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決策者的政策子彈所剩無幾
2010年06月29日07:55
BEN SIMPFENDORFER
過去兩年﹐中國經濟像是一道燦爛的光芒﹐如果沒有它﹐世界經濟的前景將變得晦暗不明。在出口走弱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刺激措施﹐這個國家得以維持了一種不錯的增長率。這似乎說明﹐它可以不受其他地區的大勢影響。但在目前﹐美國的消費仍然停滯不前﹐歐盟(European Union)也面臨著一連串的主權債務危機﹐在這種環境下﹐分析師們對中國的增長軌跡再次感到懷疑﹐而且懷疑得不無道理:雖然前面的刺激措施取得了成功﹐但北京手中的良方正變得越來越少。
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夠承受人為地提振需求﹐同時又避免國內經濟出現危險的失衡。2009年1月至12月注入價值9.6萬億元(合1.4萬億美元)的新增貸款﹐已經在房地產市場吹起泡沫﹐並在大型國有銀行和規模更小的銀行積累了不良資產。據官方估計﹐僅向財務不佳的地方投資公司發放的貸款﹐目前就已經達到了六萬億元﹐但這有可能存在低估。
為應對這些問題﹐近期有關部門對浪費性的公共基礎設施和住房投資實施了限制﹐但針對後者需要進行謹慎的權衡。房地產投資刺激了建築業﹐也刺激了鋼鐵、水泥、家具和家電等相關行業。即使房地產市場的投機需求只有兩成﹐倘若房價下跌﹐投機客突然撤離﹐那麼市場將會出現一個巨大的空洞。這樣一種結果﹐將給很多行業帶來沉重的連鎖打擊。
中國同樣不能依賴外界來提振增長。上個月的出口數據無疑是強勁的﹐但世界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不會回到危機前的高水平。近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增長走強﹐但有可能再次走軟﹐並將背負更加沉重的稅收和監管負擔。歐盟國家也面臨著沉重的債務負擔和社會動盪。而如果中國國內經濟陷入泥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等機構是沒法出手提供緩沖的﹐它們沒有那麼大的實力。
即使中國經濟放緩﹐通貨膨脹水平仍將高企。去年的刺激措施造成流動性過剩﹐引起了通脹壓力。政策制定者基本上維持利率不變﹐而關注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其他形式的監管緊縮﹐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通脹風險。整個經濟體在土地、年輕勞動力和原材料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結構性短缺。這樣來看﹐中文媒體中“滯脹”一詞用得越來越多﹐也就不足為奇。
政策制定者可用於處理這些問題的選擇正越來越少。要是在上一輪刺激過後馬上再來新一輪刺激﹐則有可能導致不良債務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讓人不安地想起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同時也只會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如果不把增長引擎從出口轉變為國內消費的提高﹐中國的增長就仍然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這種轉變正在進行﹐但進展緩慢。
刺破房地產市場泡沫亦無良方可言。北京曾試圖緊縮信貸、進一步限制二套房和三套房的持有﹐但近期措施沒有觸及房地產泡沫的基本成因:儲蓄率居高不下﹐嚴格的資本管制導致資金囿於國內﹐房地產之外的其他投資選項十分有限。直到政策制定者在這些方面做出艱難的政策選擇﹐他們才不至於在投機和過熱面前顯得被動。
在通脹方面﹐最大的危險是央行行動過遲。農業收成高延緩了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上升速度﹐但目前的擴張正造成包括工資和賤金屬在內的各種非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如果央行不儘快加息﹐這最終無疑會滲入經濟體的其他部門。另外﹐乾旱等自然災害這種非眼前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如果發生﹐通脹預期會出現很大程度的惡化。
在全球危機過後不久﹐人們一般認為﹐北京找到辦法讓中國避開了危機的最嚴重階段。但中國看起來難以駕馭的問題越來越多﹐說明政策制定者只是延緩了清算日的到來﹐但終究不能逃脫。他們以創紀錄的速度把資金注入經濟體﹐造成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果不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這些問題將難以得到糾正。最最艱難的決定尚待做出。
作者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為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新絲綢之路》(The New Silk Road)(Palgrave Macmillan出版﹐2009年)作者。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領先指標連四降 下半年要靠民間投資
領先指標連四降 下半年要靠民間投資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 2010.06.29 02:50 am
經建會昨(28)日公布5月景氣概況,由於金融指標轉弱,燈號未如預期地出現連五紅,5月景氣燈號轉為黃紅燈。但構成燈號的六項實質面指標全超越海嘯前,成長強勁。領先指標連四個月下降,經濟研究處處長洪瑞彬說:「下半年成長動能趨緩。」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表示,下半年景氣全看民間投資。希望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簽定,能更加強企業信心。下半年可能的負面變數是有的,除了歐洲債信衍生的問題,美國的金改方案限制投機,會對股市造成短期的震盪,大陸人民幣升值也可能衝擊其出口。
胡仲英說,G20會議決定在三年內將赤字減半,這會削減需求,尤其是歐洲的需求,不利我國對歐洲出口,歐洲是全球三大經濟體之一,歐洲需求下降也會衝擊全球景氣。這個變數的後續效應值得密切追蹤。
胡仲英上個月預測國內景氣燈號會出現連五紅,他昨天表示,因為貨幣總計數M1B年增率下降,單項燈號由紅燈轉為黃紅燈;5月股價下跌,股價指數較去年同月漲幅縮小,燈號也由紅轉為黃紅,「總分只減二分,卻剛好跨進黃紅燈上限。」「其實景氣變化不大,總體經濟仍穩定溫和地成長。」
洪瑞彬說,金融面指標若一直處在紅燈是不正常的,脫離紅燈「是比較健康的」。
景氣組組長吳明蕙解釋,實質面的指標都非常強勁,構成燈號的六項實質面指標,「絕對水準都超越金融海嘯前」,連大家一直覺得還太差的就業指標也大大改善,非農就業人數5月為990.9萬人,超越97年8月的990.5萬人。97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97年8月是那一波景氣的高點。
吳明蕙說,景氣燈號轉為黃紅燈,「不能解釋為景氣變差。」
除了燈號提前轉變,領先指標也快速下滑,六個月平滑變動率由今年1月的23.2%,連續四個月下跌,5月跌至10.8%的水準。洪瑞彬說,領先指標明顯、持續下跌,表示下半年成長動能趨緩,與主計處預測下半年經濟成長率較上半年大降相符。吳明蕙說,好消息是5月較4月跌幅縮小,而10.8%的水準仍是相當高,下半年仍能維持還不錯的動能。
【2010/06/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 2010.06.29 02:50 am
經建會昨(28)日公布5月景氣概況,由於金融指標轉弱,燈號未如預期地出現連五紅,5月景氣燈號轉為黃紅燈。但構成燈號的六項實質面指標全超越海嘯前,成長強勁。領先指標連四個月下降,經濟研究處處長洪瑞彬說:「下半年成長動能趨緩。」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表示,下半年景氣全看民間投資。希望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簽定,能更加強企業信心。下半年可能的負面變數是有的,除了歐洲債信衍生的問題,美國的金改方案限制投機,會對股市造成短期的震盪,大陸人民幣升值也可能衝擊其出口。
胡仲英說,G20會議決定在三年內將赤字減半,這會削減需求,尤其是歐洲的需求,不利我國對歐洲出口,歐洲是全球三大經濟體之一,歐洲需求下降也會衝擊全球景氣。這個變數的後續效應值得密切追蹤。
胡仲英上個月預測國內景氣燈號會出現連五紅,他昨天表示,因為貨幣總計數M1B年增率下降,單項燈號由紅燈轉為黃紅燈;5月股價下跌,股價指數較去年同月漲幅縮小,燈號也由紅轉為黃紅,「總分只減二分,卻剛好跨進黃紅燈上限。」「其實景氣變化不大,總體經濟仍穩定溫和地成長。」
洪瑞彬說,金融面指標若一直處在紅燈是不正常的,脫離紅燈「是比較健康的」。
景氣組組長吳明蕙解釋,實質面的指標都非常強勁,構成燈號的六項實質面指標,「絕對水準都超越金融海嘯前」,連大家一直覺得還太差的就業指標也大大改善,非農就業人數5月為990.9萬人,超越97年8月的990.5萬人。97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97年8月是那一波景氣的高點。
吳明蕙說,景氣燈號轉為黃紅燈,「不能解釋為景氣變差。」
除了燈號提前轉變,領先指標也快速下滑,六個月平滑變動率由今年1月的23.2%,連續四個月下跌,5月跌至10.8%的水準。洪瑞彬說,領先指標明顯、持續下跌,表示下半年成長動能趨緩,與主計處預測下半年經濟成長率較上半年大降相符。吳明蕙說,好消息是5月較4月跌幅縮小,而10.8%的水準仍是相當高,下半年仍能維持還不錯的動能。
【2010/06/29 經濟日報】
景氣復甦力道趨緩 5月轉黃紅燈
景氣復甦力道趨緩 5月轉黃紅燈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10.06.29 02:50 am
景氣復甦力道趨緩。經建會昨天公布,5月景氣燈號亮出代表景氣轉向、「有過熱之虞」的黃紅燈,結束過去連續四個月紅燈的「過熱」格局。經建會官員表示,由於去年下半年基期開始墊高,未來綜合分數將逐月降低,不排除很快回到代表「景氣平穩」的綠燈。
經建會公布5月景氣對策信號分數,由4月的39分減為37分,剛好跨過變燈門檻,燈號由連續四個月紅燈轉為黃紅燈。領先指標6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也連續四個月下滑,代表國內經濟成長動能趨緩。
經建會指出,5月景氣變燈的原因是,在景氣燈號的九大構成指標中,由於貨幣總計數M1B及股價指數年變動率,雙雙由紅燈轉為黃紅燈,使得分數一共減少2分。
同時,在象徵未來半年景氣走勢的領先指標6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方面,5月較4月繼續下滑2.4個百分點,出現連續四個月的下滑趨勢。官員分析,這表示國內景氣擴張幅度減緩,成長力道不像復甦初期那麼強勁。
不過,經建會也列出國內、外各研究機構對台灣今年全年的經濟預測,不僅清一色紛紛樂觀調升;經濟學人6月初的預測,還調高至全年8.5%的超高水準,官員強調,這表示國內景氣擴張力道雖然趨緩,但仍維持溫和成長的穩定局面。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說,展望下半年,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民間投資,由於兩岸經濟協議(ECFA)今天就要簽署,未來可望增強廠商信心,進一步帶動投資成長。
他強調,光是今年1到5月,投資台灣超過100億元的民間投資案就有17 件,總投資金額高達4,470億元,還不含6月各大集團股東會中所宣示的其他投資案,如友達、正新輪胎、遠東集團等。
胡仲英表示,只要民間投資能夠持續成長,就能有效增加就業人口,改善民間消費;再加上國內營所稅已降至17%,是亞洲國家中最低者,搭配產創條例的創新研發抵減,相信下半年國內經濟成長力道可望維持。
也有一些不確定變數可能影響下半年景氣,包括南歐國家債信危機、美國就業情勢依舊嚴峻、人民幣可能升值,及美國金改法案等。
【2010/06/29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10.06.29 02:50 am
景氣復甦力道趨緩。經建會昨天公布,5月景氣燈號亮出代表景氣轉向、「有過熱之虞」的黃紅燈,結束過去連續四個月紅燈的「過熱」格局。經建會官員表示,由於去年下半年基期開始墊高,未來綜合分數將逐月降低,不排除很快回到代表「景氣平穩」的綠燈。
經建會公布5月景氣對策信號分數,由4月的39分減為37分,剛好跨過變燈門檻,燈號由連續四個月紅燈轉為黃紅燈。領先指標6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也連續四個月下滑,代表國內經濟成長動能趨緩。
經建會指出,5月景氣變燈的原因是,在景氣燈號的九大構成指標中,由於貨幣總計數M1B及股價指數年變動率,雙雙由紅燈轉為黃紅燈,使得分數一共減少2分。
同時,在象徵未來半年景氣走勢的領先指標6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方面,5月較4月繼續下滑2.4個百分點,出現連續四個月的下滑趨勢。官員分析,這表示國內景氣擴張幅度減緩,成長力道不像復甦初期那麼強勁。
不過,經建會也列出國內、外各研究機構對台灣今年全年的經濟預測,不僅清一色紛紛樂觀調升;經濟學人6月初的預測,還調高至全年8.5%的超高水準,官員強調,這表示國內景氣擴張力道雖然趨緩,但仍維持溫和成長的穩定局面。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說,展望下半年,成長動能主要還是來自民間投資,由於兩岸經濟協議(ECFA)今天就要簽署,未來可望增強廠商信心,進一步帶動投資成長。
他強調,光是今年1到5月,投資台灣超過100億元的民間投資案就有17 件,總投資金額高達4,470億元,還不含6月各大集團股東會中所宣示的其他投資案,如友達、正新輪胎、遠東集團等。
胡仲英表示,只要民間投資能夠持續成長,就能有效增加就業人口,改善民間消費;再加上國內營所稅已降至17%,是亞洲國家中最低者,搭配產創條例的創新研發抵減,相信下半年國內經濟成長力道可望維持。
也有一些不確定變數可能影響下半年景氣,包括南歐國家債信危機、美國就業情勢依舊嚴峻、人民幣可能升值,及美國金改法案等。
【2010/06/29 聯合報】
BIS:刺激經濟處方 該停藥了
BIS:刺激經濟處方 該停藥了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29 02:27 am
國際清算銀行(BIS)表示,各國政府應果決地削減預算赤字,收回刺激經濟措施,央行也不該等太久才升息。這些為治療全球經濟衰退而下的猛藥,其後遺症可能導致下一場危機。
BIS在28日發表的年度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狀況逐漸好轉,不過已開發經濟體的復甦依然不穩,且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可能拖累復甦腳步。
BIS表示,各國政府大規模振興經濟,加上央行祭出特別措施,有助避免另一次大蕭條出現,但這些強效措施也有強烈的副作用,且危險已開始浮現。改革金融體系依然是避免危機重現的關鍵。
BIS也了解各國決策者的兩難,若太早收回刺激措施,經濟重陷衰退的風險很高。央行的處境尤其為難。
BIS總經理卡魯亞納(Jaime Caruana)表示,實施中程的財政強化方案,佐以部分立即性的措施,有許多好處,目標是在幾年內把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削減「數個百分點」。
目前銀行體系仍不健全,近來在固定收益和貨幣交易上的獲利情形,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利率也不可能永遠停在谷底。所有和金融風暴相關的損失,恐怕也還沒提列完成。
但BIS警告,已開發國家的利率維持在低點愈久,愈會造成更大扭曲,改變投資決定、延後虧損認列,投資人為尋找更高收益,將不惜提高風險,增加舉債。
另外,如果刺激方案實施太久,可能會創造出「僵屍」銀行或企業,完全依賴政府的直接援助存活。
希臘的債務危機,正是許多政府最好的前車之鑑。
高負債國家務必儘速強化財政,否則銀行若再陷危機,政府將無法伸出援手。
BIS指出,如果政府的債券無法在市場上流通,未來若要金援銀行體系,恐怕都得依賴外援。
而希臘債務危機顯然已衝擊歐洲才開始的經濟復甦,萬一再有另一場危機,很難找到其他解決辦法。
BIS也提到,新興經濟體面對的挑戰又不同。
他們的復甦強勁,通膨逐漸上升,BIS建議部分新興經濟體可放寬貨幣彈性,同時緊縮貨幣政策。
BIS指出,放寬匯率彈性有許多優點,例如有助遏止民間部門過度擴大外匯曝險部位。升息的預期雖有助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可能造成波動。
不過匯率彈性若加大,尤其能阻止與套利交易有關的短期資金流入。
【2010/06/29 經濟日報】
=====================================
Tim say:
對於已開發國家,要求建全財政與逐漸調升利率。
對於新興國家,則要求放寬匯率彈性與緊縮貨幣政策。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29 02:27 am
國際清算銀行(BIS)表示,各國政府應果決地削減預算赤字,收回刺激經濟措施,央行也不該等太久才升息。這些為治療全球經濟衰退而下的猛藥,其後遺症可能導致下一場危機。
BIS在28日發表的年度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狀況逐漸好轉,不過已開發經濟體的復甦依然不穩,且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可能拖累復甦腳步。
BIS表示,各國政府大規模振興經濟,加上央行祭出特別措施,有助避免另一次大蕭條出現,但這些強效措施也有強烈的副作用,且危險已開始浮現。改革金融體系依然是避免危機重現的關鍵。
BIS也了解各國決策者的兩難,若太早收回刺激措施,經濟重陷衰退的風險很高。央行的處境尤其為難。
BIS總經理卡魯亞納(Jaime Caruana)表示,實施中程的財政強化方案,佐以部分立即性的措施,有許多好處,目標是在幾年內把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削減「數個百分點」。
目前銀行體系仍不健全,近來在固定收益和貨幣交易上的獲利情形,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利率也不可能永遠停在谷底。所有和金融風暴相關的損失,恐怕也還沒提列完成。
但BIS警告,已開發國家的利率維持在低點愈久,愈會造成更大扭曲,改變投資決定、延後虧損認列,投資人為尋找更高收益,將不惜提高風險,增加舉債。
另外,如果刺激方案實施太久,可能會創造出「僵屍」銀行或企業,完全依賴政府的直接援助存活。
希臘的債務危機,正是許多政府最好的前車之鑑。
高負債國家務必儘速強化財政,否則銀行若再陷危機,政府將無法伸出援手。
BIS指出,如果政府的債券無法在市場上流通,未來若要金援銀行體系,恐怕都得依賴外援。
而希臘債務危機顯然已衝擊歐洲才開始的經濟復甦,萬一再有另一場危機,很難找到其他解決辦法。
BIS也提到,新興經濟體面對的挑戰又不同。
他們的復甦強勁,通膨逐漸上升,BIS建議部分新興經濟體可放寬貨幣彈性,同時緊縮貨幣政策。
BIS指出,放寬匯率彈性有許多優點,例如有助遏止民間部門過度擴大外匯曝險部位。升息的預期雖有助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可能造成波動。
不過匯率彈性若加大,尤其能阻止與套利交易有關的短期資金流入。
【2010/06/29 經濟日報】
=====================================
Tim say:
對於已開發國家,要求建全財政與逐漸調升利率。
對於新興國家,則要求放寬匯率彈性與緊縮貨幣政策。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再為漏油事件籌巨款 英國石油會破產嗎﹖
再為漏油事件籌巨款 英國石油會破產嗎﹖
2010年06月28日10:31
因對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處理成本會逐步增加的憂慮加深﹐英國石油公司(BP PLC)採取多種新途徑來增加現金及可用信貸額度﹐又追加了50億美元的石油泄漏緊急資金。
知情人士說﹐英國石油公司上週以新的無擔保銀行信貸方式籌措了30多億美元的資金﹐並以其在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OAO Rosneft的持股及其它資產作抵押借款20億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目前現金及可用信貸額度總計達200億美元﹐高於該公司在6月16日聲稱的150億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租用的一台鑽探設備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 4月底在墨西哥灣發生爆炸﹐造成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故﹐受此影響﹐英國石油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縮水約1000億美元。信貸評級機構已將其債務評級降至接近垃圾債。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週五在線報道了英國石油公司增加籌資的詳細情況。週五英國石油公司股價跌至14年來最低水平﹐該股當日下午4:00在紐約證交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收於27.02美元﹐下滑1.72美元﹐跌幅為6%。
關於漏油處理成本可能會超出預期的擔憂不斷加重﹐部分分析人士推測這起事故甚至會導致英國石油公司遞交破產保護。
英國石油公司駁斥了這種推測﹐說公司有足夠資金可安然度過這場危機。迄今該公司應對這場危機的資金已達23.5億美元﹐包括清污、控油、鑽孔減壓井成本以及向美國各州的撥款以及支付的賠款。尚不清楚英國石油公司為本次漏油事件付出的最終成本將是多少﹐也不清楚該公司已採取措施進行的籌款是否充足。
週五據報一個熱帶風暴可能在加勒比海形成﹐並可能向墨西哥灣移動﹐並繼而阻礙英國石油公司控油工作的進展﹐市場擔憂由此加重。該公司本次清污行動加之物流保障﹐動用了約三萬人力、超過4,500艘船只及約100架飛機。
熟悉情況的銀行家們說﹐英國石油公司有幾個資產出售選擇方案。可能性較高的是出售其所持阿根廷油氣公司泛美能源公司(Pan American Energy)的60%股份﹐以及在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的資產。
英國石油公司也可降低在由其合伙人經營的美國油田中的持股﹐如在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運營的Gulf field Mars中的持股。
能源分析師們認為﹐深水地平線漏油事故影響了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的品牌形象﹐因而該公司可能急於出售在美資產。
荷蘭商業銀行(ING BANK)分析師肯尼(Jason Kenney)說﹐英國石油公司需要減少其在美國的業務以免在美國遭遇政治風險。肯尼預計該公司將減少其在美國岸上天然氣或阿拉斯加以外成熟油田的業務。
而英國石油整個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目前不大。
一位知情人士說﹐漏油事件後﹐英國石油公司沒有接到收購要約。
上週英國石油公司同意了白宮希望其建立200億美元托管帳戶以賠償此次漏油事件受害者的要求。
該公司表示﹐將取消三個季度的股息以抵消補救資金的成本﹐將從資產出售和削減資本支出中籌資100億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發言人高爾斯(Andrew Gowers)說﹐就像我們上週宣佈的﹐我們的董事會認為在當前環境下﹐維持非常保守的財務狀況﹐集中力量保留現金是適當的。
英國石油公司債券收益率週五大漲﹐其債券保險成本也狂升。保護公司1,000萬美元債券不違約的成本一年上升了44,000美元﹐至580,000美元。
投資者的憂慮因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駐倫敦分公司的一份報告而加劇﹐該報告說英國石油公司可能會需要出售股票來向商業伙伴作出保證﹐它擁有資金以化解與漏油相關的成本。
野村分析師賽姆(Alastair Syme)說﹐儘管英國石油公司有充足的流動性用於清理費用﹐並為托管帳戶分階段融資﹐但如果因颶風破壞影響或油價下跌而導致漏油相關負債增加﹐該公司可能會舉步維艱。他說英國石油公司的選擇有限﹐因為發債成本更加昂貴﹐而出售資產需要時間。
賽姆說﹐英國石油公司估計有20-25億美元一年期商業票據展期﹐以支持逐日交易活動和運營資本﹐在當前的環境下這樣做可能更難(且成本更高)。英國石油公司表示﹐它不會對財務安排進行評論。
其他熟悉情況的人士表示﹐英國石油公司及其顧問曾考慮大規模出售債券﹐以提振公司的財務狀況﹐但目前已擱置該計劃。
野村分析師賽姆在報告中寫道﹐近期英國石油公司可能通過股票相關方式融資﹐或許是主權財富基金。但在其股價如此糟糕的情況下這樣做﹐可能會讓股東不舒服﹐因為這將大幅稀釋他們的股權。熟悉情況的一個人說﹐眼下英國石油公司沒有股票或債券計劃。
上週左右英國石油公司與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安排了一次所謂的兩頭封(cap-and-collar)交易﹐英國石油公司以其所持Rosneft股權為抵押借入資金。
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士說﹐Rosneft的交易收益不到10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還達成了類似的其他交易。
Guy Chazan / Dana Cimilluca
2010年06月28日10:31
因對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處理成本會逐步增加的憂慮加深﹐英國石油公司(BP PLC)採取多種新途徑來增加現金及可用信貸額度﹐又追加了50億美元的石油泄漏緊急資金。
知情人士說﹐英國石油公司上週以新的無擔保銀行信貸方式籌措了30多億美元的資金﹐並以其在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OAO Rosneft的持股及其它資產作抵押借款20億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目前現金及可用信貸額度總計達200億美元﹐高於該公司在6月16日聲稱的150億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租用的一台鑽探設備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 4月底在墨西哥灣發生爆炸﹐造成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故﹐受此影響﹐英國石油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縮水約1000億美元。信貸評級機構已將其債務評級降至接近垃圾債。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上週五在線報道了英國石油公司增加籌資的詳細情況。週五英國石油公司股價跌至14年來最低水平﹐該股當日下午4:00在紐約證交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收於27.02美元﹐下滑1.72美元﹐跌幅為6%。
關於漏油處理成本可能會超出預期的擔憂不斷加重﹐部分分析人士推測這起事故甚至會導致英國石油公司遞交破產保護。
英國石油公司駁斥了這種推測﹐說公司有足夠資金可安然度過這場危機。迄今該公司應對這場危機的資金已達23.5億美元﹐包括清污、控油、鑽孔減壓井成本以及向美國各州的撥款以及支付的賠款。尚不清楚英國石油公司為本次漏油事件付出的最終成本將是多少﹐也不清楚該公司已採取措施進行的籌款是否充足。
週五據報一個熱帶風暴可能在加勒比海形成﹐並可能向墨西哥灣移動﹐並繼而阻礙英國石油公司控油工作的進展﹐市場擔憂由此加重。該公司本次清污行動加之物流保障﹐動用了約三萬人力、超過4,500艘船只及約100架飛機。
熟悉情況的銀行家們說﹐英國石油公司有幾個資產出售選擇方案。可能性較高的是出售其所持阿根廷油氣公司泛美能源公司(Pan American Energy)的60%股份﹐以及在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的資產。
英國石油公司也可降低在由其合伙人經營的美國油田中的持股﹐如在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運營的Gulf field Mars中的持股。
能源分析師們認為﹐深水地平線漏油事故影響了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的品牌形象﹐因而該公司可能急於出售在美資產。
荷蘭商業銀行(ING BANK)分析師肯尼(Jason Kenney)說﹐英國石油公司需要減少其在美國的業務以免在美國遭遇政治風險。肯尼預計該公司將減少其在美國岸上天然氣或阿拉斯加以外成熟油田的業務。
而英國石油整個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目前不大。
一位知情人士說﹐漏油事件後﹐英國石油公司沒有接到收購要約。
上週英國石油公司同意了白宮希望其建立200億美元托管帳戶以賠償此次漏油事件受害者的要求。
該公司表示﹐將取消三個季度的股息以抵消補救資金的成本﹐將從資產出售和削減資本支出中籌資100億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發言人高爾斯(Andrew Gowers)說﹐就像我們上週宣佈的﹐我們的董事會認為在當前環境下﹐維持非常保守的財務狀況﹐集中力量保留現金是適當的。
英國石油公司債券收益率週五大漲﹐其債券保險成本也狂升。保護公司1,000萬美元債券不違約的成本一年上升了44,000美元﹐至580,000美元。
投資者的憂慮因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駐倫敦分公司的一份報告而加劇﹐該報告說英國石油公司可能會需要出售股票來向商業伙伴作出保證﹐它擁有資金以化解與漏油相關的成本。
野村分析師賽姆(Alastair Syme)說﹐儘管英國石油公司有充足的流動性用於清理費用﹐並為托管帳戶分階段融資﹐但如果因颶風破壞影響或油價下跌而導致漏油相關負債增加﹐該公司可能會舉步維艱。他說英國石油公司的選擇有限﹐因為發債成本更加昂貴﹐而出售資產需要時間。
賽姆說﹐英國石油公司估計有20-25億美元一年期商業票據展期﹐以支持逐日交易活動和運營資本﹐在當前的環境下這樣做可能更難(且成本更高)。英國石油公司表示﹐它不會對財務安排進行評論。
其他熟悉情況的人士表示﹐英國石油公司及其顧問曾考慮大規模出售債券﹐以提振公司的財務狀況﹐但目前已擱置該計劃。
野村分析師賽姆在報告中寫道﹐近期英國石油公司可能通過股票相關方式融資﹐或許是主權財富基金。但在其股價如此糟糕的情況下這樣做﹐可能會讓股東不舒服﹐因為這將大幅稀釋他們的股權。熟悉情況的一個人說﹐眼下英國石油公司沒有股票或債券計劃。
上週左右英國石油公司與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安排了一次所謂的兩頭封(cap-and-collar)交易﹐英國石油公司以其所持Rosneft股權為抵押借入資金。
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士說﹐Rosneft的交易收益不到10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還達成了類似的其他交易。
Guy Chazan / Dana Cimilluca
周遊華爾街/凱因斯主義,再見了!
