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廣信破產的啟示
廣信破產的啟示
英國《金融時報》 桑曉霓 報道 2014-02-06 (www.ftchinese.com)
中國有關方面在1月下旬出手阻止由中國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銷售的一隻投資產品違約,這一決定既讓人鬆了一口氣,同時也令人擔憂。
“擔憂的是,只要發生一次違約,投資者就可能競相離場,使整個影子銀行業市場陷入一場由流動性推動的信貸危機,”摩根大通(JPMorgan)經濟學家朱海濱在發給客戶的一份簡報中表示。“但是,一次管理得當的違約對中國的影子銀行業可能是積極的一步。”
朱海濱補充說,經濟增長放緩使監管寬松的信托公司今年更有可能發生違約,這些機構推出的投資產品讓中國的儲戶避開被人為壓低的利率。“那將有助於恢復市場紀律,緩解道德風險問題,”他指出。
如果當局的行動不力,這些投資產品將繼續吸納家庭的資金,中國的家家戶戶急於獲得高於銀行存款的回報率。這些資金進而將流入房地產開發等領域,而官方擔心,房地產價格已經過高,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水平。一方面可能發生違約、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泡沫,這種局面對北京方面耿耿於懷的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可話說回來,違約並不是沒有先例的。
1998年發生的一件事已經被多數人忘卻,但它其實與中國目前的情況有相似之處:時任中國總理的朱鎔基決定關閉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GITIC)。廣信是那一代影子銀行之中最為失控的代表,該機構向投資者募集資金,用於購買房地產以及其它任何感興趣的資產。
廣信成為中國大型金融機構中首家正式破產的機構,觸發因素是其無力向外國債權人償還一筆1.2億美元的貸款。廣信破產之後,還有數以百計的其他信托公司崩潰。
當會計集團畢馬威(KPMG)最初被聘請做審計,以確定廣信的負債規模時,發現了26億美元資產和44億美元負債。盡管如此,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此前仍給予該集團與中國財政部相仿的最高投資評級。據卡爾•沃特(Carl Walter)和侯偉(Fraser Howie) 2010年合著的介紹中國金融市場運轉機制的《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一書透露,朱鎔基親自決定聘請外國會計師事務所,因為他對中國審計機構提交的數據感到失望。
在接下來四年的法庭訴訟過程中,債權人提交了56億美元的索賠申請,包括來自外國債權人的47億美元。最終的回收率僅為1美元收回12.5美分。“失敗的規模讓人驚愕,”兩位作者補充說。“它使外界對北京方面充當中國最重要金融機構後盾的承諾(如果說不是能力的話)產生疑慮。”
當年的中國只有1450億美元外匯儲備,還有幾乎等量的外債,相比之下,現在中國擁有3.8萬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儲備。可是,朱鎔基當時明確表示,不出手紓困債權人的決定,反映了中國官方無意彌補債權人的損失,而不是無力這麽做。
“(中國)完全有能力償還債務,”朱鎔基當時說。“問題是這種債務是不是應該由政府來償還。”
現在,人們對當今這一代影子銀行提出同樣性質的問題。問題仍然是,當這些影子銀行和信托公司的產品陷入困境時,政府應不應該補償債權人和投資者。但這一次,問題大得多,牽涉的利益也大得多。而且這一次承擔虧損的將是中國公民,而不是外國債權人。
“就目前而言,中國央行支撐著一切,”沃特在談到當今的影子銀行業時表示。他又說,“他們不得不殺掉幾個,而且他們也已經準備好這麽做。”此言源自中國成語“殺雞儆猴”。
無論中國做什麽或者不做什麽,對世界的影響都將比15年前大得多。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的信貸總量(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機構)升至GDP的180%。但現在,中國正試圖遏制扶搖直上的信貸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國內的資金成本和中國向全球借款人提供資金的成本將會上漲,加劇全球“錢荒”。
桑曉霓(Henny Sender)是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國際金融記者
譯者/何黎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711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王女士的危險投資--中誠信託金開一號
王女士的危險投資
英國《金融時報》 歐陽德 上海報道 2014-01-29 (www.ftchinese.com)
生活在華南某城市的一名富裕退休人員,決定將錢借給華北一家自己幾乎毫不瞭解的困難煤礦企業。這看上去或許是一場危險的賭博。
但王女士不這麽認為,至少直到數周前她還不這麽認為。王女士是工商銀行(ICBC,以資產規模計為中國最大的銀行)深圳一家分行的VIP顧客,2011年,她購買了一款特殊的投資產品。這款3年期、300萬元人民幣(合50萬美元)起售的投資產品,承諾10%的年收益率。她說,當時工商銀行的客戶經理還向她擔保這款信托產品非常安全。
王女士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那是我頭一回買信托產品,以前從沒買過股票或共同基金。我知道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危機的事情,所以非常仔細地審查了這款產品,就是因為它看起來沒風險才投錢的。”與其他許多投資者一樣,她錯誤地以為這款信托產品是由“中國最大的銀行擔保的”。
但王女士、以及其他700名購買該款信托產品的投資者,都低估了它的風險。上周,工商銀行告知這些投資者,他們可能拿不回本金,而且與許多人認為的相反,工商銀行從未擔保過該產品。這款名為誠至金開1號(Credit Equals Gold No. 1)的信托產品有可能在數日內違約,而王女士可能損失幾乎所有本金。
對全球市場而言,這款陷入危機的信托產品預示了中國不斷膨脹的影子銀行部門所蘊含的風險。對那些在監管機構看來風險過高、不適於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來說,信托公司之類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今扮演著重要的資金提供者角色。2013年,來自正規銀行系統之外的融資,占到中國17萬億新發信貸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在銀根緊張的狀況下,還會有大約4萬億元人民幣(合6610億美元)信托到期,許多人預計會出現更多問題。瑞銀(UBS)經濟學家汪濤說:“市場已經覺察到風險升高,並正在根據更高的風險調整定價。”
就誠至金開1號而言,這款信托產品由中國一家大型“影子銀行”機構中誠信托(China Credit Trust)銷售,工商銀行的客戶在該款信托產品上總共投資了30億元人民幣,這相對於中國1.2萬億美元的信托市場而言只是個小數字。該款產品完全依靠對煤礦企業山西振富能源集團(Shanxi Zhenfu Energy Group)的貸款、以及該集團的股權提供支撐。煤價暴跌、沉重的債務壓力壓垮了山西振富,讓這款產品變成了一筆糟糕的投資。
然而,在該產品到期4天前的本周一,工行告訴投資者,相關方面已達成一項協議,投資者可收回全部本金,但可能損失第三年約四分之一的利息。目前細節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中國媒體報道稱,工行、中誠信托或地方政府都可能參與接盤。
部分投資者已發誓要爭取到更多利益。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上海投資者說:“這是一場消耗戰。我們已經得到最大的山頭,現在必須發起進攻,奪取其餘的小山包。”
這個在最後一刻達成的救助方案引出了一個有關中國經濟未來的棘手問題。該方案是不是印證了一種普遍看法,即政府將不惜一切代價化解危機,因此將鼓勵更多冒險行為?抑或,這次“準違約”將給投資者一個教訓,讓他們明白高收益總是伴隨著高風險?
