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華碩減資85%分割代工事業

華碩釋和碩75%股權 全給股東 【經濟日報╱記者曾仁凱、李淑慧、呂淑美/台北報導】 2009.12.12 09:13 am 備受矚目的華碩與和碩分割釋股案終於拍板。華碩昨(11)日董事會通過分割75%和碩股權,授予華碩全體股東的議案,華碩直接持有和碩股權比重將由100%稀釋至25%,正式完成分家,落實品牌與代工獨立經營,惟華碩仍為和碩最大單一股東。 華碩此次釋股對象是原華碩的約10萬名股東,而非市場預測的策略性或財務性投資人。原本市場曾一度傳出鴻海可能透過投資和碩,縮短進入筆記型電腦(NB)事業的學習曲線;或英業達有意與和碩結盟,壯大實力,以和NB代工雙雄廣達、仁寶一較高下,如今希望落空。 為了釋股案,華碩將就分割的營業價值辦理減資,減資比重85%,華碩股本將由目前的424億元大幅縮減至63.7億元;和碩股本則維持228億元不變。分割減資基準日暫訂明年7月1日,華碩預計明年2月9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此案。 簡單來說,假設華碩股東原本持有1,000股華碩,經過分割、減資後,將改成持有華碩150股、和碩404股,雖然持股數減少,但淨值提升,持股總價值並未改變。接下來,和碩擬依主管機關規定,儘快申請「簡易上市」交易,希望能在明年下半年達成上市目標。 在此之前,配合減資案需要換票,華碩會有一段時間停止交易,預計時間點落在明年6月中至7月底。另外,華碩原股東7月1日取得和碩持股後,到和碩第三季或第四季完成上市,會有大約一季至半年的時間無法處分手中持股。 華碩與和碩昨天下午並共同在證交所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由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與和碩財務長林秋炭共同主持。 張偉明解釋,由於和碩淨值高達929億元,如要採透過特定人接手方式釋股、又要把華碩持股比重降到很低,難度很高且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最後決定釋股給華碩原股東。 短線來看,華碩股東可能因此持有華碩、和碩的零股,而且會有一段交易空窗期,會造成交易上的一些不方便。不過從長線來看,分家完成後,華碩與和碩「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將獲得經營上的更大彈性,應該是「短空長多」。 今年到前三季止,和碩合併營收3,690億元,稅後純益45億元,以目前華碩股本424億元計算,貢獻華碩每股獲利1.06元。華碩昨天上漲0.8元,終場收在64.4元。 【記者魏興中/台北報導】華碩與和碩昨(11)日宣布透過分割、減資方式正式分家,落實品牌與代工獨立經營;外資分析師對此表示,無論從品牌、代工分家或財務角度來看,此一做法對華碩長遠發展都有正面助益。
【2009/12/12 經濟日報】

品牌與代工分家 華碩切割75%和碩股權 【聯合報╱記者鄒秀明/台北報導】 2009.12.12 09:13 am 華碩電腦去年宣示品牌、代工分家後,昨天終於公布股權轉換細節:華碩將降低代工事業和碩的持股至25%,剩餘75%的代工事業股權將發給股東;但華碩也將同時減資85%,等於投資人每持有一張(1000股)華碩股票,未來將被換成150股華碩、404股和碩。 華碩暫定明年2月9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分割案,預計分割減資基準日為明年7月1日。 儘管華碩分割代工事業早在市場預期中,市場也曾傳言華碩的代工事業不僅鴻海集團有高度興趣,還傳出與英業達之間有合作空間。但華碩昨天未公布第三方策略合作伙伴,讓市場大失所望。 考量到減資會有課稅問題,投資人綜所稅率率在16%以上者,每張將產生1904元課稅淨所得額,華碩預計明年提高現金股利發放比率,股東臨時會也將破例發放紀念品,以衝刺股東出席率。 不過,法人指出,華碩此舉等於強迫原股東一定要拿到和碩股票,且和碩到明年第三季、第四季才可簡易上市,礙於法人不能持有未上市股票規定,擔心明年7月1日正式分割前,法人賣壓恐將持續出籠。 面對市場的疑問,華碩表示,分割計畫對整體股東權益沒有減損,且品牌、代工分家後,長期而言,對股東仍有更多選擇性,投資評價也可充分展現。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表示,若引進財務、策略投資人的釋股速度太慢,由於和碩淨值高達929億元,不易進行同業併購,且考慮員工觀感,華碩採取這個方式最能快速降低對和碩的持股,同時也符合企業併購法規定。 華碩財務長張偉明表示,華碩全體股東原持有100%華碩股分,並透過華碩間接持有100%和碩股分。分割、減資後,雖股東持有名目股數減少,但華碩分割減資後每股淨值將由39元提升至150.5元,對股東持有總權益無任何影響。 【2009/12/12 聯合報】

