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掌握財經關鍵-克魯曼會如何解讀南台灣水患?

中國時報  2009.08.17 掌握財經關鍵-克魯曼會如何解讀南台灣水患? 朱敬一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是世界知名的學者,外界常以為他是以預言亞洲成長難以為繼、唱衰美國股市、預測亞洲金融風暴而成名。但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克魯曼對於亞洲匯率或紐約股市的預言都只是小品文章,是講給社會大眾聽的科普語言;有新聞性與話題性,卻非擲地有聲之作。真正受學界推崇、讓克氏拿諾貝爾獎的大塊文章貢獻,一是其貿易理論、二是其「經濟地理」論。去年瑞典皇家學會所引述的克氏成就,亦不脫此二端。  經濟地理 分析區位選擇  什麼是經濟地理呢?大致說來,它在描述廠商設廠、居民落腳等區位(location)的理性選擇。例如,台塑為什麼要去德州設工廠?台商為什麼要遷移至中國大陸?仁寶為什麼要到越南開設分廠?什麼人會選擇帝寶或鴻禧山莊為住宅?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區位經濟選擇。  產業形態 南北顯著差異  在克魯曼之前,研究經濟地理的學者都習慣於古典的「報酬遞減」的假設(意即某地區若廠商數越多,每家廠商的設廠成本就越高),以便於他們的分析推演。但這樣的分析架構卻有其明顯的缺點:由於報酬遞減,故某個地點若是廠商進駐太多,每一家的設廠報酬都會減少,於是就不利於新廠商進駐。因此,傳統的區位理論不能解釋「都會」、「園區」等發展日益龐大的經濟聚落。克魯曼提出一套新經濟地理論,將「廠商聚集越多、大家越方便」這個因素納入考慮,遂能解釋新竹科學園區、台北都會區發展等都會不斷擴張的社會現象。  其實,台灣的南北差距,多多少少也是克魯曼聚落理論的實踐。當竹科、內湖、南港科技園區越成氣候時,其網路、銀行、外語學校、商店、交誼場所就越便利,於是就更容易吸引科技廠商進駐。久而久之,如果台灣南部的科技建設相對不足,就很不容易成為科技區域,於是科技廠就益發不易往南發展。相對而言,南部的發展重點也許就會走向花卉、水果、海景觀光等。  要注意的是,如果北台灣逐漸發展成為高科技聚落,那麼也會有經濟以外其他社會面向的集中趨勢。高科技廠商自然也傾向吸引高教育的科技人才遷徙。於是經濟地理的差別難免也會是社區教育文化的差異。再者,高科技工廠與自然界互動較少,相對而言比較沒有水土保持的問題,但農業區位則不論是檳榔、茶葉、高山蔬菜、高冷水果,都得面臨環境保育的挑戰。如果操作不善或管理不佳,就會增加受天災侵襲而受損的機會。同理,沿海的養殖業者也易受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的威脅,這也是科技型聚落所少見的。  水患背後 亦有經濟地理  一個莫拉克颱風為南台灣帶來水患,這背後有天災(瞬時雨量超大)、有人禍(撤離與救災),但更有經濟地理發展的區位吸引力。看來,台灣南北的差距形成,是有它的產業區位慣性背景的。  南北平衡不能只靠地方制度法或三都十五縣等政治安排解決,也要靠產業政策的佈局與規畫。國土規畫不只是幾都幾縣的數字問題,更是都會內涵與產業型態的問題。南台灣水患的背後,恐怕也有經濟地理的嚴肅課題。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