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社論-台灣已揮別景氣藍燈了嗎?

工商時報  2009.07.30 社論-台灣已揮別景氣藍燈了嗎? 本報訊  經建會日前發布景氣燈號,台灣經濟景氣在6月由代表衰退的藍燈,回升至代表景氣轉向的黃藍燈。政府高層對於景氣終於揮別藍燈,興奮之情,可想而知,惟台灣景氣真的已經走出低迷了嗎?值得一探。  經建會此一景氣燈號是依據貨幣供給、股價、出口等9項指標的變化編製而成,每項指標依其表現給予1至5分,總分介於9至45分。為讓民眾一眼即了解分數所代表的意義,因此依分數高低對映不同的燈號,景氣由冷至熱依序為藍燈、黃藍燈、綠燈、黃紅燈、紅燈。台灣去年底至今年初降至9分,即使今年5月也僅12分,皆處於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殊不料6月份這個景氣綜合判斷分數驟增5分,使景氣剛好站上黃藍燈的邊界17分。如果這5分是均勻分布在不同的指標,那麼本月分的表現確實可視為景氣復甦的徵兆。惟這5分集中於金融、批發部門,生產、外銷、製造業銷售及就業仍看不出轉向的跡象。如此不均衡的回升,從歷年的經驗來看,皆難以持久。  我們觀察1985年,台灣受到二次石油危機餘波的影響,加以國內十信金融風暴,使得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在元月出現藍燈後,2月轉為黃藍燈,然而使得燈號轉向的原因是來自金融部門貨幣供給M1B的回升,最重要的外貿、生產依舊走疲,這個不均衡的復甦結構,註定了景氣難以持久,隨後果然又亮了9個月的藍燈。  近年最長的藍燈時期是在2000年底至2002年初,總計出現了15個月的景氣藍燈,直到2002年3月終於轉為黃藍燈。這次燈號的轉變不同於1985年,9項指標非僅貨幣供給、股價回升,連出口、生產、訂單也全都好轉。這自然是一個均衡的復甦結構,因此隨後景氣即逐月上揚,不僅揮別藍燈,更進一步轉為代表穩定的綠燈。  台灣這次由藍燈回升至黃藍燈,從結構上看起來比較像1985年的情況,衡量燈號的9項指標中,包括直接間接金融、工業生產、非農部門就業人數、出口、機械設備進口、製造業銷售等6項,仍停留在最低分1分。試想9項指標中仍有三分之二處於歷年僅見的疲勢,這樣不均衡的復甦結構,豈有可能引導台灣經濟走向全面的回升?  也許有人注意到本次燈號轉變的另一要角「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業額」,這項指標使得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一口氣增加3分,官方可能會說:「本次景氣回升除了金融面,也有商業面啊,你看批發、零售餐飲的營收不是回升了嗎?」這話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是國內商業景氣真的回升了嗎?從經濟部的調查發現,今年6月批發、零售及餐飲的營業額是1.03兆元,較去年同月仍衰退5.3%,惟經過躉售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成長率,翻轉為5.8%的正成長,由於景氣燈號係採實質成長率,因此才使分數三級跳。負5.3%與5.8%南轅北轍的走向告訴我們:商家們近來也許賣的東西增加了,但落袋的鈔票畢竟還是在下滑,這種降價求售所出現的銷量增加,能代表商業景氣回溫了嗎?相信多數商家們是不會同意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批發、零售及餐飲」實質增幅的回升,貢獻最大者並非零售業,也非餐飲業,而是批發業。在6月份1.03兆元的營收中,批發業占了72%,批發業營收的實質成長率高達6.8%,這說明所謂商家的銷量(實質成長率代表的是量的成長)回升,也僅是廠商間交易、回補庫存量回升而已,並非最終消費市場的轉強,本月景氣燈號的轉向,其動能仍是十分單薄的。  景氣燈號由藍燈回升至黃藍燈雖是一件好事,但是觀察燈號轉向的結構卻令人深感憂心,尤其占台灣GDP逾6成的出口衰退幅度仍逾30%,這顯示台灣今天的景氣仍不能樂觀視之。在全球景氣春天尚未降臨之前,台灣的寒冬隨時仍可能加劇,1980年代如此,2001年如此,今天當然也不可能例外。執政當局必須以臨深履薄的心情來看待這次燈號的變化,才不致讓台灣落入更大的衰退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