周遊華爾街/凱因斯主義,再見了!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 2010.06.28 03:31 am
這次G20高峰會被解讀成是美歐在擴大支出「刺激」的對決,但若從更廣泛的角度解讀,這可說是新凱因斯時代的結束,或說是轉向更健全政策的開始。
這幾年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政策,一直受到舊思維操控,也就是大量的公共支出可以預防通縮、解決衰退、並啟動由政府領頭的經濟繁榮。但結果並非如此。隨著這些號稱能振興經濟的措施逐漸到期,歐洲已著手戒掉揮霍的壞習慣,美國卻遲遲不願改變。現在似乎正是最佳時機,好好檢視最近的歷史,同時評估結果。
最新這波凱因斯復興期始於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時代。當時的紅牌經濟學家、也是現在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告訴國會,國家急需一個「及時、具針對性、暫時」的1,500億美元支出計畫,以提振消費「需求」。
這些錢確實在2008年中讓經濟成長數據很好看,但仍擋不住接踵而止的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在桑莫斯帶領下,美國再推出第二套規模達5,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兩個月後國會通過的是8,620億美元的方案,當時白宮經濟學家還樂觀預估,失業率可因此控制在8%以下。
17個月過去了,儘管利率這段時間也維持在歷史谷底,失業率還是高達9.7%。上周美國政府再度下修今年第一季成長率,第二季的經濟指標也很平常,但歷史經驗顯示,一段嚴重的衰退期後緊接著是大幅成長。
這回華盛頓的反應是:第三套刺激方案。歐巴馬總統雖然談到未來需要「財政紀律」,但他今天仍想增加支出。桑莫斯贏得第一場勝利後的30個月,我們又回到同樣的政策立場。
但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凱因斯政治共識逐漸崩潰。在歐洲,債券投資人透過拋售債券以提高殖利率的方式,抗議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財政政策;英國和義大利是下一個目標。歐洲決策者的態度大轉變,從花大錢變成大砍債。
其實就算在美國國會,許多民主黨議員也開始反對第三套刺激計畫,白宮提出的失業福利和給各州政府的援助也一再縮水。
創造出1982年到2007年間這段繁榮歷史的因素,其實是低稅率、支出節制且貨幣健全。控制支出的做法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結束,健全的貨幣在近十年前消失,現在民主黨諸公還打算大幅加稅。
節約支出並非萬靈丹。現在歐洲時興的縮減支出很重要,但撙節本身並無法平衡年度赤字,還需要經濟加速擴張帶來的新收入,而如今歐洲要加稅的做法卻會抑制經濟成長。
如今全球已來到凱因斯主義的死胡同。美國民眾被告知要讓國會繼續通過支出和借貸的法案,直到桑莫斯等眾學者專家說時候到了,要加稅以縮減赤字和債務。另外,加稅、升息和政府擴大控制經濟各層面的可能性,也被假設不至於衝擊個人和企業。但如今就連由全美各大企業執行長組成的企業圓桌會(Business Roundtable),也看出這種做法逐漸造成傷害。(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10/06/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 2010.06.28 03:31 am
這次G20高峰會被解讀成是美歐在擴大支出「刺激」的對決,但若從更廣泛的角度解讀,這可說是新凱因斯時代的結束,或說是轉向更健全政策的開始。
這幾年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政策,一直受到舊思維操控,也就是大量的公共支出可以預防通縮、解決衰退、並啟動由政府領頭的經濟繁榮。但結果並非如此。隨著這些號稱能振興經濟的措施逐漸到期,歐洲已著手戒掉揮霍的壞習慣,美國卻遲遲不願改變。現在似乎正是最佳時機,好好檢視最近的歷史,同時評估結果。
最新這波凱因斯復興期始於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時代。當時的紅牌經濟學家、也是現在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告訴國會,國家急需一個「及時、具針對性、暫時」的1,500億美元支出計畫,以提振消費「需求」。
這些錢確實在2008年中讓經濟成長數據很好看,但仍擋不住接踵而止的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在桑莫斯帶領下,美國再推出第二套規模達5,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兩個月後國會通過的是8,620億美元的方案,當時白宮經濟學家還樂觀預估,失業率可因此控制在8%以下。
17個月過去了,儘管利率這段時間也維持在歷史谷底,失業率還是高達9.7%。上周美國政府再度下修今年第一季成長率,第二季的經濟指標也很平常,但歷史經驗顯示,一段嚴重的衰退期後緊接著是大幅成長。
這回華盛頓的反應是:第三套刺激方案。歐巴馬總統雖然談到未來需要「財政紀律」,但他今天仍想增加支出。桑莫斯贏得第一場勝利後的30個月,我們又回到同樣的政策立場。
但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凱因斯政治共識逐漸崩潰。在歐洲,債券投資人透過拋售債券以提高殖利率的方式,抗議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財政政策;英國和義大利是下一個目標。歐洲決策者的態度大轉變,從花大錢變成大砍債。
其實就算在美國國會,許多民主黨議員也開始反對第三套刺激計畫,白宮提出的失業福利和給各州政府的援助也一再縮水。
創造出1982年到2007年間這段繁榮歷史的因素,其實是低稅率、支出節制且貨幣健全。控制支出的做法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結束,健全的貨幣在近十年前消失,現在民主黨諸公還打算大幅加稅。
節約支出並非萬靈丹。現在歐洲時興的縮減支出很重要,但撙節本身並無法平衡年度赤字,還需要經濟加速擴張帶來的新收入,而如今歐洲要加稅的做法卻會抑制經濟成長。
如今全球已來到凱因斯主義的死胡同。美國民眾被告知要讓國會繼續通過支出和借貸的法案,直到桑莫斯等眾學者專家說時候到了,要加稅以縮減赤字和債務。另外,加稅、升息和政府擴大控制經濟各層面的可能性,也被假設不至於衝擊個人和企業。但如今就連由全美各大企業執行長組成的企業圓桌會(Business Roundtable),也看出這種做法逐漸造成傷害。(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10/06/28 經濟日報】
銀行稅 歐美不同調
銀行稅 歐美不同調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2010.06.27 04:07 am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在G20高峰會推銷剛剛出爐的美國金改法案,聲稱是全球可以參考的金改樣版。但是,除了增加銀行資本獲得廣泛的共識,在銀行稅、箝制投機以及許多重大金融管制問題上,美歐已呈現各行其是的狀況。G20的其他亞洲國家,則可能想在這場金改戰爭中趁機壯大自己的金融市場。
歐巴馬帶到G20峰會的是一套完整的法案,只待下周國會表決就能正式實施。歐盟國家的金融改革卻仍在研議中,可能明年才能進入立法程序。
但美方先馳得點不見得就能獲得歐洲的贊同。雙方最大的衝突浮現在「銀行稅」的態度上。英國已經提案要每年徵收約30億美元銀行稅,明年起徵。德國與法國預計也會同步開徵。歐洲開徵的銀行稅將是永久性稅目,認定金融交易必定為社會帶來風險,所以要另外繳稅。
反觀歐巴馬1月提案的900億美元銀行稅,稍早在國會審議時就胎死腹中。本次出爐的金改法案,可能向大型銀行與避險基金收取最多190億美元的稅款,但是限期五年,用意是補足清理本次金融海嘯而短缺的預算。歐巴馬可能在新年度預算案再把銀行稅納入,但同樣只是為彌補紓困金融業費用而課徵的臨時稅。
消息人士指出,本次G20峰會的公報可能提出銀行稅的選項,但讓各國自行決定是否開徵。另一衝突是對避險基金的管制。歐美都同意要讓避險基金的運作透明化,一定規模以上的避險基金需向主管機關註冊。但是,歐洲要求把管制範圍納入融資收購的私募基金,而且把管轄範圍擴大到任何想在歐盟吸收客戶的基金公司。
歐債危機使大西洋兩岸對金融衍生性商品、信評機構的管制看法更加分歧。德國已經單方宣布禁止幾種純屬投機的衍生性商品,不讓沒持有歐洲國家公債的投機客用衍生性合約放空歐債。歐洲對來自美國的三大信評公司更是批評甚烈,有意加強管制,成立自己的信評機構。
歐美的齟齬很可能使這兩大金融市場出現監管落差,讓跨國大銀行更積極利用法規套利。美歐增加銀行監管也可能使跨國銀行轉移業務到管制鬆弛的亞洲市場。紐約、倫敦與法蘭克福的金管角力,使香港、新加坡有機會坐收漁利。
(綜合外電)
【2010/06/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2010.06.27 04:07 am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在G20高峰會推銷剛剛出爐的美國金改法案,聲稱是全球可以參考的金改樣版。但是,除了增加銀行資本獲得廣泛的共識,在銀行稅、箝制投機以及許多重大金融管制問題上,美歐已呈現各行其是的狀況。G20的其他亞洲國家,則可能想在這場金改戰爭中趁機壯大自己的金融市場。
歐巴馬帶到G20峰會的是一套完整的法案,只待下周國會表決就能正式實施。歐盟國家的金融改革卻仍在研議中,可能明年才能進入立法程序。
但美方先馳得點不見得就能獲得歐洲的贊同。雙方最大的衝突浮現在「銀行稅」的態度上。英國已經提案要每年徵收約30億美元銀行稅,明年起徵。德國與法國預計也會同步開徵。歐洲開徵的銀行稅將是永久性稅目,認定金融交易必定為社會帶來風險,所以要另外繳稅。
反觀歐巴馬1月提案的900億美元銀行稅,稍早在國會審議時就胎死腹中。本次出爐的金改法案,可能向大型銀行與避險基金收取最多190億美元的稅款,但是限期五年,用意是補足清理本次金融海嘯而短缺的預算。歐巴馬可能在新年度預算案再把銀行稅納入,但同樣只是為彌補紓困金融業費用而課徵的臨時稅。
消息人士指出,本次G20峰會的公報可能提出銀行稅的選項,但讓各國自行決定是否開徵。另一衝突是對避險基金的管制。歐美都同意要讓避險基金的運作透明化,一定規模以上的避險基金需向主管機關註冊。但是,歐洲要求把管制範圍納入融資收購的私募基金,而且把管轄範圍擴大到任何想在歐盟吸收客戶的基金公司。
歐債危機使大西洋兩岸對金融衍生性商品、信評機構的管制看法更加分歧。德國已經單方宣布禁止幾種純屬投機的衍生性商品,不讓沒持有歐洲國家公債的投機客用衍生性合約放空歐債。歐洲對來自美國的三大信評公司更是批評甚烈,有意加強管制,成立自己的信評機構。
歐美的齟齬很可能使這兩大金融市場出現監管落差,讓跨國大銀行更積極利用法規套利。美歐增加銀行監管也可能使跨國銀行轉移業務到管制鬆弛的亞洲市場。紐約、倫敦與法蘭克福的金管角力,使香港、新加坡有機會坐收漁利。
(綜合外電)
【2010/06/27 經濟日報】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M2年增率連8月下跌 資金動能萎縮
M2年增率連8月下跌 資金動能萎縮
【2010/06/25 經濟日報】
代表整體資金供需的廣義貨幣總計數M2年增率5月為3.54%,是2008年10月以來的新低,已是連續第八個月下跌;代表台股資金動能的M1B年增率更跌到14.67%,創下一年來新低,台股資金行情可能暫告一段落。
【2010/06/25 經濟日報】
彭淮南:升息 不會引來熱錢
彭淮南:升息 不會引來熱錢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藍鈞達/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新台幣升值利多匯集,中央銀行力阻熱錢藉機炒匯,央行總裁彭淮南昨(24)日明確宣示,新台幣將走自己的路,警告熱錢別打新台幣的主意。
人民幣匯改引發亞幣升值潮,新台幣首當其衝,加上兩岸經濟協議(ECFA)大勢底定,央行調升利率,對資金匯入台灣來說又多了一項利多,既可賺取匯差又可賺利差,彭淮南急忙滅火,強調「新台幣匯率不會跟任何貨幣匯率連動」,「ECFA也不是新聞了,今天沒看到什麼資金匯入」。
至於央行選在這時升息,彭淮南認為,熱錢來台是「炒匯」,不是來賺利差,升息不會引來熱錢。
匯銀主管表示,彭淮南幫熱錢分析來台炒匯的利弊得失,明顯就是希望能「說之以理,勸退熱錢」。
【2010/06/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藍鈞達/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新台幣升值利多匯集,中央銀行力阻熱錢藉機炒匯,央行總裁彭淮南昨(24)日明確宣示,新台幣將走自己的路,警告熱錢別打新台幣的主意。
人民幣匯改引發亞幣升值潮,新台幣首當其衝,加上兩岸經濟協議(ECFA)大勢底定,央行調升利率,對資金匯入台灣來說又多了一項利多,既可賺取匯差又可賺利差,彭淮南急忙滅火,強調「新台幣匯率不會跟任何貨幣匯率連動」,「ECFA也不是新聞了,今天沒看到什麼資金匯入」。
至於央行選在這時升息,彭淮南認為,熱錢來台是「炒匯」,不是來賺利差,升息不會引來熱錢。
匯銀主管表示,彭淮南幫熱錢分析來台炒匯的利弊得失,明顯就是希望能「說之以理,勸退熱錢」。
針對人民幣升值,彭淮南指出,今年以來,中國外貿出超減少,國際收支趨向均衡,就基本面而言,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的條件「並不存在」。
央行升息半碼 祭出信用管制措施
央行升息半碼 祭出信用管制措施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傅沁怡/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中央銀行昨(24)日理監事會議決定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同時為免區域房市增溫引發通膨隱憂,祭出信用管制措施,今天起名下已申請房貸者,如再就台北市全區和台北縣十縣轄市的房屋新辦貸款,最高只能貸款七成,且取消寬限期。
央行同時重申,外資投資國內有價證券而匯入的資金,須依申報用途使用。央行昨天三項措施,從升息、選擇性信用管制到管理外資匯入資金,目的都在於防範熱錢流入炒作,避免景氣快速復甦過程引發通貨膨脹。央行意外升息及大台北地區房貸信用管制措施,預料短期將對股市及房市帶來衝擊。
央行昨天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宣布因應國內景氣和物價情勢,即日起調高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各0.125個百分點,調整後三項利率各為1.375%、1.75%和3.625%。
先前為因應金融海嘯,央行97年6月起連續七度降息共1.375 個百分點;去年2月央行調低利率後,已連續五次理監事會未動利率。本次是央行近兩年首度升息,央行總裁彭淮南說,未來會持續調整利率至「合理水準」。
對率先歐美和大陸升息,彭淮南表示,是針對總體經濟而非房市採取的政策;「房貸戶利率受的影響很輕微。」他說,央行發行長短期存單收回資金,效果等同調高存款準備率至少1.19個百分點。
至於大台北地區購屋房貸限制,主要是對房屋新辦貸款,最高只能貸款七成,且取消寬限期。這是繼228選擇性信用管制後,央行第二度針對房市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也是央行21年來首次動用選擇性信用管制;央行總裁彭淮南則說,這叫「針對性的審慎房市措施」。
【2010/06/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傅沁怡/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中央銀行昨(24)日理監事會議決定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同時為免區域房市增溫引發通膨隱憂,祭出信用管制措施,今天起名下已申請房貸者,如再就台北市全區和台北縣十縣轄市的房屋新辦貸款,最高只能貸款七成,且取消寬限期。
央行同時重申,外資投資國內有價證券而匯入的資金,須依申報用途使用。央行昨天三項措施,從升息、選擇性信用管制到管理外資匯入資金,目的都在於防範熱錢流入炒作,避免景氣快速復甦過程引發通貨膨脹。央行意外升息及大台北地區房貸信用管制措施,預料短期將對股市及房市帶來衝擊。
央行昨天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宣布因應國內景氣和物價情勢,即日起調高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各0.125個百分點,調整後三項利率各為1.375%、1.75%和3.625%。
先前為因應金融海嘯,央行97年6月起連續七度降息共1.375 個百分點;去年2月央行調低利率後,已連續五次理監事會未動利率。本次是央行近兩年首度升息,央行總裁彭淮南說,未來會持續調整利率至「合理水準」。
對率先歐美和大陸升息,彭淮南表示,是針對總體經濟而非房市採取的政策;「房貸戶利率受的影響很輕微。」他說,央行發行長短期存單收回資金,效果等同調高存款準備率至少1.19個百分點。
至於大台北地區購屋房貸限制,主要是對房屋新辦貸款,最高只能貸款七成,且取消寬限期。這是繼228選擇性信用管制後,央行第二度針對房市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也是央行21年來首次動用選擇性信用管制;央行總裁彭淮南則說,這叫「針對性的審慎房市措施」。
【2010/06/25 經濟日報】
房貸金額飆高/勸說無效 央行出拳
房貸金額飆高/勸說無效 央行出拳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 2010.06.25 09:48 am
3月底央行理監事會後,總裁彭淮南信心滿滿地說,在各銀行密切配合辦理下,央行敦促銀行對特定地區投資戶貸款加強風險控管的「初步效果已經顯現」;時隔三個月,彭淮南的話言猶在耳,央行卻改弦易轍,決定對房市揮下相當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大刀。
讓央行改變心意的原因是什麼?答案就在央行最近公布的一連串放款數字。
去年10月央行開始注意房市過熱問題,並邀大型行庫主管至央行「談心」、道義說服銀行控管房貸。八個月過去,銀行購屋貸款和建築貸款融資各增加逾千億元,兩者合計金額,更占期間銀行對民間企業和個人新增授信的四成。
換句話說,央行道義說服,並配合專案金檢等行政措施,但銀行不為所動,照樣殺價搶房貸。而且不僅民營銀行把央行的話當耳邊風,公營行庫也是虛應故事,台銀、合庫、土銀、華銀和彰銀近八個月新增房貸達3,810億元,平均每月新增近500億元,遠高於過去每月300億元的正常水準。 央行上有政策,銀行也總能見縫插針,這幾個月央行緊盯房貸成數和修繕貸款,銀行則繞個彎,改用小額信貸提供炒房投資客金援,這段期間銀行房屋修繕貸款減少323億元,個人信用貸款卻增加390億元。
【2010/06/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 2010.06.25 09:48 am
3月底央行理監事會後,總裁彭淮南信心滿滿地說,在各銀行密切配合辦理下,央行敦促銀行對特定地區投資戶貸款加強風險控管的「初步效果已經顯現」;時隔三個月,彭淮南的話言猶在耳,央行卻改弦易轍,決定對房市揮下相當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大刀。
讓央行改變心意的原因是什麼?答案就在央行最近公布的一連串放款數字。
去年10月央行開始注意房市過熱問題,並邀大型行庫主管至央行「談心」、道義說服銀行控管房貸。八個月過去,銀行購屋貸款和建築貸款融資各增加逾千億元,兩者合計金額,更占期間銀行對民間企業和個人新增授信的四成。
換句話說,央行道義說服,並配合專案金檢等行政措施,但銀行不為所動,照樣殺價搶房貸。而且不僅民營銀行把央行的話當耳邊風,公營行庫也是虛應故事,台銀、合庫、土銀、華銀和彰銀近八個月新增房貸達3,810億元,平均每月新增近500億元,遠高於過去每月300億元的正常水準。 央行上有政策,銀行也總能見縫插針,這幾個月央行緊盯房貸成數和修繕貸款,銀行則繞個彎,改用小額信貸提供炒房投資客金援,這段期間銀行房屋修繕貸款減少323億元,個人信用貸款卻增加390億元。
【2010/06/25 經濟日報】
選擇性信用管制地區 房價恐下跌5%至10%
選擇性信用管制地區 房價恐下跌5%至10%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中央銀行昨(24)日鐵腕打擊炒房,建商、房仲業者與學者認為,短期內房價不會全面大跌,但對投資市場立即產生抑制作用,最大受創的投資客將會拋售手中的房屋;被央行點名會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地區,房價恐跌5%至10%。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說,國內房貸利率仍相當低,升息半碼影響並不大,除非利率超過5%以上,對房市才會有較大的衝擊,可算是溫和打房。但針對大台北地區房貸限縮到七成,對投資客將產生較直接的影響,長期對投資氣氛會有負面影響。
台灣房屋總經理彭培業認為,限縮貸款成數對長期投資台北市精華區的投資客來說,將會有正面衝擊,因為自備款必須在四成以上,又無寬限期,短期投資客應會縮手,甚至會有拋售的情況出現。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說,央行一口氣祭出兩項政策,顯示對國內高漲房價已有積極作為,對投資客將會有抑制作用,政策推出後可能三個月至半年會開始發酵,短期內投資客應會有獲利了解的打算,市場上物件拋售量可能會增加。
彭培業說,央行選擇性管制區域並沒有包含林口、三峽地區,實際上林口地區去年房價每坪約16萬元左右,如今每坪約22萬,漲幅約三成,三峽也有兩成的漲幅。彭培業說,林口、三峽地區未納入央行信用管制,對兩大重劃區將是利多。限縮台北市及台北縣縣轄市的貸款成數,並對寬限期進行管制,此舉有助消弭投機性買盤,使國內向上猛竄的房價稍獲喘息空間,使房市朝長期健康、穩健的方向邁進。
張金鶚表示,台北縣市的房價有三到四成有泡沫性價格的隱憂,即一棟千萬元的房子,其中有三、四百萬元是泡沫。目前房市裡有五成市投資客在操作市場價格,也造成房價不合理的情況未見改變,針對投資客祭出多項資金限制政策,降低投資客比率到一成,房地產市場才會回歸正常。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分析,央行升息半碼,以目前五大行庫利率1.6161%、20年本利攤還計算,民眾每借100萬元每月僅多還58元,一年下來不過696元,若貸款金額為1,000 萬元,一年的還款金額也僅增加6,960元,實際面的衝擊不大,心理面的衝擊卻是難以預估。
--------------------------------------------------------------------------------
新聞辭典》選擇性信用管制
選擇性信用管制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是用來限制銀行特定放款對象與額度的工具。央行可採取的選擇性信用管理共有五類項目,包括證券、信貸、不動產、外匯和利率。
其中,不動產信用管制是指央行就購買新住宅或商業用房屋貸款,規定貸款最高額度。央行昨天宣布對特定地區購屋貸款業務的規定,儘管央行未明言是所謂選擇性信用管制,但就精神上來說,因為對特定地區的第二棟房貸,限制貸款成數最高是七成,且沒有寬限期(付息不還本的期間),其實就是一種選擇性信用管制。
【2010/06/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中央銀行昨(24)日鐵腕打擊炒房,建商、房仲業者與學者認為,短期內房價不會全面大跌,但對投資市場立即產生抑制作用,最大受創的投資客將會拋售手中的房屋;被央行點名會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地區,房價恐跌5%至10%。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說,國內房貸利率仍相當低,升息半碼影響並不大,除非利率超過5%以上,對房市才會有較大的衝擊,可算是溫和打房。但針對大台北地區房貸限縮到七成,對投資客將產生較直接的影響,長期對投資氣氛會有負面影響。
台灣房屋總經理彭培業認為,限縮貸款成數對長期投資台北市精華區的投資客來說,將會有正面衝擊,因為自備款必須在四成以上,又無寬限期,短期投資客應會縮手,甚至會有拋售的情況出現。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說,央行一口氣祭出兩項政策,顯示對國內高漲房價已有積極作為,對投資客將會有抑制作用,政策推出後可能三個月至半年會開始發酵,短期內投資客應會有獲利了解的打算,市場上物件拋售量可能會增加。
彭培業說,央行選擇性管制區域並沒有包含林口、三峽地區,實際上林口地區去年房價每坪約16萬元左右,如今每坪約22萬,漲幅約三成,三峽也有兩成的漲幅。彭培業說,林口、三峽地區未納入央行信用管制,對兩大重劃區將是利多。限縮台北市及台北縣縣轄市的貸款成數,並對寬限期進行管制,此舉有助消弭投機性買盤,使國內向上猛竄的房價稍獲喘息空間,使房市朝長期健康、穩健的方向邁進。
張金鶚表示,台北縣市的房價有三到四成有泡沫性價格的隱憂,即一棟千萬元的房子,其中有三、四百萬元是泡沫。目前房市裡有五成市投資客在操作市場價格,也造成房價不合理的情況未見改變,針對投資客祭出多項資金限制政策,降低投資客比率到一成,房地產市場才會回歸正常。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分析,央行升息半碼,以目前五大行庫利率1.6161%、20年本利攤還計算,民眾每借100萬元每月僅多還58元,一年下來不過696元,若貸款金額為1,000 萬元,一年的還款金額也僅增加6,960元,實際面的衝擊不大,心理面的衝擊卻是難以預估。
--------------------------------------------------------------------------------
新聞辭典》選擇性信用管制
選擇性信用管制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是用來限制銀行特定放款對象與額度的工具。央行可採取的選擇性信用管理共有五類項目,包括證券、信貸、不動產、外匯和利率。
其中,不動產信用管制是指央行就購買新住宅或商業用房屋貸款,規定貸款最高額度。央行昨天宣布對特定地區購屋貸款業務的規定,儘管央行未明言是所謂選擇性信用管制,但就精神上來說,因為對特定地區的第二棟房貸,限制貸款成數最高是七成,且沒有寬限期(付息不還本的期間),其實就是一種選擇性信用管制。
【2010/06/25 經濟日報】
=========================================
退場啟動 緊縮政策量價並重
退場啟動 緊縮政策量價並重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夏淑賢/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中央銀行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史上最低利率時代告終,這也代表央行從寬鬆貨幣退場從「管量」正式轉到「量價並重」。
銀行資金調度主管表示,今(25)日央行發行的可轉讓定存單NCD(定存單)利率將是觀察指標,一般預料,調升幅度可能在5-1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
銀行主管認為,在動用利率工具後,將來央行收縮資金的手段將會愈來愈多,市場利率可望加速彈升。
央行突然升息,出乎市場意料,行庫龍頭台灣銀行主管昨天坦言,「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動」,畢竟這是央行在長達24個月後首度升息,只能等央行今日NCD利率開出來,再決定如何因應。
大型銀行高層主管指出,目前行庫錢滿為患,對企業放款升息不易,貿然升息反而會增加銀行收受存款的利息成本。
央行總裁彭淮南強調,長天期定存單將會繼續標售,銀行業的超額準備日平均量也被央行收到只剩117億元,隔夜拆款利率更持續回升,宣示央行會持續量價並重,緊縮市場資金的態度。
行庫主管分析,依照過去經驗,升息半碼後,NCD調幅應在5-10個基本點間。今年3月央行宣布量化寬鬆退場後,市場利率一路緩升,行庫主管指出,現在看來,「央行是在幫升息鋪路」。
然而,行庫主管研判,這次升息宣示意義濃厚,主要透露未來量價均受央行管控,以強化收攏資金的效果,但回收游資的主要手段仍以收NCD為主,所以,即使這次升息出乎意料,但NCD利率調升的幅度不會太大,以免加重央行付息成本。
至於房貸利率,銀行主管則是表示,目前普遍都是指數型房貸,應該會等到指標利率調整的周期到了以後,房貸戶才會感受到升息的影響。
【2010/06/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夏淑賢/台北報導】 2010.06.25 09:48 am
中央銀行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史上最低利率時代告終,這也代表央行從寬鬆貨幣退場從「管量」正式轉到「量價並重」。
銀行資金調度主管表示,今(25)日央行發行的可轉讓定存單NCD(定存單)利率將是觀察指標,一般預料,調升幅度可能在5-1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
銀行主管認為,在動用利率工具後,將來央行收縮資金的手段將會愈來愈多,市場利率可望加速彈升。
央行突然升息,出乎市場意料,行庫龍頭台灣銀行主管昨天坦言,「完全不知道要怎麼動」,畢竟這是央行在長達24個月後首度升息,只能等央行今日NCD利率開出來,再決定如何因應。
大型銀行高層主管指出,目前行庫錢滿為患,對企業放款升息不易,貿然升息反而會增加銀行收受存款的利息成本。
央行總裁彭淮南強調,長天期定存單將會繼續標售,銀行業的超額準備日平均量也被央行收到只剩117億元,隔夜拆款利率更持續回升,宣示央行會持續量價並重,緊縮市場資金的態度。
行庫主管分析,依照過去經驗,升息半碼後,NCD調幅應在5-10個基本點間。今年3月央行宣布量化寬鬆退場後,市場利率一路緩升,行庫主管指出,現在看來,「央行是在幫升息鋪路」。
然而,行庫主管研判,這次升息宣示意義濃厚,主要透露未來量價均受央行管控,以強化收攏資金的效果,但回收游資的主要手段仍以收NCD為主,所以,即使這次升息出乎意料,但NCD利率調升的幅度不會太大,以免加重央行付息成本。
至於房貸利率,銀行主管則是表示,目前普遍都是指數型房貸,應該會等到指標利率調整的周期到了以後,房貸戶才會感受到升息的影響。
【2010/06/25 經濟日報】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高舉債國發債 歐盟要收費
高舉債國發債 歐盟要收費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彭博資訊二十三日電】 2010.06.24 03:18 am
歐盟執委會草擬提案考慮對負債超出法定上限的成員國,隨發債徵收附加費,若債務遲遲未回到規定水準,這些額外繳交的費用將被沒收。
據彭博資訊取得的這份草案,違反減債規定的國家,未來發債時得繳納「按預定百分比收取的附加費」。這筆費用會繳到一個封閉的帳戶,如果債務未恢復到法定標準,將被充公。歐盟27國經濟官員訂23日討論此案,7月12日再交由各國財長討論。
歐洲財長7日原則上已同意對違反財政規定的國家實施更廣泛的制裁,但實施細節可能要數個月才能擬定,相關罰則可能不需修改馬斯翠條約即可成為歐盟的法律。
不過,布魯塞爾荷蘭國際集團(ING)經濟學家布魯柴斯基質疑,這種隨發債徵收費用的方式,能否有效達到強迫恢復財政紀律的目的?說不定反而讓投機客更能鎖定攻擊目標。
草案顯示,執委會也考慮其他處罰方式,包括強迫債務過高國發債時要揭露更多資訊,或是不准這些國家向歐盟的基礎建設融資機構歐洲投資銀行(EIB)貸款。
歐洲央行(ECB)總裁特里謝日前也警告,違反歐盟財政規則的國家,可能面臨失去投票權等更嚴厲的處罰。
歐盟各國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的法定上限為60%,去年歐元區16國中有10國超過此水準,其中以義大利的115.8%最高,連10年期公債殖利率是歐洲最低的德國,債務比也達66%。
但之前一度傳出情況危機的西班牙,債務比僅53.2%。執委會在這份草案中即提到,債務比就算符合規定,但如果「債務軌跡不恰當」,未來也可能遭受懲罰。
除政府負債外,分析各國的債務負擔時,也會考慮民間貸款、累積準備和社會老化成本等因素。
另一份提案則規劃出競爭力計分板,打算以八個經濟指標當作各國財政失衡的初期警示,包括經常帳餘額、淨外國資產、實質匯率、民間企業信用和政府債務比率等。
歐盟領袖打算在10月底前提出改革歐元管理系統的計畫。
【2010/06/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彭博資訊二十三日電】 2010.06.24 03:18 am
歐盟執委會草擬提案考慮對負債超出法定上限的成員國,隨發債徵收附加費,若債務遲遲未回到規定水準,這些額外繳交的費用將被沒收。
據彭博資訊取得的這份草案,違反減債規定的國家,未來發債時得繳納「按預定百分比收取的附加費」。這筆費用會繳到一個封閉的帳戶,如果債務未恢復到法定標準,將被充公。歐盟27國經濟官員訂23日討論此案,7月12日再交由各國財長討論。
歐洲財長7日原則上已同意對違反財政規定的國家實施更廣泛的制裁,但實施細節可能要數個月才能擬定,相關罰則可能不需修改馬斯翠條約即可成為歐盟的法律。
不過,布魯塞爾荷蘭國際集團(ING)經濟學家布魯柴斯基質疑,這種隨發債徵收費用的方式,能否有效達到強迫恢復財政紀律的目的?說不定反而讓投機客更能鎖定攻擊目標。
草案顯示,執委會也考慮其他處罰方式,包括強迫債務過高國發債時要揭露更多資訊,或是不准這些國家向歐盟的基礎建設融資機構歐洲投資銀行(EIB)貸款。
歐洲央行(ECB)總裁特里謝日前也警告,違反歐盟財政規則的國家,可能面臨失去投票權等更嚴厲的處罰。
歐盟各國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的法定上限為60%,去年歐元區16國中有10國超過此水準,其中以義大利的115.8%最高,連10年期公債殖利率是歐洲最低的德國,債務比也達66%。
但之前一度傳出情況危機的西班牙,債務比僅53.2%。執委會在這份草案中即提到,債務比就算符合規定,但如果「債務軌跡不恰當」,未來也可能遭受懲罰。
除政府負債外,分析各國的債務負擔時,也會考慮民間貸款、累積準備和社會老化成本等因素。
另一份提案則規劃出競爭力計分板,打算以八個經濟指標當作各國財政失衡的初期警示,包括經常帳餘額、淨外國資產、實質匯率、民間企業信用和政府債務比率等。
歐盟領袖打算在10月底前提出改革歐元管理系統的計畫。
【2010/06/24 經濟日報】
38億美元 化學龍頭BASF併Cognis
38億美元 化學龍頭BASF併Cognis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24 03:18 am
全球最大化學公司德國巴斯夫(BASF)23日同意,以31億歐元(38億美元)併購同業Cognis控股公司,藉此加速跨入個人照護用品和化妝品等高利潤業務。這是今年來化學產業界數一數二大的交易。
巴斯夫表示,已與Cognis所屬的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和英國私募基金Permira顧問公司簽訂合約。巴斯夫出價7億歐元(8.58億美元)現金收購價,另承擔Cognis的債務與支付員工退休金義務,使總出價為31億歐元。Cognis原為德國漢高公司(分支,去年營收26億歐元,本交易出價符合分析師預期。
這樁交易待主管機關通過後,可望於11月前完成。巴斯夫表示,將為此在2012年底以前提撥2億至2.5億歐元的整併費用,之後可望為2012年的每股盈餘帶來正面貢獻。
這是巴斯夫自2008年以近40億歐元併購瑞士同業Ciba以來再度出手,也是化學產業今年來少見的大型併購交易,顯示業界併購熱度回溫。德勤顧問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預估,由於信用市場好轉、估價也很誘人,今年化學業的併購案可望增加;拜恩資本公司(Bain Capital)3月就以16.3 億美元買下陶氏化學公司(Dow)的聚苯乙烯業務。
巴斯夫旗下化妝品原料部門預見奢華保養品需求升溫,併入以棕仁油、椰子油等天然材料為產品原料的Cognis,有助於加速跨入環保和高毛利業務,並降低對塑化原料的依賴,避免中東業者以低價銷售相同產品的威脅。Cognis生產的身體乳液、清潔用品和洗髮精等產品,較石油和天然氣製造的產品不易受景氣循環影響,也是另一誘因。
這可能是巴斯夫執行長韓布瑞克(Juergen Hambrecht)任內最後一樁交易,他上任七年來總計斥資約160億美元併購。
【2010/06/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24 03:18 am
全球最大化學公司德國巴斯夫(BASF)23日同意,以31億歐元(38億美元)併購同業Cognis控股公司,藉此加速跨入個人照護用品和化妝品等高利潤業務。這是今年來化學產業界數一數二大的交易。
巴斯夫表示,已與Cognis所屬的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和英國私募基金Permira顧問公司簽訂合約。巴斯夫出價7億歐元(8.58億美元)現金收購價,另承擔Cognis的債務與支付員工退休金義務,使總出價為31億歐元。Cognis原為德國漢高公司(分支,去年營收26億歐元,本交易出價符合分析師預期。
這樁交易待主管機關通過後,可望於11月前完成。巴斯夫表示,將為此在2012年底以前提撥2億至2.5億歐元的整併費用,之後可望為2012年的每股盈餘帶來正面貢獻。
這是巴斯夫自2008年以近40億歐元併購瑞士同業Ciba以來再度出手,也是化學產業今年來少見的大型併購交易,顯示業界併購熱度回溫。德勤顧問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預估,由於信用市場好轉、估價也很誘人,今年化學業的併購案可望增加;拜恩資本公司(Bain Capital)3月就以16.3 億美元買下陶氏化學公司(Dow)的聚苯乙烯業務。
