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美國經濟被Excel代碼坑了


New York Times China

2013年04月22日

美國經濟被Excel代碼坑了

在這個信息時代,數學失誤可以演變成災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的火星軌道飛行器之所以墜毀是因為工程師忘記把數據換算成公制單位;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倫敦鯨”投資失敗,跟計算模型用了總和而非平均值作除數有着一定關係。那麼,西方世界的經濟是被Excel軟件的代碼失誤毀掉的嗎?
目前已知的故事是這樣的:2010年初,兩名哈佛大學(Harvard)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負債時代的增長》,文章聲稱要找出政府債務的關鍵性“閾值”,一個拐點。他們表示,一旦債務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0%,經濟增長會嚴重放緩。
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可信性來自他們早年出版的一本關於金融危機歷史的書,那本書受到了廣泛讚揚。論文發表時希臘剛剛爆發危機,正好迎合了許多主張把政策“重心”從刺激轉向緊縮的官員。因此這篇論文迅速走紅;那麼它曾經是,現在仍是,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分析,對吧?
實際上,在那些自封為財政責任感捍衛者的人中間,萊因哈特-羅格夫這對組合很快就成了神一般的人物;他們的拐點論被當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實,而非存在爭議的假說。比如今年早些時候,《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一篇社論就警告說財政戰場上不能有絲毫懈怠,因為我們“正處在接近90%的險境,這個值被經濟學家們視為可持續經濟增長的威脅。”注意這裡的措辭:是“經濟學家們”,不是“某些經濟學家”,更不是“某些被其他同樣有威望的經濟學家強烈質疑的經濟學家”,而最後這個才是真實情況。
因為事實上,萊因哈特-羅格夫從一開始就遭受了持續的批評,爭議也是愈演愈烈。論文發表後,許多經濟學家指出,債務和經濟表現的負相關不一定能說明高負債會導致低增長。完全有可能是反過來,糟糕的經濟表現導致高負債。實際上日本就明顯是這種情況,1990年代初經濟崩潰後債台高築。
隨着時間推移,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其他的研究人員,使用看上去差不多的債務和經濟增長數據,無法重現萊因哈特-羅格夫的研究結果。他們一般都能在高負債和低增長之間找到某種關聯——但是沒有90%這種拐點,或者任何特定的債務水平。
後來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終於同意讓馬薩諸塞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研究人員查看他們的原始電子數據表——這個結論無法再現的謎解開了。首先他們遺漏了一些數據;其次他們用了非常規的、非常不可取的統計程序;最後,是的,他們的Excel代碼出了個錯。把這些怪異和錯誤的地方改正後,你就得到了其他研究人員的發現:高債務和低增長之間存在某種關聯,看不出誰是因誰是果,至於90%這個“閾值”就完全看不出來了。
對此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回應是,他們知道代碼出錯了,但是為其他的結論進行了辯護,聲稱他們從來不曾斷言債務一定會導致低增長。這就有點裝糊塗了,因為儘管在迴避明確的表態,他們可是反覆暗示了這個觀點的。不過無論如何,真正要緊的不是他們想要說什麼,而是他們的作品被如何解讀:熱衷於緊縮政策的人,把這個假定的90%拐點當作經過驗證的事實來宣揚,還以此為依據要政府在大規模失業的情況下削減開支。
所以說,我們需要把萊因哈特-格羅夫鬧劇放到緊縮政策狂熱這個更大的語境下來看:整個西方世界裡的決策者、政治人士和專家明顯都有種焦灼的願望,要把失業者扔到一邊,用經濟危機作借口來削減社會福利方案。
萊因哈特-羅格夫事件讓我們看到,緊縮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於一個偽命題來推行的。三年來緊縮被視為必需,而非選擇。緊縮政策鼓吹者堅稱,經濟研究表明債務超過GDP的90%是一件可怕的事。但“經濟研究”沒得出過這一點;那只是兩個經濟學家的主張,另外有很多人是不同意的。決策者之所以把失業者拋在腦後,轉向緊縮,是因為他們想這樣,不是他們必須這樣。
那麼萊因哈特-格羅夫的聲名掃地能帶來什麼改觀嗎?我希望能。但我的預測是,那一撮人還會找到另一份不可靠的經濟分析,給它封聖,蕭條會一直持續下去。
©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