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香港IPO市場重煥生機
英國《金融時報》 Lex專欄
《飄》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Scarlett O’Hara)曾經大發脾氣道:“死亡、交稅和生孩子!任何時候乾這三件事中的任何一件都不合適!”而享受著低稅率的香港人至少還會對其餘兩項持不同看法:本周首次公開募股(IPO)的一家中國殯葬集團,吸引到了自三年前某嬰兒用品生產商上市以來最強勁的散戶買盤。姑且將與19世紀亞特蘭大名媛的牽強比較放在一邊,香港洶涌的申購人潮表明,這一亞洲最主要的新股上市市場或許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在截至2011年的三年中,一連串大型中國國有企業赴港上市,使香港成為了全球第一大IPO市場。今年,一系列規模較小的上市交易推動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IPO市場。香港並不一定要成為第一,但它確實需要給投資者提供更多的興奮點。如果預計將於2014年進行的上市交易仍能使投資者保持強烈的興趣,那麽市場確實可能迎來興奮期。總部位於上海的高端墓地經營商福壽園(Fu Shou Yuan)的募資規模僅為2.15億美元。但該公司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是表明散戶投資者對於新投資機會感興趣的最新案例:散戶投資者的申購數量是面向散戶發行股票數量的670倍。散戶投資者是香港IPO市場的基本組成部分,面向散戶的配售比例可達10%,而且如果散戶需求足夠強勁,還能進一步提高配售比例。在美聯儲(Fed)縮減量化寬松已成事實之際,福壽園上市首日45%的漲幅對於香港市場的動物精神毫無壞處。
香港市場的問題在於,作為其新股上市主體的中資國有企業死氣沉沉。即便是最大牌的基金經理也不敢聲稱對中國政府具有影響力。將於2014年進行的上市交易包括雙匯國際(Shuanghui International),這家中國豬肉企業收購了美國的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而李嘉誠(Li Ka-shing)似乎可能將他旗下快速增長的零售業務部分上市。甚至阿裡巴巴(Alibaba)也可能再度嘗試在港上市。對於香港投資者來說,這將是一個重振胃口的好時機。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闢分析
譯者/馬拉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Lex專欄:利豐——看不懂的收購
Lex專欄:利豐——看不懂的收購
英國《金融時報》 Lex專欄 2012-11-05 (www.ftchinese.com)
收購很容易讓人上癮:通過收購帶來增長可催生亮麗的業績數字。問題在於,如果投資者縱容這種習慣,要打破這種習慣將比以往難得多。為塔吉特(Target)和沃爾瑪(Walmart)供貨的採購業集團利豐(Li & Fung)就是一個例子。上周,由於投資者預期該集團發債所籌的5億美元將用於更多收購,利豐的股價為之一振。
對局外人來說,要理解那些被收購的業務是有難度的;這類業務越多,理解起來難度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麽8月份利豐公佈的上半年業績未達預期時,它的股價會出現暴跌。過去四年裡,利豐斥資50億美元進行了33宗收購。但這些交易到底對利豐有何貢獻,目前還說不清楚。以今年迄今的四宗交易為例:盡管被收購進來的公司凈利潤率達7%(是利豐集團自身利潤率的兩倍),但假如今年1月1日就把這四宗收購都考慮進來,凈利潤本會更低。
至少,股東們沒有對利豐的行為照單全收。8月份以來,利豐的預期市盈率約為19倍——大大低於25倍這一此前七年的平均值。然而,投資者對利豐上周發行混合債券(對評級機構來說,這些債券是看似為股本的債務)行為的明顯認可,卻讓該集團從事更多收購成為了可能。
我們有理由認為利豐的盈利狀況會改善:原材料成本已經降低;美國的量化寬松有助於改善利豐客戶的資金狀況。但投資者應當對利豐之前完成的收購交易多問幾個問題。
來看一下2011年以來採購業的營業利潤率,它至少為利豐自身利潤率的三倍。對於一個資本不那麽雄厚的行業來說,這樣的利潤率是令人矚目的。投資者如果真想理解利豐正在收購什麽樣的企業,他們首先應對這些利潤率頗高的企業對收購它們的企業產生的影響做更多瞭解。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闢分析
譯者/簡易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312
Lex專欄深度分析:為利豐估值
Lex專欄深度分析:為利豐估值
英國《金融時報》 Lex專欄 2013-02-01 (www.ftchinese.com)
參觀利豐(Li & Fung)香港總部一間間宛如精品店的商品陳列室,你會感到仿佛置身於西方的購物中心,不過惱人之處在於你無法確定自己究竟身處哪一家百貨公司。之後你終於恍然大悟,利豐是所有這些品牌的供貨商。
如果你曾買過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或者蔻馳(Coach)的鞋履,DKNY的牛仔褲,美國鷹派服飾(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或是Aéropostale的服裝,以及湯米•希爾菲傑(Tommy Hilfiger)、Helly Hansen、橘滋(Juicy Couture)、凱特•斯貝德(Kate Spade)等品牌的任何產品,那麽你就擁有了一件由利豐組織生產並負責供貨的產品。利豐是全球許多極具知名度的品牌和零售商的供貨商,包括沃爾格林(Walgreens)、沃爾瑪(Walmart)、瑪莎百貨(Marks and Spencer)、森寶利(J Sainsbury)等。當你看到馬克•雅可布(Marc Jacobs)香水瓶上奪人目光的花朵型瓶蓋,或者香奈兒(Chanel)邂逅(Chance)香水瓶身上的金屬環時,可曾想過是誰找到了生產它們的材料?從迪奧(Dior)的睫毛捲燙器到以美元標價的Hello Kitty系列產品,利豐很可能是唯一年銷售額達200億美元、而消費者卻從未聽說過的消費品外包供貨商——即使該公司現已成為市場寵兒,並由於將戰略型思維用於亞洲地區供應鏈管理,而成為備受商學院推崇的案例研究對象。
但投資者對利豐的喜愛正逐漸轉為懷疑。該公司是香港恆生指數(Hang Seng index)過去一年當中表現最為疲軟的成分股——下跌幅度達到30%。該公司本月警告稱,營業利潤可能下降五分之二,其股價則在近三年低點徘徊。此次業績預警是否會像利豐所說的那樣,是由業務結構調整帶來的高昂成本導致的,而這番調整將使該公司未來能夠更好地為其占主要的西方客戶群服務?或者在其背後隱藏了更加嚴重的問題?
