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12.09.28
1.7 %→1.3%美下修Q2GDP
黃文正/綜合報導
美國商務部廿七日公布第二季(Q2)國內生產毛額(GDP)最終修正值,從原先的一.七%下修至一.三%。此外,八月耐久財訂單下滑一三.二%,創逾三年以來最大降幅,雙雙低於市場預期,凸顯全球經濟情勢之嚴峻。
不過,美國就業市場則傳出好消息,勞工部廿七日公布,美國上周初領失業金人數減少二.六萬人,至三五.九萬人,創兩個月以來新低紀錄。在經濟數據多空紛陳下,美股廿七日以小漲開出。
美國商務部表示,由於企業投資和消費者支出低於預期,因此將第二季GDP下修至一.三%。美國第一季GDP為二.○%。第二季企業投資從原先預估的成長四.二%下修至三.六%、消費者支出從成長一.七%修正至一.五%。不過,第二季美國企業獲利大幅好轉,從第一季的下滑五百卅億美元,回升至成長二百一十八億美元。
至於在歐債危機方面,西班牙內閣廿七日下午宣布通過總額三百九十億歐元的二○一三年撙節預算案。
在此之前,總理拉荷伊呼籲全國同胞共體時艱。不過,飽受經濟衰退之苦的西國民眾並不領情,廿六日再度走上街頭抗議,並與警方爆發嚴重衝突。
西班牙經濟沉淪多年,失業率高居歐元區之冠的二五%。該國央行也證實,第三季經濟持續衰退。市場擔憂,西班牙政府遲遲不願申請全面紓困,恐拖累歐元區陷入更大困境。
拉荷伊廿六日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曾鬆口說,如果西班牙公債殖利率仍過高,且持續時間過長,他「百分之百」會請求新的援助方案。分析師表示,西國政府廿八日將宣布的銀行壓力測試報告,結果至為關鍵。
另外,在希臘撙節案部分,《華爾街日報》引述希臘政府資深官員指出,希臘三黨聯合政府領袖廿七日已同意大部分「三巨頭」所要求的撙節措施,稍晚可望達成最終協議。為獲得下一筆紓困金,希臘須通過總值一百一十五億歐元的新緊縮方案。
=====================================
美國公佈的第二季GDP成長率,每個月都不一樣。
七月是1.5%,八月是1.7%,九月是1.3%。
你猜對了嗎?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讀者大聲說-法治才是王道
讀者大聲說-法治才是王道
- 2012.09.28
- 【劉興良商】
台灣日前宣布台灣銀行成為人民幣的清算行,在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及亞洲金融中心方面邁一大步,此一進展引起國際媒體的注意,也比較了上海、香港、新加坡和台北的優勢所在。
香港,無庸置疑的,早在2009年即已經確定了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香港已成為離岸人民幣產品的定價中心,離岸人民幣匯率和債券收益率幾乎全部是在香港確立的。但作為亞洲金融中心,香港的IPO資源已經快要用完了,原因是大陸大型國企幾乎都已經上市完畢,輕鬆錢賺盡了,接下來就沒那麼好混。
至於上海,商界及學界則不看好,媒體引述上海美國商會報告,理由是外國人可能缺乏一種生活在合理法律下的人身安全感,也不知道這些法律的執行會不會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擾。
新加坡則普遍被肯定,雖然新加坡與中國內地的貿易額只有香港與中國內地貿易額的三分之一,但是也有二項優點,一是新加坡逾半的外貿發生在亞洲,而香港大約僅為20%,因此新加坡可以向東南亞提供人民幣服務的區域中心。另一優點則出人意外,就是新加坡和香港同屬於英美法系的法律體系,在吸引金融服務業上,成為不容小覷的競爭者。
由此可看出,金融中心不是喊喊就可以成立,而是要建立一個透明、公正以及可預測的法律制度,不會因人而異,也不會人亡政息的法律確實執行機制,這才是邁向金融中心的最重要因素。
===========================剛好今天看到這篇文章,更加印證了台灣離金融中心還很遠。
西班牙減赤 專攻節流
西班牙減赤 專攻節流
| ||||
| ||||
西班牙副總理桑塔馬利亞(Soraya Saenz de Santamaria )說,未來半年將通過43條新法,限制提早退休,進一步開放能源業、服務業和電信業,以改革經濟並加強勞動市場改革。西國也將提高退休金,兌現之前的競選承諾。 西國也將課徵新稅,對贏得樂透彩金超過2,500歐元的得主課稅,預訂可籌得8.24億歐元,並將延長課徵富豪稅,以籌得7億歐元。
西國財長戴金多斯說,西國的改革計畫涵蓋所有歐盟的建議事項,甚至超出歐盟的建議範圍。分析師認為,這可能是在為請求更廣泛的紓困鋪路。
資本經濟公司金融分析師梅伊在西國公布預算案前就說,若西國採取附帶歐盟要求的勞動市場等重要改革,馬德里便朝請求全面紓困又邁進一步,為紓困措施迅速到位鋪路。
不過,西國內閣批准2013年預算案後,歐元兌美元小跌0.3%至1歐元兌1.2838美元,觸及9月12日來的低點;該國10年期公債則續漲,和價格走勢相反的殖利率27日盤中下跌12個基點至5.94%。
此外,卡斯提亞拉曼查(Castilla-La Mancha)自治區表示,將向中央政府請求8.48億歐元(11億美元)的資金紓困;該自治區器6月底止的總債務為68億歐元,相當於當地經濟產值的約20%。另外四個自治區安達魯西亞、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和穆爾西亞已共向政府規模180億歐元的流動性基金,請求約150億歐元的紓困。
西國政府28日也將公布紓困國內銀行所需資本的最後預估,官員已說,最終數字可能略少於初估的620億歐元。
【2012/09/28 經濟日報】
|
這應該是向歐盟執委會、ECB與IMF展現減赤的決心,以爭取較寬鬆的紓困條件。
減少支出應該是比加稅容易落實的。
加稅會使得富人逃離,移民到低稅負的國家去。
此外也會增加納稅人逃漏稅的誘因。
之前也有報導,西班牙民間部份交易已改以物易物的方式或是轉入黑市進行,稅務當局很難對此徵稅。
比金融海嘯久…景氣連10藍 9月有轉機
比金融海嘯久…景氣連10藍 9月有轉機
| ||||
| ||||