巴斯夫旗下化妝品原料部門預見奢華保養品需求升溫,併入以棕仁油、椰子油等天然材料為產品原料的Cognis,有助於加速跨入環保和高毛利業務,並降低對塑化原料的依賴,避免中東業者以低價銷售相同產品的威脅。Cognis生產的身體乳液、清潔用品和洗髮精等產品,較石油和天然氣製造的產品不易受景氣循環影響,也是另一誘因。
這可能是巴斯夫執行長韓布瑞克(Juergen Hambrecht)任內最後一樁交易,他上任七年來總計斥資約160億美元併購。
【2010/06/24 經濟日報】
個人投資理財須知
這個個人投資理財須知摘自《呆伯特之黃鼠狼當道》,但限於地域性因素,這些須知只適用於美國地區,但我認為其中大部分在其他地區也大多適用。如下:
- 立下遺囑。
- 付清信用卡欠款。
- 如果你有家要養,就買一份定期壽險。
- 公司退休基金裡多放點錢。
- 政府的退休基金也儘量多放點錢。
- 如果你想住獨棟洋房,也負擔得起,就買一棟。
- 把六個月的家庭開支放到定存裡,以備不時之需。
- 將餘錢的百分之七十投資股票指數型基金,另外百分之三十投資債券型基金,最好透過有折扣的經銷商購買,直到退休後才動用這些錢。
- 如果上述各項建議讓你困惑,或者你有其他特殊狀況(如退休、深造計畫、稅務問題),則可選擇個案計價的理財顧問,避免找以投資總額百分比計費的理財專家。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5月外銷接單成長34% 大陸訂單倒退嚕
5月外銷接單成長34% 大陸訂單倒退嚕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10.06.22 03:06 am
經濟部昨(21)日公布,5月外銷接單金額是337.3億美元,年增率為34.03%。原本外界預期,5月對大陸接單可望突破百億美元,不料,因大陸對台塑橡膠需求趨緩,大陸訂單反而「倒退嚕」至95.1億美元。
近日大陸啟動二次匯率改革、將放寬人民幣匯率彈性,經濟部統計處統計長黃吉實說,尚無法預測人民幣升值幅度,不過,大陸政府已宣布人民幣匯率不會一次調整,一般預期,短期間對台灣接單與出口不會有太大影響。
經濟部統計處昨天公布5月外銷接單金額是337.3億美元,是史上第三高。經濟部進一步詢問廠商對6月接單看法,得出的動向指數是56.19,顯示廠商看好6月接單表現。黃吉實說,從數據來看,傳統「五窮六絕」已不復見。
他分析,5月外銷接單有兩大特點,一是本月對大陸接單金額雖未突破100億美元,但已連續三個月超過90億美元;第二是,原本擔憂資通訊業者可能受歐債事件拖累,不料業者接單表現卻微幅成長,歐債事件影響有限。
以宏碁為例,宏碁有六成產品輸往歐洲,原本經濟部擔心宏碁可能受到歐債及歐元重貶影響,宏碁5月營收金額卻比4月大幅成長36%,顯示歐債風暴並未衝擊台灣廠商出口。
黃吉實說,5月能夠突破傳統「五窮六絕」,主要是精密儀器、電子及資通訊行業強力接單,前兩者主要接單地點是大陸,後者則是歐洲。其中,以面板為大宗的精密儀器類接單,更高達33.7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5月對大陸接單金額達95.07億美元,較3月的98.10億美元與4月的98.22億美元,皆略降3億多美元,未如外界預期突破百億美元。黃吉實分析,這是受到大陸汽車銷售額下降,連帶對我塑橡膠產品需求下降所致。
【2010/06/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10.06.22 03:06 am
經濟部昨(21)日公布,5月外銷接單金額是337.3億美元,年增率為34.03%。原本外界預期,5月對大陸接單可望突破百億美元,不料,因大陸對台塑橡膠需求趨緩,大陸訂單反而「倒退嚕」至95.1億美元。
近日大陸啟動二次匯率改革、將放寬人民幣匯率彈性,經濟部統計處統計長黃吉實說,尚無法預測人民幣升值幅度,不過,大陸政府已宣布人民幣匯率不會一次調整,一般預期,短期間對台灣接單與出口不會有太大影響。
經濟部統計處昨天公布5月外銷接單金額是337.3億美元,是史上第三高。經濟部進一步詢問廠商對6月接單看法,得出的動向指數是56.19,顯示廠商看好6月接單表現。黃吉實說,從數據來看,傳統「五窮六絕」已不復見。
他分析,5月外銷接單有兩大特點,一是本月對大陸接單金額雖未突破100億美元,但已連續三個月超過90億美元;第二是,原本擔憂資通訊業者可能受歐債事件拖累,不料業者接單表現卻微幅成長,歐債事件影響有限。
以宏碁為例,宏碁有六成產品輸往歐洲,原本經濟部擔心宏碁可能受到歐債及歐元重貶影響,宏碁5月營收金額卻比4月大幅成長36%,顯示歐債風暴並未衝擊台灣廠商出口。
黃吉實說,5月能夠突破傳統「五窮六絕」,主要是精密儀器、電子及資通訊行業強力接單,前兩者主要接單地點是大陸,後者則是歐洲。其中,以面板為大宗的精密儀器類接單,更高達33.7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5月對大陸接單金額達95.07億美元,較3月的98.10億美元與4月的98.22億美元,皆略降3億多美元,未如外界預期突破百億美元。黃吉實分析,這是受到大陸汽車銷售額下降,連帶對我塑橡膠產品需求下降所致。
【2010/06/22 經濟日報】
分析師:亞洲得加強資本管制
分析師:亞洲得加強資本管制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二十一日電】 2010.06.22 02:37 am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決定不再讓人民幣緊釘美元,激勵亞洲貨幣匯價21日紛紛上揚,這凸顯中國放寬貨幣政策正吸引更多熱錢流入亞洲,亞洲國家可能必須加強資本管制以阻擋熱錢。
南韓和印尼上周都推出溫和的限制外資措施,目的都是阻擋不斷從已開發世界轉進亞洲的熱錢。亞洲原本就擔心資金流入會引發資產泡沫、通膨和社會不穩定,如今中國承諾讓人民幣與美元脫鉤,無疑讓亞洲各國更加頭痛。
中國放棄緊釘美元的匯率機制,可能促使更多資金流入亞洲其他貨幣,投資人把這些貨幣視為搭上中國成長列車的替代投資標的。里昂證券亞太市場策略師納皮爾說:「結果是亞洲將必須加強管制。」
印尼上周三(16日)祭出多項旨在限制投機資金流入的措施,包括推出期限較長的印尼央行債券(SBI),並規定SBI買主至少須持有一個月。南韓13日也宣布新外匯管制措施,限制本國和外商銀行持有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部位。
不過,印尼和南韓的新管制措施都被市場視為「溫和」。香港富達國際投資協理楊恩說,事實上,新規定可能使眾多投資者更為安心而非擔憂,外資過快流入會壓垮不發達的金融市場,最終對長期投資者不利。
亞洲國家近期採取的措施並未引發市場恐慌,部分原因這些措施並未針對已流入亞洲的資金。相反的,亞洲國家只是改變未來的規則,讓投資人有機會預作準備。由於新措施並不嚴厲,因此印尼和南韓並未出現泰國2006年時的情形。當時泰國要求外國投資人把30%的投資資金存放在泰國銀行中凍結一年後才可自由使用,導致泰股大跌,迫使曼谷當局在15 個月後解除外資限制。
南韓、印尼和泰國等亞洲央行近日都出手阻升本國貨幣,但策略師說,在北京當局同意放手讓人民幣更自由波動後,亞洲當局可能容許亞幣逐漸升值。渣打銀行說:「我們認為新台幣可能追上日本除外亞洲貨幣的漲幅,台灣央行可能變得較能容忍台幣逐步升值。」ING銀行則最看好韓元、新台幣和馬元。
【2010/06/22 經濟日報】
=======================================================
Tim say:
先前IMF即敦促亞洲國家管制熱錢,而中國放寬人民幣匯率彈性又使得熱錢議題浮上檯面。
看來,亞洲股市短期可能欲小不易。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二十一日電】 2010.06.22 02:37 am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決定不再讓人民幣緊釘美元,激勵亞洲貨幣匯價21日紛紛上揚,這凸顯中國放寬貨幣政策正吸引更多熱錢流入亞洲,亞洲國家可能必須加強資本管制以阻擋熱錢。
南韓和印尼上周都推出溫和的限制外資措施,目的都是阻擋不斷從已開發世界轉進亞洲的熱錢。亞洲原本就擔心資金流入會引發資產泡沫、通膨和社會不穩定,如今中國承諾讓人民幣與美元脫鉤,無疑讓亞洲各國更加頭痛。
中國放棄緊釘美元的匯率機制,可能促使更多資金流入亞洲其他貨幣,投資人把這些貨幣視為搭上中國成長列車的替代投資標的。里昂證券亞太市場策略師納皮爾說:「結果是亞洲將必須加強管制。」
印尼上周三(16日)祭出多項旨在限制投機資金流入的措施,包括推出期限較長的印尼央行債券(SBI),並規定SBI買主至少須持有一個月。南韓13日也宣布新外匯管制措施,限制本國和外商銀行持有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部位。
不過,印尼和南韓的新管制措施都被市場視為「溫和」。香港富達國際投資協理楊恩說,事實上,新規定可能使眾多投資者更為安心而非擔憂,外資過快流入會壓垮不發達的金融市場,最終對長期投資者不利。
亞洲國家近期採取的措施並未引發市場恐慌,部分原因這些措施並未針對已流入亞洲的資金。相反的,亞洲國家只是改變未來的規則,讓投資人有機會預作準備。由於新措施並不嚴厲,因此印尼和南韓並未出現泰國2006年時的情形。當時泰國要求外國投資人把30%的投資資金存放在泰國銀行中凍結一年後才可自由使用,導致泰股大跌,迫使曼谷當局在15 個月後解除外資限制。
南韓、印尼和泰國等亞洲央行近日都出手阻升本國貨幣,但策略師說,在北京當局同意放手讓人民幣更自由波動後,亞洲當局可能容許亞幣逐漸升值。渣打銀行說:「我們認為新台幣可能追上日本除外亞洲貨幣的漲幅,台灣央行可能變得較能容忍台幣逐步升值。」ING銀行則最看好韓元、新台幣和馬元。
【2010/06/22 經濟日報】
=======================================================
Tim say:
先前IMF即敦促亞洲國家管制熱錢,而中國放寬人民幣匯率彈性又使得熱錢議題浮上檯面。
看來,亞洲股市短期可能欲小不易。
中國撼動南韓出口8大支柱
中國撼動南韓出口8大支柱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0.06.21 03:05 pm
中國經濟成長快速,對鄰邦是轉機,有時更是危機。南韓聯合新聞社報導,最新產業民調結果顯示,南韓八大出口支柱產品的優勢可能在四年內被中國趕過。這些產業想要存活的話,必須趕快加強研發,積極設法維持競爭力。
南韓「全國經濟人聯合會」 (FKI,全經聯)徵詢南韓20位民間和政府智庫專家的見解,這幾位專家表示,在八大關鍵出口產品上,諸如半導體、造船、汽車等,中國落後南韓的差距逐漸縮小,目前南韓只領先3.9年。
上述三項產品之外,南韓另外五大主力出口產品是手機、化學、無線通訊器材、液晶顯示器、鋼鐵。這八大支柱產品去年占南韓出口64%,總計約2320億美元 (台幣7兆3900億元)。
南韓八大支柱產品裡,只有半導體和汽車的優勢領先中國四年以上,分別是4.8和4.7年,其他都不到四年。
調查也顯示,南韓這八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在滿分十分裡拿8.5分,但五年後將降低到8.2分,主因也是遭受中國產品威脅。
FKI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南韓迫切需要穩定擴大投資研發,推出新科技。
受徵詢的專家分析,提高技術水平、世界經濟復甦和新興市場的崛起,將為南韓出口主力產品帶來契機,不過,這些發展也含有對南韓不利的因素,包括新興經濟體急起直追、韓元走強,以及全球市場可能供過於求。
【2010/06/21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0.06.21 03:05 pm
中國經濟成長快速,對鄰邦是轉機,有時更是危機。南韓聯合新聞社報導,最新產業民調結果顯示,南韓八大出口支柱產品的優勢可能在四年內被中國趕過。這些產業想要存活的話,必須趕快加強研發,積極設法維持競爭力。
南韓「全國經濟人聯合會」 (FKI,全經聯)徵詢南韓20位民間和政府智庫專家的見解,這幾位專家表示,在八大關鍵出口產品上,諸如半導體、造船、汽車等,中國落後南韓的差距逐漸縮小,目前南韓只領先3.9年。
上述三項產品之外,南韓另外五大主力出口產品是手機、化學、無線通訊器材、液晶顯示器、鋼鐵。這八大支柱產品去年占南韓出口64%,總計約2320億美元 (台幣7兆3900億元)。
南韓八大支柱產品裡,只有半導體和汽車的優勢領先中國四年以上,分別是4.8和4.7年,其他都不到四年。
調查也顯示,南韓這八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在滿分十分裡拿8.5分,但五年後將降低到8.2分,主因也是遭受中國產品威脅。
FKI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南韓迫切需要穩定擴大投資研發,推出新科技。
受徵詢的專家分析,提高技術水平、世界經濟復甦和新興市場的崛起,將為南韓出口主力產品帶來契機,不過,這些發展也含有對南韓不利的因素,包括新興經濟體急起直追、韓元走強,以及全球市場可能供過於求。
【2010/06/21 聯合晚報】
南韓暗示緊縮 最快下季升息
南韓暗示緊縮 最快下季升息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22 02:37 am
南韓政府21日強烈暗示,目前的寬鬆貨幣政策立場將逐步轉為緊縮,市場預期南韓央行最快第三季開始升息。
南韓企劃財政部在給國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政府將根據國內外經濟情勢,「以謹慎和均衡的方式,讓總經政策正常化」。這番說法顯然是個大轉彎。過去一年青瓦台當局始終強調維持「寬鬆政策」,以支撐微弱的復甦力道,此政策立場讓央行連16個月維持基準利率在2%的空前低點。
南韓政府要讓總經政策正常化的宣示,加上財政部長上周罕見地承認通膨風險日漸攀升,都讓市場認為南韓央行升息時間會比預期早。
友利投資與證券公司固定收益部門分析師朴正榮(音譯)認為,政府的語調從5月來已變得愈來愈強硬,「但任何緊縮都會是漸進式的,因為下半年經濟復甦的動力可能減緩。」
企劃財政部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預料會繼續復甦,但歐元區的國家債務危機可能拖累復甦腳步。
市場普遍預測,南韓央行最快第三季就會踏出升息第一步,如果歐債危機持續,可能延到第四季。友利首席經濟學家朴俊(音譯)預估,南韓央行首度升息的時間是在8月或9月。
南韓央行21日也朝緊縮政策再進一步。央行在提交給國會的報告中指出,隨著國內經濟穩定復甦,將持續收回市場上多餘的流動性,這些流動性是央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挹注到市場。
央行還說,將逐漸降低提供銀行優惠貸款的上限,這也是該行收回緊急措施的步驟之一。這些優惠貸款提供給小型企業,央行在2008年底時調高6.5兆韓元的上限,目前一直維持在10兆韓元。
經濟學家預估,央行可能會在24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中調降此一優惠貸款的上限。
【2010/06/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22 02:37 am
南韓政府21日強烈暗示,目前的寬鬆貨幣政策立場將逐步轉為緊縮,市場預期南韓央行最快第三季開始升息。
南韓企劃財政部在給國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政府將根據國內外經濟情勢,「以謹慎和均衡的方式,讓總經政策正常化」。這番說法顯然是個大轉彎。過去一年青瓦台當局始終強調維持「寬鬆政策」,以支撐微弱的復甦力道,此政策立場讓央行連16個月維持基準利率在2%的空前低點。
南韓政府要讓總經政策正常化的宣示,加上財政部長上周罕見地承認通膨風險日漸攀升,都讓市場認為南韓央行升息時間會比預期早。
友利投資與證券公司固定收益部門分析師朴正榮(音譯)認為,政府的語調從5月來已變得愈來愈強硬,「但任何緊縮都會是漸進式的,因為下半年經濟復甦的動力可能減緩。」
企劃財政部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預料會繼續復甦,但歐元區的國家債務危機可能拖累復甦腳步。
市場普遍預測,南韓央行最快第三季就會踏出升息第一步,如果歐債危機持續,可能延到第四季。友利首席經濟學家朴俊(音譯)預估,南韓央行首度升息的時間是在8月或9月。
南韓央行21日也朝緊縮政策再進一步。央行在提交給國會的報告中指出,隨著國內經濟穩定復甦,將持續收回市場上多餘的流動性,這些流動性是央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挹注到市場。
央行還說,將逐漸降低提供銀行優惠貸款的上限,這也是該行收回緊急措施的步驟之一。這些優惠貸款提供給小型企業,央行在2008年底時調高6.5兆韓元的上限,目前一直維持在10兆韓元。
經濟學家預估,央行可能會在24日的貨幣政策會議中調降此一優惠貸款的上限。
【2010/06/22 經濟日報】
歐債危機 德國企業成最大贏家
歐債危機 德國企業成最大贏家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10.06.22 02:37 am
歐債危機並非使全世界都遭殃,事實上,以出口為主的德國等國企業反而得利。由於危機造成歐元重貶,也使歐元區的利率長期維持在歷史谷底,德國企業因而發了一筆災難財。
德國工程設備製造商西門子(Simens)有18%營收來自亞洲、27%來自美國、加拿大與拉丁美洲,這些地區的強勁復甦也提振了西門子的獲利展望。對西門子生產的高速鐵路、風力發電機與工廠設備的需求都提升。
在歐盟政治領袖4月為歐債危機忙得焦頭爛額之際,西門子反倒調高了2010年的營業利益預測,從65億歐元升到75億歐元(93億美元)。西門子負責北美業務的管理董事會董事松姆森18日說:「歐債問題不可輕忽,但對我們的影響不大。」
儘管德國民眾普遍對政府拿錢紓困希臘等財政不良國家怨聲載道,但不可否認,德國是這場危機的最大贏家,不但超低利率有利於企業借錢,股市也相對強勁。
徜若這場危機最後演變為歐元區的分裂,將是松姆森及其他出口國企業高階主管最不樂見的結局。歐元區萬一瓦解,統一貨幣提供的便利性消失,將帶來層層的商業障礙。
阿姆斯特丹臨時人力資源業者Randstad執行長諾特布姆說:「金融世界與實體經濟間有相當的落差。」
善於從市場波動獲利的避險基金也是這波危機的贏家。歐洲央行(ECB)指出,避險基金已幾乎走出2007年底以來的虧損。
Randstad是總體經濟趨勢的一項參考指標。諾特布姆表示,德國、法國與比利時等國的臨時工市場已成長逾10%,荷蘭的增幅也逼近10%。在復甦的第一階段,企業傾向僱用臨時員工,以待復甦情勢明朗化。諾特布姆說:「我很樂觀,簡直可以說非常樂觀。」
【2010/06/22 經濟日報】
==================================================
Tim say:
之前曾大略檢視德國在美國掛牌的公司,雖然價格有吸引力,但是股利政策卻沒有,而且檔數並不多(只有西門子(SI)、賓士汽車(DAI)、思普(SAP)等企業),最後只能放棄這個投資計畫。
不過無意中發現 iShare有針對各國的MSCI指數發行ETF,像 EWG就是追蹤MSCI德國指數的ETF。也許之後可以改以這系列的ETF進行投機。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10.06.22 02:37 am
歐債危機並非使全世界都遭殃,事實上,以出口為主的德國等國企業反而得利。由於危機造成歐元重貶,也使歐元區的利率長期維持在歷史谷底,德國企業因而發了一筆災難財。
德國工程設備製造商西門子(Simens)有18%營收來自亞洲、27%來自美國、加拿大與拉丁美洲,這些地區的強勁復甦也提振了西門子的獲利展望。對西門子生產的高速鐵路、風力發電機與工廠設備的需求都提升。
在歐盟政治領袖4月為歐債危機忙得焦頭爛額之際,西門子反倒調高了2010年的營業利益預測,從65億歐元升到75億歐元(93億美元)。西門子負責北美業務的管理董事會董事松姆森18日說:「歐債問題不可輕忽,但對我們的影響不大。」
儘管德國民眾普遍對政府拿錢紓困希臘等財政不良國家怨聲載道,但不可否認,德國是這場危機的最大贏家,不但超低利率有利於企業借錢,股市也相對強勁。
徜若這場危機最後演變為歐元區的分裂,將是松姆森及其他出口國企業高階主管最不樂見的結局。歐元區萬一瓦解,統一貨幣提供的便利性消失,將帶來層層的商業障礙。
阿姆斯特丹臨時人力資源業者Randstad執行長諾特布姆說:「金融世界與實體經濟間有相當的落差。」
善於從市場波動獲利的避險基金也是這波危機的贏家。歐洲央行(ECB)指出,避險基金已幾乎走出2007年底以來的虧損。
Randstad是總體經濟趨勢的一項參考指標。諾特布姆表示,德國、法國與比利時等國的臨時工市場已成長逾10%,荷蘭的增幅也逼近10%。在復甦的第一階段,企業傾向僱用臨時員工,以待復甦情勢明朗化。諾特布姆說:「我很樂觀,簡直可以說非常樂觀。」
【2010/06/22 經濟日報】
==================================================
Tim say:
之前曾大略檢視德國在美國掛牌的公司,雖然價格有吸引力,但是股利政策卻沒有,而且檔數並不多(只有西門子(SI)、賓士汽車(DAI)、思普(SAP)等企業),最後只能放棄這個投資計畫。
不過無意中發現 iShare有針對各國的MSCI指數發行ETF,像 EWG就是追蹤MSCI德國指數的ETF。也許之後可以改以這系列的ETF進行投機。
中國人民銀行調整人民幣匯率彈性之公告全文
中國央行公告全文
2010年6月19日 19:36
以下是中國央行關於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公告全文。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今日發表談話﹐“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展示了我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
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經濟運行已趨於平穩﹐有必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佈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
當前我國進出口漸趨平衡﹐2009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經顯著下降﹐今年以來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國際收支向均衡狀態進一步趨近﹐當前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波動和變化的基礎。人民銀行將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
2010年6月19日 19:36
以下是中國央行關於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公告全文。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今日發表談話﹐“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展示了我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
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經濟運行已趨於平穩﹐有必要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繼續按照已公佈的外匯市場匯率浮動區間﹐對人民幣匯率浮動進行動態管理和調節。
當前我國進出口漸趨平衡﹐2009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經顯著下降﹐今年以來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國際收支向均衡狀態進一步趨近﹐當前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波動和變化的基礎。人民銀行將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日本拚經濟 大降企業稅至25%
日本拚經濟 大降企業稅至25%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19 02:38 am
日本政府18日公布中、長期經濟成長計畫,包括大幅調降企業稅、培育環保和醫療保健等具前景的產業、以及吸引更多外資和外國觀光客,藉以協助日本擺脫通縮夢魘、走出長達20年的經濟停滯。日本並上修經濟展望,為三個月來首見。
東京當局18日承諾要把企業稅率由40%逐步降至25%,亦即降至與其他先進國家相當的水準,使國內企業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並吸引更多外國企業到日本做生意。
日本首相菅直人希望這項新計畫能使日本的經濟成長率回升至2%,並協助日本終結通縮和削減預算赤字;日本的公共債務高居世界各國之冠。執政黨民主黨17日宣布,為避免日本陷入與希臘類似的債務危機,日本計劃在未來五年把消費稅提高一倍至10%,選民應做好大幅加稅的心理準備。政府官員透露,菅直人可能必須增稅7兆日圓(760億美元)才能實現限制公債發售的承諾。
國際貨幣基金(IMF)亞太辦事處主任石井詳悟說:「重要的是確保財政重建,少了這個部分,調降企業稅無法改善公共財政,可能衝擊市場信心。」日本政府去年12月就公布2%的經濟成長目標,18日的計畫提供達成這項目標的準則。菅直人下周將公布單獨的財政重建策略。
2%的經濟成長目標對飽受人口老化和通縮所苦的日本極具挑戰性。2%是日本央行對日本擴張速度上限預估值的四倍,而且自1990年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以來,日本平均成長率僅1.1%。
18日推出的經濟成長計畫還包括在2012年3月底前終止消費物價跌勢。日本政府正試圖阻止日圓升值,並要求日本央行「盡最大努力」終結通縮。東京當局指出:「我們需要財政和貨幣方面適當配合,將設法阻止日圓過度升值,並達成能支持內需和外部需求的經濟成長。」
此外,日本政府同日也上修經濟展望,原因是出口成長支撐企業支出和刺激措施推升消費者支出。
【2010/06/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19 02:38 am
日本政府18日公布中、長期經濟成長計畫,包括大幅調降企業稅、培育環保和醫療保健等具前景的產業、以及吸引更多外資和外國觀光客,藉以協助日本擺脫通縮夢魘、走出長達20年的經濟停滯。日本並上修經濟展望,為三個月來首見。
東京當局18日承諾要把企業稅率由40%逐步降至25%,亦即降至與其他先進國家相當的水準,使國內企業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並吸引更多外國企業到日本做生意。
日本首相菅直人希望這項新計畫能使日本的經濟成長率回升至2%,並協助日本終結通縮和削減預算赤字;日本的公共債務高居世界各國之冠。執政黨民主黨17日宣布,為避免日本陷入與希臘類似的債務危機,日本計劃在未來五年把消費稅提高一倍至10%,選民應做好大幅加稅的心理準備。政府官員透露,菅直人可能必須增稅7兆日圓(760億美元)才能實現限制公債發售的承諾。
國際貨幣基金(IMF)亞太辦事處主任石井詳悟說:「重要的是確保財政重建,少了這個部分,調降企業稅無法改善公共財政,可能衝擊市場信心。」日本政府去年12月就公布2%的經濟成長目標,18日的計畫提供達成這項目標的準則。菅直人下周將公布單獨的財政重建策略。
2%的經濟成長目標對飽受人口老化和通縮所苦的日本極具挑戰性。2%是日本央行對日本擴張速度上限預估值的四倍,而且自1990年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以來,日本平均成長率僅1.1%。
18日推出的經濟成長計畫還包括在2012年3月底前終止消費物價跌勢。日本政府正試圖阻止日圓升值,並要求日本央行「盡最大努力」終結通縮。東京當局指出:「我們需要財政和貨幣方面適當配合,將設法阻止日圓過度升值,並達成能支持內需和外部需求的經濟成長。」
此外,日本政府同日也上修經濟展望,原因是出口成長支撐企業支出和刺激措施推升消費者支出。
【2010/06/19 經濟日報】
英大砍600億美元預算
英大砍600億美元預算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21 03:54 am
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訂22日提出緊急預算書,預料將公布總金額上看400億英鎊(600億美元)的縮減支出和加稅方案,以削減英國破紀錄的預算赤字。
歐斯本將在他就任以來公布的第一份預算書中,宣布削減數百萬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福利措施,數百萬名公務機關員工的薪酬也將大幅縮水。預估到2011年3月底的年度期間,政府最多可省下400億英鎊支出,而舉債金額將達1,550億英鎊,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5%。
英相卡麥隆接受泰晤士報專訪時表示,公務員的薪資和退休金被砍很「公平」,政府要對抗鉅額的預算赤字,不可能只拿有錢人或社會福利開刀。
巴克萊資本公司(Barclays Capital)分析師海斯認為,財長將公布英國自二戰以來最嚴苛的緊縮財政計畫,新政府把政治前途押在財政議題上,積極縮減支出和加稅都在意料中。
英國電訊報報導,倫敦當局可能把加值稅(VAT)率從目前的17.5%提高到20%,預估一年可為國庫帶來100億英鎊以上收入。但也有消息傳出,稅率增幅可能不到2.5個百分點,或者可能延後實施。
另外,歐斯本已拒絕滙豐和渣打等銀行的請求,將針對銀行的資產而非獲利課稅,預估國庫可進帳30億英鎊。資本利得稅也將從現行的18%大幅調高到接近40%,但因為企業界強力反對,當局可能對即將退休人士和企業主等有一些讓步,也可能調降公司稅,以利民間企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英國的公共財政赤字在3月底止的上年度衝到1,560億英鎊的歷史新高,經濟衰退影響稅收,加上政府在金融風暴期間投入巨資金援銀行業,都是赤字大幅膨脹的原因。
也有人擔心,政府支出急凍可能拖累經濟成長速度。周日電訊報報導,英國經濟成長率可能會從本月稍早預估的2.6%再繼續下修。預算責任局(OBR)22日也將公布最新預估數字,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至接近2%,不過五年的成長率預測值很可能上揚。
預算書公布當天,卡麥隆預料也將提出支付皇室費用的新方法,以取代現行的王室費(Civil List)。
【2010/06/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21 03:54 am
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訂22日提出緊急預算書,預料將公布總金額上看400億英鎊(600億美元)的縮減支出和加稅方案,以削減英國破紀錄的預算赤字。
歐斯本將在他就任以來公布的第一份預算書中,宣布削減數百萬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福利措施,數百萬名公務機關員工的薪酬也將大幅縮水。預估到2011年3月底的年度期間,政府最多可省下400億英鎊支出,而舉債金額將達1,550億英鎊,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5%。
英相卡麥隆接受泰晤士報專訪時表示,公務員的薪資和退休金被砍很「公平」,政府要對抗鉅額的預算赤字,不可能只拿有錢人或社會福利開刀。
巴克萊資本公司(Barclays Capital)分析師海斯認為,財長將公布英國自二戰以來最嚴苛的緊縮財政計畫,新政府把政治前途押在財政議題上,積極縮減支出和加稅都在意料中。
英國電訊報報導,倫敦當局可能把加值稅(VAT)率從目前的17.5%提高到20%,預估一年可為國庫帶來100億英鎊以上收入。但也有消息傳出,稅率增幅可能不到2.5個百分點,或者可能延後實施。
另外,歐斯本已拒絕滙豐和渣打等銀行的請求,將針對銀行的資產而非獲利課稅,預估國庫可進帳30億英鎊。資本利得稅也將從現行的18%大幅調高到接近40%,但因為企業界強力反對,當局可能對即將退休人士和企業主等有一些讓步,也可能調降公司稅,以利民間企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
英國的公共財政赤字在3月底止的上年度衝到1,560億英鎊的歷史新高,經濟衰退影響稅收,加上政府在金融風暴期間投入巨資金援銀行業,都是赤字大幅膨脹的原因。
也有人擔心,政府支出急凍可能拖累經濟成長速度。周日電訊報報導,英國經濟成長率可能會從本月稍早預估的2.6%再繼續下修。預算責任局(OBR)22日也將公布最新預估數字,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至接近2%,不過五年的成長率預測值很可能上揚。
預算書公布當天,卡麥隆預料也將提出支付皇室費用的新方法,以取代現行的王室費(Civil List)。
【2010/06/21 經濟日報】
加拿大金融監理 西方不敗
加拿大金融監理 西方不敗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法新社蒙特婁二十日電】 2010.06.21 03:54 am
在金融海嘯中幾乎毫髮無傷的加拿大,準備把握25日起接連主辦八大工業國(G8)和20國集團(G20)高峰會的機會,展現健全的財政控管和金融監理實力。
G8領袖將於25和26日在亨茨維爾(Huntsville)會晤,26與27日多倫多將展開G20峰會,為此加拿大已加緊部屬維安警力,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
加拿大在2008年底至2009年中短暫陷入顯著的衰退後,隨即強勁反彈,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可望在七大工業國(G7)中遙遙領先。
和鄰近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相比,加拿大並未淪至為金融體系紓困的地步,而且儘管全球陷入房市危機,加國的不動產市場依舊興盛。加拿大陷入經濟衰退時財政基礎依然穩健,而且過去十年來國庫年年有預算盈餘,國債銳減約1,000億加元(980億美元)。
由於金融危機和刺激經濟方案影響政府歲收,加拿大在3月底止的上個年度罕見地出現470億加元(460億美元)預算赤字,但這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渥太華大學經濟學教授列伯朗說:「這遠低於歐美的水準」。
自稱債務比為各先進國家最低的加拿大,預估預算收支很快就能平衡。列伯朗說:「加拿大顯然在銀行、金融體系乃至於政府財務方面,都十分健全。」
加國財長弗雷赫提(Jim Flaherty)坦言,這對加拿大來說這的確「比較容易」,因為加國只有五到六家大型銀行,共握有90%市場,而大型保險公司也只有三家。加拿大銀行家協會(CBA)則說:「雖有金融海嘯來襲,但加拿大銀行控管良好且資本充足,即便今日也是如此。」
加拿大總理哈柏(Stephen Harper)表示,關鍵在於「監管架構目的在避免魯莽的風險,並確保透明性」,此外,「讓風險、表現和薪酬適當連結」也相當重要。
加拿大金融法規每五年修訂一次,避免過時,目前將各家銀行舉債規模的上限訂為流動資產的20倍。列伯朗說:「這不只規範銀行活動,也規範所有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在先進國家中十分獨特。」
【2010/06/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法新社蒙特婁二十日電】 2010.06.21 03:54 am
在金融海嘯中幾乎毫髮無傷的加拿大,準備把握25日起接連主辦八大工業國(G8)和20國集團(G20)高峰會的機會,展現健全的財政控管和金融監理實力。
G8領袖將於25和26日在亨茨維爾(Huntsville)會晤,26與27日多倫多將展開G20峰會,為此加拿大已加緊部屬維安警力,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
加拿大在2008年底至2009年中短暫陷入顯著的衰退後,隨即強勁反彈,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可望在七大工業國(G7)中遙遙領先。
和鄰近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相比,加拿大並未淪至為金融體系紓困的地步,而且儘管全球陷入房市危機,加國的不動產市場依舊興盛。加拿大陷入經濟衰退時財政基礎依然穩健,而且過去十年來國庫年年有預算盈餘,國債銳減約1,000億加元(980億美元)。
由於金融危機和刺激經濟方案影響政府歲收,加拿大在3月底止的上個年度罕見地出現470億加元(460億美元)預算赤字,但這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渥太華大學經濟學教授列伯朗說:「這遠低於歐美的水準」。
自稱債務比為各先進國家最低的加拿大,預估預算收支很快就能平衡。列伯朗說:「加拿大顯然在銀行、金融體系乃至於政府財務方面,都十分健全。」
加國財長弗雷赫提(Jim Flaherty)坦言,這對加拿大來說這的確「比較容易」,因為加國只有五到六家大型銀行,共握有90%市場,而大型保險公司也只有三家。加拿大銀行家協會(CBA)則說:「雖有金融海嘯來襲,但加拿大銀行控管良好且資本充足,即便今日也是如此。」
加拿大總理哈柏(Stephen Harper)表示,關鍵在於「監管架構目的在避免魯莽的風險,並確保透明性」,此外,「讓風險、表現和薪酬適當連結」也相當重要。
加拿大金融法規每五年修訂一次,避免過時,目前將各家銀行舉債規模的上限訂為流動資產的20倍。列伯朗說:「這不只規範銀行活動,也規範所有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在先進國家中十分獨特。」
【2010/06/21 經濟日報】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債券避風港安全性反不如股票?
債券避風港安全性反不如股票?
