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克魯曼專欄/勿蹈1937年的錯誤

克魯曼專欄/勿蹈1937年的錯誤 【聯合報╱陳世欽譯】 2010.01.05 04:02 am 接下來的經濟新聞會像這樣:下次就業報告可能顯示,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已出現2年來的首次增加。下一次的GDP報告可能顯示,GDP去年底出現穩固成長。專家學者一定會陸續發表樂觀的評論,並再次呼籲美國政府結束刺激方案。屆時,他們呼籲美國政府及聯準會取消經濟支撐措施的分貝一定更高。 如果美國政府留意這種主張,我們將重蹈1937年嚴重錯誤的覆轍。當時,聯準會與羅斯福政府認為大蕭條已經結束,美國經濟可拋開支撐。結果開支減少,貨幣政策趨緊,美國經濟迅即再次跌入深淵。 我們不容如此。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與歐巴馬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默女士均是專研大蕭條的學者。羅默曾經提醒我們切勿重演1937年的舊事。不過有時候記得過去的人還是會重蹈覆轍。 閱聽經濟新聞須記住,即使經濟陷入持續性衰退,也偶爾會出現不錯的數字,這其實不代表什麼,且很正常。以2002年初為例,初步報告顯示,美經濟年成長率達到5.8%;失業率卻繼續增加一年之久。 1996年初,初步報告顯示,日本經濟的年成長率達12%。這導致不少人意興風發的聲稱,「日本經濟總算已經進入自力推進復甦的階段」。事實上,此時的日本只來到它失落10年的中途。 這種假象有時是統計上的幻覺。不過更重要的是,它們通常源於「庫存反彈」。如果經濟陷入衰退,企業通常會累積大量的未出清存貨。為解決庫存過量的問題,它們通常會降低產量。一旦庫存過量的問題解決,就會再次提高生產量,導致GDP突然出現大幅成長。遺憾的是,除非包括消費者開支與長期投資在內的需求面力道增加,庫存反彈造就的成長只是曇花一現。 這使我們回到仍然嚴峻的經濟基本面。 在過去10年的好光景,房市榮景與消費支出激增是驅動經濟的重要力量。如今,這兩個因素已消失無蹤。前一次榮景留下的空屋隨處可見,消費者的財富較房市泡沫破滅前銳減11兆美元,不可能恢復以往只知一味消費不知儲蓄的習慣。在這種局面下,美國不可能出現另一波房市榮景。 剩下什麼?如果企業投資再趨熱絡,一定有幫助。然而我們很難看出這種熱絡將從何而來:產業產能過剩,商辦租金因辦公空間嚴重供過於求而暴跌。 出口能否有所幫助?美國貿易赤字曾經縮小,多少有助於緩和經濟衰退的衝擊。然而赤字已再次擴大,原因之一是,中國與其他享有貿易盈餘的國家不肯調整個別貨幣的匯率。 換言之,我們近期內所聽到任何有關經濟的好消息一定是假象,不意味美國經濟已邁向持續復甦。癥結是,決策者會不會誤判,進而重複1937年的錯誤?事實上,他們已經如此。 歐巴馬政府的財政刺激方案,原本預期於今年中左右會對GDP與就業產生最大的效果,然後刺激措施就會漸漸退場。然而這麼做還太早:為什麼要在失業仍然嚴重之際,不再繼續支援?國會早該在數月前就備妥第2套刺激方案,因當時的局面已明白告訴我們,衰退幅度與時間一定比最初的想像還嚴重。然而國會什麼都沒做,而我們即將看到的虛幻數字很可能導致國會不採取任何預防措施。 另一方面,聯準會官員最近提到改變積極支撐經濟的對策,改採「退場策略」的問題。購買長期公債這項支撐經濟政策已經結束,預料購買抵押擔保證券這一項將在幾個月後取消。即使聯準會不直接調高利率,這也等於緊縮貨幣政策。柏南克正承受這方面的龐大壓力。 聯準會是否可能及時明白,對抗衰退的任務尚未完成?國會是否亦然?如果兩者不明白這個道理,2010年將是以經濟榮景假象開始,以悲慘終結的一年。(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陳世欽譯) 【2010/01/05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