瑞穗證劵(Mizuho Securities)分析師沈建光說:“這對政策制定者而言一直是個兩難的抉擇。最終解決方案可能加強人們的一種信念,即通過銀行購買的信托產品肯定會有人兜底。但這次的事件也讓許多人看到,這樣的產品並非毫無風險。”
樂觀的情況是,政府會讓影子銀行體系學乖。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北京方面已出台了一系列約束銀行表外放貸行為的規定。
悲觀的看法是,現在為時已晚——隨著銀根收緊,今後出現違約的信托產品將讓投資者蒙受比王女士大得多的損失,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出現動盪。
大和資本市場(Daiwa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賴志文(Kevin Lai)說:“我們相信,中國最近的信托危機不過是冰山一角。”
董慧(Emma Dong)補充報道
譯者/曲雯雯、邢嵬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660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中誠信托避免違約
中誠信托避免違約
英國《金融時報》 歐陽德,喬希•諾布爾 上海,香港報道 2014-01-28 (www.ftchinese.com)
一家中國基金公司避免了一場令人矚目的違約,在最後一刻達成了兌付一隻陷入困境的5億美元高收益率投資信托的協議,這件事的沖擊波曾震盪全球市場。
中誠信托(China Credit Trust)是中國最大的影子銀行機構之一,三年前為這只投資信托向投資者募集3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於向一家煤炭企業發放貸款,該煤炭企業後來倒閉了。
深知影子銀行業蓬勃發展會產生什麽後果的中國官方,早就在想方設法避免違約。然而,這只信托的投資者曾面臨著在1月底信托到期之際拿不回本金的可能性。
作為中國1.2萬億美元信托市場的一個微小部分,“誠至金開1號”通過中國工行(ICBC)私人銀行部門被推銷給富裕人士,而不是普通散戶。
信托貸款通常被發放給風險較高的借款人,如房地產開發商和礦業公司。這些貸款構成中國龐大的影子銀行業的最大一塊。隨著正規銀行放貸放緩,影子融資在2013年上升至中國新增信貸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誠信托的這個產品本來也不會是中國首個違約的信托產品,但在大約4萬億元人民幣(合6610億美元)信托將在2014年到期、而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這筆投資成了國內和國際擔憂的一個焦點,人們擔心中國快速增長的影子銀行業解體。
針對“誠至金開1號”的擔心最初浮現時,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曾通過其私人銀行部門銷售該產品的工行,拒絕為這只信托的投資者兜底。信托產品的許多投資者相信,此類產品帶有隱含的擔保:如果投資失手,他們將獲得救助。
在各方密切關註之下,中誠信托昨日宣佈與未指明的第三方達成協議,出售其所持的山西振富能源集團股份,該集團在其所有人被捕後陷入財務困境。振富集團未能償還貸款後,中誠信托即控制振富股份作為抵押品。
中誠信托對協議的細節透露甚少,只是指示投資者聯系其客戶關系部。一些投資者在與客戶關系部交談過之後表示,他們得到的方案是讓他們收回本金,但他們將損失第三年利息的剩餘部分。不接受這個方案的投資者將得到振富能源的股份——考慮到這家煤炭企業的困境,這不是一條有吸引力的出路。
鑒於該產品預期年收益率10%,但最後一年僅支付了3%的利息,缺口總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
譯者/和風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634
金開1號已屬“軟違約”
金開1號已屬“軟違約”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投資與財富管理編輯 馮濤 2014-01-28 (www.ftchinese.com)
本周一,備受關註的中誠信托30億元“金開1號”信托計劃的兌付方案出爐。中誠信托已找到新的接盤方,投資者可以全額收回本金,但今年年收益率低於預期。這標志著讓國內外金融市場揪心多時的一場兌付危機在最後一刻被化解。
這是最典型的“中國式”解決方法:穩定大於一切,最終參與各方“皆大歡喜”。投資人本金落袋為安,雖然到期收益率與預期存在差距,但相比於本金損失,顯然微不足道;該項目的資金托管和代銷行——中國工商銀行此前就高調公開宣稱不兜底,“盡責”地引導投資人知曉了信托產品真實存在的風險;作為通道的中誠信托全身而退,順利以現金兌付投資人;“剛性兌付”得以延續的同時,事件也給影子銀行通道業務敲響了警鐘;監管層並未就此次事件明確表態,貫徹了本屆政府“讓市場起決定作用”的理念;而地方政府也積極化解了當地的投融資風險。
錶面上看,危機化解,消除了業界對“剛性兌付”將就此打破的擔憂。但實際上,按照最新的兌付方案,這個信托產品已屬於“軟違約”。該產品最初承諾,對於投資額為300萬元的投資者,分別按照9.5%、10%、10%的年化收益率支付三次利息,其中前兩次已按預期收益率支付,但第三年投資者實際獲得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8%。
此外,之前標普關於此次事件的報告和工行董事長薑建清的公開表態,都透露出一層意思,即市場其實已經對這類信托產品形成預估違約,任何責任方完全兜底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金開1號事件事實上標志著“剛性兌付”已被打破,高凈值個體投資者必須面對風險與收益再匹配的問題。
對於接盤方是誰,市場眾說紛紜,山西省政府、華融資產或者中誠信托第一大股東中國人保都曾被視作可能的下家,但均被當事方否認。不論由誰來接盤,事件的最新進展已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短期內,無論是監管方、代銷銀行方面還是通道方,都不會同時默許“剛性兌付”被徹底打破,也就是讓投資人連本金也收不回。
但是,從理論上講,任何扭曲了風險收益比例的隱性擔保,都應該被打破。當前市場上的各種隱性擔保導致了投資者錯誤的風險回報理念,造成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而“剛性兌付”更是導致道德風險不斷累計。
監管層對於扭曲的風險投資理念,不能坐視不理。從去年底傳聞中的中國銀監會9號文,要求銀行不得接受或施加任何明保或者暗保,到國務院107號文,計劃約束信托行業,再到近期媒體報道,銀監會正醞釀要求銀行總部設立同業、投資業務專營部門...... 這些都說明,監管方已經偏向破除“剛性兌付”,以規範影子銀行業,並糾正投資人的盲目趨險情緒。在破除速度上或有不同看法,但方向已定,投資者應該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郵箱:tao.feng@ftchinese.com)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642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中國官方或將阻止“誠至金開1號”違約
中國官方或將阻止“誠至金開1號”違約
英國《金融時報》 喬希•諾布爾 香港報道 2014-01-24 (www.ftchinese.com)
中國官方正緊急採取行動,阻止一隻陷入困境的5億美元高收益投資信托發生違約,這件事已成為中國影子銀行業一起備受關註的“判例案件”。