利豐與中國的關系
回答以上問題需要對利豐的發展歷程有所瞭解。該公司於1906年在廣州成立,從事瓷器、絲綢、玉石、竹器貿易,1949年後轉型為一家香港出口商,現在則發展成為了囊括15000家供應商的強大網絡。利豐是當今亞洲中間商的典型代表。
當利豐1973年上市時,其創始人馮柏燎(Fung Pak-liu,另一位創始人的李氏家族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賣出了全部股份)的孫輩馮國經(Victor Fung)和馮國綸(William Fung)從哈佛大學(Harvard)學成歸來,幫助父輩打理公司事務。馮氏兄弟現在分別擔任利豐名譽董事長及董事長,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他們一直積極並購,試圖藉此加強及擴大公司的供應鏈網絡並進軍新的業務領域。其中包括生產專賣商品——例如詹尼弗•洛佩茲(Jennifer Lopez)為科爾(Kohl's)百貨商店設計的服飾系列——以及收購碧昂絲•諾裡斯(Beyoncé Knowles)開發的時尚品牌。
利豐的這一系列收購似乎取得了成功,該公司收入和利潤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0%。但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業績應該放在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製造業強國的背景下考察。目前利豐仍將一半以上的產品外包給中國內地的企業生產,而美國市場占其銷售額的五分之三。自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利豐的年均收入增速為15%,與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持平。
但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目前受到抑制。除此之外,近三年來中國企業進軍美國市場的進程趨於停滯,市場份額穩定在五分之一左右,與此同時它們的成本則顯著上漲,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中國的平均工資年增長率達25%,幾乎已經回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水平。那麽利豐作為中國出口貿易的重要推動者,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答案是,該公司將更加依賴收購,因其希望保持銷售收入持續增長,同時努力將外包服務多元化,並開拓新的業務條線。
收購依賴型增長模式
任何嚴重依賴收購的經營戰略都應引起投資者的註意。利豐收購的不是單純的實體零售店,該公司旗下沒有自己的工廠,也不保有庫存。正相反,該公司的專長在於,瞭解哪些企業有生產能力,並通過收購具有專業技能或者人脈的公司,完成整個供應鏈的構建。利豐僅在2007年以來就進行了50餘次收購,2010年收購的香水瓶配件採購和生產企業Jackel只是其中一例。在那段時間里,利豐在收購方面支出了約500億港元(合64億美元)。近期利豐斥資1.9億美元收購了化妝品集團Lornamead,該集團旗下擁有Lypsyl品牌以及Yardley品牌的美國業務部分。
投資者關註的問題在於,長期以來的收購習慣使得評估利豐的內生增長率非常困難。但總體而言,在該公司自2007年以來實現的高達三分之二的銷售額增幅當中,有一半來自每年進行的收購交易。剔除掉後續年份中被收購企業貢獻的收入增長(假設被收購企業銷售額與收購當年持平),則利豐的核心收入增速僅約為每年3%。必須承認,以上分析沒有考慮利豐商業版圖擴張帶來的成本協同效應或者交叉銷售效應。不過若是假設被收購企業提升了利豐的收入,那就意味著利豐內生業務的表現更為疲軟。
另一種方法是分析每名員工創造的銷售額。利豐的人均銷售額並未上升,盡管如果交叉銷售效應確能帶來更高的銷售額,該指標本應有所增長;但這沒有考慮一種可能性,即該公司確實售出了更多商品,只不過商品單價有所下降。以上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不論究竟是哪種情況,利豐在實現規模擴張的同時未能實現人均銷售額同步增長。事實上,人均銷售額從2009年的700萬港元降至2011年的500萬港元,盡管這部分是由於利豐收購的物流公司IDS雇有大量倉庫工人。
投資者對於利豐的收購戰略應該思考的最後一個問題是,該公司是否有能力如此隨心所欲地大舉收購?毫無疑問,利豐的經營活動現金流與銷售收入之比,相對於PVH和VF Corporation等美國服裝外包集團來說仍然偏低。PVH旗下擁有卡爾文•克萊恩和湯米•希爾菲傑,VF Corporation則擁有North Face、Vans、Timberland等品牌,其中Timberland也是利豐的客戶。利豐能將約5%的銷售額轉化為現金,僅為PVH或VF 的二分之一。這表明,利豐銷售額增長略有放緩就可能導致內部流動性緊張。但該公司認為將約80%的凈利潤用於發放股利非常理所應當——其股利水平至少為同類公司的兩倍——並且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調整股息支付率的意向。但這種做法迫使該公司完全依賴外部融資來籌集收購所需資金,進而推動業績繼續增長。有鑒於此,強勁的股價走勢和較高的信用評級對於利豐而言愈發重要。
為收購依賴型增長模式辯護
幸運的是,利豐的股價一直偏高。該公司的融資模式非常簡單:借助自身股票估值較高以及信用評級穩健的優勢,通過增資擴股或者發行債券的方式為收購交易融資。來自資本智商公司(Capital IQ)的數據顯示,該公司過去十年間的平均預期市盈率高達23倍。但高信用評級、募集資金、對外收購,如此往復的循環只有在投資者相信利豐具備獲得高信用評級的資質時才是良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近期的收購還產生了一項有利影響:有助於提升利豐低得可憐的利潤率水平。
利豐的營業利潤僅為銷售額的約4%,尚不及PVH或VF的二分之一,同時也低於同為香港上市公司的裕元集團(Yue Yuen),該公司為耐克(Nike)、阿迪達斯(Adidas)等品牌代工生產運動鞋。通過採用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剔除掉不同公司之間房產及設備折舊情況不同的影響,可以看到利豐的利潤率水平僅為同類企業的四分之一。雖然目前利豐的業績表現相對來說仍然較為疲軟,但較往年已有顯著提升;過去十年間該公司的毛利率水平上升了三分之二,營業利潤率則上升了三分之一,這表明規模效應確實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通過收購實現增長就更具合理性了,例如利豐試圖通過與詹尼弗•洛佩茲以及碧昂絲•諾裡斯的合作,進入利潤率更高的設計業務以及時尚品牌經營領域。亞洲企業不是一直都被教導說,要努力向價值鏈上游發展嗎?
缺乏可比公司但估值偏高
如果說市場對於利豐集團的收購主導型發展戰略褒貶不一,那麽市場對於其估值的看法則高度一致:該公司股價偏高。與利豐相似的企業很少,這使得橫向比較的難度很大。但如果就此認為,該公司應較處於消費品供應鏈中其他環節的公司具有顯著溢價,則似乎缺乏合理性。確實,利豐不用承擔由其負責供貨的零售商的存貨風險,也無需面對其外包生產工廠的房產和設備折舊。該公司同樣也不具備像PVH或VF那樣的品牌集中度。但這兩家公司和快速時尚品牌Zara的所有者Inditex集團以及裕元集團一樣,構成了行業參照系。利豐的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相對於所有上述企業均顯著偏高。該公司在過去五年中的平均市盈率也遠高於上述企業。
對利豐估值溢價的一種寬容解讀是,這是對該公司在一個競爭高度激烈的行業中實現利潤增長的獎勵,同時還體現了市場對其保持勢頭的信心。另一種較為苛刻的觀點則認為,較快的業績增速以及極高的股息支付率,分散了市場對於該公司依賴投資者提供保持增長所需的更多資金的關註。自2007年以來,該公司已通過募股籌集了135億港元資金,導致股權被稀釋了五分之一,此外舉債規模與之相當。全部融得資金在支付收購活動開支之後,僅剩7.9億港元。
利豐偏高的企業價值倍數不僅不合理,還使該公司目前絕無犯錯的餘地,但供應鏈領域的利潤水平正不斷受到擠壓,並且中國對於西方消費者來說已不再像十年前那樣神秘,中國的製造成本也不再像當時那樣便宜。
因此,如果要在當前的估值水平下買入利豐的股票,投資者還必須對該公司未來持續實現增長的能力充滿信心。該公司進入據稱利潤率水平較高的業務領域的多元化嘗試——例如開發以及運營品牌——從理論上來說足夠精明。但拖累該公司2012年業績的業務結構調整成本來自其品牌業務的美國分公司LF USA。利豐很有信心未來不會再受此類成本影響。但這種看法或許有些過於樂觀。投資者應當記住的是,來自瑞銀(UBS)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中,該公司曾經兩次超越盈利預期,兩次恰好達到預期,未能實現預期則有七次之多——去年就曾有兩次。要麽利豐的管理層與市場溝通不佳,要麽該公司的業務過於短期化,以至於無法做出準確的長期預測。不論究竟是哪種情況,都不是有利於投資買入的信號。
利豐確有其投資價值——幾乎沒有公司有能力或者有勇氣復制該公司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技術專長。該公司作為商學院戰略研究寵兒的地位也無損於它在西方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但現實是,精明而清晰的戰略思維以及龐大的供應商網絡,不足以支撐利豐目前的高溢價水平,特別是當公司處在一個低利潤率、低現金流的全球化行業中時。
譯者/馬拉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791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央行批準深圳前海試行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
央行批準深圳前海試行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
中