2010年06月16日09:23
自2008年市場危機以來令投資者感覺最安全的投資方式﹐在2010年代卻將成為愚蠢的投資之舉。
戴維斯基金(Davis Funds)負責人戴維斯(Chris Davis)近期說﹐因投資者持續將幾乎所有現金投入債券以便避開股市下跌帶來的慘痛﹐債券正成為不斷增長的泡沫﹐並注定在下個10年下跌。
戴維斯在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學院(CFA Institute)年度會議上說﹐全球唯一真正的泡沫是債券﹐往前看10年後的情形﹐人們是在自找送命。
對眾多投資者來說﹐戴維斯可能並非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但在基金界﹐他代表一個長期的輝煌品牌﹐其公司經營著650億美元的資產﹐他是這家公司的第三代基金經理﹐他的管理才能受到廣泛推崇﹐被視為理性思考的典範。
因而﹐如果你是大量投資債券基金的投資者中的一員﹐他的觀點可能會令你心生畏懼。
戴維斯並沒預測債券市場會馬上發生內爆﹐而是說可能還要等多達兩年的時間﹐但他認為債券下跌不可避免。
他說﹐當赤字這麼高而利率這麼低時﹐某個方面必須讓步﹐在目前這種局面下﹐他不認為赤字將會很快讓步。
加息環境對債券型基金不利﹐因隨著利率上升﹐債券價格會下滑。債券型基金必須在每個交易日結束時按市值結算﹐這意味著在賬目上要以出售價給證券定價。因而﹐債券價格下滑時﹐債券型基金也會遭殃。
這並非是個新思路。事實上﹐大批特許金融分析師學院年度會議的出席者及專家在考慮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全球債務太多了﹐是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股票是安全避風港
但戴維斯的觀點有點不同。他認為﹐大多數投資者的問題是將債券視為安全避風港﹐而在當前條件下﹐最安全之處實際上是股票。他並不是提倡牛市中的一再“買入”主導思想﹐並非建議普通投資者贖回全部基金﹐將全部家當都投入股市﹐而是基於數據特別是收益率來發表這番言論的。
戴維斯說﹐當前的股息收益約為3%﹐相當於或略少於投資者從債券所得的回報。戴維斯敦促投資者將投資視為為一家公司融資﹐不僅要透過派息看盈利收益﹐還要看公司自已留存的收益。
他說﹐採取這種方法來看待投資﹐在政府處於深度財政危機之時﹐投資債券要比購買雀巢(Nestle)等公司的股票風險高多了。雀巢的股票有7.5%的收益率﹐而該公司將一半的收益重新投資於公司運營﹐另一半才用於派息。
此外﹐公司收益通常會隨通脹自動調節﹐大公司可通過提高價格向客戶進行傳遞﹐而若市場發生通脹﹐債券收益就落後了。
戴維斯說﹐如果人們拿到報表看看股息收益與盈利收益﹐那他們的投資舉動馬上就會不同了。不過你必須要做到對股價的變化無動於衷﹐而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
這裡是他對債券走勢所做的可怕預期。大多數投資者投資債券是出於安全、收益與穩定的考慮。儘管債券可能安全﹐但當利率變化時﹐受影響的債券基金將不會非常穩定和安全﹐表現卻更像是股票型基金。因債券型基金的收入構成不可能好於用來購買優質股票的資金產生的股息﹐那麼假以時日﹐為投資者帶來其購買債券型基金時預期收益的實際上會是股票基金。
戴維斯承認﹐許多觀察者認為股市會有大幅長期下滑﹐因而他提出了一個最糟糕的場景預期﹐即另一次大衰退﹐1929年至1954年長達25年時間的大衰退期﹐市場基本上乏善可陳。
那段時期﹐僅在每年年初投入一筆資金並持有不動的投資者﹐股息收入帶來的年化收益率達13%。
戴維斯說﹐大量資金湧入債券型基金的問題在於﹐它使人們走上了他們想走的那條路﹐卻並非市場建議他們走的那條路。投資者自我感覺安全了﹐但其所為卻非常非常危險。
Chuck Jaffe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
Tim say:
對股價的變化無動於衷真的是很難做到。
上個月Telefonica、Banco Santander與BP股價連番破底,心情真是很難好得起來。
2010年06月16日09:23
自2008年市場危機以來令投資者感覺最安全的投資方式﹐在2010年代卻將成為愚蠢的投資之舉。
戴維斯基金(Davis Funds)負責人戴維斯(Chris Davis)近期說﹐因投資者持續將幾乎所有現金投入債券以便避開股市下跌帶來的慘痛﹐債券正成為不斷增長的泡沫﹐並注定在下個10年下跌。
戴維斯在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學院(CFA Institute)年度會議上說﹐全球唯一真正的泡沫是債券﹐往前看10年後的情形﹐人們是在自找送命。
對眾多投資者來說﹐戴維斯可能並非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但在基金界﹐他代表一個長期的輝煌品牌﹐其公司經營著650億美元的資產﹐他是這家公司的第三代基金經理﹐他的管理才能受到廣泛推崇﹐被視為理性思考的典範。
因而﹐如果你是大量投資債券基金的投資者中的一員﹐他的觀點可能會令你心生畏懼。
戴維斯並沒預測債券市場會馬上發生內爆﹐而是說可能還要等多達兩年的時間﹐但他認為債券下跌不可避免。
他說﹐當赤字這麼高而利率這麼低時﹐某個方面必須讓步﹐在目前這種局面下﹐他不認為赤字將會很快讓步。
加息環境對債券型基金不利﹐因隨著利率上升﹐債券價格會下滑。債券型基金必須在每個交易日結束時按市值結算﹐這意味著在賬目上要以出售價給證券定價。因而﹐債券價格下滑時﹐債券型基金也會遭殃。
這並非是個新思路。事實上﹐大批特許金融分析師學院年度會議的出席者及專家在考慮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全球債務太多了﹐是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股票是安全避風港
但戴維斯的觀點有點不同。他認為﹐大多數投資者的問題是將債券視為安全避風港﹐而在當前條件下﹐最安全之處實際上是股票。他並不是提倡牛市中的一再“買入”主導思想﹐並非建議普通投資者贖回全部基金﹐將全部家當都投入股市﹐而是基於數據特別是收益率來發表這番言論的。
戴維斯說﹐當前的股息收益約為3%﹐相當於或略少於投資者從債券所得的回報。戴維斯敦促投資者將投資視為為一家公司融資﹐不僅要透過派息看盈利收益﹐還要看公司自已留存的收益。
他說﹐採取這種方法來看待投資﹐在政府處於深度財政危機之時﹐投資債券要比購買雀巢(Nestle)等公司的股票風險高多了。雀巢的股票有7.5%的收益率﹐而該公司將一半的收益重新投資於公司運營﹐另一半才用於派息。
此外﹐公司收益通常會隨通脹自動調節﹐大公司可通過提高價格向客戶進行傳遞﹐而若市場發生通脹﹐債券收益就落後了。
戴維斯說﹐如果人們拿到報表看看股息收益與盈利收益﹐那他們的投資舉動馬上就會不同了。不過你必須要做到對股價的變化無動於衷﹐而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
這裡是他對債券走勢所做的可怕預期。大多數投資者投資債券是出於安全、收益與穩定的考慮。儘管債券可能安全﹐但當利率變化時﹐受影響的債券基金將不會非常穩定和安全﹐表現卻更像是股票型基金。因債券型基金的收入構成不可能好於用來購買優質股票的資金產生的股息﹐那麼假以時日﹐為投資者帶來其購買債券型基金時預期收益的實際上會是股票基金。
戴維斯承認﹐許多觀察者認為股市會有大幅長期下滑﹐因而他提出了一個最糟糕的場景預期﹐即另一次大衰退﹐1929年至1954年長達25年時間的大衰退期﹐市場基本上乏善可陳。
那段時期﹐僅在每年年初投入一筆資金並持有不動的投資者﹐股息收入帶來的年化收益率達13%。
戴維斯說﹐大量資金湧入債券型基金的問題在於﹐它使人們走上了他們想走的那條路﹐卻並非市場建議他們走的那條路。投資者自我感覺安全了﹐但其所為卻非常非常危險。
Chuck Jaffe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
Tim say:
對股價的變化無動於衷真的是很難做到。
上個月Telefonica、Banco Santander與BP股價連番破底,心情真是很難好得起來。
西班牙銀行業 垂死掙扎…
西班牙銀行業 垂死掙扎…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瓜達拉哈拉電】 2010.06.16 01:58 pm
從瓜達拉哈拉儲蓄銀行位於12樓的超現代化董事會望出去,可以鳥瞰周遭空蕩蕩的工業區,這幅淒涼的景像是西班牙50 年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寫照。
瓜達拉哈拉儲蓄銀行的分行經理李隆說:「我們12月時把總部從市區遷來這裡,以為本地的房地產會蓬勃發展,沒想到卻是一片衰敗...... 大家都沒有料到危機會這麼嚴重與漫長。」
瓜達拉哈拉銀行的主要客戶是一般家庭與中小企業,對地產開發商的曝險比率高達全部事業的30%。由於貸款業務持續不振,該銀行第一季的純益重挫60%,壞帳比則升到5.28%。目前,目前正準備和塞維亞的太陽銀行合併。
瓜達拉哈拉銀行這類未上市的區域金融機構,約占西班牙金融體系的半數。西班牙房地產市場在歷經十年的景氣之後崩垮,已讓區域銀行業遍體麟傷。然而,這樣的結果多少卻是咎由自取。
房地仲介公司Intermoney Valores的首席經濟學家狄耶斯說:「儲蓄銀行業的最大錯誤,在於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卻仍持續曝露在對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風險之中。」
根據西班牙銀行與儲蓄銀行業的資料,在2007年12月到2010 年3月之間,中小型放貸機構的壞帳飆升了七倍。為了收拾放貸無度的爛攤子,區域控制的儲蓄銀行業現在正進行痛苦的整併,希望今年中以前,能將這類機構的數目從45家縮減到20家左右。
位於瓜達拉哈拉北邊不遠處的瓦德魯茲 (Valdeluz)開發案,是另一個西班牙房地產業盛極而衰的顯著例子。
根據向葉貝斯市政當局提出的原始計畫,該開發案最初打算建造8500戶的住宅,但目前只蓋了約2000戶。整個社區原本還規劃要建七所學校與一處大型的商業中心,但現在卻有如一座鬼城,整個社區登記的居民只有1400人。
【2010/06/16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瓜達拉哈拉電】 2010.06.16 01:58 pm
從瓜達拉哈拉儲蓄銀行位於12樓的超現代化董事會望出去,可以鳥瞰周遭空蕩蕩的工業區,這幅淒涼的景像是西班牙50 年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寫照。
瓜達拉哈拉儲蓄銀行的分行經理李隆說:「我們12月時把總部從市區遷來這裡,以為本地的房地產會蓬勃發展,沒想到卻是一片衰敗...... 大家都沒有料到危機會這麼嚴重與漫長。」
瓜達拉哈拉銀行的主要客戶是一般家庭與中小企業,對地產開發商的曝險比率高達全部事業的30%。由於貸款業務持續不振,該銀行第一季的純益重挫60%,壞帳比則升到5.28%。目前,目前正準備和塞維亞的太陽銀行合併。
瓜達拉哈拉銀行這類未上市的區域金融機構,約占西班牙金融體系的半數。西班牙房地產市場在歷經十年的景氣之後崩垮,已讓區域銀行業遍體麟傷。然而,這樣的結果多少卻是咎由自取。
房地仲介公司Intermoney Valores的首席經濟學家狄耶斯說:「儲蓄銀行業的最大錯誤,在於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卻仍持續曝露在對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風險之中。」
根據西班牙銀行與儲蓄銀行業的資料,在2007年12月到2010 年3月之間,中小型放貸機構的壞帳飆升了七倍。為了收拾放貸無度的爛攤子,區域控制的儲蓄銀行業現在正進行痛苦的整併,希望今年中以前,能將這類機構的數目從45家縮減到20家左右。
位於瓜達拉哈拉北邊不遠處的瓦德魯茲 (Valdeluz)開發案,是另一個西班牙房地產業盛極而衰的顯著例子。
根據向葉貝斯市政當局提出的原始計畫,該開發案最初打算建造8500戶的住宅,但目前只蓋了約2000戶。整個社區原本還規劃要建七所學校與一處大型的商業中心,但現在卻有如一座鬼城,整個社區登記的居民只有1400人。
【2010/06/16 聯合晚報】
加元澳元 可望獲IMF欽點
加元澳元 可望獲IMF欽點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綜合外電】 2010.06.17 09:10 am
受美元與歐元波動劇烈影響,近一年來表現亮眼的加元與澳元魅力大增,不但有望獲俄羅斯納入外匯準備,也可能入選為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SDR)的組成貨幣。
俄羅斯央行第一副總裁烏育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說:「我們正討論將澳元納入外匯準備,這有利也有弊;加元已被納入,但尚未開始運用。」
俄羅斯的外匯存底至本月4日止達到4,582億美元,規模為全球第三大。烏育卡耶夫去年11月指出,俄國外匯準備中,美元占47%,歐元41%,英鎊10%,日圓2%。相較之下,2006年美元占50%,歐元40%,日圓與英鎊合計占10%。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Dmitry Medvedev)去年表示,俄羅斯將減少美元準備比重;在此之前,美元對歐元在兩年半的期間貶值34%。自去年11月25日以來,歐洲債信危機引發市場恐慌,使歐元兌美元匯價貶值22%,並於本月7日跌至四年來新低的1.1877 美元。
加元與澳元近12個月來則表現亮眼,主因是投資人預期全球經濟復甦將推升加拿大與澳洲的原物料需求。加元對美元與歐元分別升值10%與23%;澳元對美元升值8.6%、對歐元更升值21%。
澳元與加元的表現,也使市場開始猜測IMF可能將這兩種貨幣加入SDR的一籃子貨幣中。IMF每五年調整一次貨幣組成,上次宣布調整是在2005年11月;目前美元所占比重為44%,歐元34%,日圓與英鎊各占11%。
根據IMF的規定,人民幣與俄羅斯盧布仍未充分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不能納入SDR計算資產的貨幣基準之列。IMF拒絕評論是否正考慮將任何特定貨幣納入SDR的一籃子貨幣,但IMF的協定條款排除納入其他「自由使用」的貨幣。
倫敦RBC資本市場公司的外匯策略部門全球主管柯爾說:「澳元與加元是重要性日增的全球供需要素,將它們加入一籃子貨幣合乎邏輯;SDR也該如此。」
最重要的是,增加SDR的貨幣種類將強化一種印象,即IMF已注意到中國與其他國家所提出降低美元主宰地位的要求。
【2010/06/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綜合外電】 2010.06.17 09:10 am
受美元與歐元波動劇烈影響,近一年來表現亮眼的加元與澳元魅力大增,不但有望獲俄羅斯納入外匯準備,也可能入選為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SDR)的組成貨幣。
俄羅斯央行第一副總裁烏育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說:「我們正討論將澳元納入外匯準備,這有利也有弊;加元已被納入,但尚未開始運用。」
俄羅斯的外匯存底至本月4日止達到4,582億美元,規模為全球第三大。烏育卡耶夫去年11月指出,俄國外匯準備中,美元占47%,歐元41%,英鎊10%,日圓2%。相較之下,2006年美元占50%,歐元40%,日圓與英鎊合計占10%。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Dmitry Medvedev)去年表示,俄羅斯將減少美元準備比重;在此之前,美元對歐元在兩年半的期間貶值34%。自去年11月25日以來,歐洲債信危機引發市場恐慌,使歐元兌美元匯價貶值22%,並於本月7日跌至四年來新低的1.1877 美元。
加元與澳元近12個月來則表現亮眼,主因是投資人預期全球經濟復甦將推升加拿大與澳洲的原物料需求。加元對美元與歐元分別升值10%與23%;澳元對美元升值8.6%、對歐元更升值21%。
澳元與加元的表現,也使市場開始猜測IMF可能將這兩種貨幣加入SDR的一籃子貨幣中。IMF每五年調整一次貨幣組成,上次宣布調整是在2005年11月;目前美元所占比重為44%,歐元34%,日圓與英鎊各占11%。
根據IMF的規定,人民幣與俄羅斯盧布仍未充分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不能納入SDR計算資產的貨幣基準之列。IMF拒絕評論是否正考慮將任何特定貨幣納入SDR的一籃子貨幣,但IMF的協定條款排除納入其他「自由使用」的貨幣。
倫敦RBC資本市場公司的外匯策略部門全球主管柯爾說:「澳元與加元是重要性日增的全球供需要素,將它們加入一籃子貨幣合乎邏輯;SDR也該如此。」
最重要的是,增加SDR的貨幣種類將強化一種印象,即IMF已注意到中國與其他國家所提出降低美元主宰地位的要求。
【2010/06/17 經濟日報】
我國對外資產總額9957億美元 全球第6
我國對外資產總額9957億美元 全球第6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 2010.06.16 03:36 am
中央銀行昨天公布,至去年底止,我國對外資產總額達到9,95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水準;若與97年底比較,大增1,310億美元,增幅達15.1%。
央行官員解釋,所謂「國際投資部位」,是記載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銀行部門、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對外持有的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存量統計。簡單說,就是一個國家財富的展現。
當一國的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越多,表示民間或政府持有海外的資產越龐大。
以目前在全球投資部位最大的日本為例,至98年底,日本的國際投資部位金額達2兆8,890億美元,足足比全球外匯存底最大國中國多出1兆美元,顯示日本人在全球持有金額最多的資產。
官員表示,98年我國對外資產總額逼近1兆美元,較97年底大幅增加1,310億美元,主要是民間部門對外證券投資(就是一般所謂的資金外流),以及央行持有的準備資產(外匯存底)增加。
央行分析,在經歷2008年全球海嘯後,隨著國際金融市場逐漸趨於穩定,國人透過銀行特定金錢信託投資國外股權證券持續增加,加上全球股價大幅上漲,以致98年底居民(國人)對外股權證券投資餘額大幅增加495億美元,或70.4%。
央行強調,98年底我國對外資產還高於負債,還是全球第6大淨債權國。
央行表示,去年底全球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排名前6大:日本2兆8,890億美元、中國1兆8,220億美元、德國1兆2,722億美元、香港7,438億美元、瑞士6,804億美元、台灣的6,206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擁有的外匯存底雖不及台、港等亞洲國家,但其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卻能擠身全球前三大,顯示德國民間部門在海外擁有極龐大的資產。
【2010/06/16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 2010.06.16 03:36 am
中央銀行昨天公布,至去年底止,我國對外資產總額達到9,95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水準;若與97年底比較,大增1,310億美元,增幅達15.1%。
央行官員解釋,所謂「國際投資部位」,是記載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銀行部門、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對外持有的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存量統計。簡單說,就是一個國家財富的展現。
當一國的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越多,表示民間或政府持有海外的資產越龐大。
以目前在全球投資部位最大的日本為例,至98年底,日本的國際投資部位金額達2兆8,890億美元,足足比全球外匯存底最大國中國多出1兆美元,顯示日本人在全球持有金額最多的資產。
官員表示,98年我國對外資產總額逼近1兆美元,較97年底大幅增加1,310億美元,主要是民間部門對外證券投資(就是一般所謂的資金外流),以及央行持有的準備資產(外匯存底)增加。
央行分析,在經歷2008年全球海嘯後,隨著國際金融市場逐漸趨於穩定,國人透過銀行特定金錢信託投資國外股權證券持續增加,加上全球股價大幅上漲,以致98年底居民(國人)對外股權證券投資餘額大幅增加495億美元,或70.4%。
央行強調,98年底我國對外資產還高於負債,還是全球第6大淨債權國。
央行表示,去年底全球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排名前6大:日本2兆8,890億美元、中國1兆8,220億美元、德國1兆2,722億美元、香港7,438億美元、瑞士6,804億美元、台灣的6,206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擁有的外匯存底雖不及台、港等亞洲國家,但其國際投資部位淨資產卻能擠身全球前三大,顯示德國民間部門在海外擁有極龐大的資產。
【2010/06/16 聯合報】
英國石油將成立200億美元的漏油事故基金
英國石油將成立200億美元的漏油事故基金(WSJ)
2010年6月17日 06:47
英國石油公司(BP PLC, BP)週三稱﹐將至少取消78億美元的派息﹐出售100億美元資產﹐並將至少削減資本支出40億美元﹐以期通過此舉籌建一只規模為200億美元的基金﹐用以在未來3年半時間內支付與墨西哥灣石油洩漏事故相關的賠償﹐並預留出更多資金以備未來支出所需。
英國石油董事長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表示﹐公司對取消和暫停派息表示遺憾﹐但總體而言這是符合公司和股東利益的最佳選擇。
英國石油首席財務長Byron Grote在一個電話會議上表示﹐眼下達成的此項賠償協議使得公司與奧巴馬(Obama)政府建立了更具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英國石油在一份公告中稱﹐公司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分別向代管賠償基金帳戶中支付30億美元和20億美元資金﹐並將在此後每季度支付12.5億美元資金﹐直至200億美元賠償基金額滿為止。
英國石油稱﹐該賠償基金將由一個獨立實體控管﹐基金用於滿足各項合理索賠要求﹐包括支付環境賠償並應對州及地方的賠償要求。該公司稱﹐各項罰金將不包括在該基金內﹐由公司另行支付。
Grote表示﹐公司目前擬剝離的100億美元資產將主要是旗下勘探生產業務中的非戰略資產。該公司目前依然預計﹐從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 DVN)手中收購其在墨西哥灣、巴西、加拿大和阿塞拜疆資產的交易將會在今年底之前結束﹔這筆交易價值近70億美元。
Grote表示﹐公司董事會將在發佈2010財年第四財季業績時考慮在2011財年恢復派息﹐屆時公司形勢將更加明朗﹐而墨西哥灣深海區石油洩漏事故的長期影響也會更加清晰。
他表示﹐英國石油將把槓桿比率目標維持在20%-30%不變。
===========================================
BP Cancels Dividend, Plans Asset Sales to Finance Spill Fund (Bloomberg)
Dividend Savings
The company said in a statement it will cancel the first-quarter dividend, already announced at 14 cents a share in April and due for payment June 21. Dividend payments for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also will be canceled, saving a total of $7.5 billion. The company will review the dividend policy in early 2011, Grote said.
BP generated $27.7 billion in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last year and posted profit of $6 b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BP had $5 billion of cash available, $5.25 billion of credit lines it hadn’t used and another $5.25 billion of stand-by bank facilities, BP said in an investor conference call June 4.
“BP is going to have enough money,” said Peter Hitchens, an analyst at Panmure Gordon & Co. in London. “This is the low point now. We’ve drawn a bottom line, got Obama on side and have phased payments. The market will react favorably.”
===========================================
Tim say:
一如預期地,BP今年的股息應該是泡湯了。
不過當初我是認為BP可以挺過這次的風暴所以部位才繼續留著,現在董事會也開了,美國總統也見了,接下來的美國國會聽證會預料也是被念一頓而已。200億元的賠償準備金也足以展現BP的賠償誠意。
目前看來情勢逐漸明朗,我會開始小部位攤平。
較保守的作法是等八月份減壓井工程完工,原油外洩完全止住之後,再進場攤平。
2010年6月17日 06:47
英國石油公司(BP PLC, BP)週三稱﹐將至少取消78億美元的派息﹐出售100億美元資產﹐並將至少削減資本支出40億美元﹐以期通過此舉籌建一只規模為200億美元的基金﹐用以在未來3年半時間內支付與墨西哥灣石油洩漏事故相關的賠償﹐並預留出更多資金以備未來支出所需。
英國石油董事長思文凱(Carl-Henric Svanberg)表示﹐公司對取消和暫停派息表示遺憾﹐但總體而言這是符合公司和股東利益的最佳選擇。
英國石油首席財務長Byron Grote在一個電話會議上表示﹐眼下達成的此項賠償協議使得公司與奧巴馬(Obama)政府建立了更具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英國石油在一份公告中稱﹐公司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分別向代管賠償基金帳戶中支付30億美元和20億美元資金﹐並將在此後每季度支付12.5億美元資金﹐直至200億美元賠償基金額滿為止。
英國石油稱﹐該賠償基金將由一個獨立實體控管﹐基金用於滿足各項合理索賠要求﹐包括支付環境賠償並應對州及地方的賠償要求。該公司稱﹐各項罰金將不包括在該基金內﹐由公司另行支付。
Grote表示﹐公司目前擬剝離的100億美元資產將主要是旗下勘探生產業務中的非戰略資產。該公司目前依然預計﹐從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Co., DVN)手中收購其在墨西哥灣、巴西、加拿大和阿塞拜疆資產的交易將會在今年底之前結束﹔這筆交易價值近70億美元。
Grote表示﹐公司董事會將在發佈2010財年第四財季業績時考慮在2011財年恢復派息﹐屆時公司形勢將更加明朗﹐而墨西哥灣深海區石油洩漏事故的長期影響也會更加清晰。
他表示﹐英國石油將把槓桿比率目標維持在20%-30%不變。
===========================================
BP Cancels Dividend, Plans Asset Sales to Finance Spill Fund (Bloomberg)
Dividend Savings
The company said in a statement it will cancel the first-quarter dividend, already announced at 14 cents a share in April and due for payment June 21. Dividend payments for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also will be canceled, saving a total of $7.5 billion. The company will review the dividend policy in early 2011, Grote said.
BP generated $27.7 billion in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last year and posted profit of $6 b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BP had $5 billion of cash available, $5.25 billion of credit lines it hadn’t used and another $5.25 billion of stand-by bank facilities, BP said in an investor conference call June 4.
“BP is going to have enough money,” said Peter Hitchens, an analyst at Panmure Gordon & Co. in London. “This is the low point now. We’ve drawn a bottom line, got Obama on side and have phased payments. The market will react favorably.”
===========================================
Tim say:
一如預期地,BP今年的股息應該是泡湯了。
不過當初我是認為BP可以挺過這次的風暴所以部位才繼續留著,現在董事會也開了,美國總統也見了,接下來的美國國會聽證會預料也是被念一頓而已。200億元的賠償準備金也足以展現BP的賠償誠意。
目前看來情勢逐漸明朗,我會開始小部位攤平。
較保守的作法是等八月份減壓井工程完工,原油外洩完全止住之後,再進場攤平。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穆迪下調希臘政府債券評級至垃圾級
穆迪下調希臘政府債券評級至垃圾級
2010年06月15日07:16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週一將希臘政府債券評級下調至垃圾級。
該公司將希臘政府債券評級下調四檔﹐從A3下調至Ba1﹐反映了對該國中期信用基本面的看法。
這一評級下調行動為穆迪始於2010年4月22日的降級評估過程划上了句號。穆迪還將希臘的短期發行人評級從優級-1 (Prime-1)下調至非優級(Not-Prime)。希臘的債券和銀行存款評級國別上限未受影響﹐仍為Aaa(與歐元區評級一致)。上述所有評級前景均為穩定。
穆迪副總裁兼主權風險團隊資深分析師Sarah Carlson表示﹐公司在對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救助方案的益處及風險進行分析後將希臘的政府債券評級下調Ba1。
2010年06月15日07:16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週一將希臘政府債券評級下調至垃圾級。
該公司將希臘政府債券評級下調四檔﹐從A3下調至Ba1﹐反映了對該國中期信用基本面的看法。
這一評級下調行動為穆迪始於2010年4月22日的降級評估過程划上了句號。穆迪還將希臘的短期發行人評級從優級-1 (Prime-1)下調至非優級(Not-Prime)。希臘的債券和銀行存款評級國別上限未受影響﹐仍為Aaa(與歐元區評級一致)。上述所有評級前景均為穩定。
穆迪副總裁兼主權風險團隊資深分析師Sarah Carlson表示﹐公司在對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救助方案的益處及風險進行分析後將希臘的政府債券評級下調Ba1。
名家觀點/沒必要把石化業趕出台灣
名家觀點/沒必要把石化業趕出台灣
【經濟日報╱林建山】 2010.06.15 03:33 am
兩岸北京商談就ECFA架構協議文本達成共識,早收清單比例是5比2,汽車被排除,紡織、石化及機械則待再折衝。但據了解,最具產業關聯效應的石化業,已初步被打六折。對台灣而言,外銷中國市場最大宗的五大泛用塑膠及四大化纖原料石化產品,確定不會得到更多「讓利」,無異是對台灣石化產業的一次重大排擠與打擊。
更直接地講,這樣的初步結果,頗有讓石化產業在台灣「無法活下去」的意味,不啻也是兩岸產業經濟戰爭的一個新局面。
其實,石化產業在台灣,多年以前就一直面對一個十分困窘的難局。自從80年代電子資訊高科技產業崛起並成為經濟發展主流之後,政界、學界及社會民粹就已經廣泛倡言:石化產業是高耗能、高汙染的夕陽產業,不應繼續留在台灣發展。
高耗能、高汙染的「原罪」、「印象」,使得台灣的石化產業早就在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名單中被除名,自90年代以來,幾乎再也沒什麼特殊獎勵措施。地方政府方面,更是動輒就看到聚眾驅趕或抗阻石化產業駐留與投資。
例如中部彰雲地區總投資額4,000億元的指標投資案「國光石化園區」,歷經四年六個月以上的環評程序纏絆,加上「白海豚生態廊道」300億元等的外加300項新增要求,弄得民間股東喪氣;但與國光石化案同時起步、在新加坡設廠的歐美大廠殼牌與艾克森美孚案,今年5月就已經正式營運供銷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政府似乎應該冷靜慎重地思考:石化產業是不是應該從台灣經濟結構中切除?這是政府施政上一個關鍵的經濟政策課題。
儘管石化產業在國內愈來愈得不到政府、學研菁英與社會的青睞,但在高度重視生態與公民生活福祉的國際先進社會,石化產業迄今仍然扮演關鍵部門角色。石化產業的總產值占全球GDP的1.8%,其生產布局有34%在西歐、25%在美國、10%在日本,全球最大的石化廠座落在世界金融服務中心的比利時,而全球最強調環保的荷蘭,仍然以石化產業作為該國第二大出口產業。
從當前全球產業經濟與長期發展戰略變遷來看,石化產業都不應該也不可能從產業結構或世界經濟體系中退場。但在台灣,所有主流產業評價,都轉向「去」石化產業或「空」石化產業。當此之際,竟又碰上中國大陸利用ECFA的讓利策略槓桿,加速使石化產業在台灣「失去活下去的條件」。衹要此策奏效,很自然就可以把整個台灣石化業連根拔起,全盤移植到福建泉州石化專區或廣東佛山石化園區。針對這樣的產業經濟戰爭陽謀,主政當局尤其要明察。
誠摯建議決策當局,未來整個國家的對外實力,仍然要大大倚賴堅實的產業經濟,軟體經濟須有足量的硬體經濟、尤其是基礎產業經濟的支撐,面對台灣長期骨幹產業的未來,應有長程提高產業層次的思維,當下尤其要用高規格的製程標準與科技創新為規範,協助台灣石化業的升級與綠色營運,讓石化產業能夠與先進經濟社會齊肩平行,保有更高的產業吸引力與國家競爭力,接上永續發展的軌道,才是馬政府經濟施政的當急要務。此時此刻,真的沒有驅趕石化產業出境的理由。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0/06/15 經濟日報】
========================================
Tim say:
面對來自台灣本土的推力與對岸政府的吸力,台灣石化業者如何自處?
對岸的石化業在國際大廠的加持之下,已發展出完整之產業鏈了,是否還會需要台灣業者?
屆時,台灣業者恐將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
【經濟日報╱林建山】 2010.06.15 03:33 am
兩岸北京商談就ECFA架構協議文本達成共識,早收清單比例是5比2,汽車被排除,紡織、石化及機械則待再折衝。但據了解,最具產業關聯效應的石化業,已初步被打六折。對台灣而言,外銷中國市場最大宗的五大泛用塑膠及四大化纖原料石化產品,確定不會得到更多「讓利」,無異是對台灣石化產業的一次重大排擠與打擊。
更直接地講,這樣的初步結果,頗有讓石化產業在台灣「無法活下去」的意味,不啻也是兩岸產業經濟戰爭的一個新局面。
其實,石化產業在台灣,多年以前就一直面對一個十分困窘的難局。自從80年代電子資訊高科技產業崛起並成為經濟發展主流之後,政界、學界及社會民粹就已經廣泛倡言:石化產業是高耗能、高汙染的夕陽產業,不應繼續留在台灣發展。
高耗能、高汙染的「原罪」、「印象」,使得台灣的石化產業早就在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名單中被除名,自90年代以來,幾乎再也沒什麼特殊獎勵措施。地方政府方面,更是動輒就看到聚眾驅趕或抗阻石化產業駐留與投資。
例如中部彰雲地區總投資額4,000億元的指標投資案「國光石化園區」,歷經四年六個月以上的環評程序纏絆,加上「白海豚生態廊道」300億元等的外加300項新增要求,弄得民間股東喪氣;但與國光石化案同時起步、在新加坡設廠的歐美大廠殼牌與艾克森美孚案,今年5月就已經正式營運供銷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政府似乎應該冷靜慎重地思考:石化產業是不是應該從台灣經濟結構中切除?這是政府施政上一個關鍵的經濟政策課題。
儘管石化產業在國內愈來愈得不到政府、學研菁英與社會的青睞,但在高度重視生態與公民生活福祉的國際先進社會,石化產業迄今仍然扮演關鍵部門角色。石化產業的總產值占全球GDP的1.8%,其生產布局有34%在西歐、25%在美國、10%在日本,全球最大的石化廠座落在世界金融服務中心的比利時,而全球最強調環保的荷蘭,仍然以石化產業作為該國第二大出口產業。
從當前全球產業經濟與長期發展戰略變遷來看,石化產業都不應該也不可能從產業結構或世界經濟體系中退場。但在台灣,所有主流產業評價,都轉向「去」石化產業或「空」石化產業。當此之際,竟又碰上中國大陸利用ECFA的讓利策略槓桿,加速使石化產業在台灣「失去活下去的條件」。衹要此策奏效,很自然就可以把整個台灣石化業連根拔起,全盤移植到福建泉州石化專區或廣東佛山石化園區。針對這樣的產業經濟戰爭陽謀,主政當局尤其要明察。
誠摯建議決策當局,未來整個國家的對外實力,仍然要大大倚賴堅實的產業經濟,軟體經濟須有足量的硬體經濟、尤其是基礎產業經濟的支撐,面對台灣長期骨幹產業的未來,應有長程提高產業層次的思維,當下尤其要用高規格的製程標準與科技創新為規範,協助台灣石化業的升級與綠色營運,讓石化產業能夠與先進經濟社會齊肩平行,保有更高的產業吸引力與國家競爭力,接上永續發展的軌道,才是馬政府經濟施政的當急要務。此時此刻,真的沒有驅趕石化產業出境的理由。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0/06/15 經濟日報】
========================================
Tim say:
面對來自台灣本土的推力與對岸政府的吸力,台灣石化業者如何自處?
對岸的石化業在國際大廠的加持之下,已發展出完整之產業鏈了,是否還會需要台灣業者?
屆時,台灣業者恐將面臨進退失據的窘境。
渣打展望全球經濟 「台Q2成長動能趨緩」
渣打展望全球經濟 「台Q2成長動能趨緩」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2010.06.15 03:33 am
渣打銀行今召開「2010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展望」記者會,相較於花旗和瑞士銀行紛紛調升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GDP),渣打銀行於4月間將GDP預測從4%上修至5.9%後,今並未再上修。渣打銀行東半球研究總監暨亞洲區總經濟師關家明指出,雖然第二季成長動能將會趨緩,但對目前經濟穩定復甦仍保持樂觀。此外,他認為央行6月份仍會維持1.25%的利率水準。
關家明表示,雖然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在第一季的表現優於預期,但從各項領先指標以及外銷接單等數據,特別是對美歐等地的出口看來,第二季成長動能將會趨緩。他強調,台灣的經濟成長在歷經第一季的高峰後,在美歐接單趨緩的情況下將會逐漸停滯,但不論公共或是私人投資等內需都已逐漸恢復之下,經濟成長率在下半年應還是有不錯表現。
關家明指出,由於海外投資者看好台灣和中國大陸可望在近期內簽訂ECFA的利多消息,促使台股在過去兩個月出現反彈。但他認為,對於下半年的經濟發展將不會有立即的影響,原因是雙邊關稅降低、服務業早期市場准入等優惠並不會立刻實現,最快也得等到明年初,然而簽署此類貿易協定對市場來說,仍會是一劑強心針,原因是其創造出大量的雙邊貿易、投資和資本流動的機會,都會吸引許多潛在投資
另外,第一季的成長數據顯示反彈主要來自出口以及庫存,在勞動市場方面,雖然已逐漸恢復但力道較慢,失業率則仍在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2010/06/14 聯合晚報】
============================================
Tim say:
「ECFA的利多不會馬上實現,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初 」,我認為相當中肯。
在MOU被騙一次之後,投資人還會在ECFA上跌倒嗎?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2010.06.15 03:33 am
渣打銀行今召開「2010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展望」記者會,相較於花旗和瑞士銀行紛紛調升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GDP),渣打銀行於4月間將GDP預測從4%上修至5.9%後,今並未再上修。渣打銀行東半球研究總監暨亞洲區總經濟師關家明指出,雖然第二季成長動能將會趨緩,但對目前經濟穩定復甦仍保持樂觀。此外,他認為央行6月份仍會維持1.25%的利率水準。
關家明表示,雖然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在第一季的表現優於預期,但從各項領先指標以及外銷接單等數據,特別是對美歐等地的出口看來,第二季成長動能將會趨緩。他強調,台灣的經濟成長在歷經第一季的高峰後,在美歐接單趨緩的情況下將會逐漸停滯,但不論公共或是私人投資等內需都已逐漸恢復之下,經濟成長率在下半年應還是有不錯表現。
關家明指出,由於海外投資者看好台灣和中國大陸可望在近期內簽訂ECFA的利多消息,促使台股在過去兩個月出現反彈。但他認為,對於下半年的經濟發展將不會有立即的影響,原因是雙邊關稅降低、服務業早期市場准入等優惠並不會立刻實現,最快也得等到明年初,然而簽署此類貿易協定對市場來說,仍會是一劑強心針,原因是其創造出大量的雙邊貿易、投資和資本流動的機會,都會吸引許多潛在投資
另外,第一季的成長數據顯示反彈主要來自出口以及庫存,在勞動市場方面,雖然已逐漸恢復但力道較慢,失業率則仍在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2010/06/14 聯合晚報】
============================================
Tim say:
「ECFA的利多不會馬上實現,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初 」,我認為相當中肯。
在MOU被騙一次之後,投資人還會在ECFA上跌倒嗎?
