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直言集/銀行業現在才出走 恐怕已經慢了

直言集/銀行業現在才出走 恐怕已經慢了
 
台灣的銀行很難再靠「新台幣」賺錢,未來獲利都在海外,問題是,這些國家歡不歡迎外來銀行投資,台灣銀行業現在才要出走,其實已經慢了。
中國信託商銀被金管會視為是,台灣最有潛力加強「亞洲化」的國銀;目前中信銀在全球有68個據點、其中48個設在亞洲各國,「亞洲化」程度達70%。
但中信銀總經理陳佳文說,金融海嘯後,東南亞國家對開放外資銀行投資或設據點「越來越保守」,台灣業者現在要花更多時間與當地政府溝通,「進場」難度,越來越高。
金管會9月宣布,銀行在亞洲設立據點改採「自動核准制」,申請後半個月內批准,不過金管會准了,還得投資當地國點頭,否則銀行仍然「走不出去」。
金融海嘯後,包括越南、緬甸等國都已對外資銀行「凍結發照」,印尼不再給分行執照;馬來西亞、泰國雖仍開放外資銀行設點,但設點的成本大增,在泰國設子行資本額要200億台幣,等於在台灣成立一家新銀行,業者大呼吃不消。
在亞洲布局較早的國銀,幾乎早就進場;像中信銀早已在印尼、菲律賓設有子行,在越南和新加坡則有分行。國泰世華也早就前進越南及柬埔寨參股或直接購買當地銀行。
如果現在才要前進亞洲市場,惠譽信評副總經理黃嬿如說,銀行初期投資成本「打平」時間,已相對拉長;因為除了投資成本較高之外、當地員工薪資也大幅提高,銀行想在投資初期前幾年就賺錢,幾乎不太可能。
黃嬿如還表示,台灣銀行業的資本強度,在亞洲相對較弱,出外投資畢竟有風險;若踩到地雷,銀行大股東也必須要有增資的心理準備。
【2013/11/04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