國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週四發佈公告稱,央行已批準深圳前海地區試行開展深圳和香港兩地間的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公告稱,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
此舉建起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里程碑。儘管該項目目前還處於試點性質,實施範圍也非常有限,但如果加以擴展,則最終將有助於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與中國大陸金融系統的整合。
公告稱,從香港相關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將在深圳結算,貸款期限及利率有借貸雙方自主確定。
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簡稱﹕金管局)週四發佈公告稱,對中國央行此舉表示歡迎。該機構稱,此舉將促進人民幣資金在前海和香港的流通,並為港資銀行的離岸人民幣貸款業務帶來更多機會。
Zhoudong Shangguan發稿
==================================
中國仍在持續擴大境外人民幣回流的管道。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香港證監會公佈IPO監管新規諮詢意見
香港證監會公佈IPO監管新規諮詢意見
香
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簡稱:香港證監會)公佈了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交易監管新規的諮詢意見總結。新規包括﹐如果擬上市公司在募股說明書中進行不實陳述,保薦人可能會承擔刑事責任。香港證監會5月份曾表示,發現有些保薦人在完成對擬上市公司的盡職調查之前就催促這些公司上市。
根據新規,如果IPO交易的牽頭行在明知或罔顧後果的情況下批準所保薦公司的含有失實陳述的募股書,則銀行將被處以罰金。新規仍需獲得立法院批準後才能實施。
從明年10月1日起,香港證監會將要求保薦人遵守證監會制定的一系列規定以滿足盡職調查的標準。公司提出上市申請后,必須立即在交易所網站發佈募股書。目前,公司只有在開始接受認購或是進行發行前推介(通常比巡迴推介早一個星期)前才會發佈募股書。
為確保保薦人公正地承擔起把關者的角色,香港證監會還將要求保薦人在上市文件中披露保薦費。目前募股書里雖然包括了上市費用,但沒有分項說明保薦費情況。
根據新規,擬上市公司至少要在提交上市申請的兩個月前指定保薦人,目前,公司只要在提交上市申請前指定保薦人即可。
香港證監會表示,避免任何不上市無費用的安排。按照當前的規定,如果IPO取消,保薦人就拿不到保薦費。
Prudence Ho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交易清淡打擊港交所業績
交易清淡打擊港交所業績
========================
不只台股量縮,連港股也量縮。
難道香港也準備復徵證所稅?
英國《金融時報》 保羅•J•戴維斯 香港報道 2012-11-08 (www.ftchinese.com)
香港交易所第三季度每日成交額大幅跌至不到500億港元,清淡程度為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以來所未見。投資者被各種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嚇退。
將原因歸咎於市場活動不振的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昨日公佈第三季度利潤同比下降五分之一,突顯該交易所協議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以擴大其營收來源的理由。
行政總裁李小加(Charles Li)還著重介紹了港交所開拓更多人民幣相關產品的努力,以及該交易所將為場外交易的衍生品成立一個結算所。
“2012年前三個季度,受全球各種經濟不確定因素影響,我們經歷了籌資及交易活動疲弱的局面,”他表示。“不過,我們的戰略舉措……開始產生果實,我相信這將顯著增強我們的競爭地位。”
他補充稱,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的交易預計可在今年末季完成。
港交所公司報告第三季度實現12億港元(合1.55億美元)稅前利潤,微幅超出市場預期,但比去年同期錄得的15億港元下降20%。今年前9個月期間,利潤同比下降16%,為38億港元。
這些業績的背景是,第三季度平均每日成交額下降36%,至464億港元,成為自2009年首季(447億美元)以來最低迷的季度。
第三季度期貨交易活動下降20%,期權交易活動下降39%,而前9個月期間在港交所上市的籌資總額下滑46%,至1958億港元。
自美聯儲(US Federal Reserve)在9月份啟動最新一輪量化寬松以來,隨著更多資金流入香港,市場成交量有所抬頭,同時也促使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出手乾預,以便壓低港元。但根據彭博(Bloomberg )數據,市場成交額仍低於去年最後幾個月的水平。
今年是從金融危機爆發前以來港交所在首次公開發行(IPO)方面最清淡的一年。2009年至2011年期間,港交所是全球新上市公司籌資金額最高的交易所,但現已跌至第五位,主要是由於中國內地大型國營企業結束了一波赴港上市行動。
預計中國人保(PICC)將推進本月在香港進行30億至40億美元IPO的計劃,這將是今年最大規模的上市活動。
譯者/和風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380
不只台股量縮,連港股也量縮。
難道香港也準備復徵證所稅?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資金入港,意在人民幣?
資金入港,意在人民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 劉利剛 2012-11-05 (www.ftchinese.com)
由於全球投資者預期中國經濟前景有所改善,重新部署其在香港的投資,令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市場。伴隨著資本流入,港元匯率也開始明顯走強,並開始逼近7.75的聯系匯率制度的下限區間,為了維護聯系匯率制度,過去數周香港金管局數次進場乾預。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2009年初,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的改善,大量國際資本開始重新流入香港,港幣隨之升值,同時港股和房地產市場也出現了明顯的反彈。而在2009年全年,港幣幾乎維持在7.75附近,表明市場開始憧憬港幣與美元脫鉤。但隨著中國經濟的走軟,以及香港金管局堅定捍衛港元聯系匯率,港元匯率從2010年開始走軟,市場才基本打消了對港元脫鉤的投機炒作。
聯系匯率不會瓦解
根據貨幣發行局的設計,港元兌美元即期匯率觸及強方或弱方兌換保證時,金管局將入市進行乾預。兌換保證承諾一但匯率觸及上下限,金管局將以一個固定的匯率買賣港元或美元。在強方兌換保證方面,金管局承諾在7.75的水準向持牌銀行買入美元,而弱方兌換保證方面,金管局承諾在7.85賣出美元。
筆者認為,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仍然相當堅固。事實上,本次乾預已說明金管局將會繼續捍衛港元聯系匯率。相比一些其他的固定匯率制度,貨幣發行局制度是以美元百分百支持港元的發行。由於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儲備,筆者認為,目前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足以抵禦不正常的資本流動與投機活動帶來的壓力。
香港是一個小型而開放的經濟體系,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仍然十分適合香港。貨幣匯率的穩定性能夠降低本地註冊成立的公司的對沖成本。
作為一家央行,香港金管局一直以來維護其長期建立起來的信譽。這種信譽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無形資產。由於其他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紛紛推出量化寬松措施,金融市場仍然不穩,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也在改革,因此在這個階段,香港的聯系匯率不應推行重大的制度改革。
為了減輕港元匯率走強所帶來的對本地經濟和民生的負面影響,包括通脹和高生活成本,筆者認為香港政府可以使用其巨額的財政儲備,補貼受影響的市民。
港府乾預樓市
港元走強和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已經造成了香港資產價格的大幅上漲。在過去的兩年中,香港的房價已經出現了40%以上的升幅,而到了今年,房價更在政府的壓制下頑強地上升,這表明大量資金仍在進入香港市場。在美聯儲宣佈無限量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後,香港房地產市場又開始蠢蠢欲動。
為了抑制不斷上漲的房價,香港政府上周五宣佈,將提高額外印花稅的稅階,並將適用期延長至三年,同時推出全新的買家印花稅,外地人士、所有本地和外地註冊的公司購買香港住宅,需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
盡管市場曾普遍預期香港政府會出手乾預樓市,但這一政策的力度卻比預想中嚴厲得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表現了香港政府對於樓市泡沫的擔憂。
這一政策力度的效果尚待觀察,但需要指出的是,高額印花稅可能會阻止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不動產,但對於海外資本來說,進入香港卻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在香港的投資收益,同時港幣短期內與美元脫鉤的可能性極小,因此,筆者相信,人民幣可能也是其重要的投資標的。
人民幣前景看好?
