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日本央行放寬實現通脹目標期限


日本央行放寬實現通脹目標期限
2013年 04月 29日 11:11
經濟學中,一年的時間並不算短。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目前表示,將努力在三年內達到原定兩年完成的目標。

三週前日本央行引人注目地宣佈,力爭在兩年內達到2%的通貨膨脹目標。但就在上週五,日本央行對這一計劃進行了修改。該行稱,將力爭在2016年3月前(而不是2015年3月前)達到通貨膨脹目標。

日本央行早些時候承諾將每年向金融系統注資60萬億-70萬億日圓(合6,100億-7,100億美元)。但修改該計劃的期限似乎意味著日本央行已默認,讓日本擺脫通貨緊縮困局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的確如此。上週五發佈的數據顯示,日本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下跌0.9%。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和日本央行近來已取得一些進展,但物價下跌卻是事態朝著錯誤方向發展。

不過,公平而言,貨幣政策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對經濟產生影響,而日本央行目前要做的是結束已持續15年的通貨緊縮。該行作出的寬鬆貨幣政策承諾顯然已經令日圓走軟,並推動國內股市走強。索尼公司(Sony Co., SNY, 6758.TO)、佳能(Canon Inc., CAJ, 7751.TO)等日本企業表示,由於日圓貶值給出口帶來提振,預計公司利潤將會增長。

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貨幣政策如何才能影響到家庭收入和消費?擴大就業或提高民眾購買力都會刺激需求,但在這方面還需付出巨大努力。里昂證券(CLSA)的數據顯示,日本工人2月份的平均月工資較上年同期下降0.7%。相對於日本不斷老齡化和縮減的人口而言,女性和海外移民的勞動參與率依然過低。

換句話說,寬鬆貨幣政策的作用僅此而已。日本政府還必須採取更多措施說服企業提高薪酬並招募更多員工,而這將會相當困難。瑞銀(UBS)的分析師Duncan Wooldridge稱,即便未來兩年日本15-64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每年上升1個百分點,能否達到持久的2%通貨膨脹率也值得懷疑。

安倍晉三和日本央行已多留出一年的時間來實現艱巨的通貨膨脹目標,但如果沒有重大政策措施,放寬一年恐怕不夠。

Abheek Bhattacharya 

東歐國家 駭客巢穴蛻變成IT重鎮

東歐國家 駭客巢穴蛻變成IT重鎮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向來被視為全球駭客的大本營,但近年來憑藉其技術人才和成本低廉等優勢,逐漸蛻變成資訊科技(IT)重鎮,吸引甲骨文(Oracle)、惠普(HP)和IBM等科技大廠進駐。
21歲的羅馬尼亞青年舍奈亞努曾是惡名昭彰的網路駭客,曾入侵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英國皇家海軍的網站,在揭露政府和企業電腦系統的漏洞後,遭判兩年緩刑。但現在他受聘於網路安全顧問公司擔任電腦安全專家。
舍奈亞努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IT人才濟濟的代表,這兩國或許是歐盟最窮的國家,但卻擁有勞動成本低廉、技術人才充足和戰略位置佳等優勢,催生了兩國的科技熱潮興起。
許多跨國公司都仰賴這兩國的專業,提供客戶支援與承接軟體開發和業務外包。甲骨文、思愛普(SAP)、IBM、惠普和西門子都在該區設業務或營運中心。
目前羅馬尼亞公司GeCaD替微軟開發RAV防毒軟體;另一家Softwin十年前就發明網路安全技術BitDefender,去年全球用戶達5億人。
兩國的科技發展一部分要歸功於誤打誤撞。1980年代羅馬尼亞共產獨裁者希奧塞古提倡電腦研究與技術教育,以提升國家榮耀。鄰國保加利亞的共產政權則注重發展硬體,一度包辦蘇聯集團40%的電腦生產。
根據商會資料,科技業占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整體經濟產值的10%,成為巴爾幹國家飽受衰退摧殘中的經濟亮點。兩國IT業成長腳步也傲視其他前共產東歐國家,自2007年加入歐盟以來成長幅度分別達45%與80%。相形之下,波蘭、匈牙利與捷克等國的科技業,成長幅度僅20%左右。
官方數據顯示,去年第4季羅馬尼亞科技業產值年比躍增40%,幫助經濟躲過衰退命運。
羅馬尼亞現在是全球十大IT委外中心之一。
不過,科技專業仍無法洗刷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的駭客惡名,全球知名駭客中心就位於羅馬尼亞的偏僻小鎮Ramnicu Valcea。
【2013/04/29 經濟日報】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垃圾債券收益率創出歷史新低

垃圾債券收益率創出歷史新低
2013年 04月 29日 11:55

克萊(Barclays)一項1983年7月份推出的指數顯示,垃圾債券收益率上週四創出5.39%的紀錄新低,打破了兩週前剛創下的5.47%的前低點。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美國銀團貸款資本市場聯席負責人Jeff Cohen表示,這反映了投資者對垃圾債券的極度青睞。

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美國市場垃圾債券發行額為1,360億美元,為199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凸顯了強勁的需求狀況。

分析師和市場人士將垃圾債券價格的上漲部分歸因於美國國債利率接近歷史低位,以及投資者將現金投向垃圾債券以獲得較高收益。

此外,截至3月31日,評級低於投資級的公司違約率僅2.5%,處於歷史低位。與此同時,基金們持有大量現金可用於投資,而且企業財務狀況強勁。

Katy Burne

==================================
難怪Morningstar開始對高收益債券提出警告(Is High Yield Overvalued?)。

馬修斯中國基金的另類投資方式


馬修斯中國基金的另類投資方式
2013年 04月 29日 07:41
斯珀•馬德森(Jesper Madsen)管理著一個中國基金﹐但你很少聽到他夸夸其談中國的高速增長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潛力以及其他一些被投資者說濫了的論調。相反﹐這位資產規模1.07億美元的“馬修斯中國股息投資者基金”(Matthews China Dividend Investor Fund)的首席投資經理經常使用的字眼是“股東參與度”、“現金流”和“公司治理”。


然而﹐馬修斯中國股息投資者基金並非一個墨守成規的收益型基金。雖然注重穩定收益的投資者會看重基金3.6%的股息回報率﹐但該基金持有的股票大多為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小型消費類企業﹐超過60%的持倉是市值小於5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而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的成分股中此類公司佔比僅為11%。馬修斯基金關注的不只是股票分紅本身﹐而是分紅背後所隱含的上市公司經營理念。

這一策略讓馬修斯基金的投資者獲益良多。自2009年11月啟動以來﹐該基金每年的收益率接近11%﹐同期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則下跌了0.6%的。該基金近三年的年化收益率為9.9%﹐成為同時期表現最好的中國基金之一。2013年﹐馬修斯基金位居表現最佳中國基金的前5%之列。

馬德森是丹麥人﹐另一位投資經理張宇(Yu Zhang﹐音譯)則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兩人共同尋找估值合理、對投資者態度友善且股票具有分紅潛力的上市公司。這意味著一方面要放棄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股票﹐另一方面也要忽略一些成長最快的中國企業。不過﹐這一選擇標準依然給找到好公司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Robert Houser for Barron's
馬德森和張宇
37歲的馬德森說:“我們可能沒那麼雄心勃勃﹐但分紅股票的穩定度更高。”

馬德森畢業於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獲得跨哲學、政治和經濟三學科的PPE學位。求學期間﹐他對一個現象很感興趣﹐即亞洲一些國家沒有非洲和拉丁美洲那麼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依然實現了經濟繁榮。1999年畢業後﹐他去中國廣東教英文﹐並花七個月時間在亞洲背包旅行。2007年﹐馬德森再次背起行囊周遊中國﹐即使此時可以負擔得起高檔賓館的住宿﹐他也願意堅持背包客的旅行方式。馬德森說:“下雨天和當地人坐著拉拉家常﹐你能對身邊發生的事有一個更好的感悟。”

