爾說:「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是巨大的風險。農夫能適應溫度逐漸升高,但極端氣候卻有可能完全破壞生產。無論是乾旱或雨水過多,『極端』才是傷害的來源。」
聯合國估計,全球糧食生產足以提供70億人口每日約2,700卡熱量。但德國農業部長弗列茲說,世界上仍有8.4億人承受饑荒之苦,還有20億人營養不良。
除了食品成本上升外,去年中歐的洪災、德國的雹暴、耶路撒冷暴風雪和日前肆虐北美的北極渦旋等,也造成慘重損失。
紐約保險資訊協會(III)經濟學家哈特維格說:「毫無疑問,天氣的變化與波動逐年加劇,災難性氣候事件的案例與成本持續增加…能肯定的是未來災害損失的規模、強度與頻率,將比今日所見都大。」
慕尼黑再保公司(Munich Re)指出,去年造成保險損失的氣候事件與地震攀升至880件,比過去30年來平均值高出40%。光是德國雹暴損失就達37億美元。
【2014/01/20 經濟日報】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去年股市報酬率好威 創27年來最高

去年股市報酬率好威 創27年來最高

美股標普500指數上漲30%是16年來最佳成績。
(彭博資訊)
從美國到日本的各國股市,去年創下27年來最高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主要歸功於各國央行收購資產使股市波動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準。根據彭博的無風險報酬率評級,追蹤全球1,610檔股票的MSCI世界指數(不含新興市場)調整風險後的2013年報酬率為2.8%,是1986年以來最高水準。1986年該指數調整風險後的報酬率為3.4%。
亮麗的表現凸顯出,聯準會和日本銀行(央行)的刺激措施協助降低了股市波動;此外,投資人對全球經濟健康的信心也與日俱增。不過,Edward Jones & Co.和宏利人壽資產管理公司指出,今年的報酬率將不會如此亮眼,企業將難以達成市場對獲利升高的預期,且經濟成長也還很溫和。
Edward Jones加拿大市場策略師費爾說:「積極的政策推動2013年的成長,但進入2014年後,政策的助力將減弱,這是2014年報酬率不會太高的原因。」
MSCI世界指數2013年大漲24%,是2009年來最大漲幅。日本東證指數(Topix)勁揚51%是表現最好的主要指數,美國標普500指數上漲30%則是16年來最佳成績。
風險調整後報酬率的計算是以總報酬率除以波動率,這項指標被用來衡量每單位風險的報酬率,較高的波動率意味一項資產的價格在短期內可能大漲大跌,提高非預期損失的可能性。據彭博的數據,去年MSCI世界指數的波動率為9.94,是2006年以來最低水準。
Russell投資集團資深投資分析師卡夏崔亞說,聯準會縮減刺激措施,和政界辯論如何降低17.4兆美元的國債,將使今年美股波動加劇。
【2014/01/16 經濟日報】

去年標準普爾漲30%喔!
我去年在美股的報酬率約17%,想不到落後指數這麼多。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愛爾蘭公債重返債市 歐股歡慶 美股終結連三黑

莊明書看開盤 美股漲升概念股盤面亮點
 
由於愛爾蘭公債重返歐洲債市,象徵歐債危機影響遞減,在歐股歡慶帶動下,美股「連三黑」賣壓釋放,四大指數周二收漲0.61%~0.96%,今天的台股因此持續看好,估計盤面表現以帶動美股走揚的美光、生技健護、LED等族群為亮點。
台新投顧總經理莊明書分析,愛爾蘭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去年12月31日的3.51%下降至重返債市的3.28%,幅度雖不大,但相較2011年7月15日的14.2%的高點,可說是歐債危機影響遞減的象徵,這帶動了歐洲銀行股大漲4%~5%,也使得美股脫離「連三黑」的賣盤壓力;而美股類股中,以健護生醫族群大漲最為亮眼,這使得BTK生技指數漲幅達1.8%創新高,NBI生技指數也走揚,預計今天的台股生技族群也會因此有所有表現。
而公告財報的美光每股盈餘77美分,優於預期的44美分,美光收盤即大漲了5.13%收21.73美元,盤後繼續大漲7.3%,預估繼續激勵今天的台廠相關DRAM族群;另外Cree股價也大漲4%,估計也讓近期盤面火紅的LED類股繼續發光,而同為節能概念的太陽能股也會跟漲。
在匯率上,昨天韓元貶0.3%,新台幣貶0.26%,然因12月出口年減1.9%,估計中央銀行仍會趁東北亞貨幣競貶潮中,順勢在尾盤讓新台幣走貶護出口,因此有利出口廠商營收動能,而新台幣因相對匯率波動幅度小,而且亦未大幅貶值,加上政府偏多、以目前指數位置估計還有300點的漲升空間,在股票獲利高於匯兌損失下,估計不致影響年假銷假歸隊的外資匯入投資台股的意願。
另外,美國CES消費電子展開展,除了相關概念股可以觀察,華碩(2357)公開99美元的低價智慧手機,莊明書說,這對華碩本身的貢獻度不多,但只要該手機量能增加,相關的供應鏈如軟板、PCB、驅動IC等都會受惠。
【2014/01/08 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美、歐、中監管部門或批準航運三巨頭結盟

