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看懂經濟學/經濟復甦 為何我薪水沒漲?

看懂經濟學/經濟復甦 為何我薪水沒漲?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 2010.03.14 03:18 am

主計處上個月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4.72%,改寫近3年新高,看似走出前年金融海嘯的陰霾。但去年國內上班族每月平均薪資只有42,509元,比前年44,424元減少4.31%,減幅又創歷史新高。

為什麼一般上班族辛苦工作,卻無法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道理很簡單,第一:許多大企業雖然總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的6成左右,但所雇用的員工人數約僅占全體勞動力的37%,表示感受春燕來臨的上班族其實不算很多,例如營收突破新台幣1兆元的鴻海,在台員工人數約5,000人左右,占國內全部受雇員工人數的比率不到0.05%。

因此,仍有超過6成的勞動人口,到現在仍感受不到景氣「守得雲開見月明」。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的最新資料顯示,2008年中小企業雇用員工人數為796萬人,是大型企業雇用人數147.9萬人的5.39倍。重要的是,中小企業8成以上是服務業,吸納了勞動力中最容易失業的中高齡與低學歷族群。

第二,公司賺錢,不代表老闆就一定會替員工加薪。

主計處定義,國內上班族日常所得可概分為三種,一種是每月領取的固定薪水,稱之為「經常性薪資」;一種是非按月發放的報酬,如年終獎金、紅利、績效獎金等,稱為「非經常性薪資」;第三是雇主幫員工上繳給政府的勞退、勞保、健保費用,稱為「非薪資報酬」。

根據主計處最新「受雇員工動向調查」資料顯示,民國97年上班族平均全年收入61.6萬元,有71.0%來自於經常性薪資、15.6%是非經常性薪資、13.4%是非薪資報酬。

和10年前的數字相比,經常性薪資的比率下滑0.33個百分點,非經常性薪資下滑1.29個百分點,但非薪資報酬上升1.6個百分點。

也就是相比於10年前,平均年所得只多了40,765元,成長率為10.28%;獎金只多了2,188元,成長率為2.33%,皆遠低於近10年累計物價成長率11.05%,10年來物價上漲吃掉薪資成長;只有雇主幫員工提撥的各種保險費用明顯增加。

雇主提撥的非薪資報酬不直接進入員工口袋,員工也不覺得有加薪的感覺;但這筆費用逐年增加,難免影響雇主為員工加薪的幅度與頻率,甚至因為雇主必須相對提撥退休金等費用,人事成本仍加重,也會影響是否增加人力的意願。

前年發生的金融海嘯,讓許多人的退休計畫泡湯或是儲蓄重傷。國人的平均薪資水準更倒退回5年前的水準,工作難找、加薪不易,非薪資報酬又年年提高,自然只有少數人能真正感覺到春燕來了。

【2010/03/14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