這種“接地氣”的方式幫助馬德森在選股時過濾掉了那些噪音。馬德森說:“當我觀察中國的上市企業時﹐始終遵循一個很簡單的原則﹐那就是公司的激勵機制如何發揮作用。”

不過﹐不同公司的激勵機制會有很大區別──這也就是股票分紅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在中國﹐很多公司都是政府控股或是由創始人控股的﹐這會導致他們的利益驅動與小股東的利益相左。由於中國股市保護投資者的規則較少﹐股票投資的成敗關鍵可能就在於上市公司能否確保所有股東都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

馬德森說:“對小股東來說﹐公司與大小股東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平衡非常重要。分紅就是其中一項關鍵舉措。”


舉例而言: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需要定期獲得現金收入﹐那麼就更可能支持股票分紅的穩定性。正是出於這一考量﹐馬德森和張宇把海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Haitian International Holdings)列為基金最大的重倉股。張宇表示﹐海天的創始人及其家族擁有約60%的股份﹐持續穩定的分紅(股息率為2.2%)佔其個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海天公司從一家為本地企業供貨的企業發展成了一家國際化的公司﹐2013年至今的股票收益率為30%﹐張宇說﹐部分原因在於該公司“抵御(去年中國)經濟衰退的能力比同業公司要好”。他還表示﹐馬修斯基金將繼續把這只股票作為重倉股。

雖然馬修斯基金注重分紅率﹐但不要指望在其持倉股票中找到許多銀行股。馬德森只把17%的倉位放在金融板塊──大大低於基準指數40%的板塊配置。“由於中國的金融系統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我們很難預測中國各家銀行未來三年的股息增長情況。”

由於擔心中國房地產板塊存在泡沫﹐馬修斯基金儘量避免投資住宅類房地產股票﹐但依然買入了一些商業地產股﹐比如說“凱德中國零售房地產信托基金”(Capita Retail China Trust)﹐這是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在中國擁有並經營多家大型購物中心。馬修斯基金自啟動以來一直持有該股﹐股息率為5.3%﹐本年至今的投資回報率為10%。馬德森說:“其管理層這麼多年來一直踏踏實實地在各地經營﹐經歷和克服了不少困難。”

馬修斯基金的科技類持股也不多﹐快速增長類板塊的佔比僅為2.6%。原因在於: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向投資者分紅。馬德森說﹐舉例而言﹐百度公司(Baidu)有充足的現金用於分紅﹐但它和大多數科技企業一樣﹐拒絕向投資者返還現金﹐因為擔心這種舉動會被視為高增長期結束的信號。馬修斯基金持有台灣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的股票﹐股息率2.9%。這家公司以前就曾試圖改變台灣地區的監管法規﹐允許其在收入情況沒有達到分紅標準時依然向投資者派發股息。

馬修斯基金的大多數持股集中在消費類股票上﹐佔比達到37%﹐其中最受青睞的是喬山健康科技公司(Johnson Health Tech)。這家公司生產健身設備﹐並正在逐步轉型﹐從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低端生產商轉為以健身俱樂部為目標客戶群的製造商。2012年公司收入增長11%﹐目前的股息率為2.5%﹐而且還有望隨著利潤增長而持續提高。

馬德森說:“這家公司的股息率還不高。但只要管理層致力於增加對投資者的分紅﹐目前較低的股息率就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投資者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公司﹐應該也不會失望。

Ben Levisohn

=============================================
這檔基金雖名為中國基金,但香港、新加坡與台灣的股票都有投資。
台灣的上市櫃公司通常有較高的配息率,可能是因為稅制的因素。
文中有提到幾檔股票:
香港1882的海天國際控股
台灣2330的台積電、1736的喬山
新加坡的凱德REIT

美國第一季度GDP增速弱於預期


美國第一季度GDP增速弱於預期
2013年 04月 27日 08:27
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弱於預期,鑒於有跡象顯示就業和投資已出現放緩,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再度疲軟。

美國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週五公佈,第一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長2.5%。

接受道瓊斯通訊社(Dow Jones Newswires)調查的經濟學家此前預計,第一季度GDP折合成年率增長3.2%。

不過,從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僅為0.4%來看,第一季度GDP的增長情況意味著經濟有所反彈。

美國經濟目前已連續第15個季度增長,但折合成年率的平均增幅僅略高於2%,以歷史標準衡量偏低。

消費者支出增加是經濟加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第一季度個人消費支出增長3.2%,為2010年末以來的最快步伐。

今年年初企業支出步伐放緩。第一季度非住宅固定投資增長了2.1%,增幅遠低於前一季度的13.2%。

第一季度政府支出降幅的縮小也對經濟構成支撐,但這也許是暫時的。當季各級政府支出下降4.1%,上一季度為下降7.0%。

住房市場仍是經濟中的亮點。第一季度住宅固定投資增長了12.6%。

私營部門庫存變化對整體GDP增幅貢獻了逾一個百分點。

第一季度實際最終銷售額增長了1.5%,上一季度為增長1.9%。

第一季度貿易對經濟增長構成拖累,因當季進口額增長了5.4%。

第一季度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折合成年率僅上升0.9%,升幅低於上一季度的1.6%,也遠低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 2.0%的年通脹率目標。

Eric Morath / Sarah Portlock

西班牙減赤期限延後2年 歐盟、IMF支持

西班牙減赤期限延後2年 歐盟、IMF支持
西班牙政府宣布延後兩年達成預算減赤目標,並已徵得歐盟初步同意,國際貨幣基金(IMF)也表示支持,成為歐元區放寬撙節彈性的又一徵兆。
西班牙經濟部26日警告,今年經濟會萎縮1.3%,比原估的萎縮0.5%嚴重,明年才會成長0.5%;今年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將降至6.3%,要等到2016年才會降到2.7%,比原先允諾歐盟在2014年降到3%以內的時間表延後兩年。
歐洲執委會暗示,能理解西班牙需多花時間減赤,但正式決定要到5月29日歐盟財長會議才能敲定。
IMF總經理拉加德說:「我堅定支持西班牙政府一面恢復健全財政狀況,一面爭取復甦並創造就業的目標…今天宣布逐步推動財政重整之舉,我樂見其成。」
西班牙總理拉霍伊原本推動減赤甚力,如今也不得不棄守,成為又一個拒絕遵守歐盟減赤目標的國家。之前,葡萄牙憲法法院否決政府削減公務員薪資和退休金的撙節計畫。這股趨勢促使歐盟不得不承認,應朝推動成長方向努力。
【2013/04/28 經濟日報】
============================
感受到經濟降溫的壓力,最近歐洲似乎將撙節的標準放得較為寬鬆了。

瑞信 買比利時投資業者

瑞信 買比利時投資業者
 
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與美國私募基金業者龍星基金(Lone Star Funds),將聯手以67億歐元(87億美元)收購Royal Park投資公司的資產;後者是四年前為管理倒閉的比利時富通銀行(Fortis)有毒資產而設立的公司。
比利時財長基恩斯(Koen Geens)27日發表聲明說,比利時政府身為Royal Park投資公司股東之一,將從出售資產獲得10億歐元現金,使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減少逾0.2個百分點。前身為富通控股(Fortis Holding)的保險業者Ageas,將獲得10.4億歐元。
Royal Park投資公司由富通、比利時政府與法國巴黎銀行在2009年5月設立,以管理大筆的不良債務證券。當時股東投資17億歐元買股票。Royal Park表示,這些股票的淨資產價值已增至23億歐元。
富通銀行曾是比利時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因出資242億歐元買下荷蘭銀行個人金融部門,結果在2008年金融風暴中陣亡。
富通多數的資產最後落入荷蘭與比利時政府手中,法國巴黎銀行則同意買下位於比利時的銀行部門及保險公司股權。富通獲得法國巴黎銀行股票的買進選擇權。
根據聲明,Ageas同意將這些選擇權以1.44億歐元賣給比利時,因此比利時目前可自由出售其法國巴黎銀行的股票。但基恩斯表示,目前未計劃售股。
這項交易正值比利時因經濟萎縮而稅收下滑。政府須動用公帑挹注分拆後的德克西銀行(Dexia)。Ageas另表示,交易完成後,將退還每股1歐元給股東。
【2013/04/29 經濟日報】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彭博資訊專欄/廉價資金 恐讓經濟「殭屍化」