經建會經研處長洪瑞彬強調,這一波因歐債問題而起的藍燈期,長過國際金融海嘯時期。不過,藍燈品質不一樣,目前「連十藍」的平均分數是14.7分,高於海嘯時期的藍燈平均分數10.7分,「海嘯時期的藍燈,可說是劣等生」。 可是8月燈號不但續亮藍燈,景氣對策信號分數也由16分減為15分,主要是9項構成指標中的「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掉了1分。該指標採季調後數據,可反映當前景氣下的就業概況;8月就業燈號中止「連十綠」、步入黃藍燈,顯示國內就業情況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經建會昨天同步公布的6個月領先指標,也連續4個月下滑,疲軟程度逐月擴大,同時指標亦出現連3個月下滑。意味即便9月變燈,仍無改當前景氣「低緩」態勢。 8月景氣「連十藍」,追過2008年9月到2009年5月的國際金融海嘯時期,成為史上第二長藍燈期。不過,9月前三周出口實績不弱、股市也因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上漲,兩指標將成「拿分」關鍵,推升9月燈號轉入黃藍燈。 洪瑞彬表示,8月起,反映國內生產、貿易面指標已逐漸脫離負成長,金融、消費面指標轉弱情況緩和,儘管就業市場情勢值得關注,但目前出口、股價兩指標已逼近變燈臨界值,應可審慎期待。
【2012/09/28 經濟日報】
|
這似乎也意味著,台灣第三季經濟成長率也會是負值。
德國,走比留好
FT中文網 觀點/專欄/馬丁·沃爾夫
德國,走比留好
德國是否應退出歐元區?畢竟,它是一個明顯有退出選擇的大國。在購買困難國家的國債問題上,持保守立場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決定支持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反對她本人任命的德國央行(Bundesbank)行長延斯•魏德曼(Jens Weidmann)的意見,這讓德國是否退出歐元區的問題顯得更為恰切。作為德國最受尊敬的機構——德國央行的行長,魏德曼如今已成為保守的德國歐元懷疑論者的代言人。德國人意識到,歐洲央行將不再是德國央行的再版。這再一次提醒我們,歐元區的成立就好比是一樁悲慘的“婚姻”。那麽,離開——不管後果多嚴重——對德國而言是一種更理想的選擇嗎?
德國,走比留好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2012-09-28 (www.ftchinese.com)
德國是否應退出歐元區?畢竟,它是一個明顯有退出選擇的大國。在購買困難國家的國債問題上,持保守立場的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決定支持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反對她本人任命的德國央行(Bundesbank)行長延斯•魏德曼(Jens Weidmann)的意見,這讓德國是否退出歐元區的問題顯得更為恰切。作為德國最受尊敬的機構——德國央行的行長,魏德曼如今已成為保守的德國歐元懷疑論者的代言人。德國人意識到,歐洲央行將不再是德國央行的再版。這再一次提醒我們,歐元區的成立就好比是一樁悲慘的“婚姻”。那麽,離開——不管後果多嚴重——對德國而言是一種更理想的選擇嗎?
如果我們想要站在德國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就必須分辨錯誤與合理的觀點。正如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比利時經濟學家保羅•德•格勞威(Paul De Grauwe)在最近一篇與人合寫的論文中所說的,錯誤的觀點比比皆是。*
這篇論文拋出了一個問題:考慮到德國在歐洲中央銀行系統(ESCB)內積累的凈債權,如果歐元區解體,德國是否將蒙受巨大的損失?該文的結論是:不會。
首先,德國對世界其他地區(包括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積累凈債權,不是內部央行會計的緣故,而是因為德國存在龐大的經常賬戶盈餘。德國人一直以來都在做兩件事:一是他們很擅長的商品出口,二是他們不在行的金融債權輸入。簡言之,經常賬盈餘將德國置於金融風險之中。但歐元系統內部的餘額不是衡量這一風險的良好指標。上述論文表示,德國的凈債權大幅攀升,原因在於投機性資金流動,而不是經常賬戶失衡(見圖表)。
首先,德國對世界其他地區(包括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積累凈債權,不是內部央行會計的緣故,而是因為德國存在龐大的經常賬戶盈餘。德國人一直以來都在做兩件事:一是他們很擅長的商品出口,二是他們不在行的金融債權輸入。簡言之,經常賬盈餘將德國置於金融風險之中。但歐元系統內部的餘額不是衡量這一風險的良好指標。上述論文表示,德國的凈債權大幅攀升,原因在於投機性資金流動,而不是經常賬戶失衡(見圖表)。
此類資金流動不會改變凈跨境債權。假設西班牙某銀行的儲戶要把資金轉存到德國某銀行。這將在歐元系統內部增加西班牙央行的負債和德國央行的資產。與此同時,接受存款的德國銀行對該西班牙儲戶產生負債,並在德國央行形成相應的儲備頭寸。德國的凈頭寸將保持不變,但德國央行的凈債權將上升,而德國私營部門的凈債權將有所減少。
其次,退出歐元區不會讓德國納稅人遭受巨大損失。德國央行負債(貨幣基礎)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其持有資產的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其購買力。在一個法定(無擔保)的貨幣體系中,中央銀行需要資產的唯一用途是進行貨幣調控。它們可以憑空創造出貨幣來。使貨幣具有價值的不是其支持物,而是人們在交易結算中、以及政府在徵稅中接受這種貨幣。
倘若歐元解體,德國將面臨本國貨幣可能過多的危險,因為非德國居民會想方設法把手中資金兌換為德國新貨幣。然而,德國央行只要規定,只有本國國民才有兌換資格,就可以防止出現這一局面。這樣一來,損失將由那些新貨幣會大幅貶值的國家的國民來承擔。
我同意德•格勞威教授的觀點。但我們完全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說德國人通過龐大的經常賬戶盈餘積累了不值錢的債權,那麽,沒有那些盈餘可能會更好。同樣,有鑒於德國退出歐元區可能無需遭受人們擔心的某些損失,說明退出不失為一種選擇。