據中國媒體周四報道,山西省政府正考慮幫助兌付上述信托貸款。根據中國媒體本周五的報道,山西省金融辦出面否認了這一消息,消息稱山西官方“認為處置中誠信托兌付風險應堅持在法律框架內採取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各方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妥善化解風險。”上周,曾通過其分行銷售這只信托的中國工商銀行(ICBC)表示不會為該產品兜底。不過,國有的《時代周報》報道稱,工行和該產品的發行者中誠信托(China Credit Trust)也將被要求參與兌付。按資產計,工行是全球最大的銀行。
這筆30億元人民幣(合5億美元)貸款的融資方是山西一家現已不存在的煤礦公司,貸款定於1月31日償還。當它在2010年被打包成一隻信托產品銷售時,曾向投資者開出了10%的收益率。然而,形勢在2012年逐漸變得明朗:該公司——即山西振富能源集團——資金緊張,原因是中央政府降低全國污染程度的努力使得煤炭行業受到沉重打擊。
作為中國1.2萬億美元信托市場的一個微小部分,該產品被推銷給富裕人士,而不是普通散戶。
據彭博社(Bloomberg)報道,由於擔心發生違約,這只名為“誠至金開1號”的信托的大約20名投資者周四在工行私人銀行上海分行外舉行抗議。
截至目前,中國從未發生信托貸款違約的事件,盡管市場的規模巨大。麥肯錫(McKinsey)和中國平安(Ping An)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稱,信托業在2012年已經超過保險業,成為按資產計的中國第二大金融部門。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內流動性持續偏緊,信托產品成了地方政府基建項目、房地產開發商和製造業企業的關鍵資金來源。
雖然救助該產品可以安撫市場對信托業健康狀況的緊張神經,但一些分析師主張,違約將有助於提高人們對金融體系風險的意識。許多人在購買產品時想當然地認為,即使是糟糕的投資,最終也將某種方式圓滿收場。
“如果他們在合理的短期內允許(該行業)發生一場違約,我們也許會看到市場做出快速反應、問題得到快速解決。”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中國策略師崔偉(David Cui)表示,“如果政府選擇拖延問題的解決,那麽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最近三周,中國的信托業出現了更多承壓跡象。中國官方媒體稱,還有兩家在2012年通過信托融資的煤炭企業在償還投資者方面遇到困難,同時有一隻投資於成都某個住房項目的影子銀行產品未能償還其10億元人民幣貸款的本金。
今年將有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採礦業相關信托產品到期,另外還有大筆信托資金已流入全國各地的房地產開發項目。
谷禹(Gu Yu)北京補充報道
譯者/和風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561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剛性兌付:走不出的困局 中國中誠信託瀕臨違約
剛性兌付:走不出的困局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徐高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 2014-01-20 (www.ftchinese.com)
2014年1月31日,是中誠信托旗下誠至金開1號集合信托計劃(以下簡稱“金開1號”)到期的日子,也是中國金融市場面臨的又一道坎。即使能平穩邁過,這起已經引發國內外關註的信托瀕臨違約事件,也凸顯了2014年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所在——決策者的誤操作。
金開1號為期三年,於2011年2月1日由中誠信托發起,共募集資金30.3億元。在它即將到期時,融資方振富集團的資產盈利性和流動性卻十分堪憂。目前,與這一信托計劃相關的賬戶僅剩500多萬元,到期償付能力明顯不足。而作為信托計劃的參與方,中誠信托和中國工商銀行正在撇清責任。根據媒體報道,此次項目和資金都來自工行,中誠信托在其中只起到“通道”作用,就是將工行的錢迂迴投入到其選定的項目中,以幫助其規避信貸管控。因此,僅收取了不多通道費用的中誠信托認為自己不應承擔清償責任。而工行也已於近日明確表示不承擔主要責任。雙方行為加深了市場焦慮。
金開1號並非首個面臨兌付危機的信托計劃,但以往類似信托計劃均實現了兌付。例如,中融信托—青島凱悅中心集合資金信托項目就在2012年因融資方房屋銷售不暢而無法到期償付。最後,中融信托將青島凱悅告上法庭,並通過司法拍賣獲得了補償,保證了信托計劃的償付。又如,中信信托曾於2011年發行三峽全通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當該計劃出現還款問題時,中信信托曾明確表態不會墊付資金,讓市場一度認為中國信托業“剛性兌付”這一不成文規矩將被終結。但最後時刻一家民營企業出手接盤,使信托違約終未發生。可以看到,過去幾宗面臨兌付危機的信托產品,均完成了兌付,沒有發生過實質性違約,至多只是採用時間換空間的策略罷了。
至於金開1號,筆者仍然相信,出現信托違約是小概率事件,“剛性兌付”也不會就此終結,因為無論是從金融系統的穩定,還是從相關雙方的聲譽來考慮,都不能允許違約情況的發生。
信托違約不會僅僅帶來局部風險,而是關乎金融穩定大局。按照中國法規,信托產品並不需要剛性兌付,信托計劃說明書中也未明確承諾兌付。不過,從過往經驗看,信托計劃都按照承諾的收益率進行了兌付,這事實上讓投資者對“剛性兌付”形成了強烈預期。也正是這種預期的存在,讓信托計劃對投資者形成了較強吸引力,令其規模迅速擴大——從2010年年末的3萬億元飆升至2013年末的超過10萬億元。換句話說,中國信托資產存量中有相當大的部分(盡管具體比例無法精確估算)是建立在“剛性兌付”這一信念之上的。
金開1號如不能按約定償付,絕不會被投資者視為個案。一旦投資者對“剛性兌付”的信念被摧毀,信托這種資產類別可能會被很大一部分投資者拋棄,甚至引發與銀行擠兌類似的信托資產擠兌,進而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金開1號很可能成為一個巨型炸彈的導火索。可以相信,面對這種嚴重後果,中國監管層不會容忍金開1號出現問題。事件發展到最後,應該會像過去一樣,“誰家的孩子誰抱走”——讓相關方“妥善處理”這一事件,保證事實上的剛性兌付。
現階段的緊張局面,是相關方博弈的必然格局。站在中誠信托和工行的立場來看,讓金開1號違約也是不可接受的。暫且不說雙方中的任意一方都有單獨兜底的財務能力,就從違約對雙方聲譽可能造成的打擊看,後果也是不可估量的——二者誰都不會希望因此載入中國金融發展史的史冊。
在這場博弈中,雙方都在權衡的,是各自出多少錢。在這里,雙方就像在一條窄路上對向行駛的兩輛車,處在經濟學所謂的“鬥雞博弈”之中,誰先退讓,誰的損失就更大。因此,在“撞車”之前,雙方都需要表現出自己膽子更大,從而嚇阻對方。這樣的格局我們在美國國會中也時常會見到。去年在美國落下“財政懸崖”之前,共和與民主兩黨就是如此行事。因此,雖然目前事態在短期明顯激化,我們仍然相信實現兌付將是最終結果。
目前業內已經有人將金開1號比作今年金融違約的“第一槍”。確實,過去幾年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在“剛性兌付”、“政府隱性擔保”這些信念上,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金融產品體系——銀行理財、信托、城投債均是這一體系中的一員。換言之,規模超過10萬億元的金融資產的穩定性,並不是建立在堅實的微觀項目回報率基礎之上(大多數項目的回報率都很低,覆蓋不了上層資產所承諾的收益率),而是維系於前述的信念之上。一旦這一信念被摧毀,整個產品體系就會像流沙上的城堡整體崩塌,其沖擊力絕不亞於次貸危機。
