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特里謝專欄/整頓財政 別再刺激了

特里謝專欄/整頓財政 別再刺激了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 2010.07.24 03:46 am

當前所有工業化經濟體都面對嚴重的財政挑戰並不令人意外,我們的經濟正從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中復甦,若非靠央行採取迅速、合宜的措施,和政府推動大規模的預算政策,我們可能已深陷蕭條中。但現在是重振財政永續性的時候了。我們面對的財政惡化在規模和範圍上都屬史無前例,到今年底,歐元區的政府債務將創下在短短四年內(從2007年到2011年)增加逾20個百分點的紀錄;而美國和日本更高達35到45個百分點之間。

公共債務增加背後有三個原因:衰退導致稅收大幅減少;支出大幅增加,包括對抗衰退採取的積極刺激措施;以及為避免金融業崩潰採取的額外措施。由於我們避開了金融崩潰的災難,所以第三項對大多數國家不算太鉅額的支出。但歐洲央行的計算顯示,為救援金融業而升高的納稅人風險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7%。令人驚訝的是,大西洋兩岸的比率一樣高。

在這種情勢下,全世界的決策者都有強烈的共識要解決我們的財政困境。而令人欣慰的是,各國對必須採行可信的財政退場策略和大力改革金融業,也有很廣泛的共識。然而,採行的時機仍然意見分歧。主張等待的陣營有人說,最好維持、甚至採取更多財政刺激,以避免危及經濟復甦。也有人說整頓財政會危及成長環境,對全球經濟有不利的影響。我不同意這兩種看法。我認為有三個主要理由,讓工業化國家現在就應展開妥善規劃的財政整頓策略,其目的正是為強化目前的復甦

第一,我們在比較不特殊的時期曾經歷過財政整頓,並已證明降低大規模財政失衡能帶來長期的利益。這些經驗也意味,如果整頓財政是全面改革策略的一部分,那麼經濟成長的短期成本通常可以控制或很有限。財政整頓策略的成敗十分仰賴其設計。支出面的調整、伴隨著提振長期成長的結構改革,通常是最佳策略,尤其是與可信的長期財政整頓計畫結合時。

第二,在年度預算赤字規模龐大和累計公共債務膨脹的情況下,用於預測財政緊縮或刺激效果的標準線性經濟模型可能已不再可靠。在特殊時期,經濟可能出現非線性現象,如家庭、企業、儲蓄者和投資人的信心全都快速惡化。根據我的了解,絕大多數工業國家現在都陷於前途未卜的景況,信心面對重大考驗。整頓財政是這種情況下必要之舉。

第三,體系性的經濟穩定—進而帶來可長可久的成長—有賴最終公共財政在艱困狀況下干預的能力。經濟處於典型的景氣循環時,財政緩衝已屬不可或缺。當經濟體面對特殊狀況時,它們更加必要。如果不是公共財政能召公信,政府動員占GDP達27%的納稅人風險時,我們將很難避免金融崩潰和第二次大蕭條。我們正在竭盡所能避免金融業機能失靈導致未來的經濟災難,而我相信我們會成功。但即使有最好的20國集團(G20)金融改革計畫,仍然會有許多導致經濟與金融錯置的誘因。其他預料之外的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也可能需要緊急財政支援。因此,健全的公共財政是經濟穩定和永續全球成長的必要條件。

我們以後見之明看到,主張財政刺激者以「刺激、啟動、支出!」的座右銘,對所有工業化經濟體發出過度簡化的訊息。大多數國家幸好仍有操作空間;但一些國家的空間有限;一些則毫無餘裕,且應該已經開始緊縮財政。每一個工業化經濟體都應量身訂製具體的策略,但不容置疑的是,現在所有國家都必須實施一套可信的中期財政整頓策略。

在這個2007年持續至今的特殊情況下,世界各國的央行已經展現出了不起的能力,不但分析了前所未見的情勢,也採取了合宜的決策。它們設計貨幣政策立場以維繫價格的穩定,對抗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風險。它們也實施非傳統的措施,以推動若干攸關貨幣政策的金融市場改革。它們也進行史無前例的國際合作。歐洲央行將像過去十年一樣,藉確保歐元區價格穩定來強化信心昂揚的經濟環境。我們預期政府將確認它們整頓公共財政的決心。這個決心不管對G20昨日決定為避免衰退而採取大膽措施,或今日要追求「強勁、持續且穩定」成長的典範,都一樣重要。

(作者Jean-Claude Trichet是歐洲中央銀行總裁)

【2010/07/24 經濟日報】

===========================================
大西洋兩岸的貨幣政策當局,FED與ECB對於目前財政政策的方向有著南轅北轍的看法。
我認為這是因為兩者貨幣體制不同所致,美國的貨幣發行權在美國政府自身,只要市場願意接受,要印多少就印多少。
但是,歐洲則是由ECB發行。在這種制度下,不能亂印鈔票,只好要求歐洲各國整頓財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