事實上,倫敦朗伯德街研究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查爾斯•杜馬斯(Charles Dumas)指出,歐元區成員國身份鼓勵德國採取了代價高昂的重商主義戰略,犧牲了國民利益,損害了經濟的生產率。他指出,自1998年以來,德國實際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微乎其微(見圖表)。實際消費水平也是如此。1999至2011年間,德國每小時生產率的增長速度也趕不上英國或美國,也許原因在於歐元區成員國身份保護了德國企業不受貨幣升值的沖擊。停滯的實際工資、財政緊縮以及較高的實際利率嚴重地抑制了需求。但現在,治療歐元區弊病的必要手段將導致德國通脹率上升(這是德國人不願接受的);歐元區重要市場長期陷入通縮型衰退;以及持續地把官方資源輸送給歐元區其他成員國。
這一切說明,成為歐元區成員國所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根本就不是德國政策制定者原本希望獲得的。更糟糕的是,在未來數年內,德國將面臨圍繞“紓困”問題的爭執、債務重組、結構改革和不利的競爭力調整。也許,忍痛“離婚”都強過上述前景。
杜馬斯就是這樣認為的。他指出,重新採用會逐漸升值的德國馬克,將擠壓企業利潤,使生產率提高,消費者實際收入上升。德國不再把多餘的儲蓄出借給揮霍無度的外國人,本國國民的生活水準就可能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這將促成歐元區成員國競爭力的快速調整,否則調整的速度就會非常緩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德國及其夥伴國將分別承受高通脹和高失業之苦。
德•格勞威教授和杜馬斯兩人在分析中不謀而合地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共同觀點。如果德國繼續保持龐大的經常賬戶盈餘,就一定會積累巨額的對外債權。如果過去經歷可作為借鑒的話,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將是浪費。德•格勞威的觀點是正確的,在歐元系統內部積累債權這件事本身並無危險。危險的是,抑制實際工資並擴大對外盈餘的策略已走進死衚衕,將帶來沉重的代價。它很可能會損害德國經濟,也肯定會迫使德國以某種代價昂貴的方式把資源轉移給自己的“客戶”。
退出的確是一種選擇。如果如我所料,德國排除了這一選擇,最終也會以更痛苦的方式進行大致相同的調整。另一種對策是像德國人所擔心的那樣,歐元區建成轉移聯盟。德國已經為重商主義戰略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無論留在歐元區還是退出歐元區,重商主義都不能(也不應該)再繼續下去了。
* 《德國最應擔憂的正是自己的擔憂心理》(“What Germany should fear most is its own fear”), www.voxeu.org.
譯者/邢嵬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788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QE3是「輸出有毒資產」?總裁點到為止
QE3是「輸出有毒資產」?總裁點到為止
| ||
| ||
中國、香港、泰國等國央行總裁日前公開喊話批評美國QE3動作「輸出有毒資產」、間接利用美元貶值大賺全世界的錢,我央行總裁彭淮南不願正面回應,但他證實美國的資產負債表雖是負債大於資產,但國際收支的投資(Investment)帳上確實是「賺錢的」,間接認同美國釋出QE「以鄰為壑」。
立委賴士葆表示,目前美國的國外資產約21兆美元,總負債為25兆美元,實際上資產負債表上是負債大於資產的。但美國透過QE大舉印鈔釋出,利用貨幣貶值、低利公債等於不用付利息,甚至QE1還賺了2000億美元、QE2賺了1600億美元,等於是利用QE賺全世界的錢。彭總裁也證實了美國國際收支帳上確實是「賺錢的」事實。
不過,繼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批評美國QE對世界是負面影響,香港、泰國等央行總裁也說了重話,批評美國QE是不負責任的作法,等於是輸出有毒資產到其他國家。央行總裁彭淮南上午也應委員要求對美國QE提出看法,他表示,「大國採取貨幣政策時,應考量對新興國家帶來的外溢效果」。但此次美國釋出的QE3,每個月以400億美元購買公債,一年約4800億美元,力道不如QE1、QE2那麼強,尤其是QE3宣布當天油價、金價、原物料均上漲,但第二天、第三天連二天油價反而各暴跌4元,黃小玉也下跌,「這是非常玄的」。
【2012/09/26 聯合晚報】
|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華爾街內幕人士解密高頻交易
華爾街內幕人士解密高頻交易
海
姆•博德克(Haim Bodek)在創建自己的證券交易公司之前﹐曾為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和瑞銀集團(UBS)工作﹐熟知華爾街的內幕。如今他將目標對準了那些他曾經為之工作的金融機構。
Jesse Neider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海姆•博德克將他所瞭解的訂單類型告訴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他手中的劍是一位朋友送給他的。那位朋友說﹐博德克會在商場上用到它。
博德克表示﹐在他經營一家高頻交易公司期間﹐他自己就曾得到過一次這樣的優待──即一種交易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交易﹐可以讓高頻交易訂單比其他訂單更早得以完成。這個過程的關鍵在於一種名為“Hide Not Slide”的訂單設置方式。博德克的現身說法使得他對於證交所提供不公平待遇的指控變得很可信。