美、歐、中監管部門或批準航運三巨頭結盟
2013年 12月 20日 07:19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歐洲和中國的監管部門可能將贊成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貨運公司締結三方聯盟,但在這之前,它們將要求這些公司做出讓步,以限制它們在全球最繁忙航線上的主導地位。

知情人士稱,全球運能最大的三家集裝箱運輸企業,即丹麥的馬士基航運公司(Maersk Line)、法國的CMA CGM以及總部位於瑞士的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此前制定計劃,擬在明年第二季度啟動它們所謂的三方聯盟(P3 Alliance)業務,但監管部門要到明年晚些時候才能審批。馬士基航運是A.P.穆勒-馬士基集團(A.P. Moller-Maersk A/S)旗下子公司。

上述監管部門包括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U.S. 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歐盟競爭委員會(Competition Commission)和中國的交通運輸部。這三個監管部門的高級代表週二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審議結盟計劃。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稱,監管部門已確定,三方聯盟並非合併,而是結盟關係。這就意味著該計劃可能會獲得通過,但將寫入保護貨主、燃料供應方以及較小競爭者利益的條款,使它們不會受到價格操縱和不公平競爭的侵害。

貨運公司的客戶,如貨運代理人、進口商以及出口商正在積極活動來阻止三方聯盟,稱它們將無法控制與集裝箱貨運公司的運費談判。燃油供應商也擔心,一旦三方聯盟建立並運行,它們將無法再與這三家船運公司單獨商討燃油價格。一些小型集裝箱貨運公司擔心,它們會被不公平地排擠出市場,因為馬士基航運公司、CMA CGM以及MSC擁有世界最大的貨船編隊,並擁有噸位最大的貨船。

在監管部門可能批準三方結盟之際,歐洲和俄羅斯監管部門正對包括馬士基航運公司、CMA CGM以及MSC在內的集裝箱船運公司價格操縱問題進行調查。

由於全球經濟增長停滯、運費持續低迷、以及燃油成本高企等因素侵蝕公司利潤率,這三家貨運公司希望通過締結聯盟來共享船隻,以及上海、鹿特丹、紐約以及美國西海岸的港口設施。如果獲得批準,三方聯盟將控制亞洲-歐洲集裝箱貨運市場的43%、跨大西洋市場的41%以及跨太平洋市場的24%份額。

Costas Paris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明年全球經濟成長 3.4%起跳

明年全球經濟成長 3.4%起跳
 
圖/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學家預期,明年全球經濟成長速度將創四年來最快,美國是主要推力,為全球股市帶來好兆頭。不過,全球央行貨幣政策將更走向分歧。高盛、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表示,隨著歐元區擺脫景氣衰退,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趨穩,明年全球經濟成長增幅至少達3.4%,優於今年的不及3%。
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經濟學家菲爾斯說:「目前為止,全球經濟成長腳步顛簸、低於平均水準,而且脆弱。明年情況可能改觀,邁向更健全與持久的復甦。」
在房市持續復甦與消費者支出增加帶動下,明年美國經濟將展現動能。
德意志銀行全球經濟學團隊共同主管胡柏預估,明年美國經濟可望擴張逾3%,優於今年的不到2%。他指出,美國將扮演全球成長引擎角色。
路透訪調的逾60名經濟學家預估,明年美國第1季經濟成長率年率將達2.5%,年底前攀抵3%。全年成長率估為2.6%,高於11月預測的2.5%。
他們表示,財政政策緊縮的阻力消退,加上就業、消費者支出和房市為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將使美國經濟揚眉吐氣。也因為展望樂觀,明年3月Fed可能開始減碼購債規模。
歐元區經濟也將柳暗花明,花旗集團經濟學家吉安妮指出,歐元區明年稅務與撙節支出壓力減輕,經濟可望擴張0.9%,扭轉今年萎縮的頹勢。英國是亮點,英國商會預測明年成長率將升至七年最高。
不過,日本受調高消費稅衝擊,明年中經濟成長可能減速。
明年全球經濟展望好轉的關鍵在於聯準會(Fed)和其他各國央行,能夠採取寬鬆政策促進景復甦,而且不至於貿然推高借貸成本。
經濟學家指出,雖然Fed官員考慮縮減量化寬鬆(QE)規模,英國央行也逐步取消房貸優惠,但日本和歐洲央行可能加碼刺激措施。摩根士丹利並預測,新興市場央行可能升息。
【2013/12/13 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頁岩油熱潮 灼傷玉米價

頁岩油熱潮 灼傷玉米價
 
頁岩油革命已影響穀物市場行情,隨著頁岩油生產增加,美國仰賴原油進口大幅下降,使強制汽油混合乙醇的政策重要性降低。美國環保當局上個月提議調降乙醇強制使用量如果實施,將導致乙醇生產原料玉米需求下降,價格長期走跌。
美國環保局11月中旬公布調降再生燃料強制用量,2014年的強制使用量將比原計畫減少16%。乙醇強制使用量,將從144億加侖減少到130億加侖。
削減強制使用量的原因是是頁岩油革命使得美國原油生產大幅增加,使石油進口占總消耗由2005年的60%降至今年的35%。如果從明年第1季實施的話,玉米需求將減少約5.5億英斗。芝加哥期貨市場玉米價格11月18日創下今年最低價;分析師認為玉米價格將長期走弱。
【2013/12/10 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德貨櫃老大擬併CSAV 拚全球四哥