彭博資訊專欄/廉價資金 恐讓經濟「殭屍化」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拉加德指示幕僚研究,當各國央行開始調高利率時,全球經濟會如何。她真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若日本堪足為訓,就該知道,是把利率降到零甚至以下,要比使利率回歸正常容易得多。日本自從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迄今,歷經六任央行總裁。現任總裁黑田東彥與前任者一樣,不僅量化寬鬆,還更加倍。為什麼?因為政客、銀行家、投資人及企業界人士都對平白得來的資金上癮,而且食髓知味。而央行一旦進場買進資產,便難以抽身。負債龐大且不斷增加的國家尤其如此。
拉加德應該要求屬下去研究一下,大多數七大工業國(G7)再維持零利率政策十年以上,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的本質會如何變化?原本讓寬鬆貨幣政策失去作用的「流動性陷阱」,正在轉換成「刺激政策陷阱」,而後者比前者更難動搖。
日本「失落的20年」值得大家深思。日本人對零利率已經習以為常,信用價差已沒多大意義。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一片混亂,政府也是一筆爛帳;根本無法弄清楚央行從何時開始持有某些資產,又於何時結清。企業則更容易靠做假帳來搞鬼。
廉價資金讓日本經濟倒退的作用,比振興經濟的效果還大。貨幣擴張後,使政客們不必急於提升各產業的競爭力及創新能力。企業將資金集中於不具生產力的營建、電訊及電力,卻讓那些能夠帶動就業成長的創新產業資金無著落。
當中國大陸等亞洲成長之星快速升起、日本必須迎頭趕上之際,日本卻因為零利率政策,把所有新增的流動性都用來支撐那些雇用數百萬員工的「殭屍企業及產業」;結果使整體經濟陷入「殭屍化」,也使首相安倍晉三想要振興經濟的努力更趨複雜。
譬如,超低利率使日本財政更加惡化,因為全球最大公共債務所增的成本不多。
但是遲早有一天,日本公債持有者會認定以日本這個人口快速老化的國家,政府負債竟然高達總經濟規模5.9兆美元的兩倍多,將成為難以承受之重。目前,10年公債殖利率僅0.58%,日本政客便把長期的風險意識擱在一邊。
看好利率終將回升的,並不只有拉加德一人。有「末日博士」稱號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比尼24日表示,聯準會將在兩年內結束零利率政策。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師海濟斯也指出,利率將於2016年元月之後開始上升。
然而一旦聯準會開始拋出資產,勢必面臨國會徹底檢視,更別說提高聯邦基金利率了;而聯準會究竟該拋那些資產,也會面臨來自華爾街的遊說壓力。
舉例而言,像美國這種以住宅為家庭核心資產的經濟體,如果聯準會拋售房貸擔保證券,勢必將使消費者信心遭到重創。
同樣的,一旦歐洲央行撤出歐元區公債市場,也將遭到嚴厲的抨擊。各國國會議員將手足無措,投資人恐慌再起。多年來已經喝慣了政府奶水的企業界,如今必將削減投資及大舉裁員。
由於各國政府都無力採取大膽的措施以重新塑造經濟,央行被迫進場填補空缺。困境在於許多國家已經越過「折返點」,無法回頭了。IMF要研究未來的情況,只要觀察日本處境就夠了。
(作者William Pesek是彭博專欄作家/編譯任中原)
【2013/04/27 經濟日報】

日升通膨預估…新數據潑冷水

日升通膨預估…新數據潑冷水
 
圖/經濟日報提供
日本銀行(央行)26日調高明後年度的通膨預估,但3月通膨率跌幅卻比預期大,凸顯日銀總裁黑田東彥面臨的龐大挑戰,也衝擊市場信心,拖累日股26日挫跌,日圓漲破98日圓價位。
日銀維持貨幣政策不變,未來兩年將每年擴增貨幣基數60兆到70兆日圓,以了解其激進寬鬆行動是否奏效。日銀並預測,排除明年4月調漲銷售稅的效應和波動較大的生鮮食品成本後,今年度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上漲0.7%,明年度CPI將漲1.4%。
日銀預估,2015年4月起的2015年度核心CPI將漲1.9%,顯示日銀預期未來兩年能幾乎達成2%的通膨目標。
黑田表示,日銀在物價穩定上漲2%前,都將維持刺激措施
不過由於煤油和汽油價格漲幅縮小,3月核心CPI年跌0.5%,跌幅創兩年來最大,也比市場預期大,是連續第五個月下跌,顯示2%的通膨目標仍很遙遠。
日銀未說明今後可能推出的額外刺激措施,加上最新數據衝擊市場信心,拖累日經225指數26日跌0.3%,日圓盤中最多漲1.43%至97.84日圓兌1美元。
曾任日銀官員的摩根大通首席日本經濟學家菅野雅明說,日銀想在兩年內達成2%通膨率的目標不切實際,甚至五年後都無法達成。預料日銀10月發布新物價預測時,可能須推更多寬鬆措施。
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西岡純子也說,若物價未能上漲,日銀今年稍後可望擴大寬鬆,因清楚溝通目標、維持物價上漲的預期,對日銀至關緊要。
瑞穗總合研究所經濟學家石川雄介認為,日銀要達成通膨目標,服務業物價就須上漲,前提是要調漲工資。
【2013/04/27 經濟日報】

連7月黃藍燈 景氣復甦卡住

連7月黃藍燈 景氣復甦卡住
行政院經建會昨天公布,三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十八分,比二月的廿分減少二分,景氣燈號並亮出連續第七個月代表「景氣轉向」的黃藍燈,這也是一九八四年以來,景氣由低迷轉向復甦時間最長的黃藍燈。黃藍燈介於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與「穩定」的綠燈之間,過渡意味濃厚,去年九月至今,景氣燈號連續亮出七顆黃藍燈,國內景氣復甦似乎遭遇到瓶頸。
值得注意的是,一路走升的「領先指標」也出現停滯現象,三月領先指標綜合指數為一三五點三,單月漲幅從二月的百分之零點五,微幅縮小至百分之零點四。
而研判當月景氣冷熱的「同時指標」衰退幅度卻擴大,三月同時綜合指數為一三二點四,單月減幅從二月百分之零點二,擴大百分之零點三。
領先指標連續上升的走勢有暫停跡象,同時指標在貼近水平一段期間之後,跌幅增大,顯示國內景氣回溫仍面臨挑戰。
對此,經建會經濟研究處長洪瑞彬表示,這次景氣變動與金融海嘯期間截然不同,當時呈「V型」反彈,這波則為緩慢的淺「U型」復甦,復甦較慢,「這波復甦沒這麼簡單」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比喻,「就像步上樓梯,但走到半途的平台卻始終再走不上去。」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也說,這是「歹戲拖棚」,「景氣就像高鐵日前壞掉無法行駛一樣,卡在半路動彈不得。」
經建會統計顯示,三月景氣燈號的構成項目中,表現欠佳的是「股價指數變動率」由上月的百分之一點零減為百分之負一點四;「工業生產指數變動率」由百分之五點九減為百分之負一點九;「製造業銷售值變動率」由百分之一點八減為百分之負六點九
孫明德說,國際景氣起伏不定,我國外銷訂單與工業生產受到美國減支政策影響,金融表現或許是受到證所稅的牽制,也不如復甦中的美股有爆發力。
展望未來,劉孟俊指出,就如行政院長江宜樺所言,政府已有「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各界也知道該怎麼做來提振景氣,剩下的就是「徹底執行」。