以美元持有者為例,將手中的美元換成人民幣,可以獲得相當理想的投資回報率,而隨著人民幣在離岸市場的快速發展,其投資回報率也開始不斷上升,這意味著在兩種貨幣之間進行套利,將不需要面臨中國大陸存在的資本管控的問題。
同時,由於大量點心債在香港發行,很多中資房地產企業甚至能夠提供10%的年度回報率,對於低收益美元債券的投資來說,也具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
從美元自身的狀況來看,盡管近期美國經濟出現了較為強勁的復蘇態勢,但短期之內美聯儲升息的可能性仍然較低。一個簡單的判斷是,美聯儲至少要等到失業率降到7%以下,才可能考慮調整利率政策,而目前來看,達到7%的失業率仍然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從這個角度考慮,資金滯港可能仍然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同時一旦港元資產價格受到抑制,那麽人民幣資產則可能被進一步青睞。
對於人民幣未來的走勢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升值壓力將出現一定的上升。但筆者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的走強與資金入港之間的關系並不強,這是因為本輪人民幣升值是從內盤首先開始,並出現內盤影響外盤的走勢,這可能意味著來自美國大選的政治壓力,才是導致人民幣走強的重要原因。
當然,如果資產不斷進入離岸人民幣市場,未來人民幣可能仍將出現一定的升值,筆者相信年均1.5-2.0%的升值幅度是各方能夠接受的平衡點。
當然,風險因素也不得不防。全球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未來的國際金融環境仍然面臨一系列的風險。其中包括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和“財政懸崖”。一旦出現重大的壞消息,仍可能引發資本外流和逆轉。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文責任編輯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港府打熱錢 下重手
港府打熱錢 下重手
| ||
![]() | ||
| ||
香港是至今唯一仍實施對美元聯繫匯率的地區。近來歐美熱錢持續流入香港,衝擊港幣兌美元匯價,以致金管局不得不出手捍衛港幣匯率。 香港明報報導,接近港府人士稱,金管局正調查熱錢流入的意圖,懷疑在炒作人民幣升值。由於港幣對人民幣不斷貶值,近期人民幣又出現升值預期,且大陸經濟有復甦跡象,不排除部分熱錢借道香港,先兌換成港幣進入香港,然後再兌換成人民幣,進入大陸市場分享人民幣升值的收益,或者投資相關資產以獲取投資收益。
香港信報報導,香港金管局昨日下午公告,稱該局以1美元兌港幣7.75元的匯率,從市場買入5.05億美元;傍晚再度發表聲明,稱昨日共買入8.55億美元,顯示金管局單日兩度干預港幣匯價。
金管局昨日2次行動,共向銀行體系注入港幣66.2億元,並使銀行體系在本周四總結餘增至港幣1,599億元。這輪注資後,港幣匯價仍然強勢,金管局稱,將持續密切留意市場情況,必要時仍會出手。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認為,由於人民幣近2個月來不斷升值,導致不少資金走進大中華地區,同步推高港幣匯價,他說,熱錢不斷湧入香港,投資者必須關注熱錢將推升物價,但經濟情況卻不佳的停滯性通膨風險。
熱錢不斷湧入香港,市場認為,金管局別無他法,只能不斷干預匯價以維持聯繫匯率。而境外熱錢流入亞洲市場,將使亞洲貨幣升值,市場憧憬資產價格將持續上升,房價看升,港股連續8個交易日上漲。
【2012/10/24 經濟日報】
|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撞船事故彰顯香港輪渡業困境
撞船事故彰顯香港輪渡業困境
在
香港上週發生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的撞船事故後﹐有人擔心這一事故與涉事渡輪上的船員長時間超時工作有關﹐此事彰顯出香港輪渡業在吸引新的人才加盟方面所面臨的困難。這一現狀與香港歷史上的全球航運中心角色異乎尋常地顯得矛盾。上週一晚間﹐香港一艘高速通勤渡輪與一家公司的船只相撞﹐後一艘船上乘坐的是這家公司的員工及其家人﹐該公司當時正組織這些人前去觀看慶祝中國國慶的煙花表演。這起撞船事件是香港40多年來最嚴重的海難事故。
上週五晚間﹐此次事故的死難人數增加到39人﹐一名傷情嚴重的女孩送醫後不治身亡。所有死者都是那艘公司遊船上的乘客﹐這艘船在事故發生後迅速沉沒。香港政府有關部門週末期間呼籲撞船事件的目擊證人們站出來幫助當局還原事故發生的整個過程﹐他們說調查工作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完成。
就在調查人員繼續探究這場災難的起因之際﹐香港的一些渡輪乘客和立法會議員質疑說﹐這艘涉事渡輪的船長在撞船事故發生的那個週末可能存在超時工作的問題。當時有大量的人乘渡輪前往南丫島﹐那裡是香港的一個熱門景點﹐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選擇在那裡居住。這艘涉事渡輪事發時也正前往南丫島。
航運業管理人士說﹐香港渡輪的船員們通常每班要工作一整天﹐他們常常被要求整夜在渡輪上工作﹐第二天則可以全天休息。
雖然這艘涉事渡輪的運營商港九小輪控股有限公司(Hong Kong & Kowloon Ferry Holdings Ltd.)拒絕承認有關該船54歲的船長事發時因剛剛連續工作約10個小時而太過勞累的說法﹐但香港的渡輪運營企業目前確實因工作環境艱苦、工資不具吸引力而更加難以招募並留住員工。
港九小輪控股有限公司拒絕就撞船事故進一步發表評論。兩艘相撞船只上的七名船員雖然已因涉嫌在海上威脅他人安全而被捕﹐但他們尚未被起訴。
這些船員的年齡在50歲至63歲之間﹐這充分說明香港日趨衰落的通勤輪渡業的員工隊伍正在日益老化。不過﹐目前尚無證據顯示船員的工作時間或年齡是引發上週一撞船事故的原因。
香港小輪業職工會(Small Craft Workers Union)的理事長程岸麗說﹐香港許多輪渡公司因為在人員招募上存在困難而曾尋求幫助。她說﹐香港小輪業4,000名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已經從10多年前的45歲左右升高到目前的54.8歲。這一行業包括渡輪、拖船和摩托艇運營業﹐上世紀80年代最興旺時全行業的員工超過6,000人。香港小輪業職工會代表香港輪渡業員工的利益。
程岸麗說﹕沒有足夠多的年輕人願意進入這一行業……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招募海外工人來填補該行業的職位空缺﹐但甚至他們也不願幹這一行。
幾十年來﹐渡輪一直在香港人的社交網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些來往於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渡船將香港的兩大中心區九龍和香港島聯繫起來。
但隨著幾條穿越維多利亞港的海底隧道相繼建成﹐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香港對渡輪的需求逐漸下降﹐而香港覆蓋範圍廣泛的地鐵系統則將本地的輪渡業送入了江河日下的境地。
現如今﹐往來於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渡輪只運送著香港總客流量的不足1%。乘坐渡輪的主要是觀光客﹐他們將乘坐渡輪視為一種飽覽香港天際線的實惠選擇。
不過﹐渡輪運營公司依然繼續運營著通往南丫島等香港許多偏遠離島的渡輪航線。但因為燃油價格高漲、乘客數量不斷下降﹐這些公司賺錢並不容易。而由於香港政府給輪渡價格設置了上限﹐因此渡輪船員的工資增長也受到了限制。
JOANNE CHIU
============================
價格管制間接造成這起船難?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香港IPO交易枯竭令亞洲投行收入承壓
香港IPO交易枯竭令亞洲投行收入承壓
香
港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的糟糕表現是亞洲投資銀行業今年面臨的主要難題﹐IPO金額下降80%導致投資銀行收入減少並被迫削減成本。根據Dealogic的數據﹐今年頭9個月香港市場上市交易總規模為57.6億美元﹐創2003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而之前的三年﹐香港市場IPO金額一直排名全球第一。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股市的低迷幫助提振了亞洲投資銀行包括併購和債券銷售在內的其他業務﹐一些業務取得歷史最好表現。但這些仍不足以抵消IPO業務下降的影響。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JPM -0.32% )亞太投資銀行業務聯席負責人Todd Marin表示﹐今年亞洲業務分化明顯﹐一方面香港IPO交易令人難以置信地大幅萎縮﹐另一方面投資級債券發行規模創出歷史最高紀錄。在這種情況下﹐投資銀行工作繁忙﹐但獲利減少。