據包括證交所高管在內的一些管理者、以及瞭解相關調查的律師透露﹐這次起訴後﹐博德克開始了一場漫長的訴訟旅途﹐促使SEC針對那些從事複雜交易的證券交易公司以及證交所的經營機構──包括納斯達克OMX集團(Nasdaq OMX Group Inc.)、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Direct Edge Holdings LLC和BATS Global Markets──的各種實踐展開了一次全面調查。
問題的核心在於﹐交易所是否有時候會允許高頻交易公司在那些普通投資者之前完成交易﹐這是否讓普通交易者陷於劣勢地位﹐以及是否違反了監管規定。上文有些內容──包括在這次備受關注的調查過程中納斯達克和紐約證交所也被牽扯進去﹐以及博德克在這些調查中所扮演角色──在此前的媒體報道中並沒有被披露過。
高頻交易員使用電腦算法發出極大數量的買單和賣單──其中很多訂單很快就被撤銷了──以便試探併發現股市中需求方面所發生的最細微變化。
此類交易目前為美國市場帶來大約三分之二的交易量。批評者擔心﹐大量由電腦指揮、而非通過投資者對於股票價值的判斷而帶動的股票交易﹐會讓市場越來越容易受到諸如2010年5月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以及今年夏天騎士資本(Knight Capital Group Inc.)事件這樣的交易事故的沖擊。2010年那次﹐股價突然毫無緣由地暴跌數百點﹔而今年夏天﹐一個交易代碼故障導致券商騎士資本損失4.4億美元。
批評者們稱﹐這導致的結果是﹐股市變得太過複雜、不透明﹐以至於許多投資者對市場如何運作幾乎一無所知﹐人們因而對於不斷出現的技術故障開始心存疑慮。那些用電腦武裝起來的交易員一直在被賦予額外優待的任何說法﹐大概只會加劇投資者們的擔心。就在不久前﹐因紐約泛歐交易所向一些交易員提供數據的時間略早於向一個公眾數據庫發佈數據的時間﹐SEC要求紐約泛歐交易所繳納罰款。關於此項指控﹐紐約泛歐交易所最終既沒有認罪也沒有否決﹐而是達成和解了事。
目前這項調查恰逢納斯達克的一個敏感時期﹐這家交易所已經承認﹐技術故障是造成今年5月份Facebook Inc.首次公開募股失敗的原因。這次失敗的IPO顯然讓資金持續逃離股票共同基金的情況更加惡化。納斯達克和其他證交所的代表均拒絕就此次SEC調查置評。
許多高頻交易公司同樣表示﹐他們持續不斷地從那些想賣出股票的投資者手中買進、向想要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賣出的行為有助於維持市場的順利平滑運轉。不過﹐各高頻交易公司和證券交易所表示﹐這裡有風險﹐因此諸如交易數據細節披露這樣的優勢可以幫助他們彌補風險。
在提交SEC的文件中﹐博德克起訴的目標不是那些數據庫﹐而是高頻交易員們設置訂單的方式。他的目標集中於“訂單類型”──即交易員用來告訴證交所如何處理他們的買單與賣單出價的電腦程序指令。
可選擇的訂單類型選項有數百種﹐而由於每一位投資者的交易程序所使用的代碼不盡相同﹐這會導致每一種訂單類型的操作方式出現變化﹐因此最終會有數千種不同的類型選擇。據熟悉此項調查的人士透露﹐調查者們想弄清楚的一件事是﹐證交所是否與高頻交易公司的程序員或是管理人員合作﹐創建了一種訂單類型﹐使得在通過某種交易算法使用該訂單類型時﹐會對其他不使用高科技手段的投資者帶來不公平的結果。
曾在為個人投資者服務的證券公司TD Ameritrade Holding Corp.處理交易路徑的克里斯托弗•納吉(Christopher Nagy)說﹐仔細調查訂單類型“是監管者為理解市場中的基本互動關係而採取的第一步﹐(近些年來﹐)市場在這一方面實際上已經失控了﹐沒有受到監督。”納吉目前是一位顧問。
證交所若要提供新的交易類型﹐必須得到SEC的批准﹐這個過程中需要告知公眾並聽取公眾意見。這使得調查變得很棘手﹐因為SEC正在調查的內容﹐其實是它自己已批准的那些程序所造成的後果。那些熟悉調查內容的知情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希望瞭解的另一個問題是﹐各交易所是否為獲得某些訂單類型的批准而曾經誤導監管部門﹐或是就這些訂單的操作方式而向投資者進行了錯誤描述。
SEC的一位發言人稱﹐SEC工作人員“每天都就各類市場結構問題與市場參與者進行溝通﹐其中包括那些可能被採用複雜交易方式的交易公司為發展其自身交易策略而使用的新訂單類型。如果SEC工作人員發現交易訂單類型的使用方式會有觸犯《證券交易法》(Exchange Act)的可能性﹐則將根據情況採取適當的監管措施作為回應或是提出行動建議。”
這位發言人沒有就博德克與此次調查的關係發表評論。博德克也許能夠因為提供了這些信息而得到好處。被SEC接納處理的這些博德克的訴訟﹐適用於去年開始生效的一項檢舉揭發程序。如果SEC調查結果發現需要對案件中被起訴者進行罰款(當前階段尚未產生任何罰款)﹐那麼博德克有可能得到罰款金額多達30%的部分。
博德克的一位律師將博德克描述為一位“拉響警報”的華爾街老手。這位律師是來自西雅圖律師事務所Hagens Berman LLP的謝恩•史蒂文森(Shayne Stevenson)﹐他表示﹐投資者們“需要知道博德克提出的這些訴訟”。
博德克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恰好見證了電腦程序交易在華爾街的誕生與興盛。現今41歲的他於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為期權交易編制程序。期權交易提供在某個特定時間內以某特定價格買入和賣出股票的權利。
他起初在芝加哥一家從事複雜交易的公司Hull Group工作。1999年這家公司被高盛收購﹐此後﹐博德克為高盛工作了幾年﹐直到2002年他參與創建了一家科技公司。那以後﹐他曾在瑞銀集團的全球期權交易部門負責管理工作。2007年﹐他與一位合伙人一道創立了一家名叫Trading Machines LLC.的高頻交易公司。
他的公司起初運作良好﹐博德克說﹐不過﹐到2009年他們在幾個交易平台上的表現開始惡化﹐這其中包括在設在新澤西州澤西城(Jersey City)的電子交易平台Direct Edge的表現。博德克說﹐他的公司盈利每天減少了一萬多美元。
