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自由貿易的十字路口
| ||
| ||
倡議自由貿易的先驅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生於1723年6月5日,下周即為其290歲的冥誕,氏為倡議自由貿易的先驅。在渠屆滿290歲的前夕,經濟部宣布,我國與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ASTEP,經過二年的磋商過程,已完成實質談判,年內可望簽訂,預計明年開始實施,實有不尋常的意義。
然相對於5月15日Arctic Council(北極理事會)宣布,同意接納大陸等為永久觀察員的報導,不啻我方尚在學步,同學已經開始登山。由於國際情勢的影響,能踏出此一小步(ASTEP亦可解讀為一步),誠屬不易,跨部會的努力應予肯定。 至於大陸,誠如本人月前專欄中所述,是有策略性的拉攏冰島簽訂FTA,取得在歐洲的foothold,始能在三次被拒的劣勢下,終獲進場門票,為未來國際貿易的北極新航線奠定重要基礎。 台灣現階段也許還無法為如此戰略性的布局,但對剛起步的FTA,以及未來多邊TPP或RCEP,仍應積極進行,並須有「豫則立,不豫則廢」的認識。 亞當斯密對現代經濟學貢獻極鉅,基於比較利益理論,倡議自由市場與自由貿易,為國際社會的共榮勾繪美景。 長期以來,自由貿易的擁護者,始終主張自由貿易將帶來世界各國的繁榮與利益:開發中國家(或低度開發國家)可將商品銷往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則可適度轉型,以高生產力、高所得的工作取代原低生產力、低薪資的工作,各國可以互蒙其利。 但反對者認為,理論上許多假設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尤其是早期一些實例,例如1994年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2001年歐盟片面對低度開發國家開放部分市場等,其結果反而造成工資降低、失業率提高、非關稅障礙增加、貿易糾紛頻傳的不愉快經驗,好像不是自由貿易擁護者所說的那一套。 學者Joseph Stiglitz曾表示,自由貿易不成功,是因為沒有真正想做到自由貿易。這段話倒也凸顯某些現實;更精確地說,應該是各國在策略上未有充分的因應配合措施。 例如,參與自由貿易的國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投資就很重要,但卻常因較低度開發國家在關稅降低或取消後(尤其是關稅占GDP比例較大者),被迫削減在教育、研發乃至公共建設方面的投資,更糟的是無力進行對特定受影響產業的輔導與升級,完全不能享受自由貿易的優勢。 至於在已開發國家,也有不少低生產力的邊際勞工,反而淪於失業,甚至造成特定產業因失去比較利益而遭淘汰。固然有人辯解此為短期現象,長期而言,仍會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此時,很自然凱因斯的名言就會出現: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上述對話的持續,必然陷入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論爭,無法休止,但台灣的問題又較獨特,我國所處的環境實已不是自由貿易或FTA對台灣有何好處?而是FTA遲無進度,甚至是孤立於全球FTA網絡外有何壞處?其後果能否承受的問題。 今年2月間日本安倍首相在美國CSIS演講Japan is back的時候,曾表示日本要擔任國際經貿上的leading promoter of rules,可以看出日本推動與主要貿易對手的FTA,或是與美國共識參加TPP談判,目的在於主導國際經貿規則的制訂。在各國競相採取主動性戰略時,台灣至少要對防衛性的FTA積極進行。 5月23日經濟日報社論已指出區域經濟整合的步驟,具體務實,但更重要的是一旦洽簽成功,國內各項配套的因應措施,必須同時到位,否則到時又難免責怪亞當斯密,恐怕不是恰當的生日禮物。(作者是前行政院長、總統府資政)
【2013/05/29 經濟日報】
|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自由貿易的十字路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