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頭9個月亞洲(不包括日本)投資銀行獲得46億美元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14%﹐創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些銀行業高層和招聘機構人士稱﹐為應對這一狀況﹐銀行一直在降薪和裁員。
幾乎沒有人認為﹐曾經受到中國大型國有企業股票發售推動的香港IPO市場能夠重新成為投資銀行收入的主要驅動力。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 +0.66% )亞太(不包括日本)投資銀行聯席負責人Dan Dees表示﹐未來香港IPO市場表現可能不再成為投資銀行年度業績的決定因素。該公司一直在擴大併購、債務和風險管理業務﹐同時將一些人手從股票銷售業務調離。例如﹐高盛已將亞洲(不包括日本)股權資本市場聯席負責人Steven Barg調至新加坡掌管東南亞投資銀行業務。
當然﹐近期全球股市的反彈以及過去幾週香港市場大量湧現的股票發售交易令銀行家們對於成本削減力度有望減弱的期待增加。在規模較大的交易方面﹐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 AIG)發售了20億美元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AIA Group Ltd.)的股票。
但仍無法確定投資者的興趣是否足夠大以及足夠持久﹐以至能夠促使投資銀行推動IPO交易。將於今年秋季在香港市場進行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People's Insurance Co. (Group) of China)規模40億美元的上市計劃將成為一大考驗。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 C +0.98% )亞太企業和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Farhan Faruqui表示﹐如果能有一些IPO取得成功並且股價在上市後走高﹐投資者信心將恢復。
活躍的併購和債券發售活動令投資銀行業務維持繁忙﹐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香港此前幾年IPO熱潮時上市企業的股票表現糟糕。中國的企業家們看到自己公司的股價大幅下跌後﹐決定使用低成本發債取得的資金將企業私有化。一些參與IPO而遭受損失的投資者將資金轉向債市﹐這幫助推動了債券發行。
摩根大通的Marin表示﹐受私有化熱潮影響﹐併購活動連續第二年取得增長。摩根大通正擔任分眾傳媒控股有限公司(Focus Media Holding Co., 簡稱﹕分眾傳媒)董事會獨立董事的顧問。分眾傳媒已收到來自其董事長江南春(Jason Jiang)和包括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在內的一些私募股權公司共同發出的36.6億美元私有化要約。分眾傳媒股價去年因受到一家賣空機構攻擊而大幅下跌﹐但之後反彈。
今年頭9個月亞洲(不包括日本)企業在海外進行的收購交易金額達到創紀錄的85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9%。近期的大規模交易包括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 HK:883+0.13% )對加拿大石油生產商Nexen Inc. (NXY, NYX.T)的收購﹐以及喜力公司(Heineken NV, HINKY, HEIA.AE)對虎牌啤酒生產商亞洲太平洋釀酒集團(Asia Pacific Breweries Ltd., A46.SG)的收購。另外一項預計不久將宣佈的交易是荷蘭國際集團(ING, INGA.AE)對亞洲保險業務的出售。
投資銀行收入方面的另一個亮點來自債券發售交易的大幅增加。今年以來﹐亞洲(不包括日本)企業美元、日圓或歐元投資級債券發行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是歷史上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企業由依賴銀行貸款轉為通過發行債券融資正是受到尋求獲得收益的投資者因害怕遭受損失而由股市轉向債市推動。
銀行業人士認為亞洲債務市場的發展將成為長期趨勢﹐追隨美國和歐洲市場的道路。
Alison Tudor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兩大交易所計劃在港推出離岸人民幣期貨交易
兩大交易所計劃在港推出離岸人民幣期貨交易
在
對人民幣的興趣攀升、外匯匯率波動加大之際﹐全球市值最大的兩家交易所都計劃在香港推出離岸人民幣期貨交易,這將是此類金融產品的首次問世。這一金融衍生產品將有助於投資者及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製造業企業抵御來自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在今年中央政府批準擴大人民幣兌美元的日波幅區間之後﹐該匯率的波動性有所增加。年初截至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下跌0.5%。從2005年中國實施匯率改革至2011年年底﹐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31%。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 Clearing Ltd., 0388.HK, 簡稱﹕香港交易所)計劃下週一在香港啟動人民幣期貨交易﹐交易品種為期限至多一年的合約。與此同時﹐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CME Group Inc., CME)將於今年年底前推出期限最長為三年的人民幣期貨合約。
與企業目前能使用的、在香港銀行間交易的人民幣遠期合約不同的是﹐人民幣期貨的買賣將更為便捷﹐因為它在電子平台上交易﹐並使用標準合約。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亞洲外匯部門負責人KC Lam表示﹐投資者及企業將可以更便捷地對沖匯兌風險。Lam還稱﹐期貨合約將令交易對手風險最小化﹐因為它有清算機構給交易作保障﹐這不同於遠期合約交易對手之間互相依存的那種性質。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旗下擁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及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香港已經成為了首屈一指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眾多點心債、人民幣計價債券在這裡發行﹐使得國際投資者能夠輕鬆獲得進行人民幣交易的機會。數據供應商Dealogic的信息顯示﹐目前香港已發行的點心債餘額為252.6億美元。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在最近的報告中估計﹐香港外匯市場日均現匯交易額約為20億美元﹐日均外匯掉期及遠期交易額約為30億美元﹐日均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額約為65億美元。
早在離岸人民幣市場啟動之前﹐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就已在使用﹐這類合約用美元結算﹐給那些無法參與嚴格管制的中國大陸市場的投資者提供了投資人民幣的機會﹐而且他們不必持有人民幣。相反﹐交易所計劃推出的人民幣期貨以及人民幣遠期合約都要求用人民幣結算。
今年4月中旬﹐中國央行將人民幣兌美元日交易區間從當日中間價上下0.5%范圍浮動擴大至上下1.0%。芝加哥商交所的Lam表示﹐此舉刺激了客戶對對沖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工具的需求。
他表示﹐在那之前﹐投資者只是購買並持有人民幣﹐但現在﹐他們在對沖人民幣敞口風險方面的需求增強了。
新生的人民幣產品市場(還包括利率掉期和期權)競爭激烈。芝加哥商交所和香港交易所希望這次推出的期貨產品能讓它們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去兩年﹐中國政府已逐步放寬了對人民幣在大陸以外市場使用的限制。
澳新銀行(ANZ Banking Group Ltd.)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這些新產品有助於擴大人民幣使用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期貨能夠幫助出口商和進口商管理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這反過來會激發更多公司對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以及發行人民幣債券(俗稱點心債)的興趣。