事已至此,中國監管者在處理過程中就需格外謹慎,控制風險應該通過“穩存量、控增量”的方式循序漸進。但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有些決策者卻認為應該主動引發信用事件,從而重塑市場紀律。這一說法看似有理,其實卻是危險的、甚至是災難性的。比如金開1號,誰能有把握能將其與其他信托計劃清楚分割,讓市場相信就算它違約了,也只是個案,而不影響其他信托計劃的兌付?如果決策者放任信用事件發生——比如放任金開1號違約——那就是對撐起影子銀行體系的潛在信念的系統性摧毀,必然導致金融風險的集中爆發,引發中國版的次貸危機。
所以說,決策者的誤操作是目前中國金融體系面臨的最大風險。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作者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博士,現就職於光大證券,任首席宏觀分析師。曾任瑞銀證券高級經濟學家、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兼職經濟學家及研究助理等職。責任編輯郵箱: tao.feng@ftchinese.com)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461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知情人士:中國工行拒絕為理財產品兜底
知情人士:中國工行拒絕為理財產品兜底
英國《金融時報》 喬希•諾布爾,吉密歐,薩姆•弗萊明 香港,北京,倫敦報道 2014-01-17 (www.ftchinese.com)
中國龐大的影子銀行業面臨著最嚴峻的考驗。此前,中國工商銀行(ICBC)拒絕為一隻陷入困境的5億美元信托的投資者兜底。工行是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該行的分行銷售許多此類理財產品。
中國正規銀行部門以外監管薄弱的融資的巨大增長,以及投資者在恐慌之下逃離影子產品和影子機構的潛在可能性,構成今年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之一。
對影子銀行感到擔憂的絕不止是中國。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前副行長保羅•塔克(Paul Tucker)昨日表示,全球監管機構難以跟上“不斷變形的”非銀行部門的變化步伐。他警告稱,有關當局對市場的監督“力度在減弱”。
在中國,投資信托及其他理財產品已成為表外融資的重要來源,幾乎占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信貸總量的三分之一,遠高於2012年的不到四分之一。包括中國國務院在內的許多方面都已經對此類產品構成的系統性風險發出了警告。
這些基金往往投資於中國經濟中麻煩較多的部門,而散戶投資者為了得到高於銀行存款利息的回報,對此類產品趨之若鶩。
多數理財產品在銷售時都有某種形式的銀行擔保,導致許多投資者以為這些產品實際上是無風險的,盡管其承諾的收益率往往較高。
但據知情人士透露,近日發生一件空前的事:工行表示,該行不會為其分行在2010年經銷的一隻30億元人民幣(合4.95億美元)的投資產品兜底。這只基金將在本月底到期。
野村(Nomura)的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影子銀行業發生違約,可能引發波及整個金融體系的連鎖反應。
“以往我們看到過若乾信托公司對投資者剛性兌付的例子。我不記得有投資者賠錢的先例。”張智威表示,“我認為這將改變一些投資者對潛在信貸風險的預期,並給很多此類信托產品的滾轉帶來一些風險。”
塔克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表示,監管機構需要展現出更大的靈活性,以應對“當前盛行的監管套利和不斷變形的金融業格局”。他指出,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都存在問題。
根據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的數據,全球影子銀行業的價值達到71.2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影子銀行業的價值估計超過2.1萬億美元。
工行拒絕兜底的那隻產品當初向投資者提供10%的收益率,相比之下,基準存款利率只有3%。
譯者/和風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450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金管會 爭取回流管道擴大
金管會 爭取回流管道擴大
| ||
![]() | ||
| ||
台灣人民幣資金回流管道可望再擴大,根據金管會掌握的資訊,上海自由貿易區內企業可從台灣借人民幣資金匯入,繼國泰世華後,金管會昨(14)日再核准一銀進駐自貿區,目前審核中的還有台銀上海分行設自貿區支行案。
上海自貿區內人民幣資金可回流的範圍,等於比昆山特區還大,金管會未來將進一步向大陸爭取昆山的人民幣回流不限集團內,並將人民幣回流機制的區域擴增上海、廈門及江蘇。
根據金管會了解,未來上海自貿區內企業可從境外借人民幣匯入,不受相關外匯管制,換言之,在區內的台資企業可以向台灣的銀行借人民幣資金後,直接匯入大陸,吸引台資企業及銀行搶進自貿區。
台灣的人民幣存款已高達人民幣1,500億元,這項規定有助台灣境內的人民幣資金回流。
官員表示,昆山目前提供的人民幣回流管道,僅限集團內的借款,如台商在昆山設的公司,可向台灣母公司或集團內其他公司借人民幣資金,並直接匯入昆山。因此,上海自貿區提供的回流機制,範圍更大,已有不少台資企業進駐自貿區。 例如區內台資企業透過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向台資銀行借人民幣,就可以直接匯回大陸,不但有助國內人民幣資金去化,且受惠的不限在大陸設點的銀行,只要是有境外融資業務的銀行,都可受惠。
【2014/01/15 經濟日報】
|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中國12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51.4→51.0
中國12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51.0
中
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與國家統計局周三聯合發布的資料顯示﹐中國12月份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0﹐較11月份的51.4回落0.4個百分點。12月份PMI 低於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八位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51.2。同時﹐這也是該指數自今年6月份止跌回升以來出現的首度回落。
PMI指數高於50表明制造業活動較前月擴張﹐低於50則說明較前月萎縮。
特約分析師張立群分析表示﹐從分項指數來看﹐新訂單、積壓訂單、出口訂單指數均不同幅度下降﹐反映市場需求水準略降;產成品庫存指數、采購量指數下降﹐表明企業對未來市場仍持謹慎態度。
綜合上述原因﹐張立群稱﹐12月份PMI指數出現回落﹐預計未來工業增長率趨降﹐出口增長率也有可能下降﹐經濟增長仍有一定下行壓力﹐未來經濟增長穩中趨降。
分項資料顯示﹐12月新訂單指數為52.0%﹐比11月回落0.3個百分點;積壓訂單指數回落0.2個百分點至45.1%;新出口訂單指數同樣回落0.8個百分點至49.8%。
同時﹐產成品庫存指數46.2%﹐比11月回落1.7個百分點;采購量指數則同樣回落0.9個百分點至52.7%。
此前公布的12月份?豐(HSBC)中國制造業PMI預覽指數降至三個月來的最低值50.5﹐11月份終值為50.8。
滙豐12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終值將於周四格林威治時間0145公布。
Wei Zeyuan發稿
