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2013年 04月 02日 07:15
Photograph by Christopher Floyd/Trunk Archive

下“財富策略師”的日子看起來是相當地舒服。湯姆•羅傑森(Tom Rogerson)就過得挺不錯的,他一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在波士頓地區的家中辦公。

另外一半的時間裡,身為威明頓信托公司(Wilmington Trust)高管、現年57歲的羅傑森穿梭於不同的高檔社區,在棕櫚灘(Palm Beach)的豪宅、懷俄明的牧場或其他私家度假場所與富裕家族會面,也可能是在奢華酒店裡指點江山,向滿屋子的潛在客戶講解他的財富保值策略。

但羅傑森的工作本身有著殘酷的諷刺意味:他本來應該是不需要打這份工的。畢竟他的家族曾經擁有的財富足以抵得上客戶當中的任何一家。他的曾祖父查爾斯•羅傑森(Charles Rogerson)是新英格蘭銀行界的一位巨擘。20世紀初期,他把Boston Safe Deposit and Trust建成了波士頓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查爾斯的弟弟是哈佛大學(Harvard)畢業的遺產律師,他通過建立免稅信托基金將家族財富保持了幾代人。

圖:從數字看美國人的遺產繼承
然而接下來就出現了羅傑森的父親。他的房地產開發生意紅火了數十年,可他也養成了一些銀行家後裔當中不難見到的昂貴嗜好。羅傑森說:“我一直以為乘坐父親的兩棲飛機去參加夏令營是很正常的。”他非常清楚地記得,父親酷愛開遊艇、開飛機,還組成了一支由十幾條船只和一架小飛機組成的私人艦隊。因為購買這些東西,家族的積蓄開始縮水。然而他說,真正見底則是在80年代中期一個大型房地產項目崩盤之後。

到最後,羅傑森的父親被迫將家族財產清倉拍賣,從而為一筆本來有望使羅傑森成為有閑階級一員的遺產敲響了喪鐘。如今,還有些孩子氣、打著領結的羅傑森保持著繁忙的出行安排(主要乘坐經濟艙),以幫助其他富裕家族避免自己家族所犯的錯誤。羅傑森家族的人很有修養,但不是特別喜歡社交。羅傑森在說到自己的波士頓婆羅門(Boston Brahmin)親戚時說:“我們不談錢,甚至也沒有家族聚會。現在什麼都沒了。”

如果不是這樣,羅傑森可能就已經在享用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繼承財產之一當中屬於他的那一份了。據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退休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數據,三分之二的嬰兒潮一代將在有生之年繼承家族財產,總額在7.6萬億美元左右,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年晚期繼承。如果再算進戰後出生、父母仍然在世時就獲贈一兩筆財富的人,那麼繼承財富的數額還會更多。專家說,考慮到2012年年末美國家庭財富總額為64.8萬億美元,這個數額不算太低。哈佛大學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家族企業”(Families in Business)項目主席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說:“還有很多財富即將被繼承。”

但是,如果說歷史可以為鑒的話,那麼可以預見,很多繼承人、特別是那些剛剛明了家族財富狀況的繼承人,將面臨的是一個苦澀的現實:他們很可能會將財富揮霍一空。理財顧問說,雖然大家談得不多,但新富一族確實尤其難以守業,更難耐心地培育、壯大家產。事實上研究証明,家族財富在被繼承之後堅持很長時間的情況少之又少,到第二代的盡頭,70%的財富都已盪然無存,到第三代的盡頭更是有90%的財富不復存在。因此有句老話說:“富不過三代。”

最明顯的原因當然是族譜迅速膨脹導致財富攤薄。但理財專家也說,很多人只不過是不具備審慎管理大額財富的經驗,想想彩票中獎者和很多職業運動員身上出現的“暴發戶綜合症”就知道了。理財專家看到的另外一種常見現象是:有些繼承人覺得,太好了,永久度假的日子來了,不需要開辟任何新的收入來源了。美林私人銀行及投資集團(Merrill Lynch Private Banking and Investment Group)財富規劃團隊負責人斯泰西•奧爾雷德(Stacy Allred)說:“有這樣一種心態,覺得總會有東西從某個地方降臨。”奧爾雷德的公司管理著1,300億美元的資產。

不用多說,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心態,特別是在現在。國會去年並沒有對原來的遺產稅法律做太多修改,但理財顧問提醒,在利率如此之低、股市上下起伏、海邊別墅轉售價不如過去的情況之下,今天的繼承者要維持其財富根基,面臨的任務遠比父輩更為艱巨。事實上有些人就說,眼下大規模財產繼承存在的一個巨大的矛盾之處,就在於它的到來實在不是時候。

出於這些原因,很多遺產規劃師和投資專家都在努力教客戶學習怎樣打破富不過三代的怪圈。他們說,完成這個任務並不輕鬆,但也不是絕無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講,這個任務就是確保將來的家族成員不會問:財富都到哪裡去了?