不過﹐一些交易員對人民幣期貨能否在短期內獲得成功存疑。恒生銀行(Hang Seng Bank Ltd.)人民幣策略主管Kimman Ngan表示﹐他認為一開始人民幣期貨不會受到普遍歡迎﹐因為從票期和規模上看﹐遠期市場都很好地滿足了投資者需求。
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Charles Li)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交易所希望擴大其產品種類﹐提供從股票、股票相關衍生品到外匯、固息產品和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等一系列產品。該交易所今年6月同意斥資21.8億美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這讓其獲得了進軍大宗商品交易的快速通道。
而芝加哥商交所在5年前就推出了無本金交割人民幣產品﹐而且該交易所正在關注人民幣市場的長期增長機會。
Fiona Law
================================
股票(H股)、債券(點心債),現在連離岸人民幣期貨都推出了,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腳步越來越快了。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大成生化科技或成為首個“點心債”違約企業
大成生化科技或成為首個“點心債”違約企業
經
理和交易員表示﹐中國玉米生化製品生產商大成生化科技集團有限公司(Global Bio-Chem Technology Group Co., 0809.HK, 簡稱﹕大成生化科技)可能成為首個“點心債”違約企業。大成生化科技週一宣佈﹐或許不能遵守2010年5月份發行的、2014年到期的人民幣4.5億元擔保債券項下的財務契諾。這批債券的票面利率為7%。
該公司發行的“點心債”附有五項財務契諾﹐包括最高槓桿率以及最低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比。但該公司並未說明可能違反哪項契諾。
大成生化科技稱﹐儘管上半年出現虧損﹐但公司財務狀況依然穩健﹐擁有足夠現金履行債券的條款或者(如需要)即時贖回未行使的債券。交易員不認為如果該公司違反了財務契諾將構成實際違約﹐正在等待該公司尋求豁免或通過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富達(Fidelity)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經理Bryan Collins表示﹐他不認為近期還會出現很多類似的點心債(違反財務契諾)的問題﹐因為大部分點心債根本不附帶相關契諾。
但他指出﹐這個案例或許會讓債券投資者意識到“點心債” 缺乏契諾的現狀以及加強投資者保護的必要性。
在2010年7月份“點心債”啟動後的幾個月中﹐這個初生的市場實現騰飛﹐許多未獲得評級且信用狀況不佳的公司紛紛利用人民幣升值預期所引發的強勁需求﹐以較低的利率發行了“點心債”﹐這些債券附帶的契諾有限﹐甚至是零契諾。
Write to Fiona Law at fiona.law@dowjones.com
===========================================
印象中,在台灣發行TDR的913889大成糖隸屬於該集團。
香港交易所﹕將於9月17日推出人民幣貨幣期貨
重發﹕香港交易所﹕將於9月17日推出人民幣貨幣期貨
(
本文已於香港時間8月22日18:36發出﹐現為重發)香港--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 Clearing Ltd. ,0388.HK, 簡稱:香港交易所)週三稱﹐將於9月17日推出人民幣貨幣期貨交易﹐這將是全球首隻人民幣可交割貨幣期貨合約。
香港交易所最初於今年4月份宣佈該計劃。該交易所希望﹐人民幣貨幣期貨產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香港進一步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美元兌人民幣期貨合約要求於合約到期時賣方繳付合約指定的美元金額﹐買方則支付以最後結算價計算的人民幣金額。這將能使投資者對人民幣兌美元進行投機交易。
期貨合約報價將以每美元兌人民幣(例如1美元兌人民幣6.2486元)計算﹐保證金以人民幣計算﹔交易費和結算費也均以人民幣繳付。最終結算價以此前一個交易日財資市場公會公佈的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定盤價為基準。
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Charles Li)表示﹐交易所的總體戰略是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幣相關產品﹐同時發展股票以外的業務﹐開拓定息產品、貨幣及商品業務﹐而推出美元兌人民幣貨幣期貨正是這項戰略的其中一個重點。
李小加表示﹐人民幣貨幣期貨產品將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香港進一步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By Fiona Law; Write to Fiona Law at fiona.law@dowjones.com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利豐零售供貨商的角色受到威脅
利豐零售供貨商的角色受到威脅
過
去一個世紀以來﹐利豐有限公司(Li & Fung Ltd., 0494.HK, 簡稱﹕利豐)一直在為Target Corp.和沃爾瑪連鎖公司(Wal-Mart Stores Inc., WMT)等全球零售商提供從鞋類到嬰兒服裝等各類商品。然而在經過數十年的快速擴張後﹐利豐的利潤率開始下降。
Reuters
去年10月﹐歌手李玟和利豐CEO樂裕民在兩人的婚禮上。
利豐的股價本月創下自該公司1992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以來的最大跌幅﹐數家經紀商隨後下調了該公司的股票評級。
儘管利豐在過去18個月中完成了近24筆收購交易﹐但上半年收入僅增長4%﹐費用大幅上升﹐表明其收購的部分公司的表現不佳。據分析師估計﹐利豐不包括收購交易的內部利潤已有所下降。
行政總裁樂裕民(Bruce Rockowitz)將利豐的疲軟表現歸咎於全球經濟充滿挑戰﹐而不是內部運營問題。
現年53歲的樂裕民來自加拿大﹐曾經是一名網球教師。他稱﹐當全球經濟形勢惡化時﹐公司的內部增長肯定會放緩。如果全球經濟出現顯著改善﹐但內部增長率仍然較低的話﹐那麼就說明存在運營方面的問題。但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
利豐最初的商業模式是和工廠簽署合同為零售商生產商品﹐但該公司很久以前就擴張為一站式模式﹐目前也進行產品的設計、營銷和運輸等工作。
樂裕民稱﹐全球經濟疲軟為利豐以較低成本收購資產提供了機遇﹐這有助於抵消內部增長放緩帶來的負面影響。
樂裕民表示﹐預計明年利豐分銷業務的利潤率將回升﹐因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且公司將工作崗位從成本較高的國家轉向中國大陸和孟加拉等地區﹔利豐分銷業務的利潤率目前處在紀錄低位。
樂裕民稱﹐他們有信心到2013年公司核心營業利潤從2010年的7.261億美元提高至15億美元。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香港點心債發行規模增加 但市場仍面臨阻力
香港點心債發行規模增加 但市場仍面臨阻力
香
港 6 月份的人民幣計價債券發行規模較 5 月份大幅攀升,反映出離岸人民幣融資需求的增加。不過,銀行業人士和分析師警告稱,6 月份數據的強勁表現並不意味著低迷的市況已經好轉。最近數月,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即“點心債”)市場的擴張速度已顯著放緩,因為投資者不再將人民幣升值視為必然,而且債券發行方也發現使用美元融資的成本更低。
繼中國政府在 2010 年 7 月放寬了境外使用人民幣的相關規定之後,香港點心債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不過,點心債市場的前景仍不明朗。人們擔心﹐在歐洲仍未擺脫債務困境且市場擔憂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投資者對點心債的熱情不高,進而導致點心債的發行成本上升。
數據供應商 Dealogic 的信息顯示,香港 6 月份點心債發行總額為 14.3 億美元,遠高於前月的發行規模 6.1 億美元,但與上年同期的 14.4 億美元基本持平。
不過,香港金融管理局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簡稱﹕金管局) 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新發行點心債人民幣 672 億元(約合 105.8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 442 億元增長 52%,主要由於中國政策性銀行以及帶有政府背景的實體多次發行債券。
