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鬱卒 學者:貧血式的成長
| ||||||
| ||||||
談到經濟「悶」,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日前雖表示,「『悶』是感覺,不是數字。」但若細究幾個國內的統計指標,還是不難從中發現令人感到沉悶的原因。
對民眾最「痛苦」的就是失業率。近年來國內的失業率都處在百分之四至五之間徘徊,雖不如歐美國家動輒高達百分之七至九的失業率,但仍比亞鄰國家新加坡與韓國的百分之二至三高。
進一步來看,台灣十五至二十二歲族群的失業率從二○○一年起就突破百分之十,而且近十三年來就在百分之十點三一至十四點四九之間徘徊,代表著剛畢業的學生有一成找不到工作,是失業族群大宗,讓這些年輕人如何不對台灣經濟搖頭?
再者,民眾感受最切身的就是「萬物皆漲、唯有薪水不漲」。雖然物價的確會伴隨著經濟成長或匯率等因素而連動變化,但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去年平均薪資只增加一三九元或百分之零點三。進一步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平均薪資更減少百分之一點六,為史上第三大衰退。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缺工率的無法改善,也都讓廠商增添不少經營困難,縱使手上有再多訂單也開不出產能,眼睜睜看著商機流失,更是悶到不行。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昨天表示,他去年在預測台灣的經濟時,就分別依據國外對經濟情勢的敘述提出「貧血式的成長」(anemic)與「大抑鬱」(great malaise)二個名詞。
他說,一言以蔽之,就是台灣話的「鬱卒」二字,各界感到經濟的氣氛不佳、大家也都信心不強。
梁國源說,台灣經濟雖有成長,但力道卻非常微弱,成長速度也不快,因此業者、勞工同感經濟沉悶。
他說,也許近年來台灣的GDP(經濟成長率)偶爾會衝高,但事實上其中一大部分是因為計算基期相對低之故,其實「真正的成長力道並不強」。
【2013/04/19 聯合報】
|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經濟鬱卒 學者:貧血式的成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