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憑什麼牽動中國CPI?
2011年 07月 11日 10:03對
於中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來說,如今的情況正是以下這一幕的再次上演:2008年2月,一種席卷生豬的疾病成為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8.7%的誘因。Qilai Shen/Bloomberg
2011年3月3日,周四,在中國上海的一處肉類批發市場和配送中心,工人在檢查、移送已被屠宰的豬。
食品價格高企再次敲響了警鐘,這不僅是因為其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也還因為其對社會穩定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新浪微博的一名用戶總結了公眾的情緒:在一個工業和經濟迅速增長的國家,為什麼一個普通人吃飯就這麼難?
豬肉價格再次成為推高中國CPI的主要因素並非巧合。由於豬肉價格對CPI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些人不客氣將CPI稱作“中國豬肉指數”(China Pig Index)。
但是,為什麼豬肉價格的影響如此之大?又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豬肉價格的漲跌?
豬肉在CPI一籃子商品中所佔的比重
CPI衡量的是一籃子商品價格的變化。這一籃子商品旨在準確反映家庭消費支出的情況。按國際標準衡量,大多數中國家庭都較為貧困,所以食物支出在家庭全部支出中所佔比例較高。中國國家統計局沒有公布CPI組成商品的所佔權重,但大多數經濟學家估計食品所佔權重約為30%。
豬肉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肉類。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研究員的分析表明,豬肉在CPI一籃子商品的食品部分所佔比重約為三分之一,佔整個一籃子商品的比重為10%。這使得豬肉成為所佔權重最大的單一組成商品。
食品價格也在波動。在過去10年中,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8年2月,食品價格同比漲幅達到了23.3%的峰值,而非食品價格的峰值不到3%。
在食品中,豬肉價格尤其不穩定。2008年3月,豬肉價格同比漲幅達到74%的峰值,如果豬肉在CPI一籃子商品中真的佔有10%的比重(這一估計可能較高),單單豬肉就為CPI的漲幅貢獻了7.4個百分點。
豬肉供求發生變化
豬肉在CPI中所佔比重較大,以及相對其它組成商品其價格變動較大,解釋了豬肉價格為何對中國CPI數據影響如此明顯,但現在豬肉價格上漲又是什麼原因?
豬肉價格再次上漲。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豬肉價格在6月中旬創下新高,達到23.6元/公斤,同比上漲62%。
2008年,豬肉價格上漲被歸咎於豬藍耳病的爆發。但業內專家認為,此病只是豬肉價格上漲的部分原因。當年豬藍耳病只影響了一小部分生豬。造成豬肉緊缺的真正原因是供求變動釋放出的價格信號,而當年的許多因素如今也依然在影響豬肉價格。
需求的增加只能部分解釋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中國家庭正逐漸變得更加富裕。在收入水平較低時,財富的增加轉化為飲食中豬肉需求的增加。過去兩年中國貨幣供應量的激增也意味著,相對於增加的貨幣而言,豬肉供應量變少了。
但想要理解豬肉價格激增的真正原因,有必要到農場走一走,看看供應面的情況。
豬圈裡的小豬
據業內專家透露,在中國,最多有90%的生豬是由農戶在自家後院進行養殖,每家每戶只養少數幾頭豬,是一種小規模的商業運作。這些農戶對豬肉價格變動極其敏感,因為豬肉價格決定其是獲利還是虧損。生豬養殖中最重要的兩個變量是豬肉價格(產出)和玉米價格(投入)。
豬肉和玉米的價格比率達到6:1時就足以讓生豬養殖戶達到收支平衡。在2009年夏天豬肉價格走低時,上述比率在略高於6的水平徘徊,農戶幾乎沒有動力養殖更多的豬。因此,母豬被拖出種豬群,遭到屠宰,當做肉豬來用。豬肉價格在過去一年半持續下跌的結果就是豬肉緊缺,價格上漲。
北京某超市肉類供應商老劉(音)沉思後說道,這全和農民的養豬動力有關。老劉說,豬肉價格走高是有道理的。去年,由於養殖的生豬數量過多,供應商每只豬虧了400至500元。就個人而言,雖然有人說豬肉價格太高,我認為應該維持這個價格。畢竟,如果價格下調,就沒有人願意養豬了。
豬肉價格走高會提高豬肉玉米的價格比率,並提高農戶養豬的積極性。但由於玉米價格也處於歷史高位,豬肉玉米價格比率並沒有提高多少。
據每周發布相關數據的政府部門披露,豬肉玉米價格比率從年初的6.6上升至現在的8.5。
這已經超過了養豬戶的收支平衡點,但可能還不夠高,還不足以讓沉睡的公豬變成豬圈裡的風流才子卡薩諾瓦(Casanovas)。做個比較,2008年初農戶對養豬熱情高漲時的豬肉玉米價格比率超過了10。
離開農村?
與此同時,如果農民離開農村到工廠打工,其所能獲得的工資會更高,這也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成本。農村人口中,非農就業人口的工資數據難以得到,但基層報告和小規模調查表明,去年這部分人群的工資水平可能上漲了約15%。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私營小企業制造業工資數據給我們描繪了一副類似的圖景,2010年制造業工資上漲了16.4%。
工廠相對較高的工資水平也增加了農民留在農村的機會成本。這意味著農民可能要求較高的報酬,這也增加了養豬的成本。
緊縮政策導致豬肉價格走高?
豬肉價格高企謎題的最後一塊拼圖來自政府試圖控制高通脹的舉措。
在過去幾個月裡,中國央行一直在穩步收緊信貸,以防CPI過快上漲。業內專家說,中國的屠宰場普遍缺乏營運資金,這意味著他們幾乎沒有現金從農民手中收購生豬。政府削減信貸的舉措意味著屠宰場的營運資金更少了。
因此一個悖論出現了,原本為了控制通脹推出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實際上降低了豬肉的供應量,導致食品價格上漲,而食品價格上漲又成了通脹加劇的近因。
豬肉價格走高將提高農民養豬的積極性,並最終增加供應。而玉米價格下降,特別是如果美國削減乙醇補貼的計劃取得進展且玉米的國際價格走低,也會增加農民的利潤率。
但即使大批豬仔已經在孕育中,它們長大出欄進入市場也將是今年年底的事情了。而在周期性壓力得到緩解的同時,農業報酬上漲和家庭對肉類需求的增加所引發的結構性壓力依然存在。
Tom Orli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