圖/聯合報提供
【2013/04/27 聯合報】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新高!西班牙620萬人失業

新高!西班牙620萬人失業
 
西班牙失業率再創新高,首都馬德里的民眾為找工作在就業安置中心外排隊。
(美聯社)
西班牙國家統計局廿五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失業率再創百分之廿七點一六的新高紀錄,比前一季的百分之廿六點○二更加惡化;經濟衰退與失業激增,引發外來移民的歸鄉潮,使去年西班牙人口出現一九九八年有年度人口統計以來首次下降。政府預訂於廿五日宣布新改革計畫,以刺激經濟。
統計局指出,第一季底為止,總失業人數達六百廿萬人,比前季增加廿三萬七千四百人,是西班牙失業人口首度突破六百萬大關。全國共有一百一十九萬個家庭面臨全家所有合法工作者統統失業的困境,比前一季又增加七萬二千四百家。
由於失業持續增加,更多民眾無力償還房貸,導致住宅遭銀行沒入的家庭越來越多;從二○○八年以來,法院已執行廿五萬件以上的住宅沒入令,而去年一年便超過七萬五千件。
另外並有數以萬計的外來移民被迫返回家鄉,使今年元月底時全國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約廿萬六千人,成為四千七百一十萬人。統計顯示,西班牙本地人口去年增加了一萬零三百卅七人,但外國移民人口大減廿一萬多人。外來移民大部分來自拉丁美洲。
西班牙去年經濟萎縮百分之一點三七,政府預估今年將再負成長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一點五。
西班牙總理拉霍伊將於廿六日宣布一項新改革計畫,期望能重振經濟活力。
【2013/04/26 聯合報】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Is High Yield Overvalued?

Is High Yield Overvalued?
(http://news.morningstar.com/articlenet/article.aspx?id=592369)
By Timothy Strauts | 04-18-13 | 06:00 AM | Email Article

With record fund inflows in 2012, investors clearly have an appetite for high-yield bond funds. The strong investor demand lowered credit spreads, and the high-yield category returned over 14% last year. While yields have been falling, high yield is the only bond category with a 12-month yield still above 5%. Afte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of positive returns, is now the time to allocate money to high yield, or is the sector fully valued and ripe for a fall?

Market Expectations
Fitch Ratings and JPMorgan are currently projecting a high-yield default rate of 2% or lower, below the long-term average default rate of 4.8%. These predictions are based on United State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owing at 2% and the European debt situation stabilizing. With the average high-yield bond trading above par and below-average credit spreads, there is not much capital appreciation available, so returns will come predominantly from the coupon. The consensus seems to be projecting returns for 2013 of between 6% and 8% for the sector.

Risks to Consensus
Historically, high-yield bonds have been one of the riskiest fixed-income sectors. In 2008, the high-yield bond category had a drawdown of over 32%. Since 1989 there have been 12 occurrences of drawdowns of over 5%. High yield is what's known as a high-kurtosis asset class, which means that extreme market events happen more frequently than in other asset classes.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chart below, high yield is prone to negative shocks.




The primary benchmark for the sector is the BofA Merrill Lynch High Yield Master II Index, which has a current credit spread of 4.78%, below the long-term average of 6.0%. The credit spread is the difference in yield between the index and similar-duration U.S. Treasury bonds. While the credit spread isn't extremely low yet, when you look at yields on an absolute basis the picture looks much worse. The current yield of the index is only 5.7%--the lowest yield ever recorded. The yield has fallen a long way since it last peaked in December 2008 at over 23%.

One of the aim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interest rate policy is to increase risk-taking across the capital markets. High yield is one of the main beneficiaries of the Fed's current policy. With yields of investment-grade securities below 3%, investors have been forced to look elsewhere for income. Man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hat in the past only chose investment-grade bonds have been buying high yield to meet their return targets. This new demand has pushed yields down and given corporations the ability to refinance a lot of debt in 2012. It was a record year with over $300 billion in new bond issuance. The ability for even very low-rated, highly leveraged companies to get financing has helped many firms stay afloat when they would otherwise have defaulted in a normal year. The high demand for these speculative issues has caused some investors to discard fundamentals in favor of searching for the highest yield without regard for quality. This strategy has worked so far, but at some point demand will soften, poor business fundamentals will catch up with firms, or the Fed will change its policy.

Another issue facing investors is that bond covenants are being watered down. Bond covenants are the rules borrowers and lenders agree upon at time of bond issue. Key covenants can limit how much debt a company is allowed to take or restrict a company from paying out a dividend that might hurt bondholders. As an investor, you want strong bond covenants. According to Moody's, covenant quality has steadily decreased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as issuers have used strong investor demand to push for more-advantageous terms for themselves. Covenant quality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the 2007 market and was an indication of a market top. While covenants are not as bad now as in 2007, it's never a good trend to see investor protections eroded.

When looking at fundamental factors, the high-yield market does not seem to be pricing in the risks facing the global economy. The European debt problems have not gone away. Europe is still trying to solve a debt problem with more debt with a longer maturity. China seems to have stabilized after slower GDP growth last year, but it has debt issues of its own. Finally, heightened tensions between Israel and Iran could cause oil prices to spike if the dispute escalates further. If any of these situations worsens, risk-taking by investors could wane and cut demand to the high-yield sector.

In the past four years, high-yield bonds have experienced a total return of over 104%. With current yields at historic lows, decreasing bond covenants, and the continued economic risks, high yield doesn't look terribly attractive. I wouldn't want to bet against the Fed by shorting high yield, but an investment at these levels offers below-average returns with above-average risks.

ETF Options If You're Still Interested
The two biggest ETFs are  iShares iBoxx $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 (HYG) and  SPDR Barclays High Yield Bond (JNK). They've both received tremendous inflows in the past year and have over $12 billion in total assets. Since these ETFs need to maintain liquidity in their portfolio, they don't own as many low-rated issues as the broad high-yield index. This may help them if credit quality worsens, but it does mean that they offer lower current yields. Both ETFs have a current SEC yield of about 4.9%, 0.8% lower than the broad high-yield index.

If you're interested in an option with lower interest-rate risk, consider  PIMCO 0-5 Year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 Index ETF (HYS), which has an average maturity of only 2.8 years. Unfortunately, lower maturity means lower yield because HYS only has a current SEC yield of 3.4%.

A final option for investors is an ETF that avoids the lowest-quality segment of the high-yield market.  PowerShares Fundamental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 (PHB)owns no bonds rated below B. Higher-quality bonds mean a lower SEC yield of 3.5%.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d normally recommend PHB as the best option, but the fund has had trouble tracking its index. It has an expense ratio of 0.50% but trailed its index by 1.5% last year.  

澳洲5%外匯存底 擬買陸國債

澳洲5%外匯存底 擬買陸國債
人民幣國際化又取得新進展,澳洲央行(RBA)副主席洛威(hilip Lowe)昨(24)日表示,澳洲首次計畫將5%(約19.6億美元)外匯存底轉投資於大陸國債,並已獲得大陸央行批准,預估年底前就能實現。
新華08網與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導,洛威昨向上海澳洲商會以「金融改革之路」發表演說,披露前述訊息。
澳洲央行目前的外匯存底約392億美元,其中,45%為美元資產、45%為歐元資產,5%為日元資產,另有約5%的加拿大資產。
洛威表示,澳洲計劃將5%的外匯存底轉為人民幣資產,可能年底前就能完成。大陸央行已經批準初步投資額度,雙方正在就投資前的必要協議進行磋商。他強調,人民幣一旦實現自由兌換,可能成亞洲地區重要儲備貨幣之一。
滙豐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昨天發布的最新報告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若中國要擁有真正的全球性貨幣,人民幣必須實現完全可兌換,他預期,這可望在5年內實現。
大陸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表示,大陸是澳洲最大貿易夥伴,從這角度看,澳洲央行這決定是客觀理性的。
目前中國經濟規模已占全球的10%,今明兩年可望超越美國成全球第一大貿易國。預估未來3到5年內,澳洲還會大幅增持大陸國債。
另一方面,澳洲央行這項決定也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張茉楠說,一國貨幣要想成為國際性貨幣,首先是在貿易領域,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最後一個階段才是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澳洲外匯存底納入人民幣資產,「是一個風向標的意義」。
澳洲近來不斷加強與大陸在貨幣金融領域的合作,2012年3 月22日,大陸與澳洲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互換規模為人民幣2,000億元/澳幣300億元。今年4月10日,雙方又啟動人民幣與澳幣直接兌換機制,澳幣成為繼美元、日圓之後,第三個可直接兌換人民幣貨幣。