德貨櫃老大擬併CSAV 拚全球四哥
 
為因應全球貿易衰退引發的貨輪業危機,德國赫伯羅特輪船公司(Hapag-Lloyd)與智利的南美輪船(CSAV)正在洽談合併事宜,可能創造全球第四大貨櫃航運公司。
總部設在漢堡的赫伯羅特5日在聲明中說,與CSAV的討論聚焦於雙方合併或以其他形式結盟是否能創造雙贏局面,並強調彼此尚未敲定任何協議。赫伯羅特與CSAV洽談合併的消息最先由德國鏡報(Die Welt)披露,激勵CSAV股價4日大漲13%,漲幅是一年多來最大。CSAV過去三年來跌幅86%,是股價表現最差的航運業者之一。赫伯羅特是德國最大貨櫃航運公司,有152艘輪船,CSAV則是拉丁美洲最大貨櫃航運業者。
赫伯羅特尚未走出2008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倒閉引發的業績衰退,今年第3季獲利大減64%。在今年3月與國內同業漢堡南美(Hamburg Sued)的合併協商破局後,赫伯羅特已將目光轉向CSAV。
資訊服務業者Alphaliner指出,赫伯羅特目前擁有全球第六大船隊,CSAV的船隊則是第20大。如果兩家公司合併,新公司將成全球第四大貨櫃航運業者。
赫伯羅特的股東包括德國旅遊業者TUI、HSH Nordbank和漢堡市政府。持有赫伯羅特22%股權的TUI,已表態支持赫伯羅特辦理首度公開發行股票(IPO)。TUI執行長喬森(Friedrich Joussen)上月7日表示,他預期在赫伯羅德明年7月撤換現任執行長貝倫特(Michael Behrendt)前,TUI不會IPO。
事實上,全球載貨量前三大貨櫃船運業者丹麥馬士基(Maersk)、法國達飛(CMA CGM)和瑞士地中海船運公司,也正在尋求結盟,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業者能否獲得監管當局批准。
【2013/12/06 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新興國 搶發抗通膨債券

新興國 搶發抗通膨債券
 
巴土泰印度今年來發行大量抗通膨債。
(彭博資訊)
新興市場政府為開拓更多籌資管道,正紛紛搶進抗通膨債券,也表明各國遏止通膨的決心。
印度今年頭一次發售抗通膨債券,菲律賓也打算明年首度發行這類債券。據市場資訊公司湯森路透Eikon統計,今年以來,巴西、印度、土耳其、泰國共發行127億美元的抗通膨債券,注入這個新興經濟體中規模5,500億美元的市場。
追蹤主要新興經濟體抗通膨債券表現的巴克萊新興市場政府抗通膨債券指數(EMGILB)今年前八個月下跌6%,但10月底以來上漲2.4%。
對希望從通膨求得保障的買家而言,這波發展倒是個好消息,因為債券的利息是隨通膨變動的。全球新興市場物價近來持續上漲,一般固定利息的債券持有者深以為苦。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開發中經濟體今明年的通膨率各為4.4%和4.5%,已開發經濟體各為1.6%和1.8%。
圖/經濟日報提供
投資人表示,抗通膨債券讓他們有安全感。各國政府發行這類債券也展現不容通膨惡性上漲的決心,因為物價上漲,政府得付出更多利息。
美盛(Lagg Mason)旗下的西方資產(Western Asset)新興市場基金經理人亞柏德(Robert Abad)說:「政府發行這類債券,是發展本地債券市場的自然延伸,本身也是一個正面進展。」「本地債券市場愈大,各國政府愈可以減少依賴發行外幣計價的債券。」
已開發經濟體也陸續發售抗通膨債券,日本10月發行5年期所謂的通膨調整債券(linker),紐西蘭去年重返這個市場後,今年也將再度發售同類債券。
不過,今年抗通膨債券的需求不強,外國投資人認為殖利率太低,未能正確反映風險。
【2013/12/04 經濟日報】

銀行操縱利率 歐盟開鍘

銀行操縱利率 歐盟開鍘
 

歐盟宣布,德銀、小摩等銀行涉及共謀操縱拆款利率,被處以歷來最高的反托辣斯罰款。
(彭博資訊)
歐盟反托辣斯當局4日宣布,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和蘇格蘭皇家(RBS)等銀行因涉及共謀操縱銀行間拆款利率,被處以歷來最高的反托辣斯罰款共17.1億歐元(23.2億美元)。
歐盟執委會說,這些銀行和經紀商都涉及共謀操縱歐元區銀行間拆放利率(Euribor)、或日圓倫敦銀行間拆放利率(Libor),或涉及兩種利率。這些利率被用來決定全世界數兆美元資產的價格,包括從衍生性金融商品到抵押貸款等工具。其他受罰的銀行還包括美國花旗銀行,和經紀商RP Martin。
在Euribor案中被罰最重的是德意志銀行,金額達4.66億歐元;興業銀行則被罰4.46億歐元。在日圓Libor案方面,RBS 被罰2.6億歐元,德意志銀行被罰2.59億歐元,摩根大通則被罰7,990萬美元。德意志銀行在兩案總共被罰7.25億歐元。
英國巴克萊銀行在Euribor案中未遭罰款,瑞士銀行(UBS)在日圓Libor案中也未受罰,理由是兩家銀行配合當局的調查而獲得豁免,但兩家都承認犯行。根據歐盟法律,反托辣斯罰款最高可達一家公司全球年營業額的10%。歐盟已撤回對摩根大通、滙豐控股和農業信貸銀行的Euribor調查,經紀商ICAP則從Euribor調查脫身,但這四家公司仍繼續面對一項反托辣斯調查。
這是歐美監管當局對大銀行共謀操縱基準利率進行一連串調查的最新發展。歐盟的調查在2011年10月曝光,歐盟反競爭委員阿爾穆尼亞曾誓言,將把這項調查列為「絕對優先」。
在此之前,世界各國當局已針對UBS、RBS、巴克萊、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和ICAP等業者涉及操縱利率,總共處以37億美元的罰款,並有七個人遭刑事起訴。UBS去年底已因操縱利率而支付美國司法部和英國金融管理局(FSA)15億美元罰款。
【2013/12/05 經濟日報】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在股市上擇時操作並非天方夜譚

