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克魯曼專欄/歐洲 走向經濟自殺末路


克魯曼專欄/歐洲 走向經濟自殺末路
 
泰晤士報上周六報導有一種愈來愈嚴重的現象:「經濟危機造成自殺」,因為失業和生意失敗讓人絕望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令人心碎的報導,但更嚴重的問題不在個人的自殺,而在歐洲領導人顯然已決心帶領整個歐陸步向經濟自殺。我相信我不是唯一這麼認為的人,尤其是在經濟學家間。
幾個月前我還覺得歐洲有一線希望。你可以回想去年秋末歐洲似乎瀕臨金融崩潰;幸好歐洲央行(ECB)出手救援,提供歐洲銀行業者無限量的信用,只要它們以歐洲政府債券當作擔保;此舉直接支援歐洲的銀行,並間接支援政府,因而化解了市場的恐慌。
當時的問題是,這個勇敢而有效的行動會不會是某種更大反思的開始,歐洲領導人是否將善用ECB創造的喘息空間,重新思考造成今日這個地步的政策。
但歐洲領導人非但沒有重作思考,反而加倍押注他們錯誤的政策和思維。而現在已經讓人很難相信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變方向了。
想想現在已是危機震央的西班牙。西國現在不只是衰退,而是全面蕭條,總失業率達到23.6%,相當於美國在大蕭條谷底時的水準,西國年輕人的失業率甚至超過50%。這不能繼續下去—市場已意識到這一點,而這是西班牙借貸成本再度走高的原因。
就某方面看,西國如何變成今日的情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值得嗎?西班牙的情況與歐洲(特別是德國)官員喜歡掛在嘴邊的道德故事沒有相似之處。西班牙並未揮霍財政資源—在危機前夕,西國債務低,而且有預算盈餘。不幸的是,西國也有巨大的房市泡沫,部分原因是由德國銀行大量放款給西國銀行所造成。當泡沫破滅,西班牙經濟陷於四面楚歌;西國的財政問題是蕭條的結果,不是原因。
儘管如此,不難想見的是,柏林和法蘭克福的處方是更嚴厲的撙節措施。
坦白說,這簡直是瘋狂。歐洲曾經歷過幾年的嚴厲撙節計畫,其結果正是歷史系學生可以告訴你會發生的事:這類計畫會把困頓的經濟體推向更深的蕭條。而因為投資人在評估一國償債能力時就是看經濟表現,所以撙節措施完全無助於降低借貸成本。
有什麼替代選項?在1930年代—一個現代歐洲連許多細節都在重演的時代—復甦的必要條件是退出金本位制。同樣的,現在必要的行動是退出歐元,並恢復國家貨幣。你可能說這是無法想像的事,而這確實是經濟和政治上極具破壞力的事,但如果繼續走今日的路,對那些失業率已達蕭條時代水準的國家施加更嚴厲的撙節措施,才是真的無法想像。
如果歐洲領導人真想挽救歐元,就必須尋找不同的道路。而這個替代選項的輪廓實際上相當清楚。歐陸需要更擴張的貨幣政策,其作法是ECB必須明白宣示願意接受較高的通貨膨脹;ECB也需要更擴張的財政政策,其作法是德國擴增預算,以彌補西班牙和其他困頓歐陸周邊國家的撙節,而非強化它。即使採取這些政策,周邊國家仍得面對幾年的艱苦日子,但至少會有一些復甦希望。
不過,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完全缺乏彈性。歐洲領導人3月簽署的財政協議,等於把財政撙節當作任何問題的唯一對策。另方面,ECB主要官員已明白表示,只要出現任何通膨升高跡象就願意提高利率。
所以要想不感到絕望也難。歐洲領導人非但不承認犯錯,反而決心把他們的經濟—和社會—推落懸崖。而全世界將為此付出代價。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12/04/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