他懷疑自己公司的交易代碼出錯了﹐並與幾家交易所的管理人員談過。博德克說﹐之後在Direct Edge於2009年12月2日舉辦的一次節日聚會上﹐他同該公司的銷售總監尤金•達維多維奇(Eugene Davidovich)說起此事。博德克說﹐達維多維奇告訴他﹐他的問題不在於程序出錯﹐而是他所使用的交易類型不對。
博德克一直使用的是普通的“限價訂單”﹐這種訂單會在某一特定價位設定買入和賣出的限價。據博德克說﹐達維多維奇建議他改用一種名為“Hide Not Slide”的訂單類型﹐Direct Edge是在2009年年初推出的這種訂單類型﹐而Trading Machines的業績大致也是從那時開始走下坡路的。
博德克說﹐達維多維奇告訴他﹐創建這種交易類型的目的就是吸引高頻交易公司﹐使用這種交易類型的交易員可以避免自己的訂單被市場中的其他人看到。
博德克回憶說﹐為確保自己理解正確﹐他把他所理解的這種交易類型的運作方式記在了一張餐巾紙上。根據《華爾街日報》記者看到的文件內容﹐第二天早上﹐達維多維奇給博德克發來一封郵件﹐對他出席這次聚會表示感謝﹐並表示﹐“我希望繼續我們關於……我們的交易類型的談話。”
監管規定一般要求證券交易所尊重報價最優的買單和賣單﹐無論這些訂單是在哪個交易所設置的﹐而且訂單的執行應該按照設置的先後順序來逐筆完成。這些原則被稱為“價格─時間優先原則”。
博德克表示﹐他意識到他早先一直使用的訂單類型與Hide Not Slide訂單相比﹐處於劣勢。他說﹐他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由於Hide Not Slide訂單被隱藏了﹐因此可以插到一些比其更早設置的當天交割限制訂單之前。他還得知﹐其他證券交易所也有那種類似Hide Not Slide的訂單類型﹐只是略有不同。
幾天後﹐博德克在給達維多維奇的郵件中寫說﹐他覺得自己像個傻瓜﹐竟然從沒瞭解到普通限價交易單中隱藏著的糟糕業績。
Direct Edge拒絕就Hide Not Slide訂單如何運作發表評論。Direct Edge的首席執行長威廉•奧布萊恩(William O'Brien)說﹐達維多維奇記不清聚會當天的談話細節了。達維多維奇本人則拒絕置評。無論如何﹐奧布萊恩指出﹐Direct Edge在聚會之前曾與博德克的公司就這種訂單類型溝通過﹐這一點得到了博德克的證實。
奧布萊恩說﹐Direct Edge創建Hide Not Slide訂單類型的一個原因是讓從事高頻交易的交易員們能夠更高效地執行交易。他說﹐“這關乎讓人們得到盡可能多的選擇。”
博德克說他自己開始使用Hide Not Slide訂單後﹐他們公司的業績表現很快改善了。不過﹐他們公司之後遭到了其他麻煩﹐包括關鍵員工的流失﹐去年這家公司關門大吉了。
此後﹐博德克開始專注於對於交易類型的研究﹐查看監管文件﹐並就這些問題向業內其他人士請教。
研究的結果使他確信﹐這些交易類型有些時候會與其他訂單相互影響﹐而證券交易所並沒有向投資者或是監管部門充分披露這些訂單會以何種方式相互影響。交易所管理者們一般都表示﹐對於他們所提供訂單類型的操作方式﹐交易所已經進行了完全披露。
博德克還開始懷疑﹐交易所在其他投資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向一些交易公司提供了有關這些訂單如何運作方面的具體指導。在被問到這方面內容時﹐Direct Edge的奧布萊恩說﹐“至於誰在什麼時候知道了些什麼﹐這個問題與生活中其他方面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差別。”
博德克於2011年7月通過律師事務所Hagens Berman向SEC的執行部門提交了他的疑慮。一個月後﹐他與SEC官員會面﹐並向他們描述了這些訂單的操作方式﹐以及訂單如何能夠在其他較早提交的訂單之前被執行。上述會面的參與者還透露說﹐博德克將這稱為“插隊”。博德克表示﹐他很緊張﹐而且不確定自己是否做了一件正確的事。他的妻子擔心他的職業生涯可能會受到傷害。
據知情人士透露﹐儘管SEC已經開始在一定範圍內關注交易類型以及高頻交易的實際操作行為﹐但博德克的起訴促使SEC將其調查面明顯擴大﹐開始對數千種交易類型展開了調查。
大約六個月後﹐在2012年2月24日﹐SEC執行部門市場濫用行為小組的負責人丹尼爾•霍克(Daniel Hawke)在一次法律會議上發言稱﹐SEC正在就電腦交易行為以及對於訂單類型的使用實踐展開調查。他告訴與會者﹐SEC還在調查交易所與高頻交易公司之間的關係﹐並且對於這類公司的所有權結構很感興趣。霍克拒絕就上述內容置評。
在他發言的前一天﹐BATS在一份監管文件中披露稱﹐SEC已經就“訂單類型的使用和我們與一些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向其質詢。BATS表示﹐調查集中於其與“我們某些股東及管理者有關聯的人員”的溝通。BAT交易所持有者名單中包括有高頻交易公司。Direct Edge的情況也是如此。
與此同時﹐博德克一直在測試交易策略並就高頻交易行為向各投資公司提供咨詢建議。
在等待調查期間﹐博德克說他可能會涉足演講領域。他開玩笑說他的一個演講題目可以是:“交易小竅門:操縱美國股票市場。”
SCOTT PATTERSON & JENNY STRASBURG
歐元區最富三國表態為銀行業救助蒙上陰影
歐元區最富三國表態為銀行業救助蒙上陰影
歐
元區最富裕的三個國家週二的表態令有關歐元區救助基金可能不久就將幫助減輕西班牙等國債務負擔的期望受到打擊﹐這些身陷債務危機的國家正面臨嚴重的銀行業危機。德國、荷蘭和芬蘭三國的財長表示﹐在擬議成立的新歐元區銀行業監督機構開始運作前﹐歐元區成員國政府應該繼續承擔解決各自銀行業不良貸款問題的責任。
上述三國是在赫爾辛基舉行為期三天的會議後公佈這一聲明的。該聲明似乎與歐元區領導人們6月份時作出的將保護成員國政府免受大規模銀行倒閉衝擊的承諾不符。這一表態還可能重新引發市場對於西班牙政府債務的擔憂。目前西班牙正深受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的嚴重銀行業危機的困擾。
在6月份舉行的峰會上﹐歐元區17國領導人曾承諾打破導致愛爾蘭和西班牙政府瀕臨破產邊緣的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是指銀行業與政府債務之間的相互影響。
歐元區領導人們當時稱﹐一旦歐元區新銀行業監督機構成立﹐將允許歐洲穩定機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簡稱ESM)直接向面臨倒閉風險的銀行注資。ESM是歐元區的新救助基金﹐預計將在下月投入使用。