在股市上擇時操作並非天方夜譚
2013年 12月 02日 07:23

Shutterstock.com

Brett Arends

市場中“擇時操作”的理念─即設法在市場走高前買入,並且在市場走低前抽身而退─一直都廣遭詬病。

指數投資理論的領軍人物查爾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在很多年前就曾經寫道:擇時操作是個“糟糕的策略─不要嘗試它,永遠不要”。

在傳統智慧看來,任何擇時操作的想法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他們稱,股市的變化就是“隨機漫步”。沒有人能夠預測市場未來的動向,企圖預測市場走勢只會讓你損失財富。你的很多長期收益都來自於為數不多的“大漲日”,而這些時點是完全不可預測的─如果你在“大漲日”來臨之時恰好在離場觀望,那麼你將錯過很多賺錢的機會。

理財經理經常賣力地向客戶推銷這個觀點。在他們看來,這樣做可以帶來一個額外好處:即有助於使客戶隨時隨地地保持全面投資的狀態,這意味著管理這些資產可以獲得更多的管理費用。

但是,這個觀點正確嗎?

答案很簡單:不。

的確,大多數嘗試擇時操作的人最終都鎩羽而歸 因為他們選擇了錯誤的買進和賣出時機─但是,這並不代表這個策略有問題。

正好相反,從歷史記錄上看,基於市場基本面的“精明”擇時策略一直是跑贏大盤、創造出長期高於平均水準的投資收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什麼是精明的擇時策略?簡而言之就是:這是一種著眼於長遠的擇時策略,建立在遵循一些牢靠的估值指標基礎之上。

擇時策略和短期交易無關。也不意味著投資者周三賣出股票、並計劃在下周一回購這些股票。它與“頭肩頂或頭肩底”形態或“保力加通道”這類晦澀難懂的市場技術指標也風馬牛不相及。

擇時策略指的是,當市場價格與基本面相比變得昂貴時,投資者削減股票頭寸,保持較低的風險敞口──有必要的話連續保持多年──一直到股市價格變得相當便宜。此時就開始增加風險敞口,而且保持較高的持倉規模,有必要的話保持數年之久。

有關“隨機”回報的謬論

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些人人都能掌握的擇時策略是奏效的,甚至稱得上非常奏效。雖然這並不代表著這種策略未來也能大獲全勝,但它卻非常具有說服力。

首先,讓我們來粉碎下面這條謬論,那就是股市產生收益的方式是完全“隨機”的──即股市有些年走高,有些年走低;股市從長遠來說是上升的,沒有人能預測短期升跌。

根據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長期追蹤的一項數據顯示,自上世紀20年代末以來,如果計入股息再投資的收益,追蹤美國市值最大的500只股票的指數帶來的年均回報率約為9.3%。

這樣的收益率聽起來很不錯,理財經理告訴客戶的也往往是這類的數據。但是,這中間卻隱藏著兩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該數據未扣除通貨膨脹因素。這意味著按照實際購買力來衡量,你的收益率每年還要減去幾個百分點。第二個陷阱是,這些收益並非是隨機的。它呈現長的波段起伏規律─牛市過後是熊市,熊市過後是新的牛市。完全不是隨機的。

使用斯特恩商學院的數據以及美國勞工部(U.S. Labor Department)的通脹數據,我剔除了股市收益率中隱藏的通脹因素,著眼於“實際”收益率,也就是由實際購買力衡量的收益率。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指標。隨後,我研究了股市十年期的實際收益率。這樣做的原因在於,如果你是一位普通投資者──而不是華爾街交易員──那麼你通常關注的是投資的中長期回報。

你可以查看文中所附的股市十年期收益率曲線圖。

這些收益率數據不是隨機的。它們與隨機性不沾邊。曲線的波段走勢非常清晰──就像日落海灘(Sunset Beach)的巨浪那麼明顯。

如果你在上世紀40年代或50年代初進行了股票投資,受益於戰後股市大繁榮,你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回報。

如果你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這一期間也進行了投資,由於從1982年延續至1999年的股市大漲,你再次獲得了相當喜人的回報。你真幸運。

但是,其他時間的投資結果如何?

