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爆發第二次金融危機的十大理由

爆發第二次金融危機的十大理由
2011年 07月 07日 12:57
次金融危機雖然還未結束﹐但我們不妨開始為下次危機做好準備。

我為自己的悲觀表示遺憾﹐但情況的確如此。

你要問為什麼?以下是我的10條理由。

1.我們還在總結上次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美國房地產泡沫真的是由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社區再投資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和“自由派”等造成的嗎?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這樣講。我不禁要問﹐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西班牙也曾有過巨大的樓市泡沫呢?那竟然也是美國國會少數黨成員弗蘭克造成的嗎?如果是﹐他是如何操作的呢?愛爾蘭、英國、澳大利亞的巨大房產泡沫又是怎麼回事呢?全是弗蘭克所為?東歐和世界其它各地的泡沫呢?我簡直要笑出聲了﹐然而數以千萬的人們目前都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這種說法之所以受到推崇﹐其目的就是掩蓋真相﹐讓真正的罪魁禍首可以逃之夭夭。這種辦法很奏效。

MarketWatch
2.無人被查處。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首席執行長富爾德(Dick Fuld)和金融公司Countrywide首席執行長莫茲羅(Angelo Mozilo)等高管及其他很多人在“觸礁”前﹐早已套現了數億美元從而“安全著陸”。貪婪的貸款機構和狡猾的抵押貸款機構輕易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不義之財。然而﹐這些人不僅沒有入獄服刑﹐甚至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他們安然無事﹐逍遙法外。一般來說﹐在2000年至2008年期間﹐你越不守規矩﹐享受到的待遇就越好。所以毋庸置疑﹐下一幫人還會這麼幹。

3.激勵措施仍存在陷阱。非金融界人士──無論是受人尊敬的政治權威喬治‧威爾(George Will)還是普通的美國大眾﹐在這一點上仍沒有完全搞明白。華爾街的遊戲規則和美國大眾的規則不同。一家華爾街投行的經營者和一個乾洗店老板面臨的可不是同樣的“風險/報酬”模式。把我們頭腦中所有那些美國傳統自由市場企業的形象拋到一邊去吧。現在的形勢完全不一樣了。對華爾街人士來說﹐遊戲規則是拋硬幣時﹐正面朝上他們獲勝﹐反面朝上他們就再拋一次。由於存在限制股、期權、獎金制、證券化、“2-20”的對沖基金收費結構、內幕股票銷售、“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及有限責任等﹐給這些人報酬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在冒險時不計後果﹐而在情況不妙時﹐他們的損失很小或沒有損失。

4.裁判“吹黑哨”。我們應當有一套受法律監管的自由企業制度﹐可唯一的問題是:球員得賄賂裁判。想象一下﹐如果這一幕發生在美國橄欖球聯盟(NFL)會怎樣。銀行和其它產業慷慨地將巨額資金給了美國國會、多位總統及由助理、顧問和逢迎者組成的整個“華盛頓集團”。他們大手大腳地花錢﹐通過競選獻金、或給退休政客50萬美元讓其發表公共演講並在董事會掛閑職﹐以及花巨資聘請遊說者。現在你知道了﹐如果你在政府任職時乖乖工作﹐退休後你也可以得到一份年薪50萬美元的遊說工作。這些賄賂總計有多少呢?美國研究機構響應性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說﹐美國金融業單去年一年在遊說方面就花了4.74億美元。

5. 股市再次暴漲。標準普爾500指數從2009年3月的低點上升了一倍。難道這不是好消息?嗯﹐是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的。誠然﹐指數的上升主要是由美元貶值造成的(美元貶值﹐股市上升﹔反之亦然)。別忘了﹐在上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的熊市中﹐也曾出現過大規模反彈﹐就像日本股市在上世紀90年代的表現一樣。但如果市場的繁榮主要體現在風險最大、價值最低的股票上﹐那麼市場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這更可能令投資者失望﹐而不是給他們帶來驚喜。另外﹐股價也不便宜。標準普爾指數成分股的股息收益率只有2%。以托賓的Q(Tobin's q﹐計算股價和公司資產重置成本的比率)這一長期指標衡量﹐股價高出平均估值大約70%。此外﹐嬰兒潮出生的一代進入老年﹐他們仍然持有大量股票。隨著他們臨近退休﹐他們將賣出這些股票。

6. 衍生品定時炸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危險﹐且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就在雷曼兄弟轟然倒塌之前﹐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最後一個泡沫的頂點之時﹐華爾街公司賬本上的風險金融衍生品的價值達到驚人的183萬億美元。這是美國經濟總量的13倍。如果這聽起來令人覺得瘋狂﹐它確實如此。從那時起﹐我們恐慌不已地進行了四年所謂改革﹐並重歸財務審慎。那麼﹐現在這個數字又是多少呢?248萬億美元。我不是開玩笑。哈﹐多麼美好的時代!

