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名家觀點/看不見的手的致命打擊

名家觀點/看不見的手的致命打擊 【經濟日報╱賀安卓(Andreas Hoefert)】 2009.07.07 02:53 am 最近我認識的一位經濟學家談到讓許多人「心有戚戚焉」的一個觀點:金融危機「只不過暴露了市場參與者的愚蠢罷了」。古典經濟學理論建立在「經濟人」的概念之上,所謂「經濟人」指的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個體。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人人都按照「理性經濟人」行事,那麼自由市場的固有規律,也即「看不見的手」將確保實現最佳結果。 市場運轉的核心在於人性的貪婪,而古典經濟學理論根本不允許市場參與者有任何不理性的行為。然而,過去10年經過兩次嚴重的資產泡沫之後,一些分析人士開始思考:也許市場參與者本來就是非理性的(如果還不能直說其愚蠢的話)。因此,出現了旨在重新樹立經濟學基礎的行為經濟學等新理論。 我並不否認行為經濟學的優點,但認為不能用它來解釋當前的金融危機。相反,我認為情況也許是這樣:正是因為每個市場參與者、個人以及公司可能都做出了頗為理性的選擇,才導致危機的發生。實際上,我認為正是所有這些人理性選擇的總和,導致了非常不理想的結果。 個人利益衝突的危險性至少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博弈論(Game Theory)以及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理論的出現。警察抓住了兩個嫌犯,但證據還不足以給他們定罪。如果兩名嫌犯都決定不與警察合作,那麼每個人將面臨一年的徒刑。如果其中一名嫌犯決定說出實情,另一人拒絕就範,那麼前者將被釋放,後者將被判10年徒刑。如果兩名嫌犯都決定與警察合作,那麼每人將獲刑五年。研究表明,雖然兩人「死不認帳」好處更大,但兩個嫌犯看到的是與警察合作所帶來之顯而易見的好處。每個人都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做出了顯然是理性的決定,但是每人被判五年徒刑卻很難說是最佳結果。 我認為這個故事是對市場參與者行為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最好解釋。個體的愚蠢並非問題癥結所在;每個人狹隘卻理性的決定加起來才是市場失敗的原因。「經濟人」還站在地上,但「看不見的手」擊倒了他。 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如果政府希望避免金融危機重演,就必須確保個體行為的總和不會導致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去冒太多風險。1929年大蕭條之後人們首次得到這一教訓 。然而自1980年代初以來,「看不見的手」理論促使人們相信市場有其自身利益,可以理性追求最佳結果,因而這個教訓的影響力開始式微。然而當「看不見的手」最終現身,已再次給金融市場致命打擊。 (作者是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 【2009/07/07 經濟日報】 ========== Tim say: 我相信金融危機仍是市場參予者的理性行為所導致的。 因為每個參予者所接受的或所能處理的資訊都是有限的。因此,如何促進資訊流通,例如:建立CDO交易所等,應可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