不意外,中國的主要市場歐洲與美國都準備迎接聖誕節與新年。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大陸爆錢荒 中租有壓
大陸爆錢荒 中租有壓
| ||
![]() | ||
| ||
中國銀行同業交易上周驚傳延後交易半小時,引發外資對於中國錢荒疑慮升高。麥格理證券甚至以福建最大印刷公司倒閉、負責人潛逃出境為例,強調錢荒對F-中租(5871)的壞帳風險增大,預估明年每股純益將下滑至4.41元,目標價僅45元。
中國人行連續數度未採取寬鬆貨幣的逆回購、加上美國QE開始退場、年關企業資金緊俏,三大因素使得中國錢荒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麥格理金融分析師許世德的觀點是,儘管中國企業以設備向租賃業抵押貸款,但像是福建最大印刷公司上周倒閉之後,負責人不見人影,租賃業要保全全部債權,並不容易。麥格理同時指出,F-中租在第3季分析師會議上對明年業績成長性態度轉趨保守,公司原本假設中國業務明年能成長20%至25%,但最近已經降為15%。
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資料顯示,各天期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自17日起大幅走高,其中,被視為大陸銀行間借貸成本基準的七天期回購利率(Repurchase Rate)20日驟增118個基點,來到7.5%以上,是中國6月錢荒以來最高水準。
外資分析師分析,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系統上周臨時發出通知,延長交易時間半小時,這可能代表有些機構平不了帳,需要更多時間解決問題。事實上,在中國6月錢荒時,系統就曾出現延長交易半小時,以方便交易機構軋平頭寸情況;時隔半年,再度發生SHIBOR飆高、延長交易時間,自然令市場聯想錢荒問題是否再現。
焦點個股:
‧F-中租
【2013/12/23 經濟日報】
|
大陸錢荒壓不住 拆款利率飆
大陸錢荒壓不住 拆款利率飆
| ||
![]() | ||
| ||
央行昨天透過官方微博對外透露,目前銀行體系超額備付已逾1.5兆元(約新台幣7.4兆元),為歷史同期相對較高水準。
大陸銀行間資金面在19日告急,1月期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及回購利率飆上歷史新高,同業交易系統也延遲半小時至下午5時收市;人行於盤後透過官方微博宣告已向市場適度注入流動性,資金面緊縮局勢才稍微放鬆。
路透援引上海一銀行交易員表示,昨天上午資金較為緊縮,但在下午兩、三點慢慢好轉,「供給有增加,大家基本都搞定了」,不僅大額支付系統如期關閉,同業交易系統也未再未延遲。
自「十一」長假以來,大陸銀行間資金利率持續上升。人行周四透過微博宣布動用SLO意圖穩定市場。市場傳聞SLO規模高達人民幣2,000億元,但此一數據未經官方證實。
儘管如此,被視為大陸銀行間借貸成本基準的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昨天一度飆升至8.5%,盤後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15.62個基點報收8.2144%。先前最高出現在6月底錢荒時期的28%。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昨天仍延續全線上漲行情,7天期及14天期利率更是7月以來首度突破7%,分別上漲118.2與78.5個基點至7.654%及7.003%,與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再度創下錢荒時期後的新高點。
報導引述華東一家商業銀行交易員指出,昨天上午資金非常緊,SLO量不夠,「大行要麼不出、有的還在借,政策性銀行有一兩家出少量」,顯示人行仍需加強調控市場資金力度。
中國銀行昨天發布報告指出,明年金融機構流動性仍將偏緊;申銀萬國證券預測,資金緊縮局面至少將維持半年。
【2013/12/21 經濟日報】
|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大陸投資項目 大幅鬆綁
大陸投資項目 大幅鬆綁
| ||
![]() | ||
| ||
中新社援引發改委官員指出,《目錄》共取消、下放和轉移49項核准許可權;其中,取消核准改為備案有19項、下放地方政府核准20項、轉由國務院行業管理部門核准10項。經初步估算,目錄修訂後,須報中央管理層面核准的項目數量減少約60%。
大陸之前的《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是在2004年7月頒布,發改委官員指出,十年來,大陸經濟環境、市場條件、投資主體都發生很大變化。此次修訂目錄,除數量上的壓縮,官方還改進一些領域的管理方式。
他舉例說明,在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領域,由一律實行核准制改為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准制或備案制。
對外商投資項目,按照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負面表列)的管理模式,保留了對限制類項目、有中方控股(含相對控股)要求的鼓勵類項目的核准,其他項目按照對內資項目的統一規定,分別實行核准制或備案制。
對於境外投資項目,除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和中方投資10億美元及以上的項目外,對其他項項目實行備案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官方取消對企業投資擴建民用機場項目的核准,下放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專案、郵政專案和部分鐵路、公路、橋樑、隧道、貨櫃專用碼頭、煤炭礦石油氣專用泊位等項目的核准許可權。
考慮到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官方此番暫未對鋼鐵、電解鋁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的核准許可權作出調整。在能源領域,中央管理層面暫時保留對部分火電、熱電、煤炭開發項目的核准。
【2013/12/15 經濟日報】
|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陸明年經濟工作 六大任務穩中求進
陸明年經濟工作 六大任務穩中求進
| ||
![]() | ||
| ||
歷時四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昨天結束,會議認為大陸經濟運行仍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藥品品質堪憂、社會治安不佳等,會議並據此提出明年要防控債務風險等六大任務。
會議要求,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
會議指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
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
