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誰解決了大蕭條?
工商時報 2009.04.12
誰解決了大蕭條?
于國欽
美國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讓千萬人失業、逾萬家銀行倒閉,羅斯福的新政向來被視為扭轉衰退的靈丹妙藥,但查閱美國的歷史資料卻發現,新政所新增的政府支出,並不如想像中這麼多,美國得以自蕭條中復甦,真的是拜新政之賜嗎?值得一探。
經濟學家分析
古典v.s.凱因斯
到底是誰解決了這場蕭條?古典經濟學家向來相信市場自我恢復的機制,他們認為美國的GDP由1929年1036億美元跌到1933年的564億美元,已跌無可跌,落底回升本屬自然。但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仍然相信新政擴大公共建設所注入的預算,才是使經濟否極泰來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客觀的統計資料進行檢定,因此至今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依舊是各持立場,到底大蕭條是怎麼消逝的,還是沒有定論。然而依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最新的歷史統計可以發現,羅斯福在1933年就任總統之後,確實提高了公共建設支出,但提升的幅度實無法與今天美國總統歐巴馬相比,1934年的美國政府支出僅由1933年的87億美元略升至105億美元,往後三年每年政府支出也僅約130億美元,沒有令人驚嘆的天文數字,聯邦政府舉債如此節制,這和羅斯福對財政紀律的堅持有些關係。
羅斯福新政
舉債節制
今天大家都記得羅斯福在1932年參選總統時承諾實施新政的演講,但經濟學家薩繆爾遜曾發表文章說:「羅斯福原來是一位憎惡舉債的人,他甚至曾譴責胡佛是一位魯莽的赤字揮霍者。」這樣看來,羅斯福舉債執行新政應是迫於情勢,他是如此推崇財政紀律,難怪1937年底美國經濟再陷衰退時,這位因新政名垂青史的總統對於再次擴大內需卻顯得意興闌珊,羅斯福此舉對於財政的持盈保泰雖有裨益,但卻因振興能量不足而使得衰退在整個30年代時隱時現,如影隨行。
二戰開打
國防需求帶動經濟
也正因為如此,直到1940年美國的GDP仍然沒回到1929年的水準,這除了顯示這一波大蕭條對經濟體質破壞之深,非長期治療無以竟其功外,新政的力道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這個晦深莫測的衰退情勢直到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告結束。
我們觀察美國政府支出可以發現,隨著希特勒進軍波蘭,掀起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政府的國防支出倍增,由1939年15億美元升至1941年的143億美元,珍珠港事件次年,也就是1942年更升至511億美元(僅國防支出即等於1933年的GDP),同年美國政府支出的規模因此升至627億美元,這個規模所創造的需求是新政期間的五倍,美國經濟此後3年遂以兩位數瘋狂成長。
觀察這場衰退,雖起因於股市崩盤,但隨之而來的通縮(deflation)破壞經濟結構,恐怕才是瓦解經濟復甦的主因。資料顯示,即令於新政期間,1938年、1939年消費者物價仍連兩年下跌,直到二戰開打,飛機、槍炮、軍艦等軍備需求升高,美國的國防工業產能大增,才打破通縮的困境,而自1941年起直到二戰結束,美國通膨率平均高達5%,大蕭條以來的物價持續下跌(通縮)情勢,至此才劃下句點。
終結大蕭條
希特勒也有功?
那麼美國這場大蕭條到底是如何消失的,美國經濟是如何復甦的?是市場自我醫治?是羅斯福的新政?還是二次世界大戰?可以這麼說,羅斯福的新政為復甦舖好了一條復甦的跑道,而待二戰所啟動的驚人需求後,美國經濟才得以凌空而上。
美國經濟學者加爾布雷思(J.K.Galbraith)說:「希特勒發動二戰,在解決自家的失業問題後,又為了他的敵國做了同樣的服務;算起來,他才是凱因斯思想真正的傳播者。」撇開希特勒的罪惡,純從經濟而論,這應屬持平之論。
==========
Tim say:
希望下一場金融災難不用靠戰爭來結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