台綜院:GDP5.88% 失業率5.2%
台綜院:GDP5.88% 失業率5.2%
【台灣醒報╱記者李彥穎/台北報導】 2010.06.14 06:10 pm
台灣經濟已復甦?台灣綜合研究院今天特別開會展望台灣下半年經濟。台綜院院長吳再益表示,目前台灣經濟雖已明顯改善,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GDP)更創下13.27%歷史新高,但因受到歐洲債信危機衝擊,影響台灣下半年出口表現,因此台綜院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5.88%,失業率也仍難降到吳揆保證的5%以下。
吳再益表示,台灣今年經濟明顯轉佳,在民間投資方面,隨著國際經貿大環境好轉,使得投資動能增強,且在產創條例和ECFA持續進展帶動下,預估實質民間投資將比去年大增53.13個百分點,達到17.37的成長率。
外需方面,由於受惠中國大陸等經濟體的高度需求,使我國外銷訂單持續增加,即使下半年可能因為中國大陸的緊縮政策及不穩定的歐洲情勢所影響,但今年我國實質商品及勞務輸出的年增率,仍可望從去年的-9.11%大幅躍升為16.77%。
此外,由於今年景氣復甦明顯、股市揚升,帶動民眾消費信心增強,同時,由於外需熱絡,企業積極製造貨品存量,加上政府實施的短期促進就業措施奏效,使勞動市場開始回穩,也為民消消費增加動能,因此預估今年實質民間消費將成長1.97%,比去年小幅增長0.6%。
不過,吳再益表示,由於歐美國家尚未自衰退中站穩腳跟,就面臨新一波的債信危機,恐怕使歐元區陷入經濟萎縮,連帶影響台灣下半年出口表現。雖然今年的民間投資和去年相比,將有約17%的成長,但離正常的水準還短缺約3至4千億新台幣,因此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只有5.88%,無法達到主計處預期的6.14%。
此外,他也說,由於經濟成長率無法馬上轉為實質勞動職缺,雖然政府已有不少促進就業措施,但由於去年失業率實在太高,因此今年之內,失業率恐怕仍將達到5.2%,無法降至吳揆宣示的5%以下。
【2010/06/14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彥穎/台北報導】 2010.06.14 06:10 pm
台灣經濟已復甦?台灣綜合研究院今天特別開會展望台灣下半年經濟。台綜院院長吳再益表示,目前台灣經濟雖已明顯改善,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GDP)更創下13.27%歷史新高,但因受到歐洲債信危機衝擊,影響台灣下半年出口表現,因此台綜院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5.88%,失業率也仍難降到吳揆保證的5%以下。
吳再益表示,台灣今年經濟明顯轉佳,在民間投資方面,隨著國際經貿大環境好轉,使得投資動能增強,且在產創條例和ECFA持續進展帶動下,預估實質民間投資將比去年大增53.13個百分點,達到17.37的成長率。
外需方面,由於受惠中國大陸等經濟體的高度需求,使我國外銷訂單持續增加,即使下半年可能因為中國大陸的緊縮政策及不穩定的歐洲情勢所影響,但今年我國實質商品及勞務輸出的年增率,仍可望從去年的-9.11%大幅躍升為16.77%。
此外,由於今年景氣復甦明顯、股市揚升,帶動民眾消費信心增強,同時,由於外需熱絡,企業積極製造貨品存量,加上政府實施的短期促進就業措施奏效,使勞動市場開始回穩,也為民消消費增加動能,因此預估今年實質民間消費將成長1.97%,比去年小幅增長0.6%。
不過,吳再益表示,由於歐美國家尚未自衰退中站穩腳跟,就面臨新一波的債信危機,恐怕使歐元區陷入經濟萎縮,連帶影響台灣下半年出口表現。雖然今年的民間投資和去年相比,將有約17%的成長,但離正常的水準還短缺約3至4千億新台幣,因此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只有5.88%,無法達到主計處預期的6.14%。
此外,他也說,由於經濟成長率無法馬上轉為實質勞動職缺,雖然政府已有不少促進就業措施,但由於去年失業率實在太高,因此今年之內,失業率恐怕仍將達到5.2%,無法降至吳揆宣示的5%以下。
【2010/06/14 台灣醒報】
超級油輪運費 飆漲43%
超級油輪運費 飆漲43%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彭博資訊十四日電】 2010.06.15 04:00 am
受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激增影響,今年超級油輪的費率可能上漲43%至兩年來新高。
根據海關資料與航程計算,今年4月中國石油進口大幅攀升31%,超級油輪的往返哩程數約113萬哩,較去年同期多出28.4萬哩。Fearnley Fonds ASA駐奧斯陸航運分析師Rikard Vabo預測,今年12月前的每日運費可能高達10萬美元,比11日的運費價格7萬美元高出43%。
為取得石油,中國不惜長途跋涉,今年自安哥拉進口的石油比自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的多。路途較長加上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今年的石油消耗將創新高,正逐漸推升油輪需求。不過,經紀商交易的遠期合約顯示,第三季與第四季的運費平均各為4萬4,944美元與4萬5,466美元。
倫敦船舶經紀商Galbraith董事長佛爾(Charlie Fowle)說:「除中東產油國外,中國也強化與安哥拉及委內瑞拉等國的關係,意味著船運市場的供給日漸吃緊。」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原物料消費國,引發全球爭購原物料的風潮。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4月曾表示,中國將放款200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開採原油。中國石油在幾內亞與蘇丹等29個非洲國家都設有據點。
根據distances.com網站資料,從安哥拉至中國的航程超過3日,從沙烏地阿拉伯至中國約21日,從委內瑞拉至中國將近40日。
運送原油的來回日程增加,使油輪供不應求,也加快新油輪的交貨速度。船舶仲介公司Clarkson指出,去年共54艘超級油輪加入營運,創1976年以來最高紀錄,而今年還將增加79艘超級油輪。
中國的需求增加並非運費增加的唯一原因。英國石油的墨西哥灣鑽油平台爆炸,引發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使環保意識高漲,可能加速淘汰單體油輪(single-hulled tanker)。
【2010/06/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彭博資訊十四日電】 2010.06.15 04:00 am
受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激增影響,今年超級油輪的費率可能上漲43%至兩年來新高。
根據海關資料與航程計算,今年4月中國石油進口大幅攀升31%,超級油輪的往返哩程數約113萬哩,較去年同期多出28.4萬哩。Fearnley Fonds ASA駐奧斯陸航運分析師Rikard Vabo預測,今年12月前的每日運費可能高達10萬美元,比11日的運費價格7萬美元高出43%。
為取得石油,中國不惜長途跋涉,今年自安哥拉進口的石油比自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的多。路途較長加上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今年的石油消耗將創新高,正逐漸推升油輪需求。不過,經紀商交易的遠期合約顯示,第三季與第四季的運費平均各為4萬4,944美元與4萬5,466美元。
倫敦船舶經紀商Galbraith董事長佛爾(Charlie Fowle)說:「除中東產油國外,中國也強化與安哥拉及委內瑞拉等國的關係,意味著船運市場的供給日漸吃緊。」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原物料消費國,引發全球爭購原物料的風潮。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4月曾表示,中國將放款200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開採原油。中國石油在幾內亞與蘇丹等29個非洲國家都設有據點。
根據distances.com網站資料,從安哥拉至中國的航程超過3日,從沙烏地阿拉伯至中國約21日,從委內瑞拉至中國將近40日。
運送原油的來回日程增加,使油輪供不應求,也加快新油輪的交貨速度。船舶仲介公司Clarkson指出,去年共54艘超級油輪加入營運,創1976年以來最高紀錄,而今年還將增加79艘超級油輪。
中國的需求增加並非運費增加的唯一原因。英國石油的墨西哥灣鑽油平台爆炸,引發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使環保意識高漲,可能加速淘汰單體油輪(single-hulled tanker)。
【2010/06/15 經濟日報】
意外! 印度通膨率飆破10%
意外! 印度通膨率飆破10%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15 04:00 am
印度5月通貨膨脹率超乎意料攀至兩位數,反映食物價格居高不下、且非食物商品的價格上揚,強化了市場對該國央行即將緊縮貨幣政策的預期心理。
印度5月基準躉售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月大幅攀升10.16%,漲幅遠大於4月的9.59%和經濟學家先前預測的9.6%。5月棉紡織品價格比去年同月飆漲20.68%,鋼鐵價格則挺升19.98%,而受纖維價格勁揚16.11%影響,5月非食物商品價格也大漲18.6%。
印度政府並上修3月通膨率至11.04%,高於原先暫定的9.9%,顯示雖然聯邦政府和印度央行已努力控制通膨,但通膨壓力依然沈重。
最新通膨數據導致印度公債價格走跌,票面利率7.8%、2020年到期的指標公債價格由101.32印度盧比跌至101.1盧比。野村證券經濟學家瓦瑪說:「物價壓力全面浮現,非食物商品的壓力似乎更大。」
許多經濟學家現在相信,印度央行可能在預定7月舉行的貨幣決策會議之前升息,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由於歐債危機使印度經濟存在不確定性、加上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緊縮,印度央行可能不急於升息。
Baroda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次爾說,5月通膨數字飆高和3月數字大幅上修,使央行有必要立即調升兩項主要放款利率附買回利率和附賣回利率各1碼。他說:「最新數據凸顯政府為控制通膨所採取的措施都無效。央行必須採取大刀闊斧的行動,否則中期經濟成長前景堪憂。」
糧食價格高漲是推升印度通膨的禍首。分析師原本預期,冬季作物會從4月開始紓解糧食供應吃緊情況,糧食價格可望隨之下滑,但現在價格壓力已蔓延至非糧食商品,導致通膨未如預期降溫。
經濟學家正密切觀察6到9月的印度雨季,因降雨有助提高農產量並降低糧食價格。今年預料會有正常水準的降雨量,對灌溉設施不發達且極度仰賴降雨的印度農業是好兆頭。
印度央行副總裁勾卡恩上周曾表示,雖然歐債問題可能拖慢全球經濟復甦腳步,但該行還是維持溫和的緊縮貨幣政策立場。印度央行今年來已調升附買回利率和附賣回利率各2碼,收回了4,850億盧比的流動性。
【2010/06/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15 04:00 am
印度5月通貨膨脹率超乎意料攀至兩位數,反映食物價格居高不下、且非食物商品的價格上揚,強化了市場對該國央行即將緊縮貨幣政策的預期心理。
印度5月基準躉售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月大幅攀升10.16%,漲幅遠大於4月的9.59%和經濟學家先前預測的9.6%。5月棉紡織品價格比去年同月飆漲20.68%,鋼鐵價格則挺升19.98%,而受纖維價格勁揚16.11%影響,5月非食物商品價格也大漲18.6%。
印度政府並上修3月通膨率至11.04%,高於原先暫定的9.9%,顯示雖然聯邦政府和印度央行已努力控制通膨,但通膨壓力依然沈重。
最新通膨數據導致印度公債價格走跌,票面利率7.8%、2020年到期的指標公債價格由101.32印度盧比跌至101.1盧比。野村證券經濟學家瓦瑪說:「物價壓力全面浮現,非食物商品的壓力似乎更大。」
許多經濟學家現在相信,印度央行可能在預定7月舉行的貨幣決策會議之前升息,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由於歐債危機使印度經濟存在不確定性、加上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緊縮,印度央行可能不急於升息。
Baroda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次爾說,5月通膨數字飆高和3月數字大幅上修,使央行有必要立即調升兩項主要放款利率附買回利率和附賣回利率各1碼。他說:「最新數據凸顯政府為控制通膨所採取的措施都無效。央行必須採取大刀闊斧的行動,否則中期經濟成長前景堪憂。」
糧食價格高漲是推升印度通膨的禍首。分析師原本預期,冬季作物會從4月開始紓解糧食供應吃緊情況,糧食價格可望隨之下滑,但現在價格壓力已蔓延至非糧食商品,導致通膨未如預期降溫。
經濟學家正密切觀察6到9月的印度雨季,因降雨有助提高農產量並降低糧食價格。今年預料會有正常水準的降雨量,對灌溉設施不發達且極度仰賴降雨的印度農業是好兆頭。
印度央行副總裁勾卡恩上周曾表示,雖然歐債問題可能拖慢全球經濟復甦腳步,但該行還是維持溫和的緊縮貨幣政策立場。印度央行今年來已調升附買回利率和附賣回利率各2碼,收回了4,850億盧比的流動性。
【2010/06/15 經濟日報】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已開發國家 陷通縮危機
已開發國家 陷通縮危機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12 02:25 am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歐洲財政危機延燒數周並導致金融市場劇烈震盪以後,已開發國家開始籠罩在消費者物價持續下滑的通縮陰影裡,尤以被迫推行撙節方案的歐洲國家最為顯著。
在穩健的經濟復甦訊號尚未浮現以前,歐洲國家削減政府支出和徵稅的作法恐將影響經濟成長,甚至造成消費者物價普遍下滑,引發通縮。
如此一來,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將更難以清償債務,因為債務總額沒變,所得卻不斷減少。
更讓官員憂心的是,通縮很難停止。尤其在美國等地基準利率仍趨近於零的情況下,決策者難以利用傳統的降息來帶動經濟成長,並擊退通縮。
以正處於通縮並推行撙節方案的愛爾蘭為例,5月消費者物價較一年前下滑1.1%,儘管減幅已較前幾個月放緩。
至於在通縮還不成威脅的美國,經濟學家已經警告,如果經濟復甦停滯,通縮風險將大為提高。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4月初下滑近4%至約3.3%,由於殖利率與通膨疑慮成正向走勢,這個數據不啻是個警訊。此外,即使近來公債殖利率趨穩,全球最大債券基金業者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仍選擇轉進較安全的避險工具。
過去十年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多半都在憂心通縮,美國聯準會(Fed)長期推行低利率政策,就是希望能避免通縮,但目前只有日本真正陷入通縮的惡性環。
反觀新興國家,目前正積極抑制因經濟過熱攀升的通膨壓力。
金融海嘯期間,美國政府緊急為金融體系注資近1兆美元,這理論上會引發通膨,但銀行放款緊縮與經濟疲軟不振抑制了通澎滋長。
過去數周來,聯準會多項措施都在重申,此刻的威脅來自於通膨、而非通縮。但數據顯示,美國的通膨還很溫和,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2%,核心CPI的年增率更僅0.9%,是1966年以來最小增幅。
前聯準會經濟學家、目前掌管華府Macroeconomic顧問公司的沙克(Brian Sack)警告,美國官員應該除了關心物價攀升,也要同時關切物價下滑過快的風險。
【2010/06/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12 02:25 am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歐洲財政危機延燒數周並導致金融市場劇烈震盪以後,已開發國家開始籠罩在消費者物價持續下滑的通縮陰影裡,尤以被迫推行撙節方案的歐洲國家最為顯著。
在穩健的經濟復甦訊號尚未浮現以前,歐洲國家削減政府支出和徵稅的作法恐將影響經濟成長,甚至造成消費者物價普遍下滑,引發通縮。
如此一來,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將更難以清償債務,因為債務總額沒變,所得卻不斷減少。
更讓官員憂心的是,通縮很難停止。尤其在美國等地基準利率仍趨近於零的情況下,決策者難以利用傳統的降息來帶動經濟成長,並擊退通縮。
以正處於通縮並推行撙節方案的愛爾蘭為例,5月消費者物價較一年前下滑1.1%,儘管減幅已較前幾個月放緩。
至於在通縮還不成威脅的美國,經濟學家已經警告,如果經濟復甦停滯,通縮風險將大為提高。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4月初下滑近4%至約3.3%,由於殖利率與通膨疑慮成正向走勢,這個數據不啻是個警訊。此外,即使近來公債殖利率趨穩,全球最大債券基金業者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仍選擇轉進較安全的避險工具。
過去十年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多半都在憂心通縮,美國聯準會(Fed)長期推行低利率政策,就是希望能避免通縮,但目前只有日本真正陷入通縮的惡性環。
反觀新興國家,目前正積極抑制因經濟過熱攀升的通膨壓力。
金融海嘯期間,美國政府緊急為金融體系注資近1兆美元,這理論上會引發通膨,但銀行放款緊縮與經濟疲軟不振抑制了通澎滋長。
過去數周來,聯準會多項措施都在重申,此刻的威脅來自於通膨、而非通縮。但數據顯示,美國的通膨還很溫和,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2%,核心CPI的年增率更僅0.9%,是1966年以來最小增幅。
前聯準會經濟學家、目前掌管華府Macroeconomic顧問公司的沙克(Brian Sack)警告,美國官員應該除了關心物價攀升,也要同時關切物價下滑過快的風險。
【2010/06/12 經濟日報】
南韓穩定匯率 加強資本管制
南韓穩定匯率 加強資本管制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14 03:42 am
南韓政府13日宣布新外匯管制措施,將限制本國和外商銀行持有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部位,希望降低資金流動與韓元匯率的波動,以免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情況重演,衝擊南韓經濟。
南韓政府與央行在聯合聲明稿中表示,外商銀行分行必須把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部位從股本的300%降至250%,本國銀行則需降至50%。出口商的交易額上限,從實際資產的125%降到100%。
南韓並非最先加強管制資本的開發中國家,台灣、巴西、哥倫比亞和俄國都已經祭出相關措施,限制本國貨幣的波動。近兩個半月來,韓元兌美元匯率已貶逾9%,貶幅是其他亞洲交易量前十大貨幣的兩倍。
新措施預訂下個月中旬起實施,寬限期為三個月。如果因現有交易導致持有部位超出新法規定的上限,這些交易最多可以保留兩年。
除上述限制外,南韓還將加強管制銀行外幣貸款,目前銀行的外幣貸款只能用於支付原物料、外國直接投資以及還債,但也有用來支付國內購買的例外。新法上路後只能用於海外用途。
當局還將強化監控資本流動,本地銀行需每日檢查外匯流動性狀況,每個月呈報主管機關。外商銀行也需像南韓同業,自行設立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
自上周南韓官員預告要實施外匯管制措施後,韓元兌美元已跌3.6%至1,246韓元兌1美元。
香港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資深策略師法蘭斯‧張(音譯)認為,南韓政府擔心韓元遠期外匯的投資過多帶來波動,增加國內銀行的短期債務。
13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和兩年前的全球金融風暴期間,資金大量撤離南韓,轉進美元等投資人視為較「安全」的資產,導致韓元暴跌,重挫當地銀行和企業償還外債的能力。
南韓政府和央行在聲明中強調,新措施並非要控制韓元走向,而是要減少系統性風險,發揮安全網的作用,以避免危機。
萬一這些措施造成集體恐慌行為,衝擊韓元匯率,政府會採取適當行動。如果流動性突然惡化,政府承諾會供應外匯。
香港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韓國經濟學家劉鑾雄認為,如果南韓政府成功限制波動,對更廣泛的經濟或許比較好。
但政府管不到境外交易,投資人依然可以繼續放空韓元。當局想減少波動的做法,其實效果有限。
【2010/06/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14 03:42 am
南韓政府13日宣布新外匯管制措施,將限制本國和外商銀行持有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部位,希望降低資金流動與韓元匯率的波動,以免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情況重演,衝擊南韓經濟。
南韓政府與央行在聯合聲明稿中表示,外商銀行分行必須把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部位從股本的300%降至250%,本國銀行則需降至50%。出口商的交易額上限,從實際資產的125%降到100%。
南韓並非最先加強管制資本的開發中國家,台灣、巴西、哥倫比亞和俄國都已經祭出相關措施,限制本國貨幣的波動。近兩個半月來,韓元兌美元匯率已貶逾9%,貶幅是其他亞洲交易量前十大貨幣的兩倍。
新措施預訂下個月中旬起實施,寬限期為三個月。如果因現有交易導致持有部位超出新法規定的上限,這些交易最多可以保留兩年。
除上述限制外,南韓還將加強管制銀行外幣貸款,目前銀行的外幣貸款只能用於支付原物料、外國直接投資以及還債,但也有用來支付國內購買的例外。新法上路後只能用於海外用途。
當局還將強化監控資本流動,本地銀行需每日檢查外匯流動性狀況,每個月呈報主管機關。外商銀行也需像南韓同業,自行設立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
自上周南韓官員預告要實施外匯管制措施後,韓元兌美元已跌3.6%至1,246韓元兌1美元。
香港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資深策略師法蘭斯‧張(音譯)認為,南韓政府擔心韓元遠期外匯的投資過多帶來波動,增加國內銀行的短期債務。
13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和兩年前的全球金融風暴期間,資金大量撤離南韓,轉進美元等投資人視為較「安全」的資產,導致韓元暴跌,重挫當地銀行和企業償還外債的能力。
南韓政府和央行在聲明中強調,新措施並非要控制韓元走向,而是要減少系統性風險,發揮安全網的作用,以避免危機。
萬一這些措施造成集體恐慌行為,衝擊韓元匯率,政府會採取適當行動。如果流動性突然惡化,政府承諾會供應外匯。
香港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韓國經濟學家劉鑾雄認為,如果南韓政府成功限制波動,對更廣泛的經濟或許比較好。
但政府管不到境外交易,投資人依然可以繼續放空韓元。當局想減少波動的做法,其實效果有限。
【2010/06/14 經濟日報】
南韓降低匯市波動 效果有限
南韓降低匯市波動 效果有限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 2010.06.14 03:42 am
南韓政府一如預期祭出抑制外匯市場波動的最新措施,但分析師認為,限制遠期外匯部位或有助限制短期外債的部位,但在降低波動方面的效果則有限。
由於南韓官員上周已預告「很快」就會推出管制資本流動的措施,因此市場對13日公布新措施的舉動並未太意外。
但是當局擔心若全面管制資本,將違背其開放外國投資的承諾,有礙其成為金融中心的夢想,所以僅限制外匯遠期交易,這點也不令市場感到意外。
外界並不看好首爾當局的做法。銀行界人士指出,限制外匯遠期部位或許能限制短期債務的數量,但對主管單位希望減少波動性的效果卻不大。
投資人大可移往境外市場進行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交易,而這些交易的結果勢必牽動國內的價格,所以海外市場的波動仍會影響到國內市場。
外匯交易商表示,南韓自去年11月公布限制投機性外匯交易等降低匯價波動風險的新措施後,企業就已減少外匯遠期交易。
韓元是亞洲交易最活絡的貨幣之一,但這也代表韓元跟其他大型出口經濟體的貨幣一樣,暴露在巨幅震盪的風險下。但南韓的短期外幣債務水準高達外匯存底的60%,是台灣的三倍,因此很難應付市場信心崩盤造成突如其來的震盪。
南韓政府積極管制外匯還有一個心理因素。許多官員對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餘悸猶存。當時熱錢一夕間從蜂擁而入變成急速撤出南韓,重創南韓經濟。
(取材自路透)
【2010/06/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 2010.06.14 03:42 am
南韓政府一如預期祭出抑制外匯市場波動的最新措施,但分析師認為,限制遠期外匯部位或有助限制短期外債的部位,但在降低波動方面的效果則有限。
由於南韓官員上周已預告「很快」就會推出管制資本流動的措施,因此市場對13日公布新措施的舉動並未太意外。
但是當局擔心若全面管制資本,將違背其開放外國投資的承諾,有礙其成為金融中心的夢想,所以僅限制外匯遠期交易,這點也不令市場感到意外。
外界並不看好首爾當局的做法。銀行界人士指出,限制外匯遠期部位或許能限制短期債務的數量,但對主管單位希望減少波動性的效果卻不大。
投資人大可移往境外市場進行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交易,而這些交易的結果勢必牽動國內的價格,所以海外市場的波動仍會影響到國內市場。
外匯交易商表示,南韓自去年11月公布限制投機性外匯交易等降低匯價波動風險的新措施後,企業就已減少外匯遠期交易。
韓元是亞洲交易最活絡的貨幣之一,但這也代表韓元跟其他大型出口經濟體的貨幣一樣,暴露在巨幅震盪的風險下。但南韓的短期外幣債務水準高達外匯存底的60%,是台灣的三倍,因此很難應付市場信心崩盤造成突如其來的震盪。
南韓政府積極管制外匯還有一個心理因素。許多官員對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餘悸猶存。當時熱錢一夕間從蜂擁而入變成急速撤出南韓,重創南韓經濟。
(取材自路透)
【2010/06/14 經濟日報】
央行長天期存單 利率再探底
央行長天期存單 利率再探底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台北報導】 2010.06.12 03:38 am
中央銀行昨(11)日標售364天期存單1,000億元,得標利率0.671%,再創央行今年重啟長天期存單標售以來新低。
銀行主管指出,央行24日將召開第二季理事會討論利率政策,長天期存單標售結果顯示市場預期央行升息機率不高。
銀行主管指出,從近兩天10年期公債和364天期存單標售利率,可看出市場已逐漸形成共識,認為利率長期看漲,但短線可望維持相對低點;其中10年期公債得標利率1.457%,較國庫3月標售同天期公債時,高出0.058個百分點,主要是金融機構預期利率後勢看漲,不願低價投標。
反觀364天期存單,今年以來標售利率一次比一次低,昨天得標利率0.671%,已低於台灣銀行等五家大型銀行6個月期存款平均利率0.71%的水準,相較銀行1年期存款平均利率更低了0.219個百分點;銀行吸收存款後,如把資金投標央行存單,每100萬元就現賠2,190元利息。
央行業務局局長尤錦堂表示,昨天364天期存單標售利率跌至0.671%,主要是國銀和外銀搶標的結果,特別是外銀資金成本較低,得標比重占標售總額1,000億元的一半以上。
對於央行貨幣政策,尤錦堂則不願表示意見,僅指央行不排除為進一步吸收市場游資,每月定期標售長天期存單。
央行今年3月底以來,已連續三次標售長天期存單合計3,000億元,從市場收縮強力貨幣的效果,相當於調升存款準備率1.19個百分點。
銀行主管指出,央行去年底開始,持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存單收縮資金,金融機構超額準備也自金融海嘯發生後的1,000億元以上,降回300餘億元;但近期受歐債危機影響,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央行已靈活減少存單發行量,維持利率穩定,推測現階段央行不太可能升息。
以金融業隔夜拆款平均利率來看,銀行主管指出,自5月底以來,一直維持在0.177%至0.179%狹幅整理。銀行主管認為,近期利率走勢平穩不動,可看出央行傾向下半年再伺機啟動升息機制,重貼現率可望在現行1.25%的歷史低點維持一段時間。
【2010/06/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台北報導】 2010.06.12 03:38 am
中央銀行昨(11)日標售364天期存單1,000億元,得標利率0.671%,再創央行今年重啟長天期存單標售以來新低。
銀行主管指出,央行24日將召開第二季理事會討論利率政策,長天期存單標售結果顯示市場預期央行升息機率不高。
銀行主管指出,從近兩天10年期公債和364天期存單標售利率,可看出市場已逐漸形成共識,認為利率長期看漲,但短線可望維持相對低點;其中10年期公債得標利率1.457%,較國庫3月標售同天期公債時,高出0.058個百分點,主要是金融機構預期利率後勢看漲,不願低價投標。
反觀364天期存單,今年以來標售利率一次比一次低,昨天得標利率0.671%,已低於台灣銀行等五家大型銀行6個月期存款平均利率0.71%的水準,相較銀行1年期存款平均利率更低了0.219個百分點;銀行吸收存款後,如把資金投標央行存單,每100萬元就現賠2,190元利息。
央行業務局局長尤錦堂表示,昨天364天期存單標售利率跌至0.671%,主要是國銀和外銀搶標的結果,特別是外銀資金成本較低,得標比重占標售總額1,000億元的一半以上。
對於央行貨幣政策,尤錦堂則不願表示意見,僅指央行不排除為進一步吸收市場游資,每月定期標售長天期存單。
央行今年3月底以來,已連續三次標售長天期存單合計3,000億元,從市場收縮強力貨幣的效果,相當於調升存款準備率1.19個百分點。
銀行主管指出,央行去年底開始,持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存單收縮資金,金融機構超額準備也自金融海嘯發生後的1,000億元以上,降回300餘億元;但近期受歐債危機影響,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央行已靈活減少存單發行量,維持利率穩定,推測現階段央行不太可能升息。
以金融業隔夜拆款平均利率來看,銀行主管指出,自5月底以來,一直維持在0.177%至0.179%狹幅整理。銀行主管認為,近期利率走勢平穩不動,可看出央行傾向下半年再伺機啟動升息機制,重貼現率可望在現行1.25%的歷史低點維持一段時間。
【2010/06/12 經濟日報】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紐西蘭2.75% 巴西10.25% 同步升息
紐西蘭2.75% 巴西10.25% 同步升息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11 03:17 am
紐西蘭和巴西因為經濟穩健復甦,加上通膨壓力升高,雙雙宣布升息,其中紐西蘭升息1碼至2.75%,為三年來首度升息,且可能再接再厲;巴西已是第二度升息,一舉將基準利率調高3碼至10.25% 。
歐洲債信危機讓菲律賓和泰國的央行日前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但紐西蘭央行考量國內經濟穩健復甦、通膨壓力逐漸威脅經濟成長,10日決定採取2007年7月以來首見的升息對策,將處於2.5%歷史低谷的基準利率調高1碼,升幅符合市場預期。
紐西蘭準備銀行(RBNZ)總裁波拉德(Alan Bollard)說:「潛在通膨壓力可能升高。由於目前現金利率很低,逐漸移除刺激措施是合宜的法。我們仍將視經濟和金融市場情勢解除貨幣刺激政策。」該行預估,未來一年通膨率將因提高銷售稅而加速至5.3%。
無獨有偶,巴西央行9日也宣布,基於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創數十年來最佳表現,為抑制通膨,基準的Selic利率將調升3碼,是該行自4月升息3碼後再度升息,升幅符合預期。
拜強勁內需所賜,巴西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達9%,創15年新高。巴西5月年通膨率為5.22%,雖為七個月來首度下滑,仍連續第五個月超出央行預定年底的4.5%目標。
【2010/06/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11 03:17 am
紐西蘭和巴西因為經濟穩健復甦,加上通膨壓力升高,雙雙宣布升息,其中紐西蘭升息1碼至2.75%,為三年來首度升息,且可能再接再厲;巴西已是第二度升息,一舉將基準利率調高3碼至10.25% 。
歐洲債信危機讓菲律賓和泰國的央行日前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但紐西蘭央行考量國內經濟穩健復甦、通膨壓力逐漸威脅經濟成長,10日決定採取2007年7月以來首見的升息對策,將處於2.5%歷史低谷的基準利率調高1碼,升幅符合市場預期。
紐西蘭準備銀行(RBNZ)總裁波拉德(Alan Bollard)說:「潛在通膨壓力可能升高。由於目前現金利率很低,逐漸移除刺激措施是合宜的法。我們仍將視經濟和金融市場情勢解除貨幣刺激政策。」該行預估,未來一年通膨率將因提高銷售稅而加速至5.3%。
無獨有偶,巴西央行9日也宣布,基於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創數十年來最佳表現,為抑制通膨,基準的Selic利率將調升3碼,是該行自4月升息3碼後再度升息,升幅符合預期。
拜強勁內需所賜,巴西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達9%,創15年新高。巴西5月年通膨率為5.22%,雖為七個月來首度下滑,仍連續第五個月超出央行預定年底的4.5%目標。
【2010/06/11 經濟日報】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台灣遠匯管理 作法不變
台灣遠匯管理 作法不變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 2010.06.10 03:17 am
歐債危機讓亞幣波動轉劇,炒匯熱錢也伺機而動,近期台韓中央銀行都緊盯遠匯交易。台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重申,廠商務必要憑交易清單才能辦理遠匯交易。周阿定昨(9)日指出,廠商必須有實質需求才能承作遠匯,央行的作法不會改變。
周阿定指出,台灣和南韓的遠匯管理辦法不同,台灣是採「實需管制」,也就是廠商必須提出交易文件,證明有實質需求,才可以交易遠匯;南韓則採用「比例管制」,也就是廠商得以承作營業額一定比重的遠匯,因為不是以實際需求為基準,所以可能引發炒匯的模糊地帶。
周阿定強調,各國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為避免金融危機,市場傳言南韓考慮管制外匯,將遠期外匯交易合約的限制擴大至南韓的外商銀行,禁止外商銀行遠期匯率交易合約金額超過股本的250%。
央行今年起三令五申,要求廠商除非有實質需求,否則不准操作遠匯,本周一更找七家行庫至央行開會,指央行金檢時常到有廠商拿過期單據交易遠匯,要求銀行改善。
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讓亞幣近期波動轉劇,韓元更受兩韓問題影響而大幅震盪,第二季以來,至昨天為止,韓元波動幅度達13.5%,跟馬元的6%、新台幣及星元的3.7%相比,走勢明顯較不穩定。