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各類服務業,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三、防控債務風險。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加強源頭規範,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 五、保障民生工作。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解決住房問題。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 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要保持傳統出口優勢,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擴大國內轉方式調結構所需設備和技術等進口。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一年來的經濟工作,並提出明年的經濟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是大陸未來一年經濟宏觀走向的風向球。會議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表講話,總理李克強提出明年經濟工作部署並總結講話。
【2013/12/14 聯合報】
|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11月PMI/日韓擴張 台灣增速20月最快
上月PMI/日韓擴張 台灣增速20月最快
| ||
![]() | ||
| ||
亞洲11月製造業景氣持續擴張,台灣、南韓和日本等主要出口國的擴張速度進一步加快,中國則維持成長動能。
南韓滙豐/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11月升至50.4,高於前月的50.2,攀至半年來最高。報告指出,由於南韓的產出和新訂單仍不夠強勁,末來經濟仍會緩慢復甦,當局還會維持寬鬆立場一段時間。台灣製造業PMI同月升至53.4,擴張速度是20個月最快。
印度滙豐/Markit製造業PMI上月升至51.3,為四個月來首度上揚,主要拜國內新訂單增加所賜,出口訂單也成長,但成長腳步減慢。中國11月製造業PMI降至50.8,景氣仍維持擴張。
上周公布的日本11月Markit/JMMA製造業PMI指數升至55.1,為逾七年來最高,新訂單指數更觸及逾三年來高點。
這些亞洲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復甦力道在接近2013年底時有逐漸增強的跡象。美國的經濟復甦和歐洲走出衰退,也都升高亞洲可望受惠的預期。
不過,亞洲11月製造業PMI也凸顯當地出口疲弱,增添亞洲國家未來幾個月能否靠出口提振成長的不確定性。
中國的PMI數據顯示出口展望疲軟,越南和印尼的新出口訂單也未大幅成長。
滙豐亞洲經濟研究部共同主管范力民說,亞洲的出口表現有點令人失望,市場原本希望歐美經濟活動升溫能大幅拉抬亞洲出口,但這並未發生。
滙豐/Markit的越南11月製造業PMI降至50.3,擴張速度大幅減緩,原因是國內外需求疲軟,但越南人口增加和採購品質提升,都讓經濟展望相當樂觀。
印尼11月製造業PMI雖因產出萎縮而降至50.3,不過新訂單增加和庫存繼續減少,暗示產出未來幾個月可望小幅成長。
【2013/12/03 經濟日報】
|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點心債市場迎首支外國主權債
點心債市場迎首支外國主權債
-
點心債市場週五迎來首個由外國主權發行的點心債;銷售文件顯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已成功發行總值達人民幣25億元的點心債。-該批1年期債券按票面值平價發行,票息及實際收益率均為2.25%,低於約2.35%的初步指導息率。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今次發債,是繼中國財政部6月底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130億元人民幣國債後,近數月內發行規模最大的點心債。
香港--俗稱”點心債”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週五迎來首個由外國主權發行的點心債;道瓊斯通訊社週五看到的銷售文件顯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已成功發行總值達人民幣25億元的點心債,也是自6月底以來最大的發債個案。
銷售文件顯示,該批債券年期1年,按票面值平價發行,票息及實際收益率均為2.25%,低於約2.35%的初步指導息率。
在點心債市場上,除了中國財政部在香港發行過的人民幣國債屬主權債外,沒有其他主權國家或地區在點心債市場發行過主權債,今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屬首次。
同時,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今次的發債規模,是繼中國財政部6月底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130億元人民幣國債後,近數月發行規模最大的點心債。
事實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財政部助理副部長Jim Hopkins早於去年底已表示,計劃發行點心債,拓展除加元、美元主要渠道以外的融資途徑,並進行了路演。
據銷售文件顯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今次發債採用向美國證券及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註冊、即SEC Registered形式發行,美國、歐洲和亞洲的投資者均可認購,該批點心債將於盧森堡上市。
匯豐(HSBC)擔任今次發債獨家賬簿管理人,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Ltd.)及工商銀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擔任聯席經辦人。
穆迪(Moody's)給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Aaa"評級,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及惠譽(Fitch)也同樣給予"AAA"評級。而該批點心債,獲穆迪初步"Aaa"評級,也是市場上為數不多屬最高評級的點心債。
此前,世界銀行(World Bank)旗下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 Development)及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 簡稱IFC),另外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reditanstalt fur Wiederaufbau, 簡稱KfW),以及被稱為L-Bank的德國銀行Landeskreditbank Baden-Wuerttemberg - Foerderbank,也是少數具"AAA"評級的銀行或金融機構,涉足點心債市場。
Carol Chan
中國10月份 PSI 從9月份的55.4升至56.3
中國10月份官方非製造業PMI從9月份的55.4升至56.3
中
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週日公佈,中國10月份官方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9月份的55.4升至56.3,創14個月來最高水平。該指數高於50表明非製造業活動較前月擴張,低於50表明非製造業活動出現萎縮。
10月份製造業分類指數從9月份的61.5升至52.0。但製造業新訂單分類指數從55.7降至53.7,表明未來增長將放緩。
10月份服務業分類指數從9月份的53.9升至54.8。10月份環保、公共事業、零售及購物等分類指數均上升。