【2013/04/25 經濟日報】

美耐久財訂單 大減

美耐久財訂單 大減
 
圖/經濟日報提供
美國3月耐久財訂單創七個月來最大減幅,意味著美國經濟成長可能從今年初就開始冷卻。數據利空抵銷部分企業優於預期的財報表現,美股三大指數24日盤初小跌0.1%到0.2%。
根據美國商務部,3月耐久財訂單經季節調整後,較上個月大減5.7%至2,162.8億美元,為七個月來最大跌幅,而且不如市場預估的減少2.9%和2月經下修後的增加4.3%。
不計入運輸設備的耐久財訂單意外減少1.4%,是連續第二個月下滑;運輸設備每個月的波動較大。
耐久財是供企業使用至少三年的昂貴器材。根據報告,3月的電腦、電子產品和汽車訂單都上揚,但飛機、機械和金屬訂單紛紛下滑。企業和消費者多半是對經濟感到有信心,才會採購這些產品。
海外市場疲軟不振,加上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已使開拓(Catepillar)等企業減少需求,也反映製造業在第1季步入尾聲之際逐漸冷卻。不過汽車銷售依然穩健,房地產市場升溫,或許能幫助生產不至於停擺。
TD證券駐紐約美國利率研究部主管沐爾蘭說:「這一季的投資活動應能支撐國內生產毛額(GDP),但第2季的表現可能令人十分失望。」不計入飛機的非國防資本財訂單減少0.2%,這是衡量企業未來投資的重要指標。
耐久財訂單與之前公布數據一樣,反映美國第1季成長雖然穩健,但正在放慢速度,因為消費者和企業的態度愈來愈謹慎。企業投資1月強增6.7%,2月被下修為萎縮4.8%。
美國商務部訂26日公布第1季GDP,分析師預測將擴張3%,但成長動能恐怕難以延續,第2季預測僅擴張1.5%。
【2013/04/25 經濟日報】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陸GDP占比 服務業贏製造業

陸GDP占比 服務業贏製造業
 
大陸經濟結構在今年第1季出現重大轉變-第三產業(服務業)占GDP比重首度超越第二產業(製造業),提前達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指出,隨著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大陸民眾對服務業的需求將提高,為大陸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圖/經濟日報提供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3年第一季,大陸服務業占整體經濟規模的比重為47.8%,超越製造業的45.9%。
報導稱,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製造業,最直接原因是:第1季服務業在服務類消費需求和投資拉動的作用下,成長率達到8.3%,大大快於第二產業7.8%的增速,以及第1季7.7%的經濟成長率。
這與第1季的節日效應,以及第1季製造業略顯蕭條,工業增速出現回落有關。但若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也反映出大陸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轉變。
人民日報指出,大陸工業化已步入中後期,工業進一步發展需要以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為基礎。
尤其在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後,服務類需求也將大幅增加。
長期以來,第二產業一直是推動大陸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無論占GDP的比重或是成長速度,都居於絕對領先地位。以近十年的情況來看,2004年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還曾達到53.0%,比第三產業的31.8%,高出20多個百分點。
此外,過去10年,大陸第二產業成長速度也多保持在10%以上,2003年更達到13.4%;至於第三產業的增速,只有在2006和2007年曾經「破10」。
但綜觀各國的工業化歷程,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往往會隨之提高。目前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第三產業的比重都高於第二產業,美國、日本、歐洲更超過70%。
不過,人民日報指出,大陸服務業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核心服務業發展不快,服務業市場秩序較為混亂,金融、電訊等高端服務業也存在壟斷,仍需政府在法制建設、打破壟斷,以及市場秩序規範等方面加大力度改進。
【2013/04/24 經濟日報】

金融業股利政策 彈性變大

金融業股利政策 彈性變大
 
金管會對銀行、金控股利發放政策更趨明朗,「現金與股票比重」及「盈餘發放比重」兩者將並看,若未將盈餘全數發放,不反對全部發放現金股利,在資本充足前提下,銀行、金控將有更大彈性。
金管會政策鼓勵銀行多發股票股利、少發現金股利,兆豐金有意將盈餘六成拿來發放股利,且全數發放現金,引來主管機關關注。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昨(23)日表示,兆豐金已承諾今年內兆豐銀第一類授信資產提列準備比率將達1%,以確保健全經營,此外,兆豐金只拿盈餘的60%來分配,其餘保留在公司做為資本的運用,不是全部盈餘都分配掉。
邱淑貞表示,兆豐銀第一類授信資產提列準備比率若到1%,要提20幾億元,目前已提了八成。兆豐銀當初與交銀合併後,股本已較大,發股票股利會讓資本膨脹過大,所以保留一定盈餘在公司,現金股利只發盈餘的六成。
其他銀行若以股本過大為由,要全發現金股利,可以嗎?邱淑貞說,因兆豐金只拿盈餘的六成發放股利,且授信資產提列準備也很重要,已兼顧相關需求,兆豐金董事會此方向,還算符合穩健原則。不過,公司營運發展,資本需要增加,在業務擴張過程中,資本的充實仍相當重要。
金管會銀行局對於銀行、金控發放股利政策,並未訂定具體規定,也未要求事先經金管會審查。對此,邱淑貞表示,相信金融機構董事會為未來公司發展,在資本強化上會做出很好的決定,如果董事會通過的股利發放方式不利資本充實,後續董事會也會作出增強資本等決定。
至於保險業的股利發放,保險局採個案審查。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表示,審查的條件並沒有明文規定,會視個案情況決定,三商美邦人壽股利發放案,還在內部處理中。
【2013/04/24 經濟日報】

國際情勢多變 工業產能衰退

國際情勢多變 工業產能衰退
 
經濟部統計處昨天公布,三月分工業生產指數一三一點一六,比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三點二八,跌幅為十五個月以來最大。
第一季平均工業生產指數為一二三點二二,雖是連續第三季正成長,但增幅明顯「縮水」,僅微幅成長百分之零點七八。經濟部原預估,將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增幅。
統計處副處長楊貴顯表示,國內工業產能從去年下半年「回溫」,第三季、第四季分別成長百分之一點四七與百分之四點二,今年首季表現差強人意,不過今年國際經濟情勢、產業多變,變化速度之快,難以捉摸。
對於四月景氣,楊貴顯語帶保留,「四月應與三月相去不遠」。
【2013/04/24 聯合報】

公債標售 長券冷短券熱

公債標售 長券冷短券熱
 
中央銀行昨(23)日標售20年期公債與91天期國庫券,結果大不同;相較於長債利率高檔盤旋,國庫券利率則大幅下修,「長券冷、短券熱」,關鍵為主要買家的態度迥異。
昨日登場的91天期國庫券標售,得標利率落於0.43%、低於預期的0.5%,創兩年新低,主要是外銀頭寸浮濫,為去化閒置資金,壓低利率競標。
圖/經濟日報提供
昨日20年債得標利率為1.84%,較前一個月發行的同年期債券下跌0.7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等於0.01個百分點),符合市場預期。不過,投標倍數不到1.5倍,壽險業買氣縮手是一大關鍵。
券商主管分析,金管會將擴大壽險業海外投資,加上人民幣業務開辦,保險業投資管道更加寬廣,對於利率偏低的台債,興趣降低。
3月8日台債歷經一波大空頭,各年期債券驟彈10個基本點,歷經一個半月後,期限較短的5年和10年期公債,利率都已跌回起漲點,但20年券還在高檔盤旋,使公債殖利率曲線日益陡峭。
券商主管指出,長債利率處於高檔,是反映景氣復甦預期;短期利率文風不動,則是因市場預期中央銀行沒有調整利率的急迫性使短率彈幅相對有限。
相較於長債的偏空氣氛,國庫券顯得炙手可熱。央行前次標售91天期國庫券是在去年9月,當時得標利率為0.63%,意即與七個月前相較,昨日91天期國庫券的利率,驟跌20個基本點。
【2013/04/24 經濟日報】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豐泰首季每股賺0.75元

