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通脹壓力下全球央行難言合作


通脹壓力下全球央行難言合作
2011年 02月 01日 14:46
在﹐該由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負責了。

多年來﹐他們的政策取向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在﹐隨著中國、印度和巴西等國通脹加劇﹐上述國家的央行在阻擊通脹一事上落後於形勢的風險也在上升。到頭來﹐還得靠美聯儲、歐洲央行等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來處理之後的麻煩事。

命運的逆轉大大拖累了各國央行行長、政治領袖、商界人士以及經濟學家。他們剛剛聚集在瑞士的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本次論壇於週日(1月30日)結束。

眼下﹐西方各國的央行都希望石油、糧食和其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只是一種孤立和暫時的現象。新興市場的需求增加推高了上述商品的價格。但政府官員們越來越擔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趨勢可能會持續﹐並導致一系列生活消費品的價格上漲。

官員們同時還擔心﹐汽油和食品價格的上漲會導致美國和歐洲家庭預期的改變。此前消費者預期通脹率很低﹐當他們看到油價和食品價格雙雙上漲的時候﹐他們會調高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預期的改變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會導致消費物價持續上漲。

這給大家出了一個難題。如果西方國家的通脹率激增﹐那麼這些國家的央行就不得不依賴加息來抗擊通脹﹐為需求降溫。但是眼下這是他們最不想做的事情﹐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還很疲弱﹐正從金融危機的沖擊中緩慢復蘇。

在以色列央行(Bank of Israel)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副總裁費舍爾(Stanley Fischer)看來﹐如果我們面臨的是通脹水平較長期的上升﹐那麼我們必須要採取緊縮政策以應對通脹。這也許會讓人不舒服﹐但通貨膨脹事關重大﹐我們必須防止通脹的上升。

直到最近﹐美聯儲一直忙於防範通貨緊縮的風險﹐而不是在對抗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是指消費物價的總體水平下跌。

歐洲的情況和美國不同。在最近一次公開講話中﹐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已經表示出對通貨膨脹的日益關注﹐這可能意味著會加息。

另一方面﹐美聯儲官員認為美國潛在的通貨膨脹水平仍然非常低。去年1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的美國消費者物價水平較去年同期僅上漲了0.8%﹐遠遠低於美聯儲私下設定的2%的調控目標。這也為美聯儲繼續維持接近零的利率水平提供了基礎。美國的另一擔憂是較高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可能會漸漸削減美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減緩經濟增長﹐使得利用加息抑制通脹的做法更不具有吸引力。

各國央行行長對此輪通脹快速上漲的根源看法不一。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行長卡尼(Mark Carney)就敦促中國的官員改變人民幣和美元掛鉤的做法。因為這一做法導致中國的利率偏低﹐推動中國經濟過熱。在他看來﹐有些國家的央行顯然落後於形勢﹐也有一些地區的通脹率大大高於理想的水平。

上週日﹐中國央行行長警告說﹐中國人民銀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必須警惕通貨膨脹。

在發展中國家﹐人們普遍認為美聯儲是造成通脹的罪魁禍首﹐因為它推行零利率政策﹐通過量化寬鬆將1萬多億的美元注入全球金融體系。

不同的世界觀意味著2008年各國攜手拯救世界經濟的日子早已遠去了。

在費舍爾看來﹐在如何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一事上﹐國際合作的可能性很低。因為每個國家都按照對自己最有利的政策行事。

Jon Hilsenrat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