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零售業實體店家定價慌了 網購害的

零售業實體店家定價慌了 網購害的


圖/經濟日報提供
電子巨擘百思買(Best Buy)日前公布慘澹的年底購物季銷售,並歸咎於大幅降價,但這凸顯出零售產業面臨更深刻的問題:消費習慣的長期改變不只衝擊實體商店的來客數,甚至已讓實體店失去定價能力。電子商務快速興起,多年來對實體零售業者帶來嚴重挑戰,並已證明實體商店的防衛策略並未奏效。舉例來說,百思買去年大舉裝修店面並積極行銷,甚至邀請消費者到門市試用產品後、再上網以較低價格購買,但感恩節當周周末的來客數依然下滑。
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推升失業率並使消費者抓緊荷包,衝擊美國實體零售業千日的來客數。但復甦至今近五年,消費者似乎一去不復返。
ShopperTrak調查全美6萬家門市,去年到實體門市的消費者只有三年前的一半。
若逐年比較來客數,2011年減少28.2%,2012年減少16.3%,2013年減少14.6%。
網路購物在今年購物季的成長,幾乎是實體門市的兩倍多。消費者似乎不再出門逛街看實品,而是上網瀏覽,再到價錢最優惠的實體門市購買。
據ShopperTrak,2007年的消費者一年平均到訪購物中心五次,如今僅三次。
根據商務部,網路銷售去年第3季僅占整體零售銷售的5.9%。這個比率雖低,卻對消費行為和付款方式去有深遠的影響。隨著消費者上網逛街與尋覓折扣(如亞馬遜針對日用品有定期訂購與優惠價),實體零售門市鼓勵衝動消費的機會也愈來愈少。
【2014/01/20 經濟日報】

這也凸顯要在零售業中建立護城河有多麼不容易。

這也讓我想起我家附近書局的演變。
最早,我家附近有二間書局,到我念小學時可能因為龍年的緣故,市場需求較大所以逐漸增加為五間。之後隨著學生數減少而逐漸收攤,大約國一時又剩下原來的二間。
大約是國三時,離我家較遠的一間也不見了。
唯一的一間,大約在2007年一分為二,分成文具部與圖書部。文具部因為附近公司行號與學校機關有需求,所以還可以撐下去。
圖書部雖然有重新裝潢,又兼賣些布偶、玩具等雜物,但還是不敵博客來在2012年也消失了,搬遷到另一個學區(離我家坐公車大約30分鐘左右的地方)。

科技的滲透力真是可以摧毀護城河。
如果還不信的話,看看美國的柯達軟片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