豐泰首季每股賺0.75元
上市製鞋廠豐泰(9910)上午公告3月與第一季獲利數字,其中3月合併營業淨利為1億8201萬元,前3月累計合併營業淨利為5億2521萬元;3月合併稅前淨利2億689萬元,第一季累計合併稅前總利益6億21萬元,稅後總淨利為4億6958萬元,每股盈餘為0.75元。同時豐泰預估第二季集團成品鞋生產量1640萬雙,可較前一季成長5%,銷售量挑戰1700萬雙,季增9%。
第四季向來為製鞋業傳統旺季,第一季一般生產銷售會較去年第四季衰退,豐泰3月集團成品鞋生產量為558萬雙,不僅比前月成長29.3%,也較去年同月成長3.1%;豐泰3月集團成品鞋銷售量為518萬雙,不但較前月成長10.4%,也較去年同月成長11.4%,第一季集團成品鞋銷售量達1557萬雙,較前季衰退7%,較去年同期成長9.2%,不過此數字優於原先法人預期的1540萬雙。
豐泰預估第二季集團成品鞋生產量為1640萬雙,可較前一季成長5%,但較去年同期衰退4%。豐泰表示,今年第二季成品鞋生產量還不錯,但因去年第一季成品鞋產量較低,去年第二季產量較好,在比較基期較高的情況下,今年第二季成品鞋生產量,才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豐泰也預估第二季集團的成品鞋銷售量為1700萬雙,較前季成長9%,但比去年同期衰退7%。
豐泰去年受惠原物料成本維持低檔和生產效率改善,稅後淨利為20.51億元,年增率17.24%,EPS3.14元,創近9年來的新高。展望今年度營運,法人認為,印度第3期新廠的月產能約為40~50萬雙,新產能有助營運向上。近年積極擴產,產能分布包括中國大陸占22%、越南53%、印尼16%、印度9% 。
【2013/04/23 聯合晚報】

克魯曼專欄/失業的陷阱

克魯曼專欄/失業的陷阱
 
羅斯福總統曾經說,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然而當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我們對經濟衰退的失當反應時,他們可能不會歸咎於恐懼。相反的,他們會責備我們的領導人恐懼不該恐懼的的事。
因為主導經濟政策的首要恐懼是負債。根據這種心理,如果我們不減支,隨時可能淪為另一個希臘。畢竟,經濟學家不是已經證明,一旦政府負債超過GDP的90%,經濟成長將急遽惡化?
事實證明,這條負債的紅線是人造的可疑統計數字,加上錯誤計算強化的結果。美國不是,也不會是另一個希臘,因為以本國貨幣舉債的國家有別於必須仰賴他國資金的國家。儘管部分人多年來一再警告財政危機迫在眉睫,美國政府仍然以極低的利率舉債。
儘管對負債的恐懼心理出於誤導,我們卻忽略一種真正的危險:失業率居高不下所產生的社會與經濟腐蝕效應。就在恐懼負債的理由已經不攻自破時,我們對長期失業造成傷害的恐懼也已到證實。
如今,在不斷改變的經濟環境下,我們無法避免一些失業。即使在好時光,現代美國的失業率往往保持在5%或更高。不同的是,這些時期的失業通常為期短暫。2007年失業的美國人大約700萬人,其中約僅120 萬人失業六個月以上。
後來危機發生,經濟隨即大幅衰退,繼之以疲弱的復甦。五年後,失業仍然嚴重,將近1,200萬名美國人找不到工作。然而真正嚇人的是,多達460萬人失業超過六個月,逾300萬人失業一年或更久。還有,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因為毫無就業機會而放棄找工作的失業者。
對失業者而言,長期失業大增當然不幸。然而它可能也是更廣泛的經濟災難。
關鍵問題是,勞工長期失業會不會被視為已不能雇用,就像沒有人購買的瑕疵品。這有可能,因為他們的工作技能可能退化。但更可能的理由是,即使真正的原因是經濟嚴重衰退,雇主可能認為長期失業的勞工自己有問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長期失業者被貼上標籤的現象正在發生。
證據之一來自新增工作機會與失業之間的關係。一般情況下,這兩個數字呈反向關係:新增工作機會越多,失業的美國人越少。如果我們檢視短期失業,這種傳統的關係成立。然而正如東北大學的狄更斯與賈亞德最近指出,對長期失業的勞工而言,這種關係已經消失。許多新增工作機會似乎無助於降低他們的人數,似乎雇主已完全不考慮雇用長期失業的勞工。
我們就這樣創造出一群永久失業的美國人。
明確地說,這是一種政策決定。導致經濟復甦如此疲軟的主要原因是,在負債恐懼心理驅使下,我們的對策正好與基本總體經濟學理論的主張背道而馳:在經濟衰退下,大刪政府開支。
這種政策的自我破壞力大得難以形容。的確,長期失業的陰影揮之不去意味即使純以財政層次而言,撙節政策就會產生反效果。畢竟勞工也是納稅人。如果我們對負債的恐懼導致無數的美國人失去就業機會,未來的政府歲入一定會減少,赤字則會增加。
簡言之,我們對負債的誇大恐懼已經製造一場慢動作的災難它毀掉許多人的生活,同時導致我們更貧窮、虛弱。我們繼續這種愚行愈久,傷害必定愈大。
(作者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編譯陳世欽)
【2013/04/23 經濟日報】

經濟鬱卒 學者:貧血式的成長

經濟鬱卒 學者:貧血式的成長
 
談到經濟「悶」,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日前雖表示,「『悶』是感覺,不是數字。」但若細究幾個國內的統計指標,還是不難從中發現令人感到沉悶的原因。
對民眾最「痛苦」的就是失業率。近年來國內的失業率都處在百分之四至五之間徘徊,雖不如歐美國家動輒高達百分之七至九的失業率,但仍比亞鄰國家新加坡與韓國的百分之二至三高。
進一步來看,台灣十五至二十二歲族群的失業率從二○○一年起就突破百分之十,而且近十三年來就在百分之十點三一至十四點四九之間徘徊,代表著剛畢業的學生有一成找不到工作,是失業族群大宗,讓這些年輕人如何不對台灣經濟搖頭?
再者,民眾感受最切身的就是「萬物皆漲、唯有薪水不漲」。雖然物價的確會伴隨著經濟成長或匯率等因素而連動變化,但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去年平均薪資只增加一三九元或百分之零點三。進一步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平均薪資更減少百分之一點六,為史上第三大衰退。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缺工率的無法改善,也都讓廠商增添不少經營困難,縱使手上有再多訂單也開不出產能,眼睜睜看著商機流失,更是悶到不行。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昨天表示,他去年在預測台灣的經濟時,就分別依據國外對經濟情勢的敘述提出「貧血式的成長」(anemic)與「大抑鬱」(great malaise)二個名詞。
他說,一言以蔽之,就是台灣話的「鬱卒」二字,各界感到經濟的氣氛不佳、大家也都信心不強。
梁國源說,台灣經濟雖有成長,但力道卻非常微弱,成長速度也不快,因此業者、勞工同感經濟沉悶。
他說,也許近年來台灣的GDP(經濟成長率)偶爾會衝高,但事實上其中一大部分是因為計算基期相對低之故,其實「真正的成長力道並不強」。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2013/04/19 聯合報】