市場人士分析,南韓央行打算祭出管制措施,主要是希望縮小韓元的波動區間,否則一旦匯率過度震盪,對南韓企業絕非好事;但以台灣的情況來看,新台幣匯率尚稱穩定,央行應該沒有比照辦理的必要。
【2010/06/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 2010.06.10 03:17 am
歐債危機讓亞幣波動轉劇,炒匯熱錢也伺機而動,近期台韓中央銀行都緊盯遠匯交易。台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重申,廠商務必要憑交易清單才能辦理遠匯交易。周阿定昨(9)日指出,廠商必須有實質需求才能承作遠匯,央行的作法不會改變。
周阿定指出,台灣和南韓的遠匯管理辦法不同,台灣是採「實需管制」,也就是廠商必須提出交易文件,證明有實質需求,才可以交易遠匯;南韓則採用「比例管制」,也就是廠商得以承作營業額一定比重的遠匯,因為不是以實際需求為基準,所以可能引發炒匯的模糊地帶。
周阿定強調,各國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為避免金融危機,市場傳言南韓考慮管制外匯,將遠期外匯交易合約的限制擴大至南韓的外商銀行,禁止外商銀行遠期匯率交易合約金額超過股本的250%。
央行今年起三令五申,要求廠商除非有實質需求,否則不准操作遠匯,本周一更找七家行庫至央行開會,指央行金檢時常到有廠商拿過期單據交易遠匯,要求銀行改善。
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讓亞幣近期波動轉劇,韓元更受兩韓問題影響而大幅震盪,第二季以來,至昨天為止,韓元波動幅度達13.5%,跟馬元的6%、新台幣及星元的3.7%相比,走勢明顯較不穩定。
市場人士分析,南韓央行打算祭出管制措施,主要是希望縮小韓元的波動區間,否則一旦匯率過度震盪,對南韓企業絕非好事;但以台灣的情況來看,新台幣匯率尚稱穩定,央行應該沒有比照辦理的必要。
【2010/06/10 經濟日報】
南韓 將進一步管制外匯
南韓 將進一步管制外匯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10 03:17 am
南韓媒體9日報導,南韓政府下周將宣布進一步限制銀行遠期外匯交易,以減緩資金快速進出造成的匯率波動,最快可能在14或15日宣布。財政部也說,政府會「很快」公布對資金流動的管制措施。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引述南韓財政部與金融監理單位官員的說法報導,政府計劃下周宣布管制銀行遠匯交易的措施,主要將限制銀行的美元/韓元遠期外匯交易,對象包括國內銀行與外商銀行的分行。
受此影響,韓元兌美元匯率9日下挫1.24%,報1,248.82韓元兌1美元,逼近10個月最低價位。
歐洲債信危機引發投資人出脫風險性資產並轉進美元,受此衝擊,韓元兌美元匯率5月重挫8.4%,Kospi指數也下挫5.8%,為此南韓政府已陸續祭出支持穩定金融與經濟成長的政策。
財政部副部長尹鐘永表示,政府將加強對資金流動的管控,以穩定韓元匯率,「我們希望降低貨幣市場的波動,避免金融危機」。他說,可能的管制措施包括對銀行徵收費用,以及對海外借貸課稅,而本土和外商銀行將面臨不同類型的管制。外商銀行是外資進入南韓的主要途徑。
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分析師法蘭斯.江認為,流入韓元遠匯的過剩資金已引發匯率波動,使銀行的短期外債攀升,引發政府高度關切。他說:「這個目的與強勢或弱勢韓元無關,而是為了減緩波動。」他預估,韓元匯價可能續貶至1,280韓元兌1美元。
如果政府果真對遠匯交易設限,將是繼去年11月宣布一系列規定之後,進一步加強管制。當時政府限制企業的遠匯交易,並推行改善銀行外匯持有部位品質與穩定性的各種措施。
銀行界說,限制遠匯交易有助於降低南韓的短期外債,但抑制韓元波動的目標能否收效,還不明朗。南韓短期外債至3 月底止共1,546.2億美元,占所有外債的57%。
尹鍾永還說,央行不會在經濟持續復甦的證據確立以前就貿然升息。南韓央行訂10日召開例行會議,這是央行今年來首度在沒有副部長列席的狀態下集會,分析師咸認基準利率將維持在2%的歷史低點不變。
【2010/06/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0.06.10 03:17 am
南韓媒體9日報導,南韓政府下周將宣布進一步限制銀行遠期外匯交易,以減緩資金快速進出造成的匯率波動,最快可能在14或15日宣布。財政部也說,政府會「很快」公布對資金流動的管制措施。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引述南韓財政部與金融監理單位官員的說法報導,政府計劃下周宣布管制銀行遠匯交易的措施,主要將限制銀行的美元/韓元遠期外匯交易,對象包括國內銀行與外商銀行的分行。
受此影響,韓元兌美元匯率9日下挫1.24%,報1,248.82韓元兌1美元,逼近10個月最低價位。
歐洲債信危機引發投資人出脫風險性資產並轉進美元,受此衝擊,韓元兌美元匯率5月重挫8.4%,Kospi指數也下挫5.8%,為此南韓政府已陸續祭出支持穩定金融與經濟成長的政策。
財政部副部長尹鐘永表示,政府將加強對資金流動的管控,以穩定韓元匯率,「我們希望降低貨幣市場的波動,避免金融危機」。他說,可能的管制措施包括對銀行徵收費用,以及對海外借貸課稅,而本土和外商銀行將面臨不同類型的管制。外商銀行是外資進入南韓的主要途徑。
東方匯理銀行(Credit Agricole)分析師法蘭斯.江認為,流入韓元遠匯的過剩資金已引發匯率波動,使銀行的短期外債攀升,引發政府高度關切。他說:「這個目的與強勢或弱勢韓元無關,而是為了減緩波動。」他預估,韓元匯價可能續貶至1,280韓元兌1美元。
如果政府果真對遠匯交易設限,將是繼去年11月宣布一系列規定之後,進一步加強管制。當時政府限制企業的遠匯交易,並推行改善銀行外匯持有部位品質與穩定性的各種措施。
銀行界說,限制遠匯交易有助於降低南韓的短期外債,但抑制韓元波動的目標能否收效,還不明朗。南韓短期外債至3 月底止共1,546.2億美元,占所有外債的57%。
尹鍾永還說,央行不會在經濟持續復甦的證據確立以前就貿然升息。南韓央行訂10日召開例行會議,這是央行今年來首度在沒有副部長列席的狀態下集會,分析師咸認基準利率將維持在2%的歷史低點不變。
【2010/06/10 經濟日報】
IMF:熱錢竄流 亞洲經濟恐過熱
IMF:熱錢竄流 亞洲經濟恐過熱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10.06.10 03:17 am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官員警告,歐洲債信危機可能傷害全球貿易,引發熱錢亂竄,使亞洲經濟面臨過熱的泡沫風險。
相照之下,先進國家則面臨經濟熱不起來的問題。富國政府繼續舉債支撐經濟的空間有限,甚至可能已用到盡頭,讓經濟增長受限。
IMF副總經理筱原尚之在9日的新加坡會議報告說:「歐洲情勢的負面發展將會擾亂全球貿易,外貿依存度高的亞洲經濟體也將受到牽連。」
筱原尚之表示,歐洲的信用危機會透過全球資金市場的管道,「顯著擴散」到世界其他地區。倚賴資金市場融資的銀行都會受到衝擊。
筱原尚之指出,歐洲問題也讓全球資本的動向更難預測。而在先進國家持續維持低利的狀況下,加上亞洲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國際資本有充足誘因大幅急速流進亞洲市場,使經濟過熱。
而假如全球市場風險因歐債危機而繼續增加,筱原尚之說,轉向避險的心態又可能讓資金突然流出亞洲,造成經濟危機。
這場會議是由新加坡的央行舉辦。筱原尚之說,鑑於這種資本流動所帶來的風險,亞洲央行與政府應當採取適當的對應辦法。
歐美政府對刺激經濟開始力有未逮,亞洲經濟卻又仍然倚賴歐美需求,這使目前世界上最為強健的亞洲經濟面臨增長下滑的風險。
筱原尚之說,由於亞洲政府財政遠比歐美先進國家健全,應能有更多彈性採取擴張策略。他說:「如果歐洲危機擴散開來,大部分亞洲經濟體都有充分空間,暫停縮減財政刺激。」筱原尚之的看法呼應了先前主要國際機構認定世界經濟復甦處於「雙軌制」的狀況,亞洲在中國帶領下一枝獨秀,歐美先進國家卻還沒站穩。
基於亞洲經濟體的重要性增加,筱原尚之呼籲,亞洲官員在做決策時應該更考慮世界的全盤狀況。他說:「隨著亞洲的經濟影響力與日具增,亞洲的政策抉擇將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2010/06/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10.06.10 03:17 am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官員警告,歐洲債信危機可能傷害全球貿易,引發熱錢亂竄,使亞洲經濟面臨過熱的泡沫風險。
相照之下,先進國家則面臨經濟熱不起來的問題。富國政府繼續舉債支撐經濟的空間有限,甚至可能已用到盡頭,讓經濟增長受限。
IMF副總經理筱原尚之在9日的新加坡會議報告說:「歐洲情勢的負面發展將會擾亂全球貿易,外貿依存度高的亞洲經濟體也將受到牽連。」
筱原尚之表示,歐洲的信用危機會透過全球資金市場的管道,「顯著擴散」到世界其他地區。倚賴資金市場融資的銀行都會受到衝擊。
筱原尚之指出,歐洲問題也讓全球資本的動向更難預測。而在先進國家持續維持低利的狀況下,加上亞洲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國際資本有充足誘因大幅急速流進亞洲市場,使經濟過熱。
而假如全球市場風險因歐債危機而繼續增加,筱原尚之說,轉向避險的心態又可能讓資金突然流出亞洲,造成經濟危機。
這場會議是由新加坡的央行舉辦。筱原尚之說,鑑於這種資本流動所帶來的風險,亞洲央行與政府應當採取適當的對應辦法。
歐美政府對刺激經濟開始力有未逮,亞洲經濟卻又仍然倚賴歐美需求,這使目前世界上最為強健的亞洲經濟面臨增長下滑的風險。
筱原尚之說,由於亞洲政府財政遠比歐美先進國家健全,應能有更多彈性採取擴張策略。他說:「如果歐洲危機擴散開來,大部分亞洲經濟體都有充分空間,暫停縮減財政刺激。」筱原尚之的看法呼應了先前主要國際機構認定世界經濟復甦處於「雙軌制」的狀況,亞洲在中國帶領下一枝獨秀,歐美先進國家卻還沒站穩。
基於亞洲經濟體的重要性增加,筱原尚之呼籲,亞洲官員在做決策時應該更考慮世界的全盤狀況。他說:「隨著亞洲的經濟影響力與日具增,亞洲的政策抉擇將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2010/06/10 經濟日報】
席蒙斯語出驚人:英國石油 一個月內破產
席蒙斯語出驚人:英國石油 一個月內破產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0.06.10 02:32 pm
投資人擔憂墨西哥漏油事件會為英國石油公司(BP)帶來龐大的成本,市場甚至傳出BP即將聲請破產的謠言,BP股價9日暴跌5.45美元,以29.20美元收盤,創14年來最低水準,跌幅高達16%。
專家表示,在墨西哥海底的溢漏油井被堵住、綿延數百哩的海岸線油污獲得清理之前,要求BP削減甚至停發股息的政治壓力勢必不斷累增。投資人尤其擔憂,龐大的善後費用會把公司整個拖垮。
事實上,9日最震撼市場的消息就是石油業權威席蒙斯(Matt Simmons)接受財星雜誌訪問時說,他相信龐大的清理費用與法律訴訟,會讓英國石油公司在一個月內破產。
CMA公司表示,擔保BP債券不會違約的成本9日飆升48%,保證1000萬美元BP債券不會在五年內違約的保險費是38.2萬美元,是上個月費率的三倍有餘。
另一個沒有那麼驚悚,但卻比較實際的可能是,歐巴馬總統已經保證要讓英國石油公司好看,意味著BP豐厚的股息將會發不出來。
市場的恐慌造成BP股票的沈重賣壓,9日的成交量飆升到2.38億股,是本月初來交易量的兩倍多。歐本海默公司的能源分析師蓋特說:「這不是講邏輯的時刻,也不是談理性的時機,當大家喊逃的時候,你就會跟著奪門而出。這是暴民的心態。」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哈諾德也說:「很多人都在預期,BP或Transocean、 Anadarko等石油鑽測公司可能會破產。」
自從Deepwater Horizon油井七周前爆炸以來,BP的市值已被抹除一半,9日的16%跌幅也是近兩個月來最猛。還握有六口深海油井鑽測合約的Anadarko公司股價9日暴跌19%,降到52周來的低點,Transocean也大跌8%。
【2010/06/10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0.06.10 02:32 pm
投資人擔憂墨西哥漏油事件會為英國石油公司(BP)帶來龐大的成本,市場甚至傳出BP即將聲請破產的謠言,BP股價9日暴跌5.45美元,以29.20美元收盤,創14年來最低水準,跌幅高達16%。
專家表示,在墨西哥海底的溢漏油井被堵住、綿延數百哩的海岸線油污獲得清理之前,要求BP削減甚至停發股息的政治壓力勢必不斷累增。投資人尤其擔憂,龐大的善後費用會把公司整個拖垮。
事實上,9日最震撼市場的消息就是石油業權威席蒙斯(Matt Simmons)接受財星雜誌訪問時說,他相信龐大的清理費用與法律訴訟,會讓英國石油公司在一個月內破產。
CMA公司表示,擔保BP債券不會違約的成本9日飆升48%,保證1000萬美元BP債券不會在五年內違約的保險費是38.2萬美元,是上個月費率的三倍有餘。
另一個沒有那麼驚悚,但卻比較實際的可能是,歐巴馬總統已經保證要讓英國石油公司好看,意味著BP豐厚的股息將會發不出來。
市場的恐慌造成BP股票的沈重賣壓,9日的成交量飆升到2.38億股,是本月初來交易量的兩倍多。歐本海默公司的能源分析師蓋特說:「這不是講邏輯的時刻,也不是談理性的時機,當大家喊逃的時候,你就會跟著奪門而出。這是暴民的心態。」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哈諾德也說:「很多人都在預期,BP或Transocean、 Anadarko等石油鑽測公司可能會破產。」
自從Deepwater Horizon油井七周前爆炸以來,BP的市值已被抹除一半,9日的16%跌幅也是近兩個月來最猛。還握有六口深海油井鑽測合約的Anadarko公司股價9日暴跌19%,降到52周來的低點,Transocean也大跌8%。
【2010/06/10 聯合晚報】
南韓 維持基準利率不變
南韓 維持基準利率不變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0.06.10 02:32 pm
由於歐元區債務危機引發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南韓中央銀行今天決定,繼續凍結基準利率,維持現行的2%水準;這是南韓連續16個月凍結基準利率。
拜出口旺盛、內需擴大之賜,南韓經濟正強勁復甦,不過,歐洲主權債信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復甦可能受挫的疑慮;韓國銀行總裁金仲秀以及其他決策人士,決定維持基準利率不變。
【2010/06/10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0.06.10 02:32 pm
由於歐元區債務危機引發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南韓中央銀行今天決定,繼續凍結基準利率,維持現行的2%水準;這是南韓連續16個月凍結基準利率。
拜出口旺盛、內需擴大之賜,南韓經濟正強勁復甦,不過,歐洲主權債信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復甦可能受挫的疑慮;韓國銀行總裁金仲秀以及其他決策人士,決定維持基準利率不變。
【2010/06/10 聯合晚報】
三年來首次 紐西蘭升息一碼至2.75%
三年來首次 紐西蘭升息一碼至2.75%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10.06.10 02:32 pm
紐西蘭中央銀行今天一如預期宣布升息一碼,官方現金利率從2.5%調整為2.75%。這是紐國將近三年來第一次升息,顯示央行認為,通膨加速對經濟成長的威脅大於紐元升值。
紐西蘭儲備銀行 (央行)總裁波拉德表示,經濟復甦已進入第二年,潛在的通膨壓力預料會增加,鑒於現金利率偏低,逐漸取消貨幣政策刺激措施是適當之舉。他還說,未來將根據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檢討是否進一步取消刺激措施。
由於貨物和服務稅(GST)將在10月從12.5%調高到15%,紐西蘭預計明年6月之前的年通膨率將上升到5.3%,遠高於央行1% 到3%的目標區。
紐西蘭銀行貨幣策略師瓊斯表示,紐國央行今年還會升息,進而撐起紐元。利率調升可能使利差交易更熱絡,造成紐元進一步走挺。升息消息宣布後,紐元匯率從66.71美分升值到67.09美分。過去一年來,紐元兌美元匯率已升值6.3%。
【2010/06/10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10.06.10 02:32 pm
紐西蘭中央銀行今天一如預期宣布升息一碼,官方現金利率從2.5%調整為2.75%。這是紐國將近三年來第一次升息,顯示央行認為,通膨加速對經濟成長的威脅大於紐元升值。
紐西蘭儲備銀行 (央行)總裁波拉德表示,經濟復甦已進入第二年,潛在的通膨壓力預料會增加,鑒於現金利率偏低,逐漸取消貨幣政策刺激措施是適當之舉。他還說,未來將根據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檢討是否進一步取消刺激措施。
由於貨物和服務稅(GST)將在10月從12.5%調高到15%,紐西蘭預計明年6月之前的年通膨率將上升到5.3%,遠高於央行1% 到3%的目標區。
紐西蘭銀行貨幣策略師瓊斯表示,紐國央行今年還會升息,進而撐起紐元。利率調升可能使利差交易更熱絡,造成紐元進一步走挺。升息消息宣布後,紐元匯率從66.71美分升值到67.09美分。過去一年來,紐元兌美元匯率已升值6.3%。
【2010/06/10 聯合晚報】
史上第一! 我5月出口值255億美元
史上第一! 我5月出口值255億美元
【台灣醒報╱記者李彥穎/台北報導】 2010.06.07 07:35 pm
我國5月份出口成績史上第一!財政部今(7)日公布今年5月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出口總值高達255.4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1至5月的出口總值則達到1092.6,為歷年同期次高。
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表示,這是由於國際景氣回升,特別是亞洲地區需求強勁,使我國科技產業產業表現,預估下半年可望再創全年新高。
財政部統計顯示,我國今年5月出口總值達255.4億元,已經超過金融海嘯前,97年8月創下的252.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今年1至5月出口總值1092.6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增加377.2億美元,成長幅度更達到52.7%,勝過韓國同期的36%。
若以1至4月計算,出口成長幅度也有51.2%,勝過目前僅公布1至4月數字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國。而我國5月份對中國、香港、東協六國、韓國的出口金額,也創下歷年單月最高紀錄。
進口方面,5月總值達到222.9億美元,是從97年9月開始,21個月以來的新高,也是歷年單月第5高。1至5月進口總值則達到98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9.5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71.1%。包括進、出口總值和漲幅,與出超金額107.1億美元,同創歷年同期次高紀錄。
林麗貞表示,我國今年進出口成績如此亮眼,主因是由於世界景氣回溫,造成亞洲需求強勁,尤其是對於科技產品的大量需求,造成我國科技業接單接到手軟,帶動其他產業包括塑膠、橡膠等石化產品,以及機械、電機產品的貿易成長,和去年同時期比較,進出口已經連續7個月大幅成長。
由於我國第四季為貿易旺季,近10年來,只有89年、95年,還有受金融海嘯波及的97年,出口量最高時期發生在第三季,其他7年都是第四季貿易量最高。因此財政部樂觀表示,我國下半年前景看好,創下全年歷史新高的機會「相當高」。
【2010/06/07 台灣醒報】
===========================================
Tim say:
出口旺季應該是第四季,但今年五月就創單月新高,是否為庫存補貨的動能所致?
另一個隱憂為中國官方持續打壓房市,是否衝擊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值得觀察。
【台灣醒報╱記者李彥穎/台北報導】 2010.06.07 07:35 pm
我國5月份出口成績史上第一!財政部今(7)日公布今年5月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出口總值高達255.4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1至5月的出口總值則達到1092.6,為歷年同期次高。
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表示,這是由於國際景氣回升,特別是亞洲地區需求強勁,使我國科技產業產業表現,預估下半年可望再創全年新高。
財政部統計顯示,我國今年5月出口總值達255.4億元,已經超過金融海嘯前,97年8月創下的252.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今年1至5月出口總值1092.6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增加377.2億美元,成長幅度更達到52.7%,勝過韓國同期的36%。
若以1至4月計算,出口成長幅度也有51.2%,勝過目前僅公布1至4月數字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國。而我國5月份對中國、香港、東協六國、韓國的出口金額,也創下歷年單月最高紀錄。
進口方面,5月總值達到222.9億美元,是從97年9月開始,21個月以來的新高,也是歷年單月第5高。1至5月進口總值則達到98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9.5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71.1%。包括進、出口總值和漲幅,與出超金額107.1億美元,同創歷年同期次高紀錄。
林麗貞表示,我國今年進出口成績如此亮眼,主因是由於世界景氣回溫,造成亞洲需求強勁,尤其是對於科技產品的大量需求,造成我國科技業接單接到手軟,帶動其他產業包括塑膠、橡膠等石化產品,以及機械、電機產品的貿易成長,和去年同時期比較,進出口已經連續7個月大幅成長。
由於我國第四季為貿易旺季,近10年來,只有89年、95年,還有受金融海嘯波及的97年,出口量最高時期發生在第三季,其他7年都是第四季貿易量最高。因此財政部樂觀表示,我國下半年前景看好,創下全年歷史新高的機會「相當高」。
【2010/06/07 台灣醒報】
===========================================
Tim say:
出口旺季應該是第四季,但今年五月就創單月新高,是否為庫存補貨的動能所致?
另一個隱憂為中國官方持續打壓房市,是否衝擊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值得觀察。
缺台幣 國銀反向外銀調錢
缺台幣 國銀反向外銀調錢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 2010.06.08 09:55 am
國銀最近美元、新台幣資金兩頭缺,大型行庫主管指出,中央銀行持續發行可轉讓定期存單收縮銀根,加上外資匯出讓市場游資減少,部分銀行近期新台幣水位急速下降,甚至要回過頭向外銀調新台幣頭寸。
銀行主管指出,國銀是吸收新台幣定存的主力,過去通常是外銀向國銀借新台幣,但先前匯入炒匯的熱錢多數停泊在外銀帳戶,央行又不願讓有協助炒匯之嫌的外銀申購存單,意外讓外銀抱了滿手現金。
最近受歐債危機和兩韓問題影響,外資陸續匯出,整體市場資金水位都往下跌,銀行主管指出,相較之下,外銀因為之前買不到央行存單,手頭的錢還是比國銀多,因而出現國銀向外銀借新台幣的奇特現象。
金融業隔夜拆款平均利率5月多數維持0.175%上下,但5月底歐債危機轉烈,熱錢撤軍,拆款利率也走高至0.178%至0.179%的近一年半高點。昨(7)日隔夜拆款平均利率便以0.178%收盤。
央行統計資料顯示,5月拆款市場日平均餘額為3,643億元,較4月增加741億元,本國銀行拆進資金比重更從55.68%激增到65.35%,可看出國銀資金需求量相當大;主要拆款來源則是外銀,拆出日平均餘額1,415億元,占市場拆出資金比重的近四成。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前四月存款餘額減少的前五大銀行,有四家是公股銀行,分別是彰化銀行、台灣企銀、華南銀行和合作金庫。
行庫主管分析,央行先前兩度標售364天期定存單,大多數是由國銀得標,導致大型行庫的資金幾乎都被鎖在央行;加上最近市場出現美元資金荒,許多銀行拿新台幣跟央行換匯,讓國銀新台幣資金缺乏的情況更為嚴重,不排除拆款利率持續朝0.18%的水準挺進。
【2010/06/08 經濟日報】
======================================
Tim say:
金融環境的變化快速,令這些專家也措手不及。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 2010.06.08 09:55 am
國銀最近美元、新台幣資金兩頭缺,大型行庫主管指出,中央銀行持續發行可轉讓定期存單收縮銀根,加上外資匯出讓市場游資減少,部分銀行近期新台幣水位急速下降,甚至要回過頭向外銀調新台幣頭寸。
銀行主管指出,國銀是吸收新台幣定存的主力,過去通常是外銀向國銀借新台幣,但先前匯入炒匯的熱錢多數停泊在外銀帳戶,央行又不願讓有協助炒匯之嫌的外銀申購存單,意外讓外銀抱了滿手現金。
最近受歐債危機和兩韓問題影響,外資陸續匯出,整體市場資金水位都往下跌,銀行主管指出,相較之下,外銀因為之前買不到央行存單,手頭的錢還是比國銀多,因而出現國銀向外銀借新台幣的奇特現象。
金融業隔夜拆款平均利率5月多數維持0.175%上下,但5月底歐債危機轉烈,熱錢撤軍,拆款利率也走高至0.178%至0.179%的近一年半高點。昨(7)日隔夜拆款平均利率便以0.178%收盤。
央行統計資料顯示,5月拆款市場日平均餘額為3,643億元,較4月增加741億元,本國銀行拆進資金比重更從55.68%激增到65.35%,可看出國銀資金需求量相當大;主要拆款來源則是外銀,拆出日平均餘額1,415億元,占市場拆出資金比重的近四成。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前四月存款餘額減少的前五大銀行,有四家是公股銀行,分別是彰化銀行、台灣企銀、華南銀行和合作金庫。
行庫主管分析,央行先前兩度標售364天期定存單,大多數是由國銀得標,導致大型行庫的資金幾乎都被鎖在央行;加上最近市場出現美元資金荒,許多銀行拿新台幣跟央行換匯,讓國銀新台幣資金缺乏的情況更為嚴重,不排除拆款利率持續朝0.18%的水準挺進。
【2010/06/08 經濟日報】
======================================
Tim say:
金融環境的變化快速,令這些專家也措手不及。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英債務艱鉅 英鎊挫 金價飆
英債務艱鉅 英鎊挫 金價飆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10.06.09 08:42 am
惠譽信評公司(Fitch)8日警告,英國面臨「艱鉅」(formidable)的債務問題,必須加緊減債行動。英鎊匯價應聲下挫,歐洲市場再度蒙上債信問題的陰影,金價大漲再創歷史新高。
惠譽聲明說:「英國面對的財政挑戰非常艱鉅,需要提出更為強力的中期健全財政計畫,減債腳步必須快於4月提出的預算計畫。」惠譽建議,英國的新預算案應該進一步再削減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1%的財政赤字,方能確保AAA的最高主權債信評等。
英鎊對美元匯價應聲大跌,從盤中高點跌逾1個百分點,最低跌到1.4373美元。金價在避險氣氛濃厚下漲破每英兩1,250美元價位,紐約黃金現貨價格盤中漲至每英兩1,252.11美元,8月黃金期貨價最高觸及1,254.5美元。
這是英國保守黨首相卡麥隆上月11日上任以來,首次有信評公司對英國政府債務問題發表看法。
惠譽認為,英國目前減債的速度不及歐陸國家,債務增加的速度也快過其他同樣享有AAA信評的國家。
卡麥隆已在7日警告說,新政府的削減支出方案將「影響每一個人」。卡麥隆怪罪前任的工黨布萊爾以及布朗政府,說他上任後發現債務問題比原先公布得嚴重。
對於惠譽的意見,歐斯本執掌的英國財政部回應說,英國已經計畫加速減債。卡麥隆與歐斯本將在22日提出緊急預算案,對付已經高達GDP 11.1%、總計1,560億英鎊的財政赤字。
歐洲債信問題的憂慮又起,全球股市隨即回挫。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盤中一度大跌1.5%至4,990點,跌破5,000點心理關卡。歐股普遍有逾1%跌幅。
惠譽指出,英國政府目前的總負債幅度遠超過先前的經濟衰退時期,幾乎是1970年代與1990年代兩次衰退期的兩倍。不過基於英國整體經濟的多元與強健程度,惠譽仍沒有打算調降英國主權債信的AAA評級,展望維持穩定。
觀察家指出,惠譽對英國債務問題的警告其實幫了卡麥隆與歐斯本一把,因為新政府更有理由告訴民眾,勒緊褲帶勢不可免,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幸好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仍保有貨幣發行權,再配合其企業的基本面,我認為英國應該是OK的。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2010.06.09 08:42 am
惠譽信評公司(Fitch)8日警告,英國面臨「艱鉅」(formidable)的債務問題,必須加緊減債行動。英鎊匯價應聲下挫,歐洲市場再度蒙上債信問題的陰影,金價大漲再創歷史新高。
惠譽聲明說:「英國面對的財政挑戰非常艱鉅,需要提出更為強力的中期健全財政計畫,減債腳步必須快於4月提出的預算計畫。」惠譽建議,英國的新預算案應該進一步再削減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1%的財政赤字,方能確保AAA的最高主權債信評等。
英鎊對美元匯價應聲大跌,從盤中高點跌逾1個百分點,最低跌到1.4373美元。金價在避險氣氛濃厚下漲破每英兩1,250美元價位,紐約黃金現貨價格盤中漲至每英兩1,252.11美元,8月黃金期貨價最高觸及1,254.5美元。
這是英國保守黨首相卡麥隆上月11日上任以來,首次有信評公司對英國政府債務問題發表看法。
惠譽認為,英國目前減債的速度不及歐陸國家,債務增加的速度也快過其他同樣享有AAA信評的國家。
卡麥隆已在7日警告說,新政府的削減支出方案將「影響每一個人」。卡麥隆怪罪前任的工黨布萊爾以及布朗政府,說他上任後發現債務問題比原先公布得嚴重。
對於惠譽的意見,歐斯本執掌的英國財政部回應說,英國已經計畫加速減債。卡麥隆與歐斯本將在22日提出緊急預算案,對付已經高達GDP 11.1%、總計1,560億英鎊的財政赤字。
歐洲債信問題的憂慮又起,全球股市隨即回挫。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盤中一度大跌1.5%至4,990點,跌破5,000點心理關卡。歐股普遍有逾1%跌幅。
惠譽指出,英國政府目前的總負債幅度遠超過先前的經濟衰退時期,幾乎是1970年代與1990年代兩次衰退期的兩倍。不過基於英國整體經濟的多元與強健程度,惠譽仍沒有打算調降英國主權債信的AAA評級,展望維持穩定。
觀察家指出,惠譽對英國債務問題的警告其實幫了卡麥隆與歐斯本一把,因為新政府更有理由告訴民眾,勒緊褲帶勢不可免,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幸好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仍保有貨幣發行權,再配合其企業的基本面,我認為英國應該是OK的。
巴西GDP大增 可望升息3碼
巴西GDP大增 可望升息3碼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09 08:42 am
巴西第一季經濟成長年率創1995年來最高,激勵巴西里爾兌美元匯價走強,也強化了該國央行9日可望一次升息3碼的預期心理。
巴西國家統計局(IBGE)8日宣布,巴西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去年第一季大幅成長近9%,速度比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都快,也優於彭博訪調分析師預估的8.5%。若與前季相比,第一季GDP則成長2.7%。
巴西礦場和工廠的第一季產值激增,反映政府在去年經濟衰退後針對汽車銷售以及電冰箱、洗衣機等大型產品推出的減稅措施奏效。工業第一季產值比去年同季大增14.6%,服務業和農業第一季產值各年增5.9%和5.1%。
IBGE研究員帕利斯說,巴西經濟各方面已回升至危機前的水準,「工業不僅已回升至危機前水準,事實上是超越危機前水準」。
Capital Economics公司資深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席爾林說:「這是V型復甦,巴西獨特之處在於內需強勁,過去三、四個月的零售銷售超級強勁。」
Banco Espirito Santo de Investmento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桑托斯說,首季GDP超乎預期的強勁將促使巴西央行加快升息速度,「上季GDP成長率足以強化通膨預期」。
受GDP表現亮眼激勵,里爾兌美元8日一度升值0.3%至1.8736里爾兌1美元;過去一年來里爾兌美元已升值4.7%。
桑托斯預期巴西央行9日會把基準利率Selic調升0.75個百分點至10.25%。該行已在4月底時把利率調升至9.5%,此前九個月都維持利率在8.75%的空前低谷。
巴西市值最大銀行Itau Unibanco上月發表報告指出,巴西這個拉丁美洲最大經濟體正以可與中國匹敵的速度成長,該銀行並調升巴西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至7.5%。
巴西是金磚四國中經濟成長速度第二快的國家,僅次於中國,勝過印度和俄羅斯。中國第一季成長率高達11.9%,印度和俄羅斯首季成長率各為8.6%和2.9%。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巴西的高成長是低基期所造成的?還是經濟真的有復甦?
我會想多看二季再下決定。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09 08:42 am
巴西第一季經濟成長年率創1995年來最高,激勵巴西里爾兌美元匯價走強,也強化了該國央行9日可望一次升息3碼的預期心理。
巴西國家統計局(IBGE)8日宣布,巴西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去年第一季大幅成長近9%,速度比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都快,也優於彭博訪調分析師預估的8.5%。若與前季相比,第一季GDP則成長2.7%。
巴西礦場和工廠的第一季產值激增,反映政府在去年經濟衰退後針對汽車銷售以及電冰箱、洗衣機等大型產品推出的減稅措施奏效。工業第一季產值比去年同季大增14.6%,服務業和農業第一季產值各年增5.9%和5.1%。
IBGE研究員帕利斯說,巴西經濟各方面已回升至危機前的水準,「工業不僅已回升至危機前水準,事實上是超越危機前水準」。
Capital Economics公司資深新興市場經濟學家席爾林說:「這是V型復甦,巴西獨特之處在於內需強勁,過去三、四個月的零售銷售超級強勁。」
Banco Espirito Santo de Investmento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桑托斯說,首季GDP超乎預期的強勁將促使巴西央行加快升息速度,「上季GDP成長率足以強化通膨預期」。
受GDP表現亮眼激勵,里爾兌美元8日一度升值0.3%至1.8736里爾兌1美元;過去一年來里爾兌美元已升值4.7%。
桑托斯預期巴西央行9日會把基準利率Selic調升0.75個百分點至10.25%。該行已在4月底時把利率調升至9.5%,此前九個月都維持利率在8.75%的空前低谷。
巴西市值最大銀行Itau Unibanco上月發表報告指出,巴西這個拉丁美洲最大經濟體正以可與中國匹敵的速度成長,該銀行並調升巴西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至7.5%。
巴西是金磚四國中經濟成長速度第二快的國家,僅次於中國,勝過印度和俄羅斯。中國第一季成長率高達11.9%,印度和俄羅斯首季成長率各為8.6%和2.9%。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巴西的高成長是低基期所造成的?還是經濟真的有復甦?