Photograph by Annie Tritt
戴維•哈迪和弟弟史蒂芬•哈迪正打算設法捍衛他們家族3.5億美元的遺產。
你會覺得,要是一筆遺產達到3.5億美元,那就完全可以高枕無憂了。但內華達居民戴維•哈迪(David Hardie)及其弟弟史蒂芬•哈迪(Steven Hardie)並沒有這樣。他們創辦了投資顧問公司Hallador Investment Advisors,唯一使命便是保護、捍衛家族遺產的利益。他們獲得這筆遺產的方式一是繼承,還有就是對其祖父創辦的一家傳媒巨頭的一次混亂收購。現年62歲、育有兩個孩子的戴維說:“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像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和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家族一樣,把財富維持數代人之久?”現年58歲的史蒂芬育有兩個親生孩子和兩個領養孩子。

兄弟倆覺得,他們很有機會把家族財富保留到22世紀。他們小心謹慎地投資於各種各樣的資產和市場,具體是哪些他們不願意透露。但兄弟倆認為,關鍵是讓子女盡可能地參與某些決策,並拿出一些資金聘請顧問和財富管理人員來為家族成員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教他們學習怎樣合理儲蓄、開銷。他們將此稱為“整個家族的事情”,希望這樣做將來不會因為家族內部對於越來越少的遺產的紛爭而產生律師費。在談及家族對公司的控制權問題時,史蒂芬說:“公司曾經分崩離析。很多家族企業倒閉的原因不是它們不好,而是某種形式的內鬥。”

加利福尼亞州聖克萊門特(San Clemente)家族財富咨詢機構Williams Group的研究人員調查了2,000多個富裕家族,時間跨度超過20年,為家族興衰綜合症尋找病因。調查發現,高稅負、糟糕的投資建議並不是最大的因素,60%的時候,起最大作用的都是家族成員之間信任、溝通紐帶的解體。不難想見,有的家族後裔兄弟姐妹間紛爭不斷,陷於童年的仇恨、敵對而不能自拔,無法就家族海邊別墅的安排達成一致,更不用說去理會應該怎樣管理父親的企業、家族公益捐贈應當捐給哪些慈善機構這些問題了。Williams Group董事總經理維克•普賴塞爾(Vic Preisser)說,當成年兄弟姐妹或表親之間只交流一些膚淺的東西或根本就不交流的時候,幫助他們建立信任尤其困難。他說:“財富是一個放大器,如果你們當中存在問題,它就會放大這些問題。”

同一項調查發現,另有25%的時候是家族沒有讓後人為即將到來的財富做好準備。專家說,如果父母都在忙著打造一家成功的企業,那麼他們可能就不會把很多時間花在怎樣教育子女這樣的更細微之處。而如果他們忙著坐飛機旅行、大肆購物或創作下一部了不起的美式搖滾歌劇,他們或許就不是做預算或做投資的最佳榜樣。另外,很多父母故意不讓子女知道他們的財務狀況,直到他們扔下信托基金“炸彈”,把一大堆法律文件推到子女面前讓他們簽字。據私人財富管理公司U.S. Trust在2012年的一次調查,超過一半的高淨值嬰兒潮父母都沒有向後代充分透露他們的財富,另外還有13%的父母則是完全沒有透露。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繼承人傑米•強生(Jamie Johnson)在他拍攝的紀錄片《生來貴冑》(Born Rich)裡面說,在一位同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念出《福布斯》400強(Forbes 400)名單上他父親的名字之前,他對自己家裡的財富有多少一無所知。

有些人說,避談家族財富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過早透露給孩子,可能就會培養出一窩嬌生慣養的懶漢。但馬薩諸塞州特納斯福爾斯(Turner Falls)資深家族理財顧問吉姆•格魯伯曼(Jim Grubman)說,這樣的審慎做法結果常常適得其反。據他的經驗,如果不在金錢以及如何對待金錢的問題上持續給子女灌輸一些信息,不管什麼時候透露財富狀況都不管用。他說,毫無準備的繼承者在得到消息時,既有一下子懵掉的,也有不加節制亂花錢的,有些人甚至還養成了那些更長遠的病症,如孤僻、毒癮和抑鬱。他說:“有好多令人驚悚的故事。”

已經或即將失去全部財富的家族如果不想自責的話,當然是不需要自責的。他們可以歸咎的對象非常多,比如市政廳和華盛頓那些支持增稅的議員,又比如理財行業那些本來有望成為朋友的人。有些客戶以費用高昂、理財建議糟糕為由,認為“理財”一詞名不符實。