但當時歐元區的救助基金只被允許向成員國政府提供貸款﹐因此這意味著﹐對銀行業提供資金支持將使得一些自身已經背負沉重債務的成員國政府的債務將進一步增加。
而上述三個原本預計為解決現有銀行業問題提供大部分資金的國家目前卻暗示﹐他們不希望ESM為銀行業以往的過失買單。
這三個國家的財政部長們表示﹐ESM可以直接承擔解決新監督體系下出現的問題的責任﹐但此前遺留的問題應由各自國家政府負責。
德國財政部長Wolfgang Schauble此前就曾呼籲對歐元區所有銀行都進行壓力測試﹐在必要情況下﹐應該在新機構接管監督職責前由成員國政府對各自銀行業進行注資。
一些歐元區官員們表示﹐6月份時作出的決定並不是很清晰﹐許多危機觀察人士當時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其中一位官員在談及(歐元區救助基金不能用於救助成員國銀行業的)法律風險時稱﹐實際上當時並未就此進行討論。
一名歐洲官員表示﹐可能的折衷解決辦法是﹐在ESM獲得對銀行業直接注資的權力前﹐歐元區國家政府繼續承擔銀行業救助責任﹐但在獲得直接注資權力後﹐ESM可以向銀行業注資﹐即使需要救助的原因是由新監督機構開始運行前的錯誤決定造成的。
西班牙財政部一名發言人表示﹐ESM對銀行業直接注資的可能性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問題。
愛爾蘭財政部一名發言人稱﹐上述聲明並未引發擔憂。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一位發言人不予置評。
Gabriele Steinhauser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墨經》:中國科學史上的孤獨一歌
《墨經》:中國科學史上的孤獨一歌
董潔林
這
間四門緊閉的屋子裡很暗,屋子的一壁開了一個小孔,屋外站立著一位年輕人,他的影像隨著室外的光線從小孔中穿透過來,在黑屋子裡形成了一個倒影,屋子裡一位老者默默地觀察著,記錄著……這裡描述的不是今天的實驗室,是公元前400年魯國鄉村一間普通的民屋,屋內的老者是墨子,在喃喃自語中他說出了驚世駭俗的小孔成像現象:“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差不多同時,一位生活在古希臘文明鼎盛之時的科學家亞裡士多德(Aristotle),他也在觀察小孔成像,他看見太陽光從形狀各異的小孔穿過總是在另一方形成一個圓光斑,但沒有得出小孔成倒影的結論。直到1400年之後,波斯科學家阿爾哈曾(Alhazen)才描述小孔成像原理(“Book of Optics”,1021 AD),英國科學家格羅塞特(Robert Grosseteste)闡述這個原理則是在墨子之後1600年。
墨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思想活躍、魅力十足的時期,中國向何處去充滿了無限可能性。孔老夫子坐著牛車在各國穿梭,宣傳儒家社會等級秩序和治理思想;法家諸子也忙於遊說各國君王,販賣他們的法治強國之計;智者老子獨居一室,默默思索著自然之道;墨子和他的追隨者熱愛自然之理,政治上主張“兼愛”,經濟上主張保護私有產權和推動技術創新。在科學上,除了光學,他在力學、幾何、數學和邏輯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
當時的古中國和古希臘,有不少相似之處,接下來歷史做出了很不同的選擇。在中國,漢武帝看見了儒學階梯理論維護國家穩定的作用,決定獨尊儒學。後來的朝代基本延續了這種以儒學為中心意識形態的格局,稍微不同的是對其他思想流派採納和排擠到什麼程度。在民間,道學逐漸轉為道教,從哲學思辨和經驗主義逐漸走向神秘主義,與官方即若即離的關系也讓其學問和實踐蒙上了勢利色彩。而墨家子弟逐漸散去,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中國春秋戰國那段璀璨的思想交鋒就此告一段落,而後面兩千多年只有改朝換代而鮮有進步的歷史軌道就如此定下來了。中國科技的發展在春秋戰國(到漢朝之初)生機勃勃,唐、宋時期也有相當的活力和成就,此外,就是長期的空白、停滯、重復甚至倒退。
這時的西方,古希臘被羅馬征服,部分科技和人文成果被羅馬人採用,為他們進一步征服世界服務。羅馬時期,王權、民權、神權激烈博弈,當王權於公元600年轟然倒塌之時,神權勝出,數百年黑暗的中世紀從此拉開序幕。這個時期,教廷只希望傳播創世故事,選擇了一些對自己有利的科學理論(如托勒密的地心說)告訴大眾,讓大眾在催眠中窒息。時至公元1300年,就東西方的物質實力來說,中國勝出。此後的幾百年,中國仍然在重復它宮廷政變、農民起義、改朝換代的老戲碼,然而西方文藝復興開始了,民權蘇醒,宗教改革,學者從曾經失去的古代文獻中驚喜地重新發現亞裡士多德、柏拉圖、阿基米德等寶庫,因而催生了科學和工業革命。歷史車輪就這樣把我們帶到了今天。
這篇短文無法深入探討中國歷史道路選擇之前因後果,那是一個太大的題目。我只想問:像墨子這樣的科學家為什麼在中國不能生存下來?我提出以下幾點以作拋磚引玉:
第一、中國歷屆帝王所選擇的正統意識形態“儒學”,對自然不感興趣也不認為自然科學有什麼價值,只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秩序。其實問題的關鍵不是儒學的不完美,致命的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元化”讓其他學說都變成“異端邪說”被排擠和迫害。我認為,窒息中國科技發展的不僅是儒學,“一元化”社會形態更為致命。直到今天,儒學雖然已經從官方意識形態的位置退居幕後,但中國一元化思維的習性仍盛,只不過換了個統治意識形態罷了。事實上,社會“一元化”也是導致歐洲中世紀科技委靡的主要根源。