分析師和銀行業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點心債市場的發展動能將取決於幾個因素,比如政策是否進一步放寬以及香港離岸人民幣流動性能否提高。這些人士還稱,目前﹐企業若想通過發行點心債募集較大規模的資金且使收益率達到企業可接受的水平,仍較為困難。
北京上週末出台了一些新措施,旨在提高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其中就包括計劃放寬對企業使用境外籌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證券的限制。但分析師們稱,這些措施缺乏實施時間表等具體細節,無法給疲軟的市場帶來任何提振。
高盛 (Goldman Sachs) 債券資本市場執行董事 Rita Chan 表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和挑剔﹔相比中國國有企業和高盈利民企發行的無評級債券﹐投資者還是更看好主權債券或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債券。
但即便是政府發行的點心債券也不能避免收益率的大幅上升﹐這更突顯出市場需求的減弱和越來越挑剔的投資氣氛。中國財政部上週在香港發行的 3 年期離岸債券的收益率為 1.85%﹐遠高於財政部去年 8 月發行的同期限債券的收益率 0.6%。
相比之下﹐美元計價債券的發行收益率仍能保持低位﹐原因在於﹐市場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Federal Reserve) 進一步出台刺激性貨幣政策抱有希望﹐同時在歐洲局勢動蕩之際﹐投資者傾向於買入避險資產﹐這促使美國國債收益率在今年走低。1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已從年初的 2.0% 跌至 1.6% 左右。
目前點心債市場的融資成本高於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近期放鬆了貨幣政策﹐打擊了許多大型中資企業利用香港人民幣平台進行融資的積極性。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簡稱﹕中國石油集團) 今年尚未發行一筆點心債﹐而去年該公司總共發行了價值 23.2 億美元的美元債券和離岸人民幣債券。一位知情人士週二稱﹐高昂的融資成本和有限的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是阻礙點心債發行的主要原因。
截至 5 月末﹐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為人民幣 5,538.6 億元﹐從前一個月觸及的低點小幅回升﹐但仍低於去年 11 月末見到的頂峰人民幣 6,273 億元﹐這反映出人民幣的受歡迎程度有所降低。
匯豐控股 (HSBC Holdings PLC) 亞洲信貸策略師 Becky Liu 稱﹐她預計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增長將繼續受到抑制﹐並將拖纍點心債市場的發展。她表示﹐未來幾個月﹐匯回中國大陸的人民幣資金規模可能超過匯入香港的規模﹐而允許更多離岸資金回流大陸的計劃也將加快人民幣資金流出香港的速度。
Fiona Law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中國出台新計劃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 並將向香港企業進一步開放服務業
中國出台新計劃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
2012 年 07 月 02 日 07:27
上述舉措是中國大陸為梁振英領導的新一屆香港政府就職而安排的諸多惠港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在香港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他將在周日早些時候主持香港第四任特首梁振英的宣誓就職典禮。
新措施包括放寬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RQFII) 限制。根據目前的規定﹐不少於 80% 的 RQFII 資金必須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不超過 20% 的資金可用於股票類投資。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周六稱﹐證監會計劃放寬 RQFII 投資比例限制并允許國內更多公司申請 RQFII 資格。
同時﹐據中國央行副行長胡曉煉介紹﹐中國將通過鼓勵開發更多人民幣投資產品來拓展人民幣在香港的使用。胡曉煉和姚剛是陪同胡錦濤訪問香港的高級官員代表﹐這也是胡錦濤五年來首次訪問香港。
但胡曉煉告訴記者﹐央行在對目前的貨幣需求進行評估之後﹐認為短期內沒有必要提高香港居民日兌換人民幣 20,000 元(合 3,150 美元)的上限。制定兌換上限最初是為了確保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有序發展。
胡曉煉說﹐他們暫時沒有提高上限的打算﹐但如果人民幣需求持續上升﹐未來可能會考慮提高。
證監會周六表示﹐政府計劃在今年修改相關規定﹐允許更多內地中小企業赴港上市。這將鼓勵中國大陸公司到香港籌募資金。
香港是 2009 年、2010 年和 2011 年全球 IPO 集資額最高的市場﹐這一方面歸功於公開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激增﹐同時也是西方企業試圖擴大影響力或吸引亞洲投資者的結果。不過﹐由於全球市場波動劇烈﹐近幾個月來 IPO 發行速度有所放緩。
其他惠港措施包括放寬香港企業進入中國大陸金融、旅游和科技等服務類行業。例如﹐符合條件的香港證券公司可與中國大陸合作伙伴組建合資公司﹐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服務。
Chester Yung
中
國政府周六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人民幣跨境使用和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舉措﹐此舉正值香港回歸 15 周年之際。上述舉措是中國大陸為梁振英領導的新一屆香港政府就職而安排的諸多惠港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在香港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他將在周日早些時候主持香港第四任特首梁振英的宣誓就職典禮。
新措施包括放寬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RQFII) 限制。根據目前的規定﹐不少於 80% 的 RQFII 資金必須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不超過 20% 的資金可用於股票類投資。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周六稱﹐證監會計劃放寬 RQFII 投資比例限制并允許國內更多公司申請 RQFII 資格。
同時﹐據中國央行副行長胡曉煉介紹﹐中國將通過鼓勵開發更多人民幣投資產品來拓展人民幣在香港的使用。胡曉煉和姚剛是陪同胡錦濤訪問香港的高級官員代表﹐這也是胡錦濤五年來首次訪問香港。
但胡曉煉告訴記者﹐央行在對目前的貨幣需求進行評估之後﹐認為短期內沒有必要提高香港居民日兌換人民幣 20,000 元(合 3,150 美元)的上限。制定兌換上限最初是為了確保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有序發展。
胡曉煉說﹐他們暫時沒有提高上限的打算﹐但如果人民幣需求持續上升﹐未來可能會考慮提高。
證監會周六表示﹐政府計劃在今年修改相關規定﹐允許更多內地中小企業赴港上市。這將鼓勵中國大陸公司到香港籌募資金。
香港是 2009 年、2010 年和 2011 年全球 IPO 集資額最高的市場﹐這一方面歸功於公開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激增﹐同時也是西方企業試圖擴大影響力或吸引亞洲投資者的結果。不過﹐由於全球市場波動劇烈﹐近幾個月來 IPO 發行速度有所放緩。
其他惠港措施包括放寬香港企業進入中國大陸金融、旅游和科技等服務類行業。例如﹐符合條件的香港證券公司可與中國大陸合作伙伴組建合資公司﹐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服務。
Chester Yung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分析:“一國兩幣”可行嗎?
分析:“一國兩幣”可行嗎?