10月份商業前景分類指數從9月份的60.1升至60.5,表明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對未來三個月的前景相對樂觀。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週五公佈的10月份官方製造業PMI從9月份的51.1升至51.4。
該數據是基於對27個非製造業行業中1,200家公司採購經理或主管的月度問卷調查編制的。
Liyan Qi
中國10月份服務業活動表現活躍
一
項衡量中國服務業狀況的指標表現強勁,表明10月份中國經濟回升勢頭範圍擴大,這對於已經恢復活力的製造業來說可謂錦上添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週日公佈,中國10月份官方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9月份的55.4升至56.3,創14個月來最高水平。
該指數高於50表明非製造業活動較前月擴張,低於50表明非製造業活動出現萎縮。非製造業PMI衡量的是包括零售、航空、軟件以及房地產和建築業等領域的健康狀況。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稱,10月份建築業和服務業經營活動都表現較為活躍。非製造業領域就業也繼續保持擴張趨勢,成為當前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重要基礎。
服務業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5%,是中國就業人口最多的行業。服務業活動保持活躍勢頭預示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將有良好表現。
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8%,增幅高於一、二季度的7.7%和7.5%。分析師普遍預計,中國2013年的GDP增幅將超過政府設置的7.5%的目標。
週五公佈的中國10月份官方製造業PMI從9月份的51.1升至51.4,創下18個月高位,同時還超過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調查的經濟學家的預期升幅。
經濟的回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實施的經濟刺激政策的效力。這些政策包括擴大城市交通及鐵路支出,以及稅收減免和簡化行政審批等。
經濟學家們認為,這些政策為經濟增長帶來的動能將持續到最後一個季度,但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再度放緩。
匯豐(HSBC)經濟學家馬曉萍稱,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經濟或將溫和擴張。
然而她還表示,在不實施更多經濟刺激政策的情況下,明年的經濟增幅區間將在7%-7.5%。
分析師們依然認為,大型國有企業一直是經濟刺激措施的主要受益方,私營企業卻被拋在後方。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Mark Williams和王秦偉在一份發給客戶的報告中稱,10月份官方製造業PMI的強勁表現是受到大型企業的推動,中小企業依然面臨種種困難。
馬曉萍表示,非製造業PMI數據可能也屬於這種情況。匯豐編制的PMI數據將於下週二公佈,該指數的調查對象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
官方數據顯示,10月份製造業分類指數升至5月份以來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房地產市場走高的推動。來自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China Real Estate Index System)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價同比上漲10.7%,因主要城市需求強勁。9月份房價同比上漲9.5%。
10月份建築業分類指數從9月份的61.5升至62.0。服務業分類指數從9月份的53.9升至54.8,環保、公共事業、零售及購物等領域的活動均實現擴張。
10月份商業前景分類指數從9月份的60.1升至60.5,表明建築業和服務業企業對未來三個月的前景相對樂觀。
William Kazer
中國券商淨利潤實現強勁復蘇
中國券商淨利潤實現強勁復蘇
繼
多年下滑後,中國幾大券商終於實現淨利潤強勁增長,將為四年來首次實現全年增長鋪平道路。得益於中國股市繁榮帶動下的成交額攀升和投資回報增加,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CITIC Securities Co., 600030.SH, 簡稱﹕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Haitong Securities Co., 600837.SH, 簡稱﹕海通證券)均公佈,截至9月30日的九個月公司淨利潤實現強勁增長。按資產計算,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分別是中國第一和第二大券商。德邦證券(Tebon Securities)分析師Zhang Lei稱,預計中國上市券商2013年將實現30%的淨利潤增長。
在過去幾年里,中國股市弱於全球其他股市的表現,拖纍了國內券商的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和投資回報。但中國股市在第三季度回暖,歸因於中國7月初推出的小型經濟刺激計劃結束了連續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長放緩局面。
第三季度滬深兩市成交額較上年同期增長85%,由人民幣7.2萬億元增至人民幣13.29萬億元(合2.182萬億美元),受到上證綜合指數上漲9.9%及投資者對小型股的熱情提振。上證綜合指數上半年累計下滑13%。
國有企業中信集團公司(Citic Group Inc., 簡稱﹕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證券週三公佈,今年前九個月淨利潤增長27%,扭轉了上半年淨利潤下滑6%的局面。淨利潤由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9.2億元增至人民幣37億元(合6.076億美元),得益於投資收益增長72%及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增長61%。同期收入增長27%,由人民幣81.5億元增至人民幣103億元。
海通證券週二公佈,今年前九個月淨利潤增長51%,超過上半年32%的增速。
申銀萬國證券(Shenyin Wanguo Securities)分析師He Zongyan稱,今年前九個月,中國券商淨利潤增長42%,因股票成交額增加推高傭金收入,且股市反彈令投資收益攀升。上半年中國券商淨利潤增長8%。
He引用來自半官方的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稱,今年前九個月,中國券商的淨利潤由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63.4億元增至人民幣373.1億元。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26%,至人民幣1,022.4億元。
雖然中國券商正在試圖讓他們的收入來源多樣化以減少對證券經紀業務的依賴,但證券經紀業務仍是其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今年前九個月,中國券商的證券經紀業務收入由上年同期的人民幣389億元增至人民幣559.9億元,佔總營收的47%。