第二、儒家所確立的社會等級──“學而優則仕,仕農工學商”,科學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愛好科技者的上等出路是在體制內謀求一官半職,例如成為欽天監(太史局)官員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這些人天文記錄和歷法做得很好,但很少有人對天文學進行系統研究,理論成就很有限,只是編些預測兇吉的瞎話。例如哈雷彗星,中國記錄了它很多次出現,每次都編造一個不詳之兆而嫁禍於人,直到1704年英國科學家哈雷揭開了它的周期之謎。次等出路是成為工匠,但因為生存不易,這些人要持續科學研究缺少條件,更何況中國社會不尊重他們,不會有人資助他們的研究,歷史也鮮有記錄他們的成就,所以我們常在文獻中看見一些無名氏的科技成果,作者統稱為“古代勞動人民”。再下來就成為江湖術士,但他們往往與神鬼之術走得太近,科學探索在他們的活動中成分很少。事實上,帝國雖已離我們遠去,但“讀書做官”的余毒仍然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橫流,科學家沒有獨立人格和地位。
第三、中國傳統輕商、缺少購買科技產品的市場,因此不能推動可持續研究。“修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是科技者的上乘之選。在春秋戰國時期,眾多小王是學者們競相出售自己學問和技巧的對象,這種買主多元化的局面,是當時學術活躍的重要動力,可惜帝王們感興趣的僅僅是強國和馭人之術。一統天下之後的中國,權力結構、文化思想越來越固化,所有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活動都得圍繞中央政府的需求展開,因此科技只剩下天文觀察和煉丹士。今天,這種以國家意志為中心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變化,目前中央政府既定的“七大戰略行業”在引導著中國科研的資源分配──它暫時替代天文歷書和煉丹而已,墨子的“小孔成像”仍然不是“戰略重點”。
第四、有人認為,墨家子弟和思想後來並入道家,對此我不敢苟同。雖然道家對自然也有很多興趣和探索,但他們顯得很感性和隨意,缺少墨家的理性、邏輯嚴謹和面對真理的誠實。雖然道家也出了一些著名科學家,但都是在帝王感興趣並資助的天文和相關數學方面。從墨家早期的行為和理念,我很難想象他們會轉身為煉丹術忙碌數千年,並為其種種失敗編出那麼多偽科學,也不相信他們會對天文觀察的數據進行無聊的政治解讀和陷入天人對應的可笑遊戲。
第五、“現實”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對不能很快見利的東西不願冒風險也不感興趣。“現實”不能說是壞事,但“太現實”就成為短視,成為阻礙科學發展的枷鎖。墨子的小孔成像是一項偉大的科學發現,但當時看來是“無用的”、沒有“現實意義的”,直到兩千年多後,法國人才基於這個原理發明了第一部照相機。今天的中國人仍然是很“現實的”,如果你要申請自然科學基金,也必須回答“研究的現實意義”,而墨子如何給出讓基金委滿意的答案?類似“小孔成像實驗”這種看似無用的東西今天是否會拿到政府基金資助呢?基於人類好奇本能而激發的科學研究,在中國少有人喝彩。
凡此種種使得中國對人類科學發展的貢獻僅區區1%(見上一篇專欄《中國對人類創新貢獻了多少?》),而墨子成為中國科學史上一座沒能超越的豐碑。雖然後輩也有一些優秀的科學家在陸陸續續探索科學真理,如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了先進的天文觀察儀器,記錄天象;南北朝祖沖之計算更精確的圓周率;唐代李淳風精於天文,提出日月食預測理論;宋朝沈括遊歷山川,發現地球磁偏角……然而無論是科研動力、方法、原創性還是對人類科技史的貢獻,相比墨子,這些後來的朝廷御用學者都相形見絀。可以說《墨經》是回旋在中國歷史長河之上的一曲悠長而孤獨的科學之歌,其余只是一些回聲而已。
希望墨子之魂沒有從中華大地徹底消失,希望它仍然隱居在山野和田園之中,如果時代真誠地呼喚,它會鮮活地跳躍而出,直接走進最現代的實驗室……可是想到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為追求一點點獨立人格而遭受的罪,這似乎只是南柯一夢。
你聽見了嗎?遠古隱約飄來一陣蒼老的吟唱:“巧傳,則求其故;法同,則觀其同;法異,則觀其宜”……
(本文作者董潔林博士是蘇州大學商學院特聘教授,蘇州大學企業創新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她於1988年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文中所述僅代表她的個人觀點。)
《經濟》連5負後轉正!8月工業生產年增1.8%
中時理財
雖然八月的出口數據仍不佳,但工業生產已經出現反彈。
台灣第三季的GDP成長率終於可望浮出水面了。
《經濟》連5負後轉正!8月工業生產年增1.8%
- 2012.09.24
- 【【時報-台北電】】
經濟部統計處今(24)日公布最新經濟數據,8月工業生產指數136.60,為歷年次高,與7月比較增加1.80%,經季節調整後亦增加0.23%,主要因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創新高及化學材料增產,致製造業較7月增加2.02%。8月工業生產年增1.89%,在連5個月負成長後終於轉正,其中製造業年增1.80%。
累計1至8月與上年同期比較,工業生產減少1.98%,其中製造業減少2.20%。
8月製造業主要行業生產指數,以電子零組件業較上年同月增加9.90%最多,化學材料業增加5.49%居次,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基本金屬業則分別減少13.96%、11.90%。
其中,電子零組件業年增9.90%,主因受到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裝置熱銷,加以中國大陸推行節能補貼政策、十一與中秋雙節促銷需求挹注,廠商積極回補庫存,推升半導體、面板等產業顯著增產。1至8月累計與上年同期持平。
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減13.96%,主因受到新世代作業系統及其相關電子新品上市時程影響,市場買氣向後延遲,致續呈減產。1至8月累計較上年同期減少7.74%。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製造業者認為9月生產量將較8月增加之廠商家數占11.0%,持平者占66.0%,減少者占23.0%,以家數計之製造業生產量動向指數為44.0,按產值計算之動向指數為46.1,顯示9月生產指數將較8月下滑。惟因去年9月生產指數僅128.57基數較低,年增率將續正成長。(編輯整理:鄭雅蓮)