唉。

如果你太過不幸或者太過愚蠢地在上世紀20年代末、隨之而來的30年代或者1963年至1973年間進行了投資,那麼你就倒了大霉。你獲得的回報慘不忍睹。在計入通脹因素後,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你在股市是賠錢的。

而且不是一兩年的虧損,而是長達十年的虧損。

所以,即使從上世紀20年代末至今美國股市的年均十年期“實際”收益率(計入通脹因素)約為6.4%,但是在其中四分之一的時間裡,這個收益率事實上卻低於1.3%──我選取這個數字的原因是,它剛好是目前有售的美國長期通脹保值債券(我持有一些這種債券)能夠保証的“實際”收益率。當你扣除稅費和投資成本─即使低成本基金的相關費用後─大多數投資者獲得的實際收益率就更低了。

記得有些人是如何告訴你如果你堅持投資五至十年,那麼這些指數永遠不會讓你失望的嗎?其實這毫無道理。

另外請你注意,上述十年期收益率數據並未考慮市場的任何動盪因素。如果某人在1928年投資於華爾街股市,並在十年內一直持有這些股票,那麼在計入通脹因素後,他的實際收益率只有每年0.25%。但是,為了賺取這少得可憐的回報,這位投資者卻不得不在現代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蕭條期(股市在1929年至1932年間下跌了90%)堅持持有這些股票。

如果他失業了,或者只是有點兒擔心(這完全可以理解),在大蕭條期間下調了持倉規模,他甚至連每年0.25%的收益都拿不到。他很可能會賠錢。

那些隨大流的從眾者假裝如此漫長的股市低迷沒有什麼代價。他們說:“耐心等待,下一個牛市將準時到來。不要嘗試做出任何預測。”但是,這樣的說法完全言不由衷。當你在股市上顆粒無收的時候,你錯過了在債券和其他資產類別上的收益機會。

等待熊市結束的總體代價是慘重的。當你考慮到費用、納稅、波動性以及在別處投資的機會成本時,投資者往往痛悔不已。

判斷何時不該投資

好吧,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明白,如果我在錯誤的時間投資了股市,我或許會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都收益甚微。但是知道這點又有什麼用呢?只有在我能夠提前判斷何時不宜投資的情況下,這點才有用啊。

好消息?你或許可以提前判斷。

我說“或許”,是因為謙虛謹慎是投資的第一美德,而且我們永遠都無法確切地預知未來。我們只能利用從經驗中汲取的智慧,並相信大概率事件。

有三個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某個時點是不是對美股進行長期投資的好時機,並且這三個指標都有不俗的歷史表現。在這三個指標中,有的甚至從維多利亞時代就有效,盡管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股市數據並不太信任。當然,這三個指標從上世紀20年代起似乎都頗為可靠。

這三個指標分別是:扣除周期性因素的本益比(Cyclically-Adjusted Price-to-Earnings Ratio, 簡稱CAPE)、扣除周期性因素的 值市價比(Cyclically-Adjusted Book-to-Market Ratio)和“q比率”。其中的兩個指標─CAPE和“q比率”─是公眾可以很容易獲取的數據。

使用CAPE

CAPE的概念是由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推廣開來的。席勒在他的著作《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中特別闡述了這個概念,他在書中預測了2000年開始的熊市。CAPE因此被人們普遍稱做“席勒本益比(Shiller PE ratio)”。這項研究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點擊此處可以看到他的部分研究成果概述。

這種計算方法把當前股價與該股票過去十年的平均每股收益(經過通脹調整)─而不是今年或去年的每股收益─進行比較。使用這種計算方法的理由是它能夠排除收益的短期波動。按照這個指標衡量,標準普爾500指數歷史上的平均估值為16倍席勒本益比。當股價大大低於該水平時,歷史數據証實這是非常合適的買入時機:在股價較低時入場並能長期持有的投資者最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面,當CAPE或席勒本益比遠高於16倍時,股市就不是那麼好的投資對象了。投資者這時投資往往收益平平甚至虧損。

例如,根據投資公司Cambria Investments的梅班﹒費伯(Mebane Faber)近期進行的分析,從1881年至2011年,如果你在CAPE低於5的時候─非常少見的情況─投資股市,那麼在此後的五年間,即使扣除通脹因素,你也能獲得年均22%的可觀回報。這樣你肯定發財了。

如果你在CAPE處於5至10之間投資股市,那麼你的年均回報率是13%。

反過來,如果你在CAPE超過20的時候入場,那麼你每年的收益只有5%;如果你在CAPE超過25的時候投資股市,那麼在計入通脹因素後,你實際上會虧損。

CAPE和股市的關聯性很強。例如,在股市的兩個黃金年代,席勒本益比都很低。在上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初以及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席勒本益比平均在12上下。另一方面,在上世紀30年代末以及60年代末,席勒本益比都超過了20。在90年代末,當那些隨大流的從眾者歡呼“股票長線投資”並敦促你增加股票配置的時候,席勒本益比已經超過了40的紅色警戒線。

克裡夫﹒阿斯內斯(Clifford Asness)是AQR資產管理公司(AQR Capital)的聯合創始人,也是當今最出色的市場分析人士之一。他也研究過席勒本益比作為股市預測工具的表現。他的結論是什麼呢?從歷史數據上看,你投資時的席勒本益比越高,你可能獲得的十年回報越少。這個結果不完美─在現實世界我們都會受到時機和運氣的影響─但是非常值得人們注意。阿斯內斯在去年年底致客戶的一份季度報告中寫道:“隨著席勒本益比的上升,十年平均預期收益率幾乎只降不升。”