81歲的斯坦迪希•史密斯(Standish Smith)及其妻子瓊(Joan)就屬於不滿客戶之列。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Villanova)的史密斯夫婦在20世紀70年代繼承了一大筆遺產,經過增值,目前差不多已經是原來的五倍。但史密斯說,雖然他付費給信托公司是用於積極的投資管理,然而信托公司對他家信托基金的投資太過保守,讓他非常不滿。他說,這樣的投資導致其賬戶的表現落後於可比指數型基金長達10年之久。他認為,很多信托公司剝奪受益人的投資選擇決定權(或舍棄原有銀行、把業務轉向其他地方)的情況導致服務質量低劣。史密斯是Heirs Inc.的創始人,該組織致力於改革信托及遺產法律。

史密斯說,最近他打了四個月的電話,才得到一位新任受托人的一份書面回復,而所涉及的內容早就已經獲得了前一位受托人的認可。他說:“感覺就像是在跟一堵石 打交道。”(史密斯的受托機構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表示不討論具體客戶的情況,但表示它的客戶滿意率為92%。)

Photograph by Adam Golfer
在看到自己的家族花光了大部分遺產之後,威明頓信托公司的湯姆•羅傑森現在正試圖讓他們公司那些富有的客戶避免遭受和他同樣的命運。
然而根據理財行業自己的統計,理財服務人員並沒有把工作做到最好,特別是在所管理財富只有七位數的時候。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2011年對私人銀行行業的調查發現,接近40%的公司將本公司一線客戶經理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評為“一般”或“低於一般”,高於2009年26%的比例。這次調查顯示,資產在50萬到500萬美元的客戶一般要和另外200多位客戶爭奪一名顧問的注意力,他們的問題常常會被轉到呼叫中心。波士頓咨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駐蘇黎世合伙人、該公司理財行業年度調查報告共同撰稿人彼得•達米斯奇(Peter Damisch)說:“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很多人得到的服務都非常差。”

理財顧問說,他們盡心盡力地做好客戶服務,哪怕是在面臨金融危機之後各種挑戰的時候。這些挑戰包括大型商業銀行與小型專業信托公司的合並,以及大量新增的監管文書工作等。理財機構說,呼叫中心能夠更為有效地滿足低級別賬戶持有人的日常服務需求,能讓理財顧問抽出身來,集中精力滿足更大客戶的復雜需求。而U.S. Trust的總裁凱斯•班克斯(Keith Banks)則說,他的理財團隊為所有客戶提供高度人性化的服務,而不管客戶拿來的資產是300萬美元還是30億美元。他說,他的公司沒有呼叫中心,“如果你是我的客戶,我就把手機號碼告訴你”。

但大部分理財公司都承認,他們願意為大客戶、特別是那些毫無準備的繼承人提供幫助。調查顯示,半數繼承人都會拋棄父母的理財顧問,把資金轉移到其他地方。除了舉辦“訓練營”、建立網站教未來的受益人學習基本理財知識以外,很多銀行和顧問公司也在打進一個顯然是更為情感化的領域。客戶可能會吃驚地發現,理財顧問會婉轉地建議他們跟某個財富心理學家(幾家銀行甚至擁有這方面的全職人員)坐下來談談,幫他們梳理與擁有巨額財富有關的一些復雜情感。(請問您介意把家族財富歷史講給別人聽嗎?)而越來越多的理財團隊都有“家庭動力學”教練加入,聲稱要為那些遭遇信任、溝通麻煩的家族提供幫助。在教練舉辦的一天費用最高可達一萬美元的活動當中,大家族的成員可能要做人格測試或團隊建設練習,而練習的內容可能是直接從某個公司的聚會活動手冊上撕下來的。(沒錯,有些活動包括蒙眼遊戲。)其目的何在?在於溶化家族成員之間長期互貼的負面標簽,發現成員之間的共同價值觀和隱藏的才能。

說到這裡,讓我們回過頭來看銀行家後裔湯姆•羅傑森。他負責威明頓信托公司的家庭動力學活動,因此有時候會參加投資者教育活動,順帶尋找新的業務。在一次專場早餐活動期間,他站在40來位神情專注的繼承人面前,講述他自己的家族財富故事(“都沒了”),並介紹各種打破財富魔咒的方法。他又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另一樁故事,聽眾紛紛點頭稱是──這個故事說的是他怎樣和妻子放權讓孩子組成團隊,每年投資幾千美元來安排一年一度的家庭度假。到他談到女兒們有一次安排的活動是去她們被收養之前所在的俄羅斯孤兒院時,滿屋齊聲驚嘆。

羅傑森的家族曾經擁有一切,上面這些話從他嘴裡說出來當然有其潛移默化的說服力。後來他說,講演進行得很順利,有些家族還來咨詢業務。對這些家族來說,擺脫魔咒般命運的使命已經開始了。

MISSY SULLIV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