與大勢背道而馳,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Everbright Securities Co., Ltd, 簡稱﹕光大證券)週三公佈,今年前九個月淨利潤較上年同期下滑47%,並警告稱,2013年可能會出現全年虧損。8月份,光大證券因發生交易系統錯誤而被處以人民幣5.23億元罰款。
報道:中央匯金擬合併申銀萬國與宏源證券
報道:中央匯金擬合併申銀萬國與宏源證券
《
中國證券報》週四援引未具名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 Co.)計劃將旗下的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Shenyin Wanguo Securities Co.)與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Hong Yuan Securities Co., 000562.SZ)合併,此舉或將拉開該公司旗下其他證券公司整合的大幕。中央匯金是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 簡稱:中投公司)旗下子公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投公司已經就此事與監管機構進行了溝通。
《中國證券報》稱,申銀萬國與宏源證券一旦合併,將締造出一個資產規模在中國位列第五的證券公司。
該報援引另一位未具名知情人士的話報導,中央匯金近年來一直在考慮整合旗下證券子公司 。
宏源證券的股票已從週三下午1點開始停牌。該公司稱,接到控股股東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Jianyin Investment Ltd.)通知,擬披露重大事項。建銀投資是中央匯金子公司,持有宏源證券60.02%的股權。
宏源證券還表示將在發佈相關公告後複牌,但並未提及何時發佈公告。
截至2012年底,中央匯金已持有18家中國金融機構的股權,其中包括四大國有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
中央匯金持有申銀萬國55.38%的股份,同時持有建銀投資的全部股份。中央匯金旗下的證券公司還包括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China Securities Co.)以及中國中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Securities Co. )。中央匯金還持有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China Galaxy Securities Co., 6881.HK)母公司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China Galaxy Financial Holding Co.)78.57%的股份。
中國10月官方製造業PMI為51.4 9月為51.1
中國10月官方製造業PMI為51.4 9月為51.1
中
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與國家統計局週五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1.4,9月份為51.1。該指數已連續4個月回升,並創下18個月以來的新高。10月份PMI高於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九位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51.1。
PMI指數高於50表明製造業活動較前月擴張,低於50則說明較前月萎縮。
統計局表示,10月份製造業PMI雖連續4個月回升,但推動PMI上升的動力並不均衡,生產以外的其他各項分類指數回升稍弱。同時,小企業PMI又有所回落,表明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還面臨著不少困難。
當月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為54.4%,比上月上升1.5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回升;企業採購量指數為52.7%,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為9個月以來的新高。
此前公佈的10月份匯豐(HSBC)中國製造業PMI預覽指數升至50.9,9月份終值為50.2。
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小幅上升
週
五公佈的兩份製造業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10月份顯露出新的走強跡象,但官方承認經濟增長仍不均衡且小企業還未擺脫困境。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10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由9月份的51.1升至51.4,為18個月以來新高。此前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該指數將與9月份持平。
但數據還顯示,大型製造商與小型製造商形成鮮明對比,其中大企業PMI升至52.3,小企業PMI降至48.5。PMI高於50表明製造業活動擴張,低於50表明萎縮。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趙慶河表示,10月份製造業PMI雖然連續第四個月回升,但推動PMI上升的動力並不均衡;本月小型企業PMI又有所回落,持續位於臨界點以下,表明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還面臨著不少困難。
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 簡稱﹕匯豐控股)和Markit Economics聯合發佈的另一份更側重中小企業的中國製造業PMI在10月份升至50.9,雖高於9月份的50.2,但仍低於官方PMI水平。
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陸挺表示,預計PMI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有限,因而仍不應太過樂觀。
經濟學家們稱,今年早些時候的信貸增長主要令大型國有企業受益,而後者與國有銀行關係緊密。此外,一批基建項目的上馬也對鋼鐵廠和水泥廠構成支撐,但對小企業和消費服務業提振作用不大。
得益於政府的刺激措施以及海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溫和回暖,今年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7.8%,增幅大於第二季度的7.5%。鑒於目前中國有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7.5%的官方目標,中國領導人在解決債務激增以及天價房價等經濟中持續存在的問題方面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鑒於全球需求可能逐步升溫且中國內需增長依然穩健,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中國GDP增速將遠高於政府的目標。這樣的經濟前景會為中國收緊貨幣政策立場奠定基礎,預計未來數月中國的政策走向會更加明朗。
Richard Silk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