當然,席勒本益比並不是完美無缺的衡量標準。比如,它可能會讓你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過早進入股市,而在90年代中期又提早出場。但是總體來看,如果有人參照這一指標來配置自己的股票投資,那麼幾十年下來肯定能夠跑贏大盤。

追蹤“q比率”

“q比率”也具有同樣的作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是最先對“q比率”進行研究的人。該數值比較的是美國上市公司的市值和公司的重置成本。在1999年至2000年間,當席勒通過CAPE預測到股市即將大跌之際,英國金融顧問安德魯﹒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和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金融學教授史蒂芬﹒萊特(Stephen Wright)也使用q比率做出了同樣的預測。他們隨後將研究結果發表在《華爾街價值投資》(Valuing Wall Street)一書中。點擊此處可以看到部分研究成果。

q比率和CAPE之間的關聯性也很強。這兩個指標具有同步上升和下降的趨勢。通過查詢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公布的美國經濟資金流動季報可以得到q比率。

歷史上q比率的均值在0.6至0.7,這意味著美國股票的總市值佔上市公司重置成本的平均比例約為60%至70%。

當前的席勒本益比和q比率顯示,股價已遠高於長期平均水平。目前,席勒本益比約為25,q比率為0.96。這表明投資者應該提高警惕。我們也須知道,股市變化可能需要多年時間。股市可能會經歷很長時間的漲勢,然後才開始下跌(如果股市終將降溫的話)。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我想洪瑞泰的「GDP理論」與「股票貴了就賣」策略也許比較接近本文中所謂的「基於基本面的市場擇時策略」。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美國擬與歐洲、中國探討貨櫃航運巨頭結盟

美國擬與歐洲、中國探討貨櫃航運巨頭結盟
2013年 11月 20日 07:49


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已經要求歐洲和中國的有關部門與其召開非常規會議,以便對全球三大集裝箱航運公司的結盟計劃進行仔細研究。眼下集裝箱貨運行業的全球競爭者擔心這三家公司的結盟可能不公平的擠壓了中小航運公司的生存空間。

丹麥A.P.穆勒-馬士基集團(A.P. Moller-Maersk A/S )、法國CMA CGM和總部位於瑞士的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計劃結盟。如果結盟成功,這三家歐洲公司在全球部分最繁忙的貿易航線上聯合控制40%以上的海洋貨運能力。這三家公司在今年6月宣佈了結盟計劃,但這項計劃必須得到美國、歐洲和中國監管機構的批準。

聯邦海事委員會主席Mario Cordero稱,航運公司和航運業非常擔心這一結盟可能造成的影響。這就是他呼籲與中歐監管機構召開峰會以觀察同行立場的原因。他表示峰會越快召開越好。

Cordero在接受採訪時稱,峰會最早將在12月中旬舉行。他稱這將是美國、中國和歐洲的海事監管機構首次舉行如此高級別會議以研究一宗航運業併購案。

歐盟(European Union)競爭事務專員阿爾穆尼亞(Joaquin Almunia)的發言人稱,歐盟將參加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主辦的會議。中國交通運輸部(China's Ministry for Transport)的官員未能在第一時間就此置評。

對三大集裝箱航運公司的結盟持批評意見的人士稱,三大公司結盟后估計將控制亞洲至歐洲航線集裝箱貨運量的43%、跨大西洋貨櫃航運市場的41%以及跨太平洋貨櫃航運市場24%的份額。

如果得到批準,三大貨櫃航運公司將在明年第二季度正式結盟。

CMA CGM不予置評。Mediterranean Shipping的發言人只表示公司在與監管機構進行非公開磋商。

Costas Paris


行情差到這些航運業巨頭不得不坐下來手牽手了。
我認為這對於運價的回升有好處。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北美頁岩油產量 估倍增

北美頁岩油產量 估倍增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7日一改過去兩年的態度,承認其低估北美頁岩油革命帶來的影響。OPEC除了將北美頁岩油產量預測提高兩倍,還預估2018年前全球對OPEC原油的需求將因此減少。
OPEC在年度世界石油展望報告中預估,2018年美國和加拿大頁岩油產量將升至每日490萬桶,遠高於去年報告中預估的170萬桶,2013至2018年全球對OPEC原油的需求將減少每日110萬桶至每日2,920萬桶。
OPEC過去一直不認為北美石油革命會帶來重大影響。OPEC在2011年世界石油展望報告中表示,開採頁岩油只會使全球石油供給略增。
【2013/11/08 經濟日報】

OPEC終於正視這項衝擊。
預料OPEC對油價的影響力將開始下降。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中投 入股俄羅斯鉀肥一哥

