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管教孩子的妙招


管教孩子的妙招
2013年 01月 22日 07:23

41
歲的亨德森(Heather Henderson)是紐約州錫拉丘茲(Syracuse)的一位全職媽媽。為了管教兩個總體表現還算不錯的孩子﹐亨德森把所有流行的方法都試遍了。她嘗試過沒收玩具(她四歲和六歲的兒子對此從不在乎)。她嘗試過平心靜氣地解釋為什麼某種行為──比如打自己的兄弟──是不對的(但孩子們似乎聽不進去)。她還嘗試過關禁閉。她說:“大兒子會尖叫、大喊、拍牆。他變得狂怒不已。”

心理學家常對最棘手的孩子(包括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對立違抗性障礙的孩子)使用的技巧是比較有效的。這些方法(名為“家長管理訓練”、“親子互動療法”等)背後有數百項研究的支持﹐它們也能在普通孩子身上奏效。儘管流行育兒書會提及這些方法的部分元素﹐但相關策略依然鮮為普通大眾所知。


Jason Greene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家住紐約州錫拉丘茲的亨德森陪她六歲的兒子阿徹(Archer)玩樂高玩具。她嘗試了各種辦法來管教她的兒子們,但她說,“我們總是感到困惑”。
總體策略是這樣的:家長不應該只關注孩子做了些什麼﹐而應該先確定他們想在孩子身上看到哪些行為(比如打掃自己的房間﹐按時為上學做好準備﹐與兄弟姐妹好好相處)﹐然後在發現這些行為時予以表揚。紐約大學朗格尼醫療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兒童研究中心(Child Study Center)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臨床助理教授維杜恩(Timothy Verduin)說:“你開始表揚孩子之後﹐孩子出現好行為的頻率會增加。”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做起來卻很難。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教授、耶魯育兒研究中心(Yale Parenting Center)主任、知名家長管理訓練專家卡茲丁(Alan E. Kazdin)說﹐人腦有“負面偏見”。我們更關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而不是他們像天使一樣的時候。卡扎丁博士建議﹐一次禁閉懲罰應該對應至少三到四次的讚揚。他說﹐對幼童的讚揚應該飽含感情﹐要包括擁抱或其他身體愛撫。

按照家長管理訓練的要求﹐當孩子搗亂時﹐家長應該讓孩子承擔溫和的負面後果(短時間關禁閉或者口頭訓斥﹐不要大喊大叫)。

讓孩子承擔後果與一些主張家長應當只讚揚孩子的流行建議背道而馳。但上月刊登在《臨床兒童和家庭心理學評論》(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上的一篇綜述論文指出﹐訓斥和否定性非言語反饋(以嚴厲的目光注視孩子、關禁閉和剝奪特權等)會讓孩子更守規矩。這篇論文回顧了41項有關管教策略和兒童服從行為的研究。

加州奧克蘭(Oakland)舊金山灣地區認知療法中心(San Francisco Bay area Center for Cognitive Therapy)的臨床心理學家、上述論文的第一作者歐文(Daniela J. Owen)說:“許多人害怕懲罰孩子﹐但設定界限和約束對孩子有好處。”這項研究發現﹐表揚以及擁抱、獎勵冰淇淋或貼紙等肯定性非語言反饋在短期內不會讓孩子更守規矩。歐文博士說:“如果你的孩子在收拾東西﹐把一塊積木放進盒子裡﹐你說‘做得好’﹐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會把另一塊積木放進盒子裡。”

但歐文博士說﹐從長期來看﹐常常表揚孩子確實更容易讓孩子守規矩﹐這可能是因為﹐不斷表揚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整體關係更加緊密。


Jason Greene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亨德森夫婦與他們的兩個兒子——六歲的阿徹和四歲的海斯(Heath)——在家玩耍。
尋找兒童管教指導的家長從海量的書籍、媽咪博客和越來越多所謂“家長教練”處獲得的建議常常是相互矛盾的(Bowker Books In Print 數據庫顯示﹐2011年有3,520本育兒書在美國出版和銷售﹐多於2007年的2,774本)。

卡茲丁博士說:“書中建議的許多東西我們現在知道是錯誤的。這就像告訴人們抽很多香煙有益健康一樣。”

從事親子互動療法的維杜恩博士說﹐家長會給孩子下達模糊、有條件的指令﹐而且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遵守這些指令﹐這常常會破壞管教的效果。他說﹐在過馬路的時候﹐“說‘小心’是不好的指令﹐說‘拉住我的手’則是好的指令”。他還教家長在給孩子下指令(比如“把外套穿上”)之後默數到五。他說:“多數家長會等一兩秒”﹐然後下達另一個指令﹐這就很容易演變成為吼叫和威脅。

這些技巧對所有年齡的孩子都適用﹐但心理學家指出﹐及早開始使用效果會更好。孩子一旦到了10歲或11歲左右﹐管教難度就會大得多。維杜恩博士說:“家長對十幾歲青少年的影響力沒那麼大﹐這些孩子不太在乎父母怎麼看他們。”

一些家長會嘗試和幼童講道理﹐但卡茲丁博士說﹐這種方法是不可能改變孩子行為的。他說﹐講道理不會改變行為﹐這就是為什麼禁煙宣傳一般沒什麼用處的原因。太嚴厲的懲罰也會失敗。他說:“懲罰的副作用之一是導致不服從和攻擊性行為。”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打屁股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有關聯﹐並且會導致成年後出現情緒憤怒問題﹐婚姻矛盾也會增加。但2004年刊發於《兒科學》(Pediatrics)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26%的家長“常常”或“有時”打19到35個月大孩子的屁股。該研究分析了聯邦政府收集的來自2,068名幼童家長的調查數據。

耶魯育兒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們發現﹐讓孩子“練習”發脾氣能夠降低他們鬧脾氣的頻率和強度。卡茲丁博士建議家長讓孩子一天“練習”一到兩次。逐步要求孩子在發脾氣時去除某些你不願看到的行為﹐比如踢打或尖叫。然後熱情地讚揚這些經過稀釋的發脾氣行為。他說﹐很快﹐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真正的鬧脾氣行為會開始發生變化。經過一到三週時間﹐這些鬧脾氣行為就會停止”。至於如何應對孩子哭鬧撒嬌﹐卡茲丁博士建議與孩子一起哭鬧撒嬌。他說:“這會改變刺激因素﹐最後你們可能會一起大笑起來。”

研究人員指出﹐並不是每種技巧都適用於所有孩子。一些家長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其他創意解決方案。

家住馬里蘭州銀泉市(Silver Spring)的佩薩帕內(Karen Pesapane)在一家非盈利機構從事籌款工作﹐34歲的她有一個10歲的女兒和一個六歲的兒子。她發現﹐當她的兩個孩子爭吵時﹐大喊“枕頭戰”能讓鬥嘴暫停。佩薩帕內說:“原先懷有敵意的兩個孩子幾乎立馬變傻了﹐我自然就成了他們最愛的靶子。”

夏威夷凱盧阿(Kailua) 51歲的作家兼輔導老師埃文(Dayna Even)發現﹐如果每天花一小時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六歲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身上﹐“他會較少出現情緒失控﹐更易獨立玩耍﹐而且更少打攪大人”。

家長必須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兒科教授西格爾(Benjamin Siegel)指出﹐孩子要到三歲左右才能真正開始理解和遵守規則。西格爾博士是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一個委員會的主席﹐該委員會目前在重新制定美國兒科學會的兒童管教指導原則(最近一次更新是在1998年)。

Andrea Peters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