英國《金融時報》 埃瑪•博伊德 2012-06-27 (www.ftchinese.com)
最近,人們紛紛談論著中國為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而採取的舉措。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在談論取消港元盯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的明智之處。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基金管理 (FTfm) 專刊的一篇專欄建議將這兩件事結合起來。
Port Shelter 投資管理公司 (Port Shelt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首席執行官理查德•哈裡斯 (Richard Harris) 認為,自己的這一觀點雖然新鮮,但有根有據。
他指出,中國在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是,人民幣匯率目前被大大低估了。答案或許在於中國為促進海外貿易而推出的折中方案——香港離岸市場人民幣 (CNH)。CNH 的匯率與內地在岸人民幣 (CNY) 的匯率十分接近,但二者均未實現可自由兌換。
哈裡斯認為,與其努力將離岸與在岸人民幣統一起來,讓兩者均實現可自由兌換,不如從港元著手尋找解決方案。
他表示:“港元先是盯住英鎊,而後又在 1983 年確立了現行的盯住美元的聯系匯率制,經過這些,港元本身已經失去了活力。”他進一步談到,盡管現行的聯系匯率制飽受詬病,但廢除這一制度卻被認為是過於冒險之舉。
“答案顯然在於將死氣沉沉的港元與處於發展初期的 CNH 結合起來。這將是一種完全獨立的、匯率浮動的貨幣,與 CNY 是相互不可替代的。CNY 將用於進出口等經常賬戶交易,而新的幣種 (HKD/CNH) 則用於資本賬戶的金融交易。”
這一大膽之舉的妙處在於,它將建立一種擁有充分流動性的貨幣,從而可以立刻對其進行投資。
哈裡斯指出,新幣種的廣義貨幣供應量 (M2) 將為 8300 億美元,與瑞士法郎 9400 億美元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相差不大。接下來,這一新幣種將大幅升值,成為像瑞士法郎和日元那樣的避險幣種——而且這一解決方案也基本上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什麽影響。
有朝一日,新幣種和 CNY 在匯率上將逐漸靠近,最終合二為一。
鑒於中國並不抵觸“一國兩制”,因此,“一國兩幣”的構想似乎也沒那麽遙不可及。哈裡斯也許真的說到點子上了。
譯者 / 薛磊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195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Lex 專欄:香港法庭的重大突破 香港證監會 (SFC) 贏得法庭命令,要求洪良國際向少數股東退還其上市所得
Lex 專欄:香港法庭的重大突破
英國《金融時報》 Lex 專欄 2012-06-21 (www.ftchinese.com)
亞洲股市監管機構得 1 分,欺詐者零分。昨日,香港證監會 (SFC) 贏得法庭命令,要求洪良國際向少數股東退還其上市所得。該公司被指在 2009 年首次公開發行 (IPO) 期間進行了虛假和誤導性的陳述。對香港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突破。早該如此:最近幾個月一系列的企業治理醜聞,澆滅了投資者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熱情。
從香港傳出的信息越來越響亮:上市公司無論在哪裡註冊,都不得誤導投資者。此次裁決標志著香港首次對一家離岸公司(洪良國際在開曼群島註冊)直接懲罰。此前監管機構已經對 IPO 保薦機構採取了嚴厲措施。今年 4 月,曾為洪良國際提供保薦的兆豐資本 (Mega Capital Asia) 因在該公司上市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被處以罰款並被禁止從事 IPO 保薦業務。
鑒於香港在地區資本籌集中的主導地位,治理問題應該成為首要議程,尤其是中國公司上市熱潮一直伴隨著草率的盡職調查。中國會計方法的差異也於事無補。在被香港交易所停牌的 50 多家公司中,大多數是中國公司。最近被停牌的公司包括未能按時提交經審計的賬目的服裝零售商博士蛙 (Boshiwa) 和從事紙張回收業務的福和集團 (Fook Woo)。
遭受長期煎熬的洪良國際投資者有望最終拿回他們的現金,但並非全部。法庭批準的償還價格將比發行價低 4%。此外還有機會成本:洪良國際自 2010 年 4 月起一直處於停牌之中。此類令人遺憾的事件不太可能是最後一例。這項法庭裁決表明,香港監管機構至少承認,未能更早懲罰欺詐者對其名譽造成了損害。
Lex 專欄是由 FT 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闢分析
譯者 / 鄒策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163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香港金管局向銀行提供人民幣流動性
香港金管局向銀行提供人民幣流動性
英國《金融時報》 羅伯特•庫克森 香港報道 2012-06-15 (www.ftchinese.com)
香港事實上的央行將從周五起向當地銀行提供人民幣貸款,以防流動性短缺破壞這個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穩定。
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昨日宣佈,將提供期限為 1 周的短期人民幣貸款,並接受中國國債等高質量抵押品。
“這種後盾安排將有助於安撫緊張情緒,因為各銀行將能夠根據需要,隨時從金管局獲得更多人民幣資金,”匯豐 (HSBC) 在發送給客戶的資料中寫道。今年,流動性緊縮已經三次沖擊離岸人民幣貨幣市場,隨著各銀行忙於籌措資金,短期利率出現激增。
分析師們表示,香港金管局新推出的貸款安排,將緩解市場的短期緊張,過去兩年來,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快速發展,但其規模仍較小,流動性也不夠好。
離岸人民幣市場是 2010 年在香港率先起步的,自那以來已擴展至倫敦和新加坡。
在這些離岸金融中心,人民幣交易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但北京方面保留全方位的資本管制,實際上將這些離岸人民幣市場與中國內地巨大的流動資金池隔離開來。近幾個月來,隨著投資者不再預期人民幣將相對於美元升值,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已從 2011 年 11 月 6270 億元人民幣的峰值回落 12%。
與此同時,香港各銀行已擴充其人民幣貸款業務,令人擔憂缺乏流動性的問題。香港金管局的貸款安排,將利用其與中國央行之間的 4000 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
香港金管局表示,其人民幣貸款的利率將“參考當前市場利率”決定。
花旗 (Citibank) 亞洲外匯策略師賀偉晟表示,在香港金管局指明這項貸款安排的準確利率之前,難以判斷它將對市場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它肯定有助於遏制流動性緊縮,使其不致失控。人們知道香港金管局能夠提供流動性後盾,這也將降低流動性緊縮的風險,”賀偉晟表示。
香港金管局表示,以港幣計價的香港特區政府債券以及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也將是合格抵押品。
該機構補充稱,盡管各銀行在這項貸款安排下能夠將借款展期,但它們“不應把這項流動資金安排當作其業務的穩定資金來源”。
譯者 / 和風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070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香港金管局同意放鬆監管
香港金管局同意放鬆監管
英國《金融時報》 保羅•J•戴維斯 香港報道 2012-06-14 (www.ftchinese.com)
香港的銀行業監管機構已答應滿足私人銀行業的要求,將減少繁文縟節,以幫助香港更好地與新加坡展開競爭。
香港金管局 (HKMA) 總裁陳德霖 (Norman Chan) 昨日發表公開演說時表示,他的“願景”是使香港成為“亞洲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私人銀行中心”。
香港的私人銀行家希望監管當局修改規則,以消除關於香港未來會更加落後於新加坡——目前領先的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的擔憂,尤其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富人打算將資金轉移到海外之際。奧緯咨詢 (Oliver Wyman) 旗下咨詢子公司 Celent 表示,擁有 48 家私人銀行的新加坡,是私人銀行著力獲取亞洲市場份額的主要基地。部分原因在於,這個城市國家除了不會徵收房地產遺產稅,還擁有保護隱私的法律。而香港到 2010 年才取消房地產遺產稅。
陳德霖宣佈了關鍵的規則變化,並在發給私人銀行首席執行官們的信中承諾將使相關規則“更加人性化”。但他也警告,規則的改變不能成為他們放鬆對投資者保護的藉口,尤其是在確保客戶理解私人銀行在售產品方面。
他向香港的私人銀行家們表示,他們有必要提高普通話水準,以確保能夠與內地客戶順暢地溝通。香港是一座居民主要講粵語的城市。
陳德霖表示,“如果客戶經理不會說普通話,很難想象他們能向不懂英語或粵語的內地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他補充道,“如果重要的合同或文件都是雙語格式的,將有所助益”,可以便於內地客戶理解其中的內容。
列支敦士登 LGT 銀行亞洲區副首席執行官西爾萬•科拉尼 (Silvan Colani),對這些將私人銀行和零售銀行明確區分的努力表示歡迎。他表示:“我們完全贊同香港金管局的觀點,即香港具備成為領先的亞洲私人銀行業務中心的潛力,即便目前看來新加坡發展得比香港快一些。”
譯者 / 邢嵬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049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