中投 入股俄羅斯鉀肥一哥
全球鉀肥業出現新調整,大陸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近期透過債轉股,成為全球最大鉀肥企業-俄羅斯烏拉爾鉀肥(UralKali)的第二大股東,這也是中投新主席丁學東上任後第一筆大投資。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鉀肥進口國,彭博統計稱,在全球價值200億美元的鉀肥發貨量中,大陸約購買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大陸近年來積極建立庫存,以降低對外部供應的依賴。
「中國將鉀肥看作重要的戰略物資。很明顯,中投願意債轉股,是因為並不想僅僅作為貸款人收取利息。」BCS的股票研究主管Kirill Chuyko表示。
烏拉爾鉀肥公司24日宣布,中投公司已透過行使去年購買的可轉債轉換權入股烏拉爾鉀肥,持股比例為12.5%。依照目前烏拉爾鉀肥的股價,中投持股的總價值達20.3億美元。
華街日報報導,儘管債轉股並不能給予中投公司足以左右產品價格的權益,但很可能讓中投獲得至少一個董事席位,讓大陸政府充分瞭解其鉀肥最大供應商之一的內部運作情況,這在未來的價格談判中是一個重大優勢。
莫斯科VTB Capital分析師薩赫諾娃(Elena Sakhnova)表示,中投將「能夠獲取敏感的定價和運營資訊」。
烏拉爾的鉀肥產量約占全球20%。今年7月,烏拉爾宣布退出與白俄羅斯合資的鉀肥公司BPC(Belarus Potash Corporation),BPC是全球兩大鉀肥聯合銷售組織之一,此舉引發全球鉀肥市場地震,甚至影響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關係,烏拉爾的首席執行長日前在白俄羅斯被扣押。
中投持有的換股債券是去年從烏拉爾鉀肥公司大股東、俄羅斯億萬富豪克里莫夫(Suleiman Kerimov)手中購得。
【2013/09/26 經濟日報】

鉀肥是生產農作物重要的原料之一。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供給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中國入股這種生產重要物資的公司,不得不讚嘆其眼光。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鉀肥產業的不確定性

http://www.morningstar.com/cover/videocenter.aspx?id=610873
Uncertainty Reigns in the Fractured Potash Industry
By Matthew Coffina, CFA and Jeffrey Stafford, CFA | 09-10-2013 02:00 PM
Matt Coffina: For Morningstar StockInvestor, I am Matt Coffina. I'm joined today by Jeff Stafford, who is an equity analyst on our basic materials team, and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otash industry.
Jeff, thanks for joining me.
Jeff Stafford: Thanks for having me, Matt.
Coffina: In recent years, the potash industry is operated as what we consider a rational oligopoly. Can you explain what this means?
Stafford: The potash industry is very concentrated. The top five or six producers in this space control about 80% of production capacity. On top of this, the top four producers, PotashCorp, Uralkali, Belaruskali, and Mosaic, are part of two large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that act in a cartellike fashion. What this means is these companies, during periods of slow demand, actually shut in production to better match demand with supply to help preserve prices. And that has led to an industry with potash prices well above marginal cost of production for several years now.
Coffina: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some signs that this market structure could be breaking down, in particular, a dispute between Russian miner Uralkali and Belarusian miner Belaruskali. What do you think is behind this dispute?
Stafford: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is dispute is Belaruskali was going outside of Belarus Potash Company, the cartellike marketing organization, to sell potash to international players, and they legitimize this with a new law in Belarus. This upset the Russian producers and Uralkali and led to a breakdown in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and ultimately led to Uralkali leaving BPC and choosing to market its potash on its own through its own trading company. And next year, Uralkali will operate at 100% of capacity and pursue a volume-before-price strategy, which runs opposite to what industry players had done in the past.
Coffina: This dispute has taken on some interesting twists and turns since it was first announced. For example, Uralkali's CEO was arrested in Belarus. Could you describe some of these events and what they might mean for an eventual reconciliation?
Stafford: 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 twist in the potash story recently. The Belarusians invited the CEO of Uralkali to Belarus to discuss the recent potash developments, and this was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Belarus. And upon leaving Belarus, the CEO of Uralkali was detained at the airport and is, to our knowledge, still being held in Belarus.
What I think this means for the industry is that, I don't see a quick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arties and I think the act of detaining the CEO of Uralkali even lowers the chances that we're going to see a quick reconciliation. And in our view, a quick reconciliation would be a positive for potash prices.
Coffina: What does all this mean for potash prices? I know you lowered your base-case forecast. Could you give us some sense of what assumptions are underlying that new forecast and what could go better or worse than you expect?
Stafford: We've lowered our long-term potash price forecast to $300 per metric ton at the typical plant gate in Saskatchewan, down from $375 per metric ton. We're assuming that there is some real pressure on potash prices both in the near term and the long term from Uralkali's new volume-before-price strategy. But we're not assuming that price will go all the way down to marginal cost of production for the industry. We're not sure yet what Canpotex, which is the Canadian cartel, what their new strategy will be in this environment. We don't expect them to run at full capacity right away. So there should be an opportunity to maintain some of that oligopoly pricing power, particularly in North America.
On the upside, I think, would be a quick reconciliation and a reformation of the BPC cartellike marketing organization. And in that case, we would expect our potash price forecast to go back to the $375 per metric ton number that we had before the Uralkali announcement.
On the downside, I think you could see more and more players adopt this new Uralkali volume-before-price strategy, and that would put even more pressure on potash prices by increasing supply far greater than demand. In that case, I think, we could see potash prices drop materially below $300 per metric ton.
Coffina: StockInvestor's Hare portfolio owns PotashCorp and Compass Minerals, two companies in this industry.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either of these companies at current levels? And are there any other names in the industry that stand out as potentially being good investments right now?
Stafford: We've lowered our fair value estimates for the two wide-moat players in the potash space that we cover: Potash Corporation of Saskatchewan and Compass Minerals. We think those companies are both marginally undervalued at the moment. But they also carry wide economic moats, thanks to their low position on the industry cost curve for both muriate of potash and sulfate of potash. We think that they look attractive, but we would also caution investors that these are, in the case of PotashCorp, this is a high-uncertainty company. And the impact of Uralkali's announcement is still flowing through the marketplace, so there could be even more uncertainty in the near term as we get more data on what Uralkali's ultimate strategy will be.
Coffina: Are there any other companies that you have on your radar screen?
Stafford: Some of the other potash companies that we cover are Mosaic, Intrepid, SQM, and K+S in terms of attractive valuation. Right now we don't see any of those companies--most of them [have Morningstar Ratings for stocks of 3, 2, or 1 stars]. We don't see really any compelling valuation stories with that other group.
Coffina: Thanks for joining me, Jeff. In conclusion, this is a difficult situation with a lot of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 lot of uncertainty about what some of these international players in Eastern Europe are going to do. But PotashCorp and Compass Minerals, we think still have wide economic moats and are trading at a modest discount of fair value. For StockInvestor's Hare portfolio, I expect to hold these companies in the near term as we see this play out.
For Morningstar StockInvestor, I am Matt Coffina.