7. 掌權的還是老一套的人物。每當我聽到共和黨人朝奧巴馬咆哮﹐罵他是“自由派”﹐“社會主義者”或“共產主義者”時﹐我都想笑。你在開玩笑吧?奧巴馬就是布什的接班人。相比小布什﹐他更像老布什。看看誰還在管理這個國家的經濟:貝南克、蓋特納、薩默斯、高盛、摩根大通。至少從1987年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沃爾克(Paul Volcker)下台以來﹐掌權的就一直是這幫人。變化?什麼“變”了?(之前的那一點點小小的變化對於華爾街來說都太大了。2010年﹐華爾街出資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更聽話的國會。)

8. 貝南克不明白他的職責。在其首場新聞發佈會上﹐這位美聯儲主席的亮相絕對出人意表:他以羅素2000風險小型股指數(Russell 2000 Index of risky small-cap stocks)走高為例﹐證明“量化寬鬆”政策發揮了功效。從法律上講﹐美聯儲有兩項職責:保證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現在很明顯﹐美聯儲又多了一項任務:拉動華爾街股市上漲。這簡直是瘋了。如果這麼做會有好結果﹐我會感到驚訝。

9. 槓桿率高到了瘋狂的地步。還在找“信貸泡沫”嗎?我們正身處其中。每個人都知道聯邦債務堆積如山﹐也明白國會有可能不會提高債務上限。但這僅僅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今年一季度﹐美國公司總計借債5,130億美元﹐其借債速度是去年秋天的兩倍﹐當時公司債已經在飆升。渴望收入的儲蓄者幾乎會買入任何一只債券。難怪高收益債券的收益率大幅下跌。“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之類的話可以到此為止了。美國非金融企業整體深陷債務泥潭﹐債務規模高達7.3萬億美元。這創下了歷史紀錄﹐在過去五年中這一數字增長了24%。如果你再算上家庭債務、政府債務和金融部門的債務﹐債務水平至少高達50萬億美元。槓桿率越高﹐風險越大﹐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

10. 實體經濟仍然蕭條。第二輪量化寬鬆除了降低匯率並沒有什麼明顯功效。失業率遠遠高於官方公佈的數字(例如﹐就連勞工部文件中用小號字體做出的說明也都承認﹐每四個中年男人中就有一個沒有全職工作。真是令人吃驚!)。我們的經常項目赤字每年高達1,200億美元(自1990年以來一直沒有盈餘)。房價在下跌﹐樓市沒有復蘇。實際工資增長停滯。是的﹐生產力正在上升。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也抑制了就業機會的增長。

你知道美國哲學家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是如何評論忘記過去的人嗎?但我們甚至比那些人還笨。我們注定要重蹈覆轍﹐這並非因為我們忘記了過去﹐而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吸取教訓。

Brett Arends



============================================
前二個月用了壹傳媒的易網通看了一部電影《Inside Job》。這部電影用紀錄片的形式訪問美國與歐洲的財經學者與官員(我是從本片知道 Christine Lagarde這號人物的,Lagarde於2011/6/28擔任IMF總裁),從冰島違約事件開始,探討金融海嘯發生的原因。


電影猛烈抨擊財經學者與金融業者勾結,以學術界研究的結果要求政府解除金融管制。
而這些財經學者得以獲得金融業者給予的捐贈或高薪職位,而金融業者也得以進入政府擔任商務部長等職務。學界、商界與政界在龐大利益勾結之下,一致朝向解除金融管制而努力。
於是有IMF的高官拿冰島商界的錢,寫出推薦冰島投資環境的研究報告。等到冰島垮台了,才又調整報告的結論。
甚至有某位大學財經系主任,因為無法回答訪問者難堪的問題而當場發飆。


金融海嘯爆發之後,老百姓承受景氣衰退的苦果,但這些高官與金融業者早已安全著陸。
小布希下台,而歐巴馬上台,但是任用的官員還是同一批人。
莫怪乎,歐巴馬曾倡言要對金融業設下限制,但如今距離雷曼兄弟倒閉已接近三年了,具體政策仍未能出爐。


電影的結論與本文類似,只要這種利益勾結仍然存在,金融風暴極有可能在未來的某日會再來一次。


這部電影應該是我今年以來看過最精采的電影吧!


===========================================
在這裡推薦一下壹傳媒的易網通。有興趣的朋友實在可以去7-11拿一台回家裝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