新聞分析/減資釋股 靈感來自燦坤 【聯合報╱記者曾仁凱】 2009.12.12 03:25 am 為了避免品牌與代工間的利益衝突,2008年中,華碩決定分割和碩,走向專業分工。從母子分割、到昨天和碩釋股案正式拍板,過程就像一道龐大且難解的謎題,華碩財務長張偉明昨天直呼: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解開。 華碩宣布和碩釋股案,出乎市場意料,華碩並未採取洽特定財務投資人接手;或與鴻海、英業達等同業併購結盟的傳統方式釋股,而是選擇「減資釋股」方式,把和碩75%的股權釋予原華碩投資人。幕後最重要的操盤手,就是張偉明。 昨天華碩與和碩釋股案的法說會現場,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與執行長沈振來雙雙缺席,全權交由張偉明獨挑大樑,David (張偉明的英文名)獲授權及重視的程度由此可見一般。 張偉明昨天坦承,自從去年7月華碩與和碩宣布分家後,兩家公司財務處團隊便一直討論釋股方式,這個謎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解開。 昨天釋股案法說會上,華碩準備了長達17頁的簡報,而且足足開了2小時才結束,華碩與和碩沙盤推演、有備而來,對於法人、媒體的問題有問必答。 據了解,華碩會選擇減資釋股方式,靈感來自前陣子燦坤與燦星的分割案。張偉明說,和碩淨值高達929億元,如果要洽特定人接手,而且把華碩的持股水位降到最低,難度很高、而且時間會拉很長。華碩選擇釋股予所有股東,可以一下子把股權直接稀釋到只剩25%,是最快的方式。 對於外界質疑,釋股後華碩原股東被迫買單,必須持有和碩的股權。張偉明解釋,目前和碩為華碩100%持有,現在投資人買華碩,本來就是順便投資從事代工的和碩;反而是釋股後,投資人取得華碩及和碩的持股,可以選擇出脫或持有,自己決定到底要投資品牌或代工。 張偉明坦承,減資釋股會有一些副作用,像是投資人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資金被凍結、或拿到一些零股。不過長線來看,釋股完成後,華碩與和碩在營運上都可以獲得更大的彈性,長線將反應在公司的業績和股價上。 【2009/12/12 聯合報】
觀察站/恐先有賣壓 但長期利多 【聯合報╱記者鄒秀明】 2009.12.12 03:25 am 華碩昨天宣布分割、減資,所有股東都將分配到專攻品牌的華碩、製造代工的和碩持股,儘管有宏碁品牌、代工分家的前例在先,長期發展願景良好,但華碩這次的分割等於強迫認購華碩投資人必須認購和碩,基於不確定性、流通性等疑慮,恐將先引來賣壓。 「為何不能只要華碩品牌,不要割出來的代工事業?」這是昨天法人對華碩一連串複雜的分割手法,提出的共同疑問。由於換來的和碩一開始無法上市流通,且還有接單陣痛期,由於不確定因素太多,一位法人直言,「這只是股票先砍、後砍的問題。」 必須注意的是,金融風暴過後,全球各代工廠都力求垂直整合,競爭比過去更加激烈;和碩在分割獨立後,首先要對客戶證明,與華碩沒有瓜葛,代工客戶的秘密不會被華碩品牌知悉,還要力求成本控制,能不能在其他代工廠的圍堵中,殺出血路,還在未定之天。 由於和碩的不確定性太高,加上初期只是未上市股票,根本無法流通,法人預期,下周華碩除了可能先爆發失望性賣壓外,至明年7月1日的分割日前,也會有法人針對持股展開調節。前後二波賣壓都將考驗著投資人的持股信心。 針對華碩被迫走向品牌、代工分割,華碩高層表示,這是台灣要驕傲的地方,台灣廠商曾代工一路發展到品牌,直到品牌做大,到被國際大廠注意、進而抵制,是台灣品牌值得驕傲的地方。 華碩品牌確實已打響「堅若磐石」名號,但代工事業遭逢其他品牌商抵制,類似問題過去宏碁集團也曾遭遇,雖然分割獨立是最佳解決方案,分割後品牌會更茁壯,但華碩這場分割非得參與和碩,投資人是否願意先拿「長多」來忍住「短痛」,下周股價就會有答案。 【2009/12/12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