全球鉀肥產業在7/30發生重大震盪,大致的消息在 http://tim-clipboard.blogspot.tw/2013/08/blog-post_1692.html 可以看得到。

一開始我還以為搗蛋的壞小孩是俄羅斯的 Uralkali 。但 Morningstar 的這篇報導告訴我們,是白俄羅斯的 Belaruskali 先不守約定的。
Morningstar 的這篇訪談透露更多訊息,包含白俄羅斯人邀請 Uralkali 的CEO去協商,而Uralkali 的CEO在要離開白俄羅斯時竟然在機場被拘留了。(這真是太恐怖了!)

我的 Compass Minerals (CMP)是在2011/9買進的,這次重挫了二成,但好險損益還在水平面上。
Potash Corporation of Saskatchewan (POT)最近是在觀望,不過風險真的有點大且難以評估,不知道 Uralkali 明年會打算把產量增加到什麼程度。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BDI連六漲 散裝船利多

BDI連六漲 散裝船利多
 
圖/經濟日報提供
大陸鋼廠掀起鐵礦砂拉貨潮,激勵海岬型船貨載需求大增,帶動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連六個交易日上漲,昨(9)日大漲126點,來到1,478點,創下近兩年來新高,包括裕民、中航、新興本月營運看俏。航商表示,大陸鋼廠這次啟動鐵礦砂補庫存行動,主要是看準寶鋼、武鋼等大廠相繼調漲9月盤價後,接單情況順利,反映鋼價後市持續看漲,加上第4季是傳統旺季,紛紛對澳洲、巴西礦產加碼拉貨,海岬型日租金持續拉抬上來。
以近兩周運價來看,日租金由原先的1.65萬美元,漲至昨日的2.54萬元,漲幅逾五成,最新運價是去年初以來的新高,推升BDI指數攀升至1,478點。巴拿馬型船運價也回升,台航、F-慧洋、四維也將受惠。
【2013/09/10 經濟日報】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FT社評:鉀肥卡特爾早該廢除

FT社評:鉀肥卡特爾早該廢除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鉀肥壟斷組織瓦解 價格看跌

鉀肥壟斷組織瓦解 價格看跌
俄羅斯烏拉爾鉀肥公司(Uralkali)宣布退出與白俄羅斯合資的白俄羅斯鉀肥公司(BPC),並放棄有利價格的產量限制,讓支配市場的鉀肥卡特爾組織為之瓦解。全球鉀肥商股價應聲重挫,不過農夫可望取得價格更低的肥料。
全球最大鉀肥生產商烏拉爾鉀肥31日宣布,結束與BPC長達10多年的銷售合作。根據烏拉爾鉀肥的聲明,未來鉀肥將由旗下部門銷售,因為白俄羅斯政府要求其合資夥伴Belaruskali公司自行出口鉀肥,並取消BPC的獨家出口權。BPC號稱掌握全球43%的鉀肥市場。
鉀肥每年交易金額達200億美元,與氮肥、磷酸鹽並列最重要的肥料。多年來,烏拉爾鉀肥與Belaruskali以及北美Canpotex(由Potash、Mosaic和Agrium三家公司組成)這兩大銷售組織,靠限制生產和輸出符合市場需要的數量,控制鉀肥價格。
烏拉爾鉀肥警告,鉀肥價格下半年至少會大跌25%至每公噸300美元以下,但仍維持在200美元(部份國際生產商的生產成本)之上。
投資人擔心,鉀肥跌價後將促使各大鉀肥商增加產量以提高市占率,進一步打壓價格,從以色列、德國、加拿大到美國的鉀肥商股價全面重挫。烏拉爾股價重挫19%至151.92盧布,是2008年11月至今最大跌幅,盤中一度暫停交易。德國K+S大跌24%,以色列化學公司跌18%,Mosaic跌17%,Potash 跌16.5%,Agrium跌5.4%。
NPK肥料顧問服務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巴克禮說,若鉀肥跌價一如市場預期,美國玉米農夫每英畝的生產成本將減少10美元,每英畝的總成本將減少3%至330美元,他預測,這個效應至明年春天可能反映在零售價格上。
【2013/08/01 經濟日報】
===========================
我的CMP.NYSE也重挫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