我會想多看二季再下決定。
預算赤字「闖黃燈」 歐盟要罰
預算赤字「闖黃燈」 歐盟要罰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09 03:09 am
歐盟財長7日同意要加緊監督國家預算,並擴大制裁預算赤字過高的國家,以免重創歐元的希臘債務危機重演。與會財長也通過了4,400億歐元援助基金的細節,同意發行由政府擔保的債券,以取得紓困有難國家所需的資金,但接受紓困的國家必須厲行撙節預算措施。
歐盟各國財長同意,將來未能履行削減赤字承諾的國家就要受罰,即使這個國家的預算赤字尚未超過歐元區規定不得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3%的上限。歐盟主席范宏畢7日與歐盟各國財長開會後告訴記者:「目前為止,只有闖過代表3%上限的紅燈才會受罰,今後闖黃燈也有麻煩。」
除了計劃擴大制裁預算赤字過高者,歐盟財長也表示,明年將加強推動降低預算赤字,這與美國呼籲以寬鬆預算政策來加速復甦的立場相左。
根據德國在1990年代提出的穩定與成長公約,預算赤字超出歐元區上限的國家,最高面臨占GDP 0.5%的罰款,否則就是要把赤字降至上限以內。但歐元問世11年來,尚無國家因此受罰。現在歐盟在德國帶頭下,準備加強處罰預算赤字過高的國家。
以後歐盟各國須在春季、亦即國家預算通過國會審查前半年提出廣泛的成長、通膨、徵稅及支出計畫。范宏畢指出,「時間是關鍵」,規劃高額赤字的政府「必須向其他成員國交代理由」,而且將承受改弦更張的壓力。總債務超過歐盟規定上限、即超過GDP 60%的國家將受到特別監督。
但歐盟暫不考慮讓違反赤字上限規定的累犯失去歐盟政策投票權的提議,因為若要推動這項提議,需修改歐盟條約。范宏畢說:「我們專注於短期內能做、且在現行條約架構下行得通的事。」
歐盟財長7日也敲定4,400億歐元援助基金的細節,該基金將存續三年,是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上月宣布總額7,500億歐元(8,960億美元)援助方案的一環。財長們同意,新成立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可以發行政府擔保的債券,然後用募得的錢貸款給有需要的歐元國家。歐盟財長希望信評機構給予這些債券AAA的評等,如此一來就能符合歐洲央行再融資操作的擔保品條件。
不過,只有在有國家向歐盟求援時,歐盟才會發債,且德國堅持,只有接受如希臘般嚴苛的撙節預算措施的國家才能申請貸款。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歐洲終於拿出辦法來處罰亂花錢的國家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不過從文中看來,全球各國的財政政策將出現歧異,歐洲將走向緊縮財政的道路,而美國、日本等仍在持續寬鬆階段,恐將增加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09 03:09 am
歐盟財長7日同意要加緊監督國家預算,並擴大制裁預算赤字過高的國家,以免重創歐元的希臘債務危機重演。與會財長也通過了4,400億歐元援助基金的細節,同意發行由政府擔保的債券,以取得紓困有難國家所需的資金,但接受紓困的國家必須厲行撙節預算措施。
歐盟各國財長同意,將來未能履行削減赤字承諾的國家就要受罰,即使這個國家的預算赤字尚未超過歐元區規定不得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3%的上限。歐盟主席范宏畢7日與歐盟各國財長開會後告訴記者:「目前為止,只有闖過代表3%上限的紅燈才會受罰,今後闖黃燈也有麻煩。」
除了計劃擴大制裁預算赤字過高者,歐盟財長也表示,明年將加強推動降低預算赤字,這與美國呼籲以寬鬆預算政策來加速復甦的立場相左。
根據德國在1990年代提出的穩定與成長公約,預算赤字超出歐元區上限的國家,最高面臨占GDP 0.5%的罰款,否則就是要把赤字降至上限以內。但歐元問世11年來,尚無國家因此受罰。現在歐盟在德國帶頭下,準備加強處罰預算赤字過高的國家。
以後歐盟各國須在春季、亦即國家預算通過國會審查前半年提出廣泛的成長、通膨、徵稅及支出計畫。范宏畢指出,「時間是關鍵」,規劃高額赤字的政府「必須向其他成員國交代理由」,而且將承受改弦更張的壓力。總債務超過歐盟規定上限、即超過GDP 60%的國家將受到特別監督。
但歐盟暫不考慮讓違反赤字上限規定的累犯失去歐盟政策投票權的提議,因為若要推動這項提議,需修改歐盟條約。范宏畢說:「我們專注於短期內能做、且在現行條約架構下行得通的事。」
歐盟財長7日也敲定4,400億歐元援助基金的細節,該基金將存續三年,是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上月宣布總額7,500億歐元(8,960億美元)援助方案的一環。財長們同意,新成立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可以發行政府擔保的債券,然後用募得的錢貸款給有需要的歐元國家。歐盟財長希望信評機構給予這些債券AAA的評等,如此一來就能符合歐洲央行再融資操作的擔保品條件。
不過,只有在有國家向歐盟求援時,歐盟才會發債,且德國堅持,只有接受如希臘般嚴苛的撙節預算措施的國家才能申請貸款。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歐洲終於拿出辦法來處罰亂花錢的國家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不過從文中看來,全球各國的財政政策將出現歧異,歐洲將走向緊縮財政的道路,而美國、日本等仍在持續寬鬆階段,恐將增加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德4月工業生產 增0.9%
德4月工業生產 增0.9%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09 03:09 am
德國經濟部8日宣布,德國4月工業生產經季節調整後比前月增長0.9%,僅稍優於經濟學家預期,且增幅遠不如前月的4.3%。若與去年同月相比,4月工業生產則大幅成長13.3%。
德國經濟部說:「冬季過後,工業生產持續回升,4月的回升速度趨緩。」道瓊訪調的經濟學家原先預期,4月工業生產經季節調整後會比前月成長0.3%。
ING銀行經濟學家柏澤斯基指出,工業生產持續回升顯示第二季經濟將穩健成長,「訂單源源不絕、歐元疲軟、企業信心回升至危機前水準及招聘計畫增加,使德國短期經濟前景看來一片光明。」
拜營建業生產自冬季低谷彈升所賜,德國3月工業生產由4%上修至4.3%。德國經濟部說,營建業也是4月工業生產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德國經濟部說:「國內外訂單持續增加顯示工業生產預料會持續回升。」
德國經濟部指出,4月生產訂單比前月增加2.8%,主要受惠於海內外需求都成長;4月營建業產值增長2.6%,增幅遠小於前月的24.4%;4月能源業產值也比前月上升4.5%。
製造業產值則比前月增長0.5%,增幅小於前月4%,主要受消費品產值比前月銳減1.2%拖累。
此外,4月的資本財產值比前月減少1%,半成品產值則比3月增加2.8%,不如3月的成長3.8%。
德國經濟今年可望緩步走出二戰來最嚴重的衰退,政府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1.4%,遠優於去年的萎縮4.9%。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看來今年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經濟成長率差異頗大,經濟政策如何齊步走將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2010.06.09 03:09 am
德國經濟部8日宣布,德國4月工業生產經季節調整後比前月增長0.9%,僅稍優於經濟學家預期,且增幅遠不如前月的4.3%。若與去年同月相比,4月工業生產則大幅成長13.3%。
德國經濟部說:「冬季過後,工業生產持續回升,4月的回升速度趨緩。」道瓊訪調的經濟學家原先預期,4月工業生產經季節調整後會比前月成長0.3%。
ING銀行經濟學家柏澤斯基指出,工業生產持續回升顯示第二季經濟將穩健成長,「訂單源源不絕、歐元疲軟、企業信心回升至危機前水準及招聘計畫增加,使德國短期經濟前景看來一片光明。」
拜營建業生產自冬季低谷彈升所賜,德國3月工業生產由4%上修至4.3%。德國經濟部說,營建業也是4月工業生產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德國經濟部說:「國內外訂單持續增加顯示工業生產預料會持續回升。」
德國經濟部指出,4月生產訂單比前月增加2.8%,主要受惠於海內外需求都成長;4月營建業產值增長2.6%,增幅遠小於前月的24.4%;4月能源業產值也比前月上升4.5%。
製造業產值則比前月增長0.5%,增幅小於前月4%,主要受消費品產值比前月銳減1.2%拖累。
此外,4月的資本財產值比前月減少1%,半成品產值則比3月增加2.8%,不如3月的成長3.8%。
德國經濟今年可望緩步走出二戰來最嚴重的衰退,政府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1.4%,遠優於去年的萎縮4.9%。
【2010/06/09 經濟日報】
==============================
Tim say:
看來今年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經濟成長率差異頗大,經濟政策如何齊步走將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Digging a Moat Around Your Investment 網路座談會
MorningStar 於2010/6/9 上午五點(台北時間)舉辦的網路座談會,由Pat Dorsey介紹其著作「尋找投資護城河」。
網址如下:
http://www.webcastgroup.com/webcast/window_new/frameset.asp?wid=0680608105212&WebcastID=5212&a=95962&sl=n
網址如下:
http://www.webcastgroup.com/webcast/window_new/frameset.asp?wid=0680608105212&WebcastID=5212&a=95962&sl=n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產量太多 玉米小麥期貨看跌
產量太多 玉米小麥期貨看跌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道瓊社七日電】 2010.06.08 03:14 am
受惠於栽種面積擴張與天候合宜,穀物今年可望豐收,卻也使今夏美國穀物期貨價格面臨大跌的風險。
分析師預估,若天氣狀況持續利於農作,且出口需求一如往常,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貨價格可能在秋天收成前大跌近17%;隨著黃豆收成紓解供應吃緊,黃豆期貨可能大跌11%;而小麥供給過剩或品質不良縮減需求,也使小麥期貨價格可能下跌7%。
CBOT玉米12月期貨4日下跌2.9%至每英斗3.595美元,創八個月來新低;黃豆11月期貨也下跌2.1%至9美元;小麥12月期貨下跌1.5%至4.835美元。
過去兩年美國穀物生長期因天氣太潮濕,延誤栽種時機影響收成,因而推升穀物價格,但今年的氣候與之前大相逕庭,美國中西部溫暖乾燥的氣候讓農民能提早播種。
美國農業部的資料指出,至5月30日止,76%的農作處於優良或極佳的狀態,不但高於去年的70%,更追平1991年以來次佳的比例。
本月上半美國進入雨季將有助於維持土壤濕潤,天氣狀況預估仍將利於作物生長。
拜底土含水量適中之賜,玉米將較能抵抗夏天的乾熱天氣。
美國農業部上月預估,玉米產量將為創紀錄的134億英斗,較去年多出2.6億英斗。
黃豆產量預估將為33億英斗,比去年創紀錄的產量少4,900萬英斗。
商品研究公司Allendale預估,玉米12月期貨價格將下探3至3.2美元目標價,且11月黃豆價格將下探8美元。
庫存過剩的小麥今年的種植面積仍持續擴大,使小麥期貨面臨下跌壓力。Allendale預估,當小麥收成約完成50%,且玉米收成完畢時,CBOT的小麥12月期貨最低將跌至4.5美元。
【2010/06/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道瓊社七日電】 2010.06.08 03:14 am
受惠於栽種面積擴張與天候合宜,穀物今年可望豐收,卻也使今夏美國穀物期貨價格面臨大跌的風險。
分析師預估,若天氣狀況持續利於農作,且出口需求一如往常,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貨價格可能在秋天收成前大跌近17%;隨著黃豆收成紓解供應吃緊,黃豆期貨可能大跌11%;而小麥供給過剩或品質不良縮減需求,也使小麥期貨價格可能下跌7%。
CBOT玉米12月期貨4日下跌2.9%至每英斗3.595美元,創八個月來新低;黃豆11月期貨也下跌2.1%至9美元;小麥12月期貨下跌1.5%至4.835美元。
過去兩年美國穀物生長期因天氣太潮濕,延誤栽種時機影響收成,因而推升穀物價格,但今年的氣候與之前大相逕庭,美國中西部溫暖乾燥的氣候讓農民能提早播種。
美國農業部的資料指出,至5月30日止,76%的農作處於優良或極佳的狀態,不但高於去年的70%,更追平1991年以來次佳的比例。
本月上半美國進入雨季將有助於維持土壤濕潤,天氣狀況預估仍將利於作物生長。
拜底土含水量適中之賜,玉米將較能抵抗夏天的乾熱天氣。
美國農業部上月預估,玉米產量將為創紀錄的134億英斗,較去年多出2.6億英斗。
黃豆產量預估將為33億英斗,比去年創紀錄的產量少4,900萬英斗。
商品研究公司Allendale預估,玉米12月期貨價格將下探3至3.2美元目標價,且11月黃豆價格將下探8美元。
庫存過剩的小麥今年的種植面積仍持續擴大,使小麥期貨面臨下跌壓力。Allendale預估,當小麥收成約完成50%,且玉米收成完畢時,CBOT的小麥12月期貨最低將跌至4.5美元。
【2010/06/08 經濟日報】
可可價飆33年新高 巧克力看漲
可可價飆33年新高 巧克力看漲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10.06.07 02:22 pm
許多巧克力迷也許下來沒聽過「可可腫枝病毒」,但這種植物病蟲害肆虐全球最大可可出口國象牙海岸,讓可可價格衝到33年新高,如果無法及時防治,今年內巧克力價格可能跟著看漲。
象牙海岸蟲害歉收
全球每年用於製造各式巧克力的可可原料約需350萬噸,象牙海岸就占了40%。由於病毒為害,加上多雨和基礎設施問題,今年迄今象牙海岸已減產2萬噸可可,讓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的7月可可期貨價格上漲1.5%,至每噸2588英鎊(3794美元),一度並衝到2606英鎊,寫下1977年10月以來最高紀錄。紐約ICE期貨交易所的7月可可在上周也上漲12美元 (0.4%)至3060美元。
庫存量創歷史新低
可可腫枝病毒已使象牙海岸的可可庫存量減至有史以來最低點,目前病毒尚未達到有「可可帶」之稱的主要產區,但已擴散到周邊波夫勒和辛夫拉地區40%的可可園。
國際可可組織表示,可可腫枝病毒通常在兩年內會造成可可樹死亡,象牙海岸可可農目前只能把病株鏟除、燒毀,來阻止病毒擴散,他們指責政府的防治行動遲緩。可可價格在近十年來飛漲,十年前一噸可可僅賣600英鎊,不久前才突破2500英鎊大關。
可可連5年供不應求
除了病蟲害的為害,可可已連續5年供不應求,使價格水漲船高。印尼可可農為避稅今年改種咖啡,巴西今年可能減產6%;國際可可組織預估,今年產季將可可供應量將短缺6.9萬噸。除了產量減少,市場傳言有交易商屯積,造成流動性減少,也使價格居高不下。
全球最大的可可用戶雀巢公司每年採購量達4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12%,雀巢多在期貨市場預先採購,目前尚未受到漲價影響,但如果供應量繼續不足,消費者未來想吃巧克力勢必得多花一些鈔票。
【2010/06/07 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10.06.07 02:22 pm
許多巧克力迷也許下來沒聽過「可可腫枝病毒」,但這種植物病蟲害肆虐全球最大可可出口國象牙海岸,讓可可價格衝到33年新高,如果無法及時防治,今年內巧克力價格可能跟著看漲。
象牙海岸蟲害歉收
全球每年用於製造各式巧克力的可可原料約需350萬噸,象牙海岸就占了40%。由於病毒為害,加上多雨和基礎設施問題,今年迄今象牙海岸已減產2萬噸可可,讓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的7月可可期貨價格上漲1.5%,至每噸2588英鎊(3794美元),一度並衝到2606英鎊,寫下1977年10月以來最高紀錄。紐約ICE期貨交易所的7月可可在上周也上漲12美元 (0.4%)至3060美元。
庫存量創歷史新低
可可腫枝病毒已使象牙海岸的可可庫存量減至有史以來最低點,目前病毒尚未達到有「可可帶」之稱的主要產區,但已擴散到周邊波夫勒和辛夫拉地區40%的可可園。
國際可可組織表示,可可腫枝病毒通常在兩年內會造成可可樹死亡,象牙海岸可可農目前只能把病株鏟除、燒毀,來阻止病毒擴散,他們指責政府的防治行動遲緩。可可價格在近十年來飛漲,十年前一噸可可僅賣600英鎊,不久前才突破2500英鎊大關。
可可連5年供不應求
除了病蟲害的為害,可可已連續5年供不應求,使價格水漲船高。印尼可可農為避稅今年改種咖啡,巴西今年可能減產6%;國際可可組織預估,今年產季將可可供應量將短缺6.9萬噸。除了產量減少,市場傳言有交易商屯積,造成流動性減少,也使價格居高不下。
全球最大的可可用戶雀巢公司每年採購量達4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12%,雀巢多在期貨市場預先採購,目前尚未受到漲價影響,但如果供應量繼續不足,消費者未來想吃巧克力勢必得多花一些鈔票。
【2010/06/07 聯合晚報】
增客量?漲票價? 航空業拚獲利兩難
增客量?漲票價? 航空業拚獲利兩難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0.06.07 02:22 pm
有230家民航公司會員、占全球商業空中交通93%的國際空中運輸協會(IATA)7日在柏林舉行大會,出席代表面臨全球經濟衰退以來航空業最困難的一項決定:是要增加載客量來因應空中旅行上升的需求,還是限制供應來漲票價?
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當機立斷選擇成長,已在4月增加9.8%座位,今年全年要增加12%,明年並有33輛新客機進棚。歐洲業者比較審慎,歐洲最大的法航-荷航迄無動靜。
彭博社報導,根據911恐怖攻擊、亞洲金融危機、SARS之後的復甦模式來研判,民航業似乎寧可失之審慎,而不要失之冒進。增購飛機、增加航班和航線,當然能拉高營業額,但太快增加太多座位,可能拉低載客量,導至被迫打折,獲利縮水。
歐洲第三大民航業者英航高層表示,英航在1990年代末期積極追求成長,結果學到教訓:太快增加太多載客量,馬上衝擊到價格,這回學乖了,4月決定只增加1.3%座位。
今年頭四個月,全球空中交通量上升5.8%,座位賣出77%。去年空中交通寫下3.5%的跌幅紀錄。根據民航業者在歷次重挫復甦過程中的財務表現來研判,單靠空中交通量成長,不足以維持長久獲利。
911恐怖攻擊後,民航業連虧六年。2005年,乘客比2001年增加23%,達到2億200萬人,營收上升36%,達4130億美元,但IATA會員那年仍然共虧41億美元。同一時期裡,票價漲價一直落後成本的上升。
IATA上周發表的財務公報說,增加座位要小心,因為衰退後回升步調緩慢,而且今年會有1340架客機交貨。過去九年,民航業只有兩年獲利,共虧500億美元,今年可能賠28億美元。
IATA執行長畢西納尼表示,是否增加座位,決定權在業者自己,但明智者必須好好衡量需求的增幅,來考慮最正確的座位量,他個人建議節制一點。
歐洲第二大業者德航也表示,德航把重點擺在票價調整上,不急著增加航班和機隊。
【2010/06/07 聯合晚報】
======================================================
Tim say:
過去九年只有兩年獲利,很明顯地,這種產業並不值得長期投資。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0.06.07 02:22 pm
有230家民航公司會員、占全球商業空中交通93%的國際空中運輸協會(IATA)7日在柏林舉行大會,出席代表面臨全球經濟衰退以來航空業最困難的一項決定:是要增加載客量來因應空中旅行上升的需求,還是限制供應來漲票價?
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當機立斷選擇成長,已在4月增加9.8%座位,今年全年要增加12%,明年並有33輛新客機進棚。歐洲業者比較審慎,歐洲最大的法航-荷航迄無動靜。
彭博社報導,根據911恐怖攻擊、亞洲金融危機、SARS之後的復甦模式來研判,民航業似乎寧可失之審慎,而不要失之冒進。增購飛機、增加航班和航線,當然能拉高營業額,但太快增加太多座位,可能拉低載客量,導至被迫打折,獲利縮水。
歐洲第三大民航業者英航高層表示,英航在1990年代末期積極追求成長,結果學到教訓:太快增加太多載客量,馬上衝擊到價格,這回學乖了,4月決定只增加1.3%座位。
今年頭四個月,全球空中交通量上升5.8%,座位賣出77%。去年空中交通寫下3.5%的跌幅紀錄。根據民航業者在歷次重挫復甦過程中的財務表現來研判,單靠空中交通量成長,不足以維持長久獲利。
911恐怖攻擊後,民航業連虧六年。2005年,乘客比2001年增加23%,達到2億200萬人,營收上升36%,達4130億美元,但IATA會員那年仍然共虧41億美元。同一時期裡,票價漲價一直落後成本的上升。
IATA上周發表的財務公報說,增加座位要小心,因為衰退後回升步調緩慢,而且今年會有1340架客機交貨。過去九年,民航業只有兩年獲利,共虧500億美元,今年可能賠28億美元。
IATA執行長畢西納尼表示,是否增加座位,決定權在業者自己,但明智者必須好好衡量需求的增幅,來考慮最正確的座位量,他個人建議節制一點。
歐洲第二大業者德航也表示,德航把重點擺在票價調整上,不急著增加航班和機隊。
【2010/06/07 聯合晚報】
======================================================
Tim say:
過去九年只有兩年獲利,很明顯地,這種產業並不值得長期投資。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高頻交易系統助美國交易員爭搶毫秒級先機
高頻交易系統助美國交易員爭搶毫秒級先機
2010年06月04日16:02
據市場參與者和研究人員說﹐一些投資公司依靠高速計算機進行投資﹐在數據抵達其他投資者之前就據其交易﹐因而獲得了一種優勢。
這些公司從證券交易所購買數據﹐讓這些數據自動錄入超級計算機﹐趕在其他多數投資者看到股價之前數分之一秒就計算出了股價﹐從而佔得先機。交易員可以在交易中每股扒出幾分錢﹐重復成千上萬次﹐就可以給公司賺取很大一筆利潤。
有人批評說﹐這種做法就相當於過去在頭天看第二天報紙上列出的股價。
週三華盛頓﹐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舉辦的一場圓桌討論會上﹐經紀公司Themis Trading創始人之一Sal Arnuk說﹐這是一種被操縱的遊戲。一些人把這種交易活動叫做“潛伏套利”(latency arbitrage)。
批評人士說﹐這種做法雖然合法﹐但超越了公平的界線﹐並讓人對市場上一些交易員通過高頻交易獲得的優勢產生質疑。
SEC的圓桌討論會召集了華爾街各個交易中心和投資公司的高管。此時SEC仍在對高頻交易和日益增多的“黑池”(dark pool)交易進行調查。“黑池”指的是在主要交易所以外的交易場所進行的交易。
自5月6日“閃電崩盤”以來﹐高頻交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拷問。那一天﹐一些高頻交易公司隨同其他一些活躍交易機構從市場撤離﹐可以說是加劇了當天股市的快速重挫。
據估計﹐目前高頻交易在美國股市的交易量中約佔三分之二﹐採用很多形式進行﹐其中一些形式完全正當。有人辯護說﹐這種交易通過增加市場交易量﹐降低了所有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潛伏套利屬於一種依賴於超高速度的交易﹐還不知道有哪些公司參與了這種交易﹐也不知道這種交易有多普遍。
業界人士和交易所說﹐一些公司向單個交易所每年付費數萬美元﹐以優先獲得交易所自動發出的價格信息。
SEC在今年早些時候對市場結構做整體評估時說﹐直接從交易中心自動發送的數據﹐可以比整合後發送的數據更快抵達終端用戶。
潛伏套利所賭的是股市中的“全國最佳買賣價”。這種價格設定了多數投資者用於交易的價格。
全國最佳買賣價以電子化的方式從各個交易所整合而成。研究公司Jefferies & Co.在2009年11月一份有關潛伏套利的報告中說﹐如果能趕在全國最佳買賣價之前估摸到價格的變動﹐那麼相對於其他使用普通市場工具的投資者﹐交易員就能獲得100到200毫秒的優勢。
報告說﹐交易公司先人一步看到交易所數據和訂單流量﹐就可以預測到未來的價格﹐進而調整它們在市場中的訂單﹐或根據這些信息發出新的訂單。
Scott Patterson
=======================================
Tim say:
透過證券交易所經營主機代管業務,證券商確實可以降低資訊傳遞的節點數,並掌握一些時間上的優勢。
不過要將時間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獲利,還需要一筆相當大的投資。
2010年06月04日16:02
據市場參與者和研究人員說﹐一些投資公司依靠高速計算機進行投資﹐在數據抵達其他投資者之前就據其交易﹐因而獲得了一種優勢。
這些公司從證券交易所購買數據﹐讓這些數據自動錄入超級計算機﹐趕在其他多數投資者看到股價之前數分之一秒就計算出了股價﹐從而佔得先機。交易員可以在交易中每股扒出幾分錢﹐重復成千上萬次﹐就可以給公司賺取很大一筆利潤。
有人批評說﹐這種做法就相當於過去在頭天看第二天報紙上列出的股價。
週三華盛頓﹐在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舉辦的一場圓桌討論會上﹐經紀公司Themis Trading創始人之一Sal Arnuk說﹐這是一種被操縱的遊戲。一些人把這種交易活動叫做“潛伏套利”(latency arbitrage)。
批評人士說﹐這種做法雖然合法﹐但超越了公平的界線﹐並讓人對市場上一些交易員通過高頻交易獲得的優勢產生質疑。
SEC的圓桌討論會召集了華爾街各個交易中心和投資公司的高管。此時SEC仍在對高頻交易和日益增多的“黑池”(dark pool)交易進行調查。“黑池”指的是在主要交易所以外的交易場所進行的交易。
自5月6日“閃電崩盤”以來﹐高頻交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拷問。那一天﹐一些高頻交易公司隨同其他一些活躍交易機構從市場撤離﹐可以說是加劇了當天股市的快速重挫。
據估計﹐目前高頻交易在美國股市的交易量中約佔三分之二﹐採用很多形式進行﹐其中一些形式完全正當。有人辯護說﹐這種交易通過增加市場交易量﹐降低了所有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潛伏套利屬於一種依賴於超高速度的交易﹐還不知道有哪些公司參與了這種交易﹐也不知道這種交易有多普遍。
業界人士和交易所說﹐一些公司向單個交易所每年付費數萬美元﹐以優先獲得交易所自動發出的價格信息。
SEC在今年早些時候對市場結構做整體評估時說﹐直接從交易中心自動發送的數據﹐可以比整合後發送的數據更快抵達終端用戶。
潛伏套利所賭的是股市中的“全國最佳買賣價”。這種價格設定了多數投資者用於交易的價格。
全國最佳買賣價以電子化的方式從各個交易所整合而成。研究公司Jefferies & Co.在2009年11月一份有關潛伏套利的報告中說﹐如果能趕在全國最佳買賣價之前估摸到價格的變動﹐那麼相對於其他使用普通市場工具的投資者﹐交易員就能獲得100到200毫秒的優勢。
報告說﹐交易公司先人一步看到交易所數據和訂單流量﹐就可以預測到未來的價格﹐進而調整它們在市場中的訂單﹐或根據這些信息發出新的訂單。
Scott Patterson
=======================================
Tim say:
透過證券交易所經營主機代管業務,證券商確實可以降低資訊傳遞的節點數,並掌握一些時間上的優勢。
不過要將時間優勢轉化為實際的獲利,還需要一筆相當大的投資。
Analyzing the Household Products Industry
Analyzing the Household Products Industry
By Lauren DeSanto
06-04-10 06:00 AM
After weathering a significant downturn in consumer spending through 2008 and 2009, it would seem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 firms would be poised for accelerated top-line and earnings growth. Unfortunately, this scenario isn't necessarily playing out and headwinds persist. Even though moderating input costs have benefited consumer product gross margins recently, we expect input cost inflation to return as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markets increase their demand for commodities.
Additionally, sovereign debt issues in Europe could further dampen already weak Western European markets should austerity measures put any resurgent consumer spending on hold. The translational impact of a euro potentially headed to parity with the U.S. dollar by the back half of the year will also impact both sales growth and margins at companies like Procter & Gamble (PG), Avon (AVP), Estee Lauder (EL), and Colgate-Palmolive (CL), all of which have significant exposure to the continent.
For as much as we believe brands matter, the economic downturn made clear that for the consumer every purchase is discretionary. Shoppers are switching to more-affordable channels, such as hard discounters in Europe, and consumers will trade out of brands in many categories. While not alone, consumer product firms have significant exposure to Europe and remain vulnerable to volatility in the region.
Despite the impact that negative foreign exchange translation and rising commodity costs are likely to have through the remainder of 2010, the outlook for the industry isn't entirely gloomy.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care firms have pursued strategies of consumer trade-up, edging shoppers toward sales of higher-margin products. We expect their energies are now focused on keeping market share healthy and profitable while serving a consumer demanding a more compelling value proposition.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se effects will lead to more margin compression, but we've been impressed so far with the ability of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to reduce costs and eliminate inefficiencies.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e industry has been forced to navigate such a difficult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volatile foreign currency movements (such as in Venezuela) and fluctuating commodity costs are familiar challenges. At some point, however, we will need to see the consumer return to healthy spending in household product categories, particularly in mature markets, and we don't see that on the horizon just yet.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This Industry
The last decade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household products and personal care industry. Retail consolidation, which began in the 1990s with the ascent of shopping supercenters such as Wal-Mart (WMT), Target (TGT), Costco (COST), and Sam's Club, increased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the industry. The fortunes of these firms are intertwined with the big-box retailers as the stores drive the majority of industry sales and volumes and are able to force manufacturers to alter everything from product assortment to packaging size.
Additionally, blistering growth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markets has resulted in rapid overseas expansion. In response, companies such as Unilever (UL), P&G, Colgate, Clorox (CLX), and Estee Lauder have added and divested brands to reposition their product portfolios to hold winning brands with the greatest cash-generating abilities in growing categories. Building strong brand equities is a cornerston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household products industry, since branded products typically sell at higher prices and are more profitable. In the mass retail channel, however, shelf space in many categories is limited to just two branded choices and one private-label offering. So while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can build moats and generate excess returns by developing successful brands, maintaining brand health--and retaining a coveted spot on store shelves--requires ongoing investment.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he market for household products has been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as cash-strapped consumers exerted their influence by switching brands, trading into private-label offerings, or pulling back on spending altogether. These trends, while not new, accelerated during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it remains to be seen to what degree consumers will return to the same brand-buying behaviors in place before the recession.
As sales growth rates have slowed in categories such as hair care and skin care, for example, market share battles have intensified. Less concentrated, high-margin, high-growth categories with few private-label entrants have always been ripe for promotional turf wars, but commodified categories such as household batteries, paper towels, and toilet paper have suffered as well. Energizer (ENR) and P&G "upsized" their offerings to include more batteries, for example, effectively reducing prices by almost 13%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0 compared to the year-ago period. Both firms are fighting for market share and shelf space as retailers have rationalized space in the category and private-label market shares have strengthened.
Aggressive price tactics are certainly part of the arsenal that branded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use to combat retailer and consumer pressures, but they are short-term tactics that often drive volume growth at the expense of margins. Consumers can become conditioned to expect lower prices, and weaning them from these behaviors is a challenge. Over the long run, it is incumbent on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to fashion new product innovations and brand extensions to keep profits intact.
Industry Growth Prospects
From 2004 to 2008 sales in the $360 billion global personal products market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3.7% annually.1 New product categories, brand extensions, new overseas markets, and increased pricing all contributed to growth. For the household products companies that Morningstar covers, sales increased 6.3% annually, on average,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cluding acquisitions. Since Morningstar's coverage includes most of the widest moat firms in the industry, this solid mid-single-digit sales growth isn't terribly surprising. It also includes small tuck-in acquisitions such as Church & Dwight's (CHD) acquisition of Oxiclean in 2006 and transformational acquisitions like P&G's purchase of Gillette in 2005.
From a geographic standpoint,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many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aggressively expanded into Eastern Europe, China, India, and Brazil, as growth rates in mature markets such as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slowed. Disproportionate sales growth from emerging markets has a negative mix impact as unit sales from these regions are typically lower priced and lower margin, reflecting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s in these countries. While on a pretax basis mature markets may be more profitable than developing markets, on an aftertax basis this isn't always the case.
A number of strategies appear to be keeping revenue growth healthy, but we question whether strategies to push gross margins higher are working. Companies such as Colgate and Reckitt-Benckiser (RB.) have repositioned their portfolios toward higher-margin products and it shows; gross margins at both firms increased 400 basis point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se firms are the exception, however, not the rule. From 2005 to 2009, gross profits for the companies Morningstar covers increased 6.9% and operating profits increased 8.3% annually. Based on these metrics it would seem that most of the margin expansion is coming from overhead cost savings. During this period numerous firms reduced staff and eliminated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among them Avon, Colgate, Church & Dwight, and Estee Lauder. Additionally, in the last year dramatically lower advertising rates allowed many firms to maintain or increase advertising levels while lowering total costs. With advertising rates increasing again, savings from this line item will be harder to come by. As opportunities to reduce overhead costs lessen and input costs tick up, we expect minimal margin expansion across our coverage list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Deploying Capital, Generating Returns, and Our Outlook for the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breadth of the products that they carry and the broad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have higher inventory levels and lower asset turns compared to packaged food or grocery/general merchandise retailers. Annual capital expenditures in the industry typically run about 4.0% of total sales, in line with depreciation.
Overall, the household products firms that Morningstar covers operate with manageable capital structures. For the most part the companies are not dependent on the capital markets to fund their operations. As an example, we expect Kimberly-Clark's (KMB) free cash flow will approximate the 10.0% of sales generate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roughout our five-year forecast period. This impressive cash flow should enable the firm to comfortably meet future debt maturities. Industry firms typically reinvest excess cash into the business or return it to shareholders in the form of higher dividends or share repurchases. P&G is reinvesting more than $1 billion in savings into its business, while Estee Lauder repurchased 3.0% of shares outstanding on average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We think Estee Lauder, P&G, and Kimberly-Clark will continue to raise their dividends annually, with increases ranging from the mid-single digits to as much as 10.0% annually,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we also expect share repurchases to continue.
We estimate that the firms Morningstar covers have a median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of 9.0%. The median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for this same group of firms is approximately 18.0%, but we expect returns to compress to a median of 14.5%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s revenue and earnings growth slow.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have weathered the worst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our opinion, but as the U.S. begins to pull out of a recession, a sovereign debt crisis in Europe still looms. We've already se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creased commodity costs and a strong dollar on top-line results and earnings power, and in all likelihood the industry is heading into a similar cycle again.
We believe growth in mature markets will remain relatively stagnant, and growth in emerging economies such as China, Brazil, and India will be insufficient to offset declin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otal sales in the global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s industry are expected to reach $424.1 billion by 2013, reflecting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3.3%.1 We think Morningstar'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 firms will achieve slightly better results or median sales growth of 4.9% annually.
1Source: Datamonitor Industry Profiles, Personal Products, Dec. 15, 2009 (http://www.datamonitor.com/).
Lauren DeSanto is Morningstar'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Equity Research.
By Lauren DeSanto
06-04-10 06:00 AM
After weathering a significant downturn in consumer spending through 2008 and 2009, it would seem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 firms would be poised for accelerated top-line and earnings growth. Unfortunately, this scenario isn't necessarily playing out and headwinds persist. Even though moderating input costs have benefited consumer product gross margins recently, we expect input cost inflation to return as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markets increase their demand for commodities.
Additionally, sovereign debt issues in Europe could further dampen already weak Western European markets should austerity measures put any resurgent consumer spending on hold. The translational impact of a euro potentially headed to parity with the U.S. dollar by the back half of the year will also impact both sales growth and margins at companies like Procter & Gamble (PG), Avon (AVP), Estee Lauder (EL), and Colgate-Palmolive (CL), all of which have significant exposure to the continent.
For as much as we believe brands matter, the economic downturn made clear that for the consumer every purchase is discretionary. Shoppers are switching to more-affordable channels, such as hard discounters in Europe, and consumers will trade out of brands in many categories. While not alone, consumer product firms have significant exposure to Europe and remain vulnerable to volatility in the region.
Despite the impact that negative foreign exchange translation and rising commodity costs are likely to have through the remainder of 2010, the outlook for the industry isn't entirely gloomy.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care firms have pursued strategies of consumer trade-up, edging shoppers toward sales of higher-margin products. We expect their energies are now focused on keeping market share healthy and profitable while serving a consumer demanding a more compelling value proposition.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se effects will lead to more margin compression, but we've been impressed so far with the ability of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to reduce costs and eliminate inefficiencies.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e industry has been forced to navigate such a difficult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volatile foreign currency movements (such as in Venezuela) and fluctuating commodity costs are familiar challenges. At some point, however, we will need to see the consumer return to healthy spending in household product categories, particularly in mature markets, and we don't see that on the horizon just yet.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This Industry
The last decade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household products and personal care industry. Retail consolidation, which began in the 1990s with the ascent of shopping supercenters such as Wal-Mart (WMT), Target (TGT), Costco (COST), and Sam's Club, increased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the industry. The fortunes of these firms are intertwined with the big-box retailers as the stores drive the majority of industry sales and volumes and are able to force manufacturers to alter everything from product assortment to packaging size.
