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名家觀點/劃一條台灣蓋茲比曲線

名家觀點/劃一條台灣蓋茲比曲線
 
在「論貧道富不容易」一文中,我建議在解讀貧富差距(吉尼係數)時,須同時觀察收入流動性(income mobility),並建議主計總處規劃相關統計工作,獲得不少迴響;其中一位主計同仁表示,讀來頗有道理,不知有無依據?我的回答是有理即可行遍天下,事實上也有依據,一般稱之為蓋茲比曲線(Gatsby curve)或稱為大亨蓋茲比曲線(The Great Gatsby curve)。
談起蓋茲比,其實是1925年美國作家F. Scott Fitzgerald小說「大亨小傳」筆下的人物,作者生前該書並不十分暢銷,其後漸為文學界及讀者重視。
1974年改編為電影,由勞勃瑞福主演,倜儻風流,風靡一時;2012年好萊塢重演此戲,由李奧納多接手擔綱,同樣引起一陣風潮。小說或電影都主述1920年代紐約市所發生一段紙醉金迷的故事,其中男女關係之多角複雜,必須用一characters map始能描述。
與本文有關者是主角Jay Gatsby,出身農村,家境貧寒,戰前結識家世顯赫的黛西,因身分懸殊,追求不果。戰後蓋茲比致富,透過鄰居與已嫁作人婦的黛西重逢……,與影迷或一般讀者不同的著眼點是,學者看中蓋茲比由赤貧經奮鬥獲得巨額財富進而重新追求舊戀情的一段,認為是mobility(社經地位改變)的具體代表,因而將之融入研究之中。
蓋茲比曲線原來並無正式名稱,最初係由勞動經濟學家渥太華大學Miles Corak教授所創,渠在研究貧富差距及社會流動時,認為傳統的吉尼係數不足說明問題全貌,故另行設計一座標,X軸為傳統的吉尼係數代表不均問題;Y軸則為世代收入彈性(intergenerational Earnings Elasticity)代表流動性現象,以21個國家的數據為基礎劃出座標圖。
2012年1月12日當時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Alan Krueger在華府智庫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發表演講,引用Corak在前一年的結論,但只取13國的數據,並命名為蓋茲比曲線,一時引起各界投予極大的注意,也引發不少學術論戰。
引起注意是因為與名著及高票房電影連結;引發論戰是因為克魯格認定貧富差距大的國家流動性偏低,而貧富差距小的國家則流動性偏高,固可呼應歐巴馬總統的各項經濟、社會政策,但也因此馬上引起小布希任內的主席哈佛大學經濟系主任Mankiw的反擊,不少學者紛紛投入支持或修正雙方的看法,post文之多,可以「漪歟盛哉」稱之。
最新的發展是,歐巴馬總統在本月初(12月4日)的一場演講中,極力推銷其在健保、扶助弱勢、學費補助及最低工資方面的政策,其言論的基礎即為美國貧富不均惡化,流動性喪失。
歐巴馬雖未明言蓋茲比曲線,但克魯格的研究資料顯然頗有貢獻,歐巴馬才會強調美國的貧富不均有如牙買加、阿根廷(窮國),而社經流動性又不及加、法、德等國(係Corak的原始資料)。
此外,歐巴馬在演說中指出美國前20%的家庭,其子女有三分之二機會仍留在第一組,末20%的家庭其子女僅有5%的機會向上移動。此與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似不相符,但雙方應均有所本。至於渠所強調弱勢家庭子女在成長期比富有家庭子女少聽到3,000萬字,語氣動人,惟不知究有何本?
美國的爭議,我們可以不關心,但重要的是美國或另20個國家除貧富差距的數據外,還可以討論社經流動性問題,否則無以構成蓋茲比曲線。
台灣歷年來對貧富差距不僅有吉尼係數可以參考,而且還有五等分組的倍數方便民眾了解,但對流動性部分,則因主計單位每年均選取不同樣本統計,以致無法做長期移動的觀察,固然台灣有三級貧戶之子當選總統、許多上市公司老闆早年出身清寒,但畢竟只是事例、只是感覺,並無數據精確表達流動性的程度。
要證明一個社會可以憑藉努力、教育力爭上游、坐享餘蔭不求進步會遭淘汰,主計單位應設法補足蓋茲比曲線的Y軸,讓台灣的統計數據能在蓋茲比曲線中與先進國家併列。 (作者是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維基/Great Gatsby curve 
【2013/12/3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