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經濟前瞻】-慎防「停滯性膨脹」的到來

工商時報  2009.06.09 【經濟前瞻】-慎防「停滯性膨脹」的到來 吳惠林  近日,一些經濟指標數據多空交戰,呈現撲朔迷離之局。總括來說,就是金融資金面欣欣向榮、實質生產面悽悽慘慘,前者以股市的熱絡為代表,後者由經濟成長率和失業率見端倪。  行政院主計處在馬政府上台周年次日(5月21日)公布最新的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為負10.24%,不僅較2月中旬預估的負6.51%差很多,且較去年第4季負8.61%還糟,是史上單季最大衰退幅度。而且,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也由上次估計的負2.97%,再下修至負4.25%,也是創下史上最大衰退幅度。  此外,今年民間投資預估將衰退29.02%、出口成長率負21.81%,進口成長率負28.53%,都創下歷年最大衰退幅度。  實質經濟指標創新低  在經濟持續大幅衰退下,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也維持高檔,4月份平均失業率5.76%,雖較上月微降0.05個百分點,是近1年來首度下滑,但經季節因素調整後的失業率5.77%,仍較上月升0.05個百分點,是連續13個月上升,關廠歇業失業者及中高齡失業人數都續增。至於平均薪資和經常性薪資都創下史上最大減幅,今年1至3月實質平均薪資更回到15年前的水準。由104人力銀行5月發布的準畢業生調查,近7成最希望收到的畢業禮物竟然是「一份工作」,即可印證就業市場的嚴峻程度。  就在實質經濟指標數據創新低的同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2009年世界競爭力調查,台灣下降10名,降至第23。另外,由於1年來政府財政迅速惡化,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除了已經調降台灣主權評等為負向外,未來也可能連降5級。值得注意的是,列入IMD評比的全球57個經濟體,有26個國家排名下滑,9個持平,20個上升,排名驟降逾10名的只有哥倫比亞、希臘、愛沙尼亞和台灣4個經濟體。  台灣在「總體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4大分類指標全下滑,分類指標下各5大中項指標,總共20個中項指標中有高達16項衰退,顯然競爭力在1年內流失嚴重,可說是全面性衰退。  過去一直是台灣最具優勢的「企業效能」,也從第10降到22名。影響該項指標最劇的是去年台灣勞動生產力(實質每位勞工GDP)、製造業單位勞工成本,分別下滑28名與20名。應提醒的是,競爭力大幅下滑會影響長期經濟表現。  金融面支撐以免景氣下滑  在實質生產面數據呈現衰退、甚至蕭條之際,行政院經建會5月27日按時發布最新的4月份景氣概況,景氣對策信號持續第8個月亮出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但綜合判斷分數卻較上月增加1分,達11分,這1分係貨幣總計數M1B的貢獻,各項實質面指標仍然續跌。值得注意的是,貨幣總計數增加,正好與股市蓬勃相互輝映。  5月份台股大漲897點,連破520和端午節變盤魔咒。在發布悽慘的實質經濟指標數據的利空訊息時,也擋不住上升趨勢,所謂的「無基之彈」鮮活指出這純然是資金行情,雖然有論者認為股市是先期指標,經濟成長率是股市的落後指標,但資金氾濫引發股市熱絡卻被深深憂慮著。  已有論者指出,崖上的資金就像滾下山的雪球,力道又急又猛,也會愈滾愈大,失控的熱錢造成的傷害不可不防。有識者示警,熱錢來台是撈一筆,撈夠了就走,股市、房市不健康的成長就像泡沫,惡化通貨膨脹、貧富差距,泡沫破了負作用更大;相對地,投入建設、生產、提升產業水準的長期資金才是健康的,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導崖上的資金流向正確的途徑,不然就會摧毀正在苦苦從崖下爬上坡的台灣經濟。  問題是,不讓經濟體質復原,實質性的投資生產是不可能出現。更加氾濫的游資免不了再興風作浪,而資產膨脹(股市、房市泡沫)和通貨膨脹是最有可能的後果。  我們知道,全球各國這段日子以來都紛紛「印鈔救市」,讓原本滿溢的資金更為氾濫。以美國為例,歐巴馬上任後,今年美國預算赤字就增加2兆美元,美國聯準會開始購買政府債券,今年第一季也注入約1.2兆美元到金融市場。加上布希時代,救金融、救經濟投入的11.7兆美元,美國短短2年半就砸了近15兆美元的現金,而其聯邦債務總額65.5兆美元,已經大於全球的GDP。近日已有知名投資人警告,聯準會若不升息,美國可能出現類似辛巴威的惡性通膨。  停滯性膨脹山雨欲來  就在世界各國都在與經濟衰退、通貨緊縮戰鬥時,歐盟中央銀行已發出警訊,認為通貨膨脹即將來臨,要求各國小心注意。早在3月,各國央行已打開水閘,放水救經濟,當時就有學者撰文指出央行「再度吹金融泡沫」。  世人應猶記,去年上半年全球原油價格一路飆升、原物料一再狂漲,經濟景氣過熱、「通貨膨脹」的陰影廣泛籠罩,沒想到金融海嘯一夕爆發,經濟衰退、蕭條接踵而至,竟急速轉成「通貨緊縮」的疑懼揮之不去。如今好不容易陸續傳出經濟止跌訊息,即將有望復甦,以及消費者物價尚低迷的當兒,通貨膨脹山雨欲來的蕭瑟之氣再度瀰漫。  此外,台灣的電價、油價,以及交通費率等公用事業價格在此時一齊上調,不正是在裝滿汽油的倉庫中劃上火柴,星星之火燎原怎不會發生呢?停滯性膨脹局面怎不可能出現?  此時我的腦際不禁響起已故的智者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的名言:解決通貨膨脹的良方只有一個,就是「不要有通貨膨脹」。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的「通貨膨脹終究是貨幣現象」警言更不可或忘。那麼,怎可放任貨幣氾濫呢?(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