Additionally, blistering growth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markets has resulted in rapid overseas expansion. In response, companies such as Unilever (UL), P&G, Colgate, Clorox (CLX), and Estee Lauder have added and divested brands to reposition their product portfolios to hold winning brands with the greatest cash-generating abilities in growing categories. Building strong brand equities is a cornerston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household products industry, since branded products typically sell at higher prices and are more profitable. In the mass retail channel, however, shelf space in many categories is limited to just two branded choices and one private-label offering. So while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can build moats and generate excess returns by developing successful brands, maintaining brand health--and retaining a coveted spot on store shelves--requires ongoing investment.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he market for household products has been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as cash-strapped consumers exerted their influence by switching brands, trading into private-label offerings, or pulling back on spending altogether. These trends, while not new, accelerated during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it remains to be seen to what degree consumers will return to the same brand-buying behaviors in place before the recession.
As sales growth rates have slowed in categories such as hair care and skin care, for example, market share battles have intensified. Less concentrated, high-margin, high-growth categories with few private-label entrants have always been ripe for promotional turf wars, but commodified categories such as household batteries, paper towels, and toilet paper have suffered as well. Energizer (ENR) and P&G "upsized" their offerings to include more batteries, for example, effectively reducing prices by almost 13%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0 compared to the year-ago period. Both firms are fighting for market share and shelf space as retailers have rationalized space in the category and private-label market shares have strengthened.
Aggressive price tactics are certainly part of the arsenal that branded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use to combat retailer and consumer pressures, but they are short-term tactics that often drive volume growth at the expense of margins. Consumers can become conditioned to expect lower prices, and weaning them from these behaviors is a challenge. Over the long run, it is incumbent on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to fashion new product innovations and brand extensions to keep profits intact.
Industry Growth Prospects
From 2004 to 2008 sales in the $360 billion global personal products market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3.7% annually.1 New product categories, brand extensions, new overseas markets, and increased pricing all contributed to growth. For the household products companies that Morningstar covers, sales increased 6.3% annually, on average,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including acquisitions. Since Morningstar's coverage includes most of the widest moat firms in the industry, this solid mid-single-digit sales growth isn't terribly surprising. It also includes small tuck-in acquisitions such as Church & Dwight's (CHD) acquisition of Oxiclean in 2006 and transformational acquisitions like P&G's purchase of Gillette in 2005.
From a geographic standpoint,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many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aggressively expanded into Eastern Europe, China, India, and Brazil, as growth rates in mature markets such as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slowed. Disproportionate sales growth from emerging markets has a negative mix impact as unit sales from these regions are typically lower priced and lower margin, reflecting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s in these countries. While on a pretax basis mature markets may be more profitable than developing markets, on an aftertax basis this isn't always the case.
A number of strategies appear to be keeping revenue growth healthy, but we question whether strategies to push gross margins higher are working. Companies such as Colgate and Reckitt-Benckiser (RB.) have repositioned their portfolios toward higher-margin products and it shows; gross margins at both firms increased 400 basis point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se firms are the exception, however, not the rule. From 2005 to 2009, gross profits for the companies Morningstar covers increased 6.9% and operating profits increased 8.3% annually. Based on these metrics it would seem that most of the margin expansion is coming from overhead cost savings. During this period numerous firms reduced staff and eliminated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among them Avon, Colgate, Church & Dwight, and Estee Lauder. Additionally, in the last year dramatically lower advertising rates allowed many firms to maintain or increase advertising levels while lowering total costs. With advertising rates increasing again, savings from this line item will be harder to come by. As opportunities to reduce overhead costs lessen and input costs tick up, we expect minimal margin expansion across our coverage list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Deploying Capital, Generating Returns, and Our Outlook for the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breadth of the products that they carry and the broad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have higher inventory levels and lower asset turns compared to packaged food or grocery/general merchandise retailers. Annual capital expenditures in the industry typically run about 4.0% of total sales, in line with depreciation.
Overall, the household products firms that Morningstar covers operate with manageable capital structures. For the most part the companies are not dependent on the capital markets to fund their operations. As an example, we expect Kimberly-Clark's (KMB) free cash flow will approximate the 10.0% of sales generate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roughout our five-year forecast period. This impressive cash flow should enable the firm to comfortably meet future debt maturities. Industry firms typically reinvest excess cash into the business or return it to shareholders in the form of higher dividends or share repurchases. P&G is reinvesting more than $1 billion in savings into its business, while Estee Lauder repurchased 3.0% of shares outstanding on average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We think Estee Lauder, P&G, and Kimberly-Clark will continue to raise their dividends annually, with increases ranging from the mid-single digits to as much as 10.0% annually,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we also expect share repurchases to continue.
We estimate that the firms Morningstar covers have a median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of 9.0%. The median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for this same group of firms is approximately 18.0%, but we expect returns to compress to a median of 14.5%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s revenue and earnings growth slow.
Household product firms have weathered the worst of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our opinion, but as the U.S. begins to pull out of a recession, a sovereign debt crisis in Europe still looms. We've already se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creased commodity costs and a strong dollar on top-line results and earnings power, and in all likelihood the industry is heading into a similar cycle again.
We believe growth in mature markets will remain relatively stagnant, and growth in emerging economies such as China, Brazil, and India will be insufficient to offset declin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otal sales in the global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s industry are expected to reach $424.1 billion by 2013, reflecting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3.3%.1 We think Morningstar's household and personal product firms will achieve slightly better results or median sales growth of 4.9% annually.
1Source: Datamonitor Industry Profiles, Personal Products, Dec. 15, 2009 (http://www.datamonitor.com/).
Lauren DeSanto is Morningstar'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Equity Research.
European Banks Trade on Sovereign Debt Fears
European Banks Trade on Sovereign Debt Fears
By Matthew Warren
05-28-10 06:00 AM
Just as the U.S. Federal Reserve was winding down its quantitative easing program at the end of March, we were harboring concerns about how much higher U.S. mortgage rates might reset with such a large buyer stepping back from the market. During the month of April, long idling but persistent rumblings regarding sovereign credit concerns around peripheral EU countries quickly grew louder, as a different link turned out to be the weakest in the global credit market chain. In the ensuing months, the cost of capital rapidly reset higher for European countries perceived to face the weakest combined debt/deficit/economic pictures, most prominently Greece, Portugal, and Spain. Based on market action, it appears that there are also some lingering concerns about Ireland, Italy, and the U.K.
It is somewhat of a chicken or egg argument about whether some of these countries potentially faced solvency issues that caused the debt markets to react so negatively or vice versa. What we find undeniable is that a rapid reset higher in the cost of credit for already troubled countries increased the odds of a bad outcome for any particular country. This situation closely mirrors what happened in the U.S. with its most financially troubled households. When the cost of (and access to) mortgage and credit card debt quickly reset in adverse fashion, the already high odds of default jumped overnight.
Also similar to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that originated in the U.S., potential solvency issues tend to create liquidity problems for a very simple reason. The question credit market participants ask themselves is why extend or increase lending to now questionable credits--at such low rates, typically below 5%--if there is any question whether your principal will be returned in full? Liquidity and solvency questions lead directly to contagion questions and the potential for a domino effect. If Greece were to default, who owns that debt and who would take a large hit? Clearly, Greek banks would be in terrible shape as they are large of owners of home country sovereign debt. Who owns Greek bank debt and is a large counterparty to these institutions? As Greece is small enough to be relatively immaterial to the rest of Europe in financial terms, its failure to repay its sovereign debt in full need not be catastrophic, although certainly a few banks would find themselves needing to raise additional capital. A similar argument could well be made for Portugal.
In our view, the most important domino in this series is Spain. This country admittedly has a much lower debt/GDP starting point than its more troubled peers, but its private debt/GDP is quite large and current deficits are enormous, as are unemployment and its recent housing bubble. In nominal terms, Spain is a much larger economy than Greece or Portugal, resulting in a larger total stock of sovereign debt, approaching EUR 500 billion. It is also home to two of the 30 largest banks in the world in Santander (STD Last: $8.92 Day Change: -8.42%) and BBVA (BBVA Last: $9.01 Day Change: -9.99% ), which are presumably quite interconnected with other lar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Further clouding the issue, while most banks have recently self-disclosed their exposure to sovereign debt in Greece and a small minority have made disclosures regarding Portugal, very few have spelled out in detail their exposure to Spanish sovereign debt, much less all other corporate exposure to the country including bank, corporate, and real estate-backed debt. If Spain were to default, and this event blew a hole in the balance sheet of a bank domiciled in one of the other PIIGS countries, could that sovereign country credibly back its large banks, without pulling itself under?
Rather than risk the possibility of a nasty series of events as outlined above in a brazen test of market psychology, the EU has apparently decided to shield Greece from rollover risk via a large credit line. These below current market rate loans--which, notably, are drawn from fellow PIIGS countries as well as much stronger neighbors like Germany and France--are being provided in exchange for severe austerity measures aimed at crushing Greece's enormous budget deficit. A much larger scheme was also announced a couple of weeks ago that would offer similar loans to other troubled European countries if necessary, although we note that these plans are extremely short on detail (and thus credibility) at this point.
For an example of what large-scale austerity measures might lead to, let's look at Ireland, where such measures were self-imposed not long after the initial wave of financial panic a couple years back. The picture is not pretty, even though Ireland's populace seems much more adept at tightening its belt than what we've seen so far from Greece. GDP declined by double digits from the peak and the country currently faces deflation, even as the global economy resumed growth in the interim. Granted, Ireland experienced an enormous housing bubble that inflicted severe damage on the economy and the country's banks, but Spain also experienced a housing bubble and already sits at 20%-plus unemployment even as its own austerity measures only now begin in earnest. While there is no choice but to close a double-digit fiscal deficit when the markets refuse to fund it, austerity measures clearly don't solve the problem without provoking additional pain in terms of GDP and unemployment. Quite simply, sharply lower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higher taxation combine to create a distinctly deflationary event.
One could argue whether the EU should have bailed out Greece to prevent the first domino from falling or that this is merely a game of kick the can that will ultimately fail--meaning resources would be better spent protecting larger countries with lower debt levels like Spain. One can also argue that the EU should let the markets determine the fate of various countries vis a vis their sovereign debt situations and that lar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instead be bailed out following any catastrophic losses on sovereign debt holdings. Those that argue against both seem completely callous to the risk of global depression that would result from widespread systemic failur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wipeout of associated savings.
Fortunately, it looks as though the EU is determined to protect against the risk of this severe outcome. While it has taken several meaningful step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 its announced loan schemes and small-scale sterilized purchases of sovereign debt, it's our opinion that they need to complete the prescription by laying out all the necessary details and enforcement mechanisms surrounding the loan schemes. We're also of the opinion that large-scale quantitative easing with associated sovereign debt purchases might well be required to send a strong enough signal to the capital markets that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is determined to protect against a capital market meltdown as investors shove past each other for the exit and/or deflation resulting from widespread austerity measures imposed on already crippled European peripheral economies.
Until these two things happen, investors should exercise substantial caution with bank stocks domiciled in PIIGS countries. While these stocks look cheap relative to normalized earnings, past experience with Irish bank stocks provide a cautionary tale. Two European bank stocks that have sold off in sympathy with recent market turmoil, moving closer to our Consider Buying prices, are Barclays (BCS ) and HSBC (HBC ). We think both merit close consideration if they tumble further during any market fits. Likewise, the big four U.S. banks ( J.P. Morgan (JPM ), Bank of America (BAC), Citigroup (C), and Wells Fargo (WFC)) look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on a purely valuation basis in recent weeks as fears of counterparty exposure to European banks and uncertainty around regulation cast a pall over these names.
Matthew Warren is an associate director with Morningstar.
By Matthew Warren
05-28-10 06:00 AM
Just as the U.S. Federal Reserve was winding down its quantitative easing program at the end of March, we were harboring concerns about how much higher U.S. mortgage rates might reset with such a large buyer stepping back from the market. During the month of April, long idling but persistent rumblings regarding sovereign credit concerns around peripheral EU countries quickly grew louder, as a different link turned out to be the weakest in the global credit market chain. In the ensuing months, the cost of capital rapidly reset higher for European countries perceived to face the weakest combined debt/deficit/economic pictures, most prominently Greece, Portugal, and Spain. Based on market action, it appears that there are also some lingering concerns about Ireland, Italy, and the U.K.
It is somewhat of a chicken or egg argument about whether some of these countries potentially faced solvency issues that caused the debt markets to react so negatively or vice versa. What we find undeniable is that a rapid reset higher in the cost of credit for already troubled countries increased the odds of a bad outcome for any particular country. This situation closely mirrors what happened in the U.S. with its most financially troubled households. When the cost of (and access to) mortgage and credit card debt quickly reset in adverse fashion, the already high odds of default jumped overnight.
Also similar to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that originated in the U.S., potential solvency issues tend to create liquidity problems for a very simple reason. The question credit market participants ask themselves is why extend or increase lending to now questionable credits--at such low rates, typically below 5%--if there is any question whether your principal will be returned in full? Liquidity and solvency questions lead directly to contagion questions and the potential for a domino effect. If Greece were to default, who owns that debt and who would take a large hit? Clearly, Greek banks would be in terrible shape as they are large of owners of home country sovereign debt. Who owns Greek bank debt and is a large counterparty to these institutions? As Greece is small enough to be relatively immaterial to the rest of Europe in financial terms, its failure to repay its sovereign debt in full need not be catastrophic, although certainly a few banks would find themselves needing to raise additional capital. A similar argument could well be made for Portugal.
In our view, the most important domino in this series is Spain. This country admittedly has a much lower debt/GDP starting point than its more troubled peers, but its private debt/GDP is quite large and current deficits are enormous, as are unemployment and its recent housing bubble. In nominal terms, Spain is a much larger economy than Greece or Portugal, resulting in a larger total stock of sovereign debt, approaching EUR 500 billion. It is also home to two of the 30 largest banks in the world in Santander (STD Last: $8.92 Day Change: -8.42%) and BBVA (BBVA Last: $9.01 Day Change: -9.99% ), which are presumably quite interconnected with other lar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Further clouding the issue, while most banks have recently self-disclosed their exposure to sovereign debt in Greece and a small minority have made disclosures regarding Portugal, very few have spelled out in detail their exposure to Spanish sovereign debt, much less all other corporate exposure to the country including bank, corporate, and real estate-backed debt. If Spain were to default, and this event blew a hole in the balance sheet of a bank domiciled in one of the other PIIGS countries, could that sovereign country credibly back its large banks, without pulling itself under?
Rather than risk the possibility of a nasty series of events as outlined above in a brazen test of market psychology, the EU has apparently decided to shield Greece from rollover risk via a large credit line. These below current market rate loans--which, notably, are drawn from fellow PIIGS countries as well as much stronger neighbors like Germany and France--are being provided in exchange for severe austerity measures aimed at crushing Greece's enormous budget deficit. A much larger scheme was also announced a couple of weeks ago that would offer similar loans to other troubled European countries if necessary, although we note that these plans are extremely short on detail (and thus credibility) at this point.
For an example of what large-scale austerity measures might lead to, let's look at Ireland, where such measures were self-imposed not long after the initial wave of financial panic a couple years back. The picture is not pretty, even though Ireland's populace seems much more adept at tightening its belt than what we've seen so far from Greece. GDP declined by double digits from the peak and the country currently faces deflation, even as the global economy resumed growth in the interim. Granted, Ireland experienced an enormous housing bubble that inflicted severe damage on the economy and the country's banks, but Spain also experienced a housing bubble and already sits at 20%-plus unemployment even as its own austerity measures only now begin in earnest. While there is no choice but to close a double-digit fiscal deficit when the markets refuse to fund it, austerity measures clearly don't solve the problem without provoking additional pain in terms of GDP and unemployment. Quite simply, sharply lower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higher taxation combine to create a distinctly deflationary event.
One could argue whether the EU should have bailed out Greece to prevent the first domino from falling or that this is merely a game of kick the can that will ultimately fail--meaning resources would be better spent protecting larger countries with lower debt levels like Spain. One can also argue that the EU should let the markets determine the fate of various countries vis a vis their sovereign debt situations and that lar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instead be bailed out following any catastrophic losses on sovereign debt holdings. Those that argue against both seem completely callous to the risk of global depression that would result from widespread systemic failur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wipeout of associated savings.
Fortunately, it looks as though the EU is determined to protect against the risk of this severe outcome. While it has taken several meaningful step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 its announced loan schemes and small-scale sterilized purchases of sovereign debt, it's our opinion that they need to complete the prescription by laying out all the necessary details and enforcement mechanisms surrounding the loan schemes. We're also of the opinion that large-scale quantitative easing with associated sovereign debt purchases might well be required to send a strong enough signal to the capital markets that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is determined to protect against a capital market meltdown as investors shove past each other for the exit and/or deflation resulting from widespread austerity measures imposed on already crippled European peripheral economies.
Until these two things happen, investors should exercise substantial caution with bank stocks domiciled in PIIGS countries. While these stocks look cheap relative to normalized earnings, past experience with Irish bank stocks provide a cautionary tale. Two European bank stocks that have sold off in sympathy with recent market turmoil, moving closer to our Consider Buying prices, are Barclays (BCS ) and HSBC (HBC ). We think both merit close consideration if they tumble further during any market fits. Likewise, the big four U.S. banks ( J.P. Morgan (JPM ), Bank of America (BAC), Citigroup (C), and Wells Fargo (WFC)) look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on a purely valuation basis in recent weeks as fears of counterparty exposure to European banks and uncertainty around regulation cast a pall over these names.
Matthew Warren is an associate director with Morningstar.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德國財政部長﹕歐元無疑是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德國財政部長﹕歐元無疑是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2010年6月4日 10:56
據韓國《朝鮮日報》(Chosun Ilbo)週五報導﹐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表示﹐他認為今年大幅走低的歐元是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據報導﹐朔伊布勒通過電子郵件表示﹐大多數擔心歐元未來的人都不在歐洲﹐歐元在德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無疑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朔伊布勒還稱﹐德國政府無法迫使經濟擺脫以出口為主導的增長方式﹐這一狀況是由市場力量決定的。
本文由道瓊斯通訊社提供﹐獲取更豐富更及時的道瓊斯財經資訊﹐請訪問http://www.djcnews.com/。
=====================================
Tim say:
看來德國將趁機在外銷市場上攻城掠地。
德國企業鮮少在美國證券市場上掛牌,有的只能透過店頭市場交易,資訊並不透明。
目前看來以iShare的ETF (EWG) 投資德國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2010年6月4日 10:56
據韓國《朝鮮日報》(Chosun Ilbo)週五報導﹐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表示﹐他認為今年大幅走低的歐元是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據報導﹐朔伊布勒通過電子郵件表示﹐大多數擔心歐元未來的人都不在歐洲﹐歐元在德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無疑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朔伊布勒還稱﹐德國政府無法迫使經濟擺脫以出口為主導的增長方式﹐這一狀況是由市場力量決定的。
本文由道瓊斯通訊社提供﹐獲取更豐富更及時的道瓊斯財經資訊﹐請訪問http://www.djcnews.com/。
=====================================
Tim say:
看來德國將趁機在外銷市場上攻城掠地。
德國企業鮮少在美國證券市場上掛牌,有的只能透過店頭市場交易,資訊並不透明。
目前看來以iShare的ETF (EWG) 投資德國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報導﹕IMF稱資金不足 需增發特別提款權
報導﹕IMF稱資金不足 需增發特別提款權
2010年06月04日14:42
路透社(Reuters)週五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政策指導委員會主管、埃及財政部長Boutros-Ghali表示﹐IMF在出資救助希臘後需要更多資金﹐應當發行更多特別提款權。
據報導﹐Ghali表示﹐IMF應當發行更多特別條款權﹐從成員國那裡籌集資金。
他表示﹐如果開始算入為歐洲提供的資金﹐那麼IMF就會資金不足。
Ghali表示﹐IMF需要非常顯著地增發特別條款權﹐但同時還需要轉變籌資結構﹐從此前主要通過借款和發行部分特別條款權轉向主要通過特別條款權來籌資。他補充稱﹐各成員國一直在談論將特別提款權配額增加一倍的問題。
==============================
Tim say:
連IMF這個救火隊要辦理現金增資,從報導中看來打算增資一倍!我不得不讚嘆希臘等國已經成功地將其債務轉嫁給世界各國負擔。
錢借得少,借錢的怕債主;錢借得多,債主怕借錢的。希臘等國就是錢借得多,所以世界各國都在怕。
2010年06月04日14:42
路透社(Reuters)週五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政策指導委員會主管、埃及財政部長Boutros-Ghali表示﹐IMF在出資救助希臘後需要更多資金﹐應當發行更多特別提款權。
據報導﹐Ghali表示﹐IMF應當發行更多特別條款權﹐從成員國那裡籌集資金。
他表示﹐如果開始算入為歐洲提供的資金﹐那麼IMF就會資金不足。
Ghali表示﹐IMF需要非常顯著地增發特別條款權﹐但同時還需要轉變籌資結構﹐從此前主要通過借款和發行部分特別條款權轉向主要通過特別條款權來籌資。他補充稱﹐各成員國一直在談論將特別提款權配額增加一倍的問題。
==============================
Tim say:
連IMF這個救火隊要辦理現金增資,從報導中看來打算增資一倍!我不得不讚嘆希臘等國已經成功地將其債務轉嫁給世界各國負擔。
錢借得少,借錢的怕債主;錢借得多,債主怕借錢的。希臘等國就是錢借得多,所以世界各國都在怕。
中國無為而治 股市由衷感謝
中國無為而治 股市由衷感謝
2010年06月04日08:10
此刻﹐恐慌氣氛似乎已經消退。大家等待的都是中國的一句話。中國已然成為全球金融界的領軍者。週四﹐當中國向外界表明﹐他們打算靜觀其變時﹐全球股市即大聲歡呼。
感到奇怪嗎?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無為”即是最好的消息。中國政府持有約6,000億美元的歐洲政府債券。對了﹐希臘、葡萄牙、愛爾蘭和西班牙的國債。這些所謂的“歐豬四國”正在遭受的信用危機困擾著全世界。
並不是這些國家將正式破產﹐只是如果它們現有的債券到期且必須償還之時﹐債權人害怕且拒絕貸給它們更多的資金﹐它們將因缺乏資金而無力清償。作為最大的個體債權國﹐中國表示無意減少或放棄現有投資之舉大大降低了它們的風險。
別以為中國人不能撼動債券市場。他們能。他們曾做過此事。2008年12月﹐美聯儲(Fed)宣佈將購入數十億美元的抵押擔保證券﹐然後2009年3月﹐美聯儲又把這一數值提高到1萬億以上。你認為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是因為中國想出售這些證券。如果當時美聯儲不買入﹐誰會買?肯定不是我。
同理﹐如果中國想拋售歐洲的債券﹐誰來買?等同於美聯儲的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沒有法定權限擔此重任。在主權債務危機中﹐他們已經大幅放寬了自己的規定﹐如果再接手這些債券﹐等於是把這些規章制度撕個粉碎並把碎片扔進垃圾車里。
歐洲各大銀行能買嗎?對不起﹐法國、德國和荷蘭的銀行持有的“歐豬四國”的國債已經比中國持有的兩倍還多。相信我﹐他們沒興趣再買更多。
所以﹐由於中國堅定地持有這些債券﹐且幾週前實力更強的歐洲國家宣佈將救助弱小的國家﹐我認為危機真的已經過去。
但那又如何?
這是否意味著把美國股市從2009年3月的低點帶到2010年4月的高點並讓股指上漲80%的那個美好的大牛市將立刻捲土重來並將以全速再次推高股市?我真的表示懷疑。
認為這一幕將會發生者大有人在。他們認為股市從去年4月的高點下跌12%只是大牛市中的一次短暫且必要的調整。
觀點相反者亦大有人在。他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不斷的新世界﹐如果不是歐洲掉了鏈子﹐全球經濟也會因其它事而出現危機。他們認為這根本不是調整﹐而是新熊市的開始。
當完全針鋒相對的兩種可能性均擁有如此之多的信眾時﹐一個優秀的逆向投資者該怎麼做?很簡單﹐唯一的逆向押注就是:從此一切將風平浪靜。這大體就是我的預期。
今年迄今﹐股市略微下跌﹐按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衡量﹐跌幅約為1%。我押注到2010年底﹐股指將上漲10%左右。這僅略高於過去80年的平均年回報率。這等於股市沒有出現大的波動。
為什麼我不認為我們進入了新的熊市?需要說明的是﹐我認為目前的調整非常有可能讓股市再往低走。在上漲80%之後﹐12%的調整又算得了什麼?但我的確認為這只是一次調整。股市不會比2009年3月的底部更低﹐甚至也不可能接近那個位置。
為什麼?熊市論者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不斷的世界﹐沒錯﹐但他們忽略了一點:當危機出現時﹐世界各國政府均百分之一百地致力於解決這些危機。無論如何﹐過去並不一直是這樣。大蕭條期間﹐美國和其它國家的政府面對全球經濟的崩潰卻袖手旁觀。但誰能否認﹐此時此刻各國政府一直盡其所能地在每一次需要的時候去救助每一個人﹐挽救各種出現的危機?
那麼為什麼我不認為糟糕的日子到頭了?為什麼不認為股市在上漲了80%之後還有另一個80%的上漲空間?原因相同﹐但結果相反。的確﹐各國政府已經掏空了老本以確保平安無事﹐但事情卻接連出錯。所以等於是打個平手﹐保持僵局。世界既不會崩盤﹐但也沒真的準備好開始增長。
Donald Luskin
本文譯自SmartMoney
==================================
Tim say:
這些國家會不會終有力不從心的一天?
等到哪天發現財庫空虛時,只能憑藉著中央銀行那運轉不停的印鈔機,以及期待社會大眾仍願意持有那大幅貶值的通貨。
2010年06月04日08:10
此刻﹐恐慌氣氛似乎已經消退。大家等待的都是中國的一句話。中國已然成為全球金融界的領軍者。週四﹐當中國向外界表明﹐他們打算靜觀其變時﹐全球股市即大聲歡呼。
感到奇怪嗎?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無為”即是最好的消息。中國政府持有約6,000億美元的歐洲政府債券。對了﹐希臘、葡萄牙、愛爾蘭和西班牙的國債。這些所謂的“歐豬四國”正在遭受的信用危機困擾著全世界。
並不是這些國家將正式破產﹐只是如果它們現有的債券到期且必須償還之時﹐債權人害怕且拒絕貸給它們更多的資金﹐它們將因缺乏資金而無力清償。作為最大的個體債權國﹐中國表示無意減少或放棄現有投資之舉大大降低了它們的風險。
別以為中國人不能撼動債券市場。他們能。他們曾做過此事。2008年12月﹐美聯儲(Fed)宣佈將購入數十億美元的抵押擔保證券﹐然後2009年3月﹐美聯儲又把這一數值提高到1萬億以上。你認為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是因為中國想出售這些證券。如果當時美聯儲不買入﹐誰會買?肯定不是我。
同理﹐如果中國想拋售歐洲的債券﹐誰來買?等同於美聯儲的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沒有法定權限擔此重任。在主權債務危機中﹐他們已經大幅放寬了自己的規定﹐如果再接手這些債券﹐等於是把這些規章制度撕個粉碎並把碎片扔進垃圾車里。
歐洲各大銀行能買嗎?對不起﹐法國、德國和荷蘭的銀行持有的“歐豬四國”的國債已經比中國持有的兩倍還多。相信我﹐他們沒興趣再買更多。
所以﹐由於中國堅定地持有這些債券﹐且幾週前實力更強的歐洲國家宣佈將救助弱小的國家﹐我認為危機真的已經過去。
但那又如何?
這是否意味著把美國股市從2009年3月的低點帶到2010年4月的高點並讓股指上漲80%的那個美好的大牛市將立刻捲土重來並將以全速再次推高股市?我真的表示懷疑。
認為這一幕將會發生者大有人在。他們認為股市從去年4月的高點下跌12%只是大牛市中的一次短暫且必要的調整。
觀點相反者亦大有人在。他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不斷的新世界﹐如果不是歐洲掉了鏈子﹐全球經濟也會因其它事而出現危機。他們認為這根本不是調整﹐而是新熊市的開始。
當完全針鋒相對的兩種可能性均擁有如此之多的信眾時﹐一個優秀的逆向投資者該怎麼做?很簡單﹐唯一的逆向押注就是:從此一切將風平浪靜。這大體就是我的預期。
今年迄今﹐股市略微下跌﹐按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衡量﹐跌幅約為1%。我押注到2010年底﹐股指將上漲10%左右。這僅略高於過去80年的平均年回報率。這等於股市沒有出現大的波動。
為什麼我不認為我們進入了新的熊市?需要說明的是﹐我認為目前的調整非常有可能讓股市再往低走。在上漲80%之後﹐12%的調整又算得了什麼?但我的確認為這只是一次調整。股市不會比2009年3月的底部更低﹐甚至也不可能接近那個位置。
為什麼?熊市論者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不斷的世界﹐沒錯﹐但他們忽略了一點:當危機出現時﹐世界各國政府均百分之一百地致力於解決這些危機。無論如何﹐過去並不一直是這樣。大蕭條期間﹐美國和其它國家的政府面對全球經濟的崩潰卻袖手旁觀。但誰能否認﹐此時此刻各國政府一直盡其所能地在每一次需要的時候去救助每一個人﹐挽救各種出現的危機?
那麼為什麼我不認為糟糕的日子到頭了?為什麼不認為股市在上漲了80%之後還有另一個80%的上漲空間?原因相同﹐但結果相反。的確﹐各國政府已經掏空了老本以確保平安無事﹐但事情卻接連出錯。所以等於是打個平手﹐保持僵局。世界既不會崩盤﹐但也沒真的準備好開始增長。
Donald Luskin
本文譯自SmartMoney
==================================
Tim say:
這些國家會不會終有力不從心的一天?
等到哪天發現財庫空虛時,只能憑藉著中央銀行那運轉不停的印鈔機,以及期待社會大眾仍願意持有那大幅貶值的通貨。
G20財長會議登場 聚焦經濟與赤字
G20財長會議登場 聚焦經濟與赤字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04 03:10 am
20國(G20)財金首長會議4日起在南韓釜山舉行兩天,各國在銀行稅議題上幾已確定不會達成任何共識,因此如何在削減赤字和維持經濟成長之間取得平衡,以及更廣泛的金改議題,將成為會議焦點。
根據道瓊社取得的聲明草稿,G20財長警告全球經濟復甦的風險仍在,同時呼籲各國儘速整頓財政。歐債風暴當前,各國既要維繫復甦,又要準備縮減預算赤字,決策者面臨的挑戰由此可見一斑。
聲明草稿說:「截至目前,全球經濟復甦仍在持續。然而近來金融市場的波動,提醒我們全球經濟依然脆弱,亟需國際合作…我們仍然處於警戒狀態,密切監控經濟,繼續尋求協調良好的經濟政策,隨時準備實施任何必要措施,確保全球金融穩定,以及強勁、永續且均衡的成長。」
草稿也提到,歐債危機凸顯出「永續公共財政的重要性;有重大財政挑戰的國家,需迅速致力於可靠、一致、有利成長與量身打造的財政整頓政策」。至於有盈餘的國家,則應持續刺激國內消費。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主任史密斯表示,希臘財政危機可能是二次金融危機的開場,在這種情況下,G20 把重點放在削減赤字上恰如其分。不過他也強調,不可能發生二次金融危機。
在金融監管議題上,G20草案表示將要求金融穩定委員會(FSB)考慮額外的措施,提高對避險基金、信評機構和店頭市場(OTC)衍生性商品的透明度和監管。
在全球銀行稅的議題上則似乎沒有多大進展,成員國歧見仍深。美國財長蓋納2日要啟程前往釜山開會前也表示,全球對銀行稅尚未達成共識。
他說:「像美國提議的課徵金融費用,在英國和歐洲還是得到廣大的支持,但在G20就沒有全體同意,至少就現階段而言是如此。我認為到了南韓情況依舊不變。」
例如加拿大和日本等非引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就強烈反對銀行稅。G20也同意進一步考慮南韓的金融安全網提議。
【2010/06/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2010.06.04 03:10 am
20國(G20)財金首長會議4日起在南韓釜山舉行兩天,各國在銀行稅議題上幾已確定不會達成任何共識,因此如何在削減赤字和維持經濟成長之間取得平衡,以及更廣泛的金改議題,將成為會議焦點。
根據道瓊社取得的聲明草稿,G20財長警告全球經濟復甦的風險仍在,同時呼籲各國儘速整頓財政。歐債風暴當前,各國既要維繫復甦,又要準備縮減預算赤字,決策者面臨的挑戰由此可見一斑。
聲明草稿說:「截至目前,全球經濟復甦仍在持續。然而近來金融市場的波動,提醒我們全球經濟依然脆弱,亟需國際合作…我們仍然處於警戒狀態,密切監控經濟,繼續尋求協調良好的經濟政策,隨時準備實施任何必要措施,確保全球金融穩定,以及強勁、永續且均衡的成長。」
草稿也提到,歐債危機凸顯出「永續公共財政的重要性;有重大財政挑戰的國家,需迅速致力於可靠、一致、有利成長與量身打造的財政整頓政策」。至於有盈餘的國家,則應持續刺激國內消費。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主任史密斯表示,希臘財政危機可能是二次金融危機的開場,在這種情況下,G20 把重點放在削減赤字上恰如其分。不過他也強調,不可能發生二次金融危機。
在金融監管議題上,G20草案表示將要求金融穩定委員會(FSB)考慮額外的措施,提高對避險基金、信評機構和店頭市場(OTC)衍生性商品的透明度和監管。
在全球銀行稅的議題上則似乎沒有多大進展,成員國歧見仍深。美國財長蓋納2日要啟程前往釜山開會前也表示,全球對銀行稅尚未達成共識。
他說:「像美國提議的課徵金融費用,在英國和歐洲還是得到廣大的支持,但在G20就沒有全體同意,至少就現階段而言是如此。我認為到了南韓情況依舊不變。」
例如加拿大和日本等非引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就強烈反對銀行稅。G20也同意進一步考慮南韓的金融安全網提議。
【2010/06/04 經濟日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