外銷悶!三月接單全面衰退

悶 首季外銷接單意外大減
經濟部昨(22)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金額為354.8億美元,未如預期成長或至少持平,意外比去年同期大減6.6%,首季外銷訂單也轉為減少1.7%。經濟部統計長林麗貞說:「第1季接單狀況有點悶」。

圖/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部原預期3月外銷訂單表現「持平」,首季估計年成長不到1%,已比一般經濟預測機構來得保守,昨天實際數據出爐明顯低於預期,3月外銷訂單金額扣除1、2月春節因素後,是去年9月以來首見負成長。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等主要經濟預測機構,都同感驚訝。
展望第2季,林麗貞認為「應比去年好」。因為根據經濟部對外銷訂單受查廠商調查,近六成業者認為,4月接單將與3月持平;第2季接單展望動向指數接近60,顯示第2季接單表現將逐步轉佳。
林麗貞說,3月接單金額,包括主要訂單貨品或五大訂單地區,幾乎「全面衰退」,主因是去年同期基期高,去年3月外銷訂單金額383.7億美元,為單月歷史第五高。此外,全球經濟成長力道不如預期、國際大廠行動裝置新品進入空窗期,以及日圓貶值造成多國貨幣競貶等,都影響第1季表現。
觀察貨品訂單,3月除機械產品因來自大陸大筆訂單,出現比上月增加三成五的明顯成長,並較去年同期成長4.1%,其餘產品均呈現負成長,其中化學、塑橡膠、基本金屬減幅都高達兩位數。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分析,這次主要接單貨品幾乎「各行各業都衰退」,是全面性現象,顯示出口市場同步下滑,評估國際因素影響比較大;美歐中等主要國家元氣都尚未恢復。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認為,主因「大環境不好」,包括大陸經濟趨緩、出口不佳,影響我供應鏈;日圓貶值可能排擠我出口、東南亞工資成本增加快也有影響。
經濟部國貿局專門委員陳維欽說,上周台積電對第2季提出樂觀看法,積體電路產業對國際景氣特別敏感,且上周也有幾個關鍵資訊出現,讓經濟部對第2季比較樂觀,而歐、美、日三地區同時採取貨幣寬鬆措施,後續效果將從4月發酵,全球經濟的穩定復甦,將有助外銷訂單表現好轉。
【2013/04/23 經濟日報】

日本連9個月貿易逆差

日本連9個月貿易逆差
 
日本3月出現3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創連九個月貿易入超紀錄,圖為行人漫步東京街頭。
新華社
日圓重貶造成進口物價飆升,日本3月出現3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但金額已比2月下降,出口成長並超越分析師預期。
日本財務省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的出口比去年同月成長1.1%,達6.27兆日圓,比分析師預估的0.2%增幅出色;進口總額達6.63兆日圓,比去年同月成長5.5%,但低於分析師預估,逆差達3624億日圓(37億美元),是去年同月818億日圓逆差的四倍有餘,但比2月的7775億日圓減少。
自2011年的大地震與海嘯以來,日本就停止多數核能廠的運轉,能源進口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日本迄今已連續九個月出現貿易逆差,是自1980年來最長的連續赤字紀錄。
優於預期的貿易數據對急於提振經濟的日本政府是很大的鼓舞,不過,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對中國與歐盟的輸出都告萎縮,說明今年的出口成長可能遭到抑制。日本3月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下滑2.5%,對歐盟出口也萎縮4.7%,對美國出口則成長7%。
財務省的報告顯示,日圓對美元匯價近半年來重貶約19%,3月的平均匯率是94.08日圓兌1美元,和去年3月的81.04日圓相比,跌幅也達16%。日圓重挫大幅提升了日本的出口競爭力,但進口成本則隨之激升。東京匯市18日上午10時的報價為97.85日圓兌1美元。
G20集團財政部長18日起在華府舉行會議,預料會後將重申早先的承諾,各國將避免為提振出口競爭力而削弱本國的貨幣匯價。
【2013/04/18 聯合晚報】

抗通膨債 投資人急著脫手

抗通膨債 投資人急著脫手
 
汽油價格意外下跌緩和了債券投資人對通貨膨脹的恐懼,但也衝擊債券市場的一個區塊,投資人紛紛脫手抗通膨債券。
華爾街日報報導,債券投資人過去一年在美國抗通膨債券(TIPS)投入8,830億美元,希望保障購買力不被物價上漲侵蝕。TIPS投資人可根據通膨率獲得本金價值的調整,保護投資不被通膨侵蝕。
美國勞工部16日公布的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0.2%,跌幅超過市場預期,主要由汽油價格下跌4.4%所帶動。
雖然溫和的通膨能讓消費者喘一口氣,卻不為TIPS投資人所樂見,因為通膨預期趨緩會減損債券價值。債券價格走勢與殖利率相反。
Tradeweb的資料顯示,5年期TIPS與同年期一般公債的殖利率差16日縮小到2.1個百分點,遠低於3月中觸及的今年高峰(2.34個百分點);這代表投資人預期未來五年美國通膨率約2.1%。兩者利差也被稱為平衡率(break-even rate)。
美國聯準會(Fed)去年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曾吸引一些投資人擁抱TIPS,今年初汽油供應疑慮導致汽油價格上漲,帶動另一波需求。
然而隨著汽油價格重挫,通膨疑慮迅速消退;聯準會官員可能逐漸收回刺激措施,進一步抑制通膨預期。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3/04/18 經濟日報】

惠譽揮刀 英國失頂級信評

惠譽揮刀 英國失頂級信評
 
繼穆迪之後,惠譽信評公司(Fitch)19日也剝奪英國的頂級債信,從AAA降低一級至AA+,展望則為穩定。三大國際信評機構目前只剩標普公司(S&P)還維持英國的3A評等,不過展望也已列為負向。
惠譽表示,英國經濟情勢看壞,預算赤字高於預估與經濟成長軟弱,導致政府財政彈性遭壓縮。在此狀況下,承受金融危機衝擊的能力連帶削弱,已經不符合3A的主權債信評級條件。
惠譽將英國2013年、2014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下修為0.8%與1.8%,低於6個月前預估的1.5%與2%。此外,惠譽還預估英國國債占GDP比率將持續攀升,並在2015-2016年會計年度達到101%的最高峰。
惠譽表示,英國債信紀錄優良,而且具有「高所得、多元與強韌的經濟」,以及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環境,所以債信調降才未多於一級。
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今年初就已率先將英國的主權債信從AAA降為AA1 。
一般認為,主權債信再遭信評機構調降,應會對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的撙節政策造成壓力。但根據媒體報導,歐斯本似乎不為所動,仍將堅持撙節路線。
【2013/04/20 聯合晚報】

貨幣超發論 官方駁斥

貨幣超發論 官方駁斥
 
大陸央行日前公布,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人民幣103.61兆元(約新台幣499.27兆元),貨幣存量首度突破百兆,比去年同期增長15.7%,高於當局設定的全年13%增長目標。面對「貨幣超發」以及可能衍生「惡性通膨」的討論不斷升溫,大陸官方明確表態駁斥。
中新社報導,受經濟復甦乏力、主權債務飆升、全球貿易增長低迷等因素影響,世界主要國家紛紛祭出「量化寬鬆」大旗。儘管大陸沒有採取主動增發貨幣的措施,但廣義貨幣供給M2存量和增量均居世界第一。
2012年,大陸的M2接近GDP的1.9倍,在國際上處於較高的水準;大陸為因應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推出刺激計畫,隨後出現高通膨,就被視為是「貨幣超發」的後果。
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他認為,過往10年大陸M2和GDP比值提高,客觀原因在於大陸處於市場化轉軌時期,貨幣化進程加快,但也確實反映大陸經濟金融結構中儲蓄率過高、直接融資發展不足等現實問題。
他解釋,如果央行能夠控制M2的增長率,將其保持在合適的水準,就不會導致突發性的物價上漲,因此M2的總量和貨幣「堰塞湖」不是一回事。
【2013/04/22 經濟日報】

第一季大陸GDP僅比去年同期成長7.7% 「弱勢復甦」 周小川信心喊話

陸「弱勢復甦」 周小川信心喊話

【經濟日報╱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2013.04.22 03:13 am


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宣示,將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新華社)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20日表示,今年第一季大陸經濟開局平穩,穩中有進,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7%,處於合理增長區間。他強調,大陸仍將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和維護物價穩定。
中新社昨(21)日引述人行網站指出,周小川在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第廿七屆部長級會議介紹中國經濟形勢時指出,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同時高度重視結構性改革,經濟保持穩健增長,物價水準基本穩定,國際收支更趨平衡。

今年第一季大陸GDP僅比去年同期成長7.7%,低於市場預期的8%,引發全球擔憂中國經濟走勢。東方早報報導,第一季中國經濟雖然處於站穩回升的狀態,但弱勢復甦特徵較為明顯,經濟呈現出一定的下行壓力。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說,「3月份用電量及鐵路貨運等,反映實體經濟活力的表現均較為疲弱,傳遞出當前微觀領域生產和需求不旺信號。」

路透社也指出,GDP增長減速,反映信貸高速增長未能穩固經濟回升步伐,也暗示豐沛的資金並未流入實體經濟,達到刺激成長的效果,反而加劇房地產及通貨膨脹的風險。

不過周小川的最新談話顯示,大陸官方對於今年以來的經濟成長及後續走勢並不擔憂,似乎還無意採取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來促進經濟成長。周小川日前在大陸全國兩會表示,當前貨幣政策會強調比較中性取向,從數量上來看,今年定13%左右的廣義貨幣供應量預期增長目標,如果與去年和前年實際實現的數字相比,應該是更緊一點。

英國金融時報點出,人行採用的「穩健」一詞(或可加上2008年後的「適度寬鬆」),再次昭顯中文的神奇;按照一位經濟學家的說法,「穩健」體現大陸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鬆的時候可以緊一點,緊的時候可以鬆一點。

在全球央行競相量化寬鬆之際,貨幣政策已不再是鬆與緊的問題,而變成這一輪「大寬鬆」時代何時結束,新一輪何時到來的問題。央行也備受通貨膨脹及「貨幣超發」等指責。不少經濟學家都贊同,高達百兆的貨幣存量是高懸於大陸經濟頭頂的堰塞湖,但周小川對此明確的否定。

【2013/04/22 經濟日報】

李克強:積極防範信貸風險

李克強:積極防範信貸風險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第一季度經濟形勢,下一階段重點工作是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及有效防範地方政府性債務、信貸等方面存在的風險等。
會議也提到,繼續做好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確保救治費用到位,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針對擴大內需,會議指出,須完善消費政策,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大力發展服務業,開發和培育信息消費、醫療、養老、文化等新的消費熱點,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
此外,要保持合理投資規模,加強城市道路、軌道交通、環保基礎設施等方面建設。發展環保產業。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擴大先進產能市場空間。
國務院指出,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還包括:夯實農業基礎、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開放,及有效防範地方政府性債務、信貸等方面存在的風險。
深化改革開放部分,會議要求抓緊清理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並向社會公開,激發民間投資和社會創業熱情。
深化財稅制度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進一步擴大開放特別是服務業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改善民生方面,要求做好大學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多管道擴大就業、支持創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消除群眾養老、醫療等方面後顧之憂。落實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加快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確保質量和公平分配。
儘管大陸第一季經濟成長率7.7%低於市場預期,國務院仍認為,第一季國民經濟運行平穩,總體良好,經濟增長速度、城鎮新增就業等主要指標穩定在合理區間。
不過會議也點出,大陸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十分複雜,平穩運行與隱憂風險並存,制約發展的矛盾不斷顯現;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分析研判,把握規律性,增強預見性,求真務實。
【2013/04/18 經濟日報】

陸地方債衝百兆 瀕臨失控

陸地方債衝百兆 瀕臨失控
 
繼IMF、穆迪、惠譽等國際組織及外資機構紛紛表達對大陸地方政府債務的憂慮後,大陸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信永中和(ShineWing)董事長張克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也警告,大陸地方政府債務已經「離開可控的範圍」,恐引發比美國住宅市場崩盤更大的金融危機。
張克表示,目前他基本上已經不再為大陸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背書。「我們看了幾個接下來的項目,發現很危險,就退出來了。」張克在說,「大多數(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都不是很充分,這樣將來事情就會變得很嚴重。」
張克也是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金融時報指出,大陸金融業的體制內人士發表如此嚴厲的言論是相當罕見的。「(情況)已經離開可控的範圍」,張克說,「危機是或然的(機率問題)。因為債是滾動、長期的,因此爆發時間不確定。」
大陸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從2008年起大幅增加。那一年,北京當局為因應全球金融海嘯,放寬地方政府舉債的限制。據估計,目前各省、市、縣和村的債務總額介於人民幣10兆元至20兆元(約新台幣50兆元至100兆元)之譜,規模相當於大陸經濟總量的20%至40%。
張克表示,從公共廣場到道路修繕,許多地方政府投資於回報率平平的項目,因此只能依靠滾動債務來償還債權人。「用發新債還舊債,總有一天這個循環會畫不下去。」
張克表示,最初他並不覺得大陸地方政府的債券有什麼問題,因為首批發行人都是財政穩固的大城市,而發行額也不大。但他逐漸感到震驚,因為一些較小的城鎮,近期甚至出現一些縣級政府也在發行債券。
「這就演變得有些可怕了,全國有2,800多個縣。如果每個縣都在發債,有可能帶來危機」,他表示,「這可能比美國的房地產危機更龐大。」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3/04/18 經濟日報】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美盯雙國籍稅事 金融業頭大

美盯雙國籍稅事 金融業頭大
 
為因應FATCA法案(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台美雙方正討論簽署跨政府合作協議(IGA),普華法律事務所副總周思齊昨(18)日表示,為確實掌握雙重國籍人士,美方應會在談判過程中,要求台灣政府或金融機構,設計或提高雙重國籍的辨認機制,可預見政府、金融機構未來的遵循負擔將會再提高。

金管會與財政部4月初共同宣布,已在行政院指示下與法務部、經濟部等相關部會組成「我國因應FATCA工作小組」,並已與美方財政部洽商多次,金融機構緊盯台美定案的協議內容。
周思齊表示,依照現行政府機關透露,台灣與美國簽署跨政府合作協議,很可能依循日本模式,也就是由台灣政府出面與美國政府洽談,台灣金融機構將客戶同意提供的帳戶資料,報送給美方;客戶不同意提供資料,則以帳戶總數與金額報送美方。
周思齊認為,目前財政部與金管會等單位,對跨政府合作協議的洽談進度完全不透露,而台美間並沒有租稅協定,因此必須在談判中簽屬一份租稅資訊交換文件。
但由於台灣不同於英國、愛爾蘭,承認雙重國籍存在,可預期我國政府與金融機構,將會被要求提高審查客戶是否有雙重國籍力道,負擔將再提高。
他舉例,假使有一位客戶到銀行開戶,已拿出台灣身分證,即便同時擁有美國綠卡,金融機構也沒有權限要求客戶揭露美籍身分。美方不太可能沒想到這點,認為談判過程中,要求台灣提高審查機制的機率相當高,例如由政府提供部分民眾出入境紀錄等。
FATCA法案主要課稅對象為美國稅務居民,即包含美國公民、持綠卡者與雙重國籍者。美國政府要求,全球金融機構必須主動調查與申報美國籍的帳戶資料,否則將針對美國來源所得扣繳30%懲罰性稅款。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3/04/19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