===================================累計1至8月與上年同期比較,工業生產減少1.98%,其中製造業減少2.20%。
8月製造業主要行業生產指數,以電子零組件業較上年同月增加9.90%最多,化學材料業增加5.49%居次,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基本金屬業則分別減少13.96%、11.90%。
其中,電子零組件業年增9.90%,主因受到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裝置熱銷,加以中國大陸推行節能補貼政策、十一與中秋雙節促銷需求挹注,廠商積極回補庫存,推升半導體、面板等產業顯著增產。1至8月累計與上年同期持平。
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減13.96%,主因受到新世代作業系統及其相關電子新品上市時程影響,市場買氣向後延遲,致續呈減產。1至8月累計較上年同期減少7.74%。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製造業者認為9月生產量將較8月增加之廠商家數占11.0%,持平者占66.0%,減少者占23.0%,以家數計之製造業生產量動向指數為44.0,按產值計算之動向指數為46.1,顯示9月生產指數將較8月下滑。惟因去年9月生產指數僅128.57基數較低,年增率將續正成長。(編輯整理:鄭雅蓮)
雖然八月的出口數據仍不佳,但工業生產已經出現反彈。
台灣第三季的GDP成長率終於可望浮出水面了。
景氣冷 M1B創3年半新低
中時理財
景氣冷 M1B創3年半新低
- 2012.09.25
- 【黃琮淵/台北報導】
景氣冷,企業資金需求不振,銀行投資與放款成長跟著走緩。中央銀行昨日公布上月金融情況,銀行投資及放款月增率、年增率,8月雙雙走跌,拖累M1B貨幣總計數成長率連四月下滑至2.73%,創近三年半來新低。
央行統計,8月底全體銀行投資及放款月增率為0.42%,較7月為低,年增率則由7月底的5.21%降至4.7%。與去年同期相較,政府部門年增率為9.5%,但民間部門只剩4.07%,公營事業更較去年減少0.02%。
對於投資及放款趨緩現象,央行經研處副處長陳一端表示,1到8月的投資及放款平均年增率仍有5.11%,較今年預測經濟成長率1.66%為高,資金足以支應經濟成長所需。
「不是錢的問題,是對未來沒信心」,行庫主管表示,市場資金寬鬆,體質好的企業若要借錢,銀行搶破頭要借,利率更殺到見骨,但就是景氣不好,導致企業轉趨觀望,資本支出也減少。
行庫主管表示,相較於體制佳的企業不怕沒錢可借,受到景氣差影響,銀行對體質差的企業,放款態度較過去嚴謹,因為銀行也怕體質差的企業會倒帳,在「好的不願借、差的沒人敢借」情況下,資金流向失衡。
除M1B連續四個月下跌外,代表整體市場資金供給力道的M2年增率,8月也走跌至3.69%,已連續五個月下滑。
從資金面來看,7月活期性存款增加逾千億元,主要是因股利發放,不少資金留在活期存款。據統計,9月還有1560億元股利要發放,因此活期存款還會提高,這些資金若回流台股,對台股表現將有所助益。
央行統計,代表散戶投資台股銀彈的證券劃撥帳戶(交割戶),8月淨增918億元,達1.29兆元,創近五個月來新高;外人新台幣存款8月底餘額2191億元,雖年減率達22.4%,但已逼近年初水位,資金動能不虞匱乏。
除股利因素外,行庫主管表示,歐、美、日三大經濟體同步推出新一波量化寬鬆政策(QE),可能帶動熱錢捲土重來,除新台幣波動加劇,也可能讓M1B、M2年增率走揚,並帶動台股新一波資金行情,值得留意。
8月餐飲業營業額 史上第3高
8月餐飲業營業額 史上第3高
| |||||||
| |||||||
經濟部昨天公布8月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比去年同期負成長1.2%;不過,零售、餐飲業的營業額持續成長,餐飲業營業額更創下史上第3高。
副統計長楊貴顯表示,8月批發業營業額下跌3.2%,主因是家電、貴金屬買氣降溫,其中,家庭器具及用品批發業年減幅度最大,達23%。 至於反映民間消費力道的零售、餐飲,則雙雙持續成長,年增率分別為3.9%與5.4%。楊貴顯說,民間消費「仍舊熱絡」,餐飲業受惠結婚對數、來台旅客增加等因素,營業額更達332億元,是歷來單月第3高。
展望9月,楊貴顯指出,由於開學等因素,進入旅遊淡季,加上中元節過後,食品、飲料需求趨緩,可能影響成長力道;但開學季、中秋節、百貨公司周年慶檔期提前登場,可望拉抬民間消費,綜合利多和不利因素,9月商業營業額表現「將維持平穩」。
8月零售業中,以汽機車表現最亮眼,楊貴顯說,汽機車及其零配件增幅達二位數,成長11.5%,主因是8月上半月各大車廠全力促銷;另外,去年鬼月落在8月分,買氣淡,導致比較基期也低。
【2012/09/25 聯合報】
|
餐飲業對於GDP的貢獻太小,就算是史上第三高對於GDP的幫助亦不大。
此外,我懷疑餐飲業的業績有很大一部份是來自陸客來台觀光所貢獻的,實際本國人民應該沒有這麼高的消費力。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歐洲版QE勢在必行
歐洲版QE勢在必行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沃爾夫岡•明肖 2012-09-19 (www.ftchinese.com)
上周,當我得知美國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時,第一反應就是歐洲央行(ECB)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也應該這麽做。但德拉吉卻選擇了一項起始日期未定、有條件的債券購買計劃。與此同時,疲弱的歐元區經濟亟需更加果斷的貨幣刺激舉措,刻不容緩。
目前來看,應對歐元區危機的進展還不錯,因為本月一些潛在的“事故”都沒有發生。德國憲法法院已經做出了決定。
謝天謝地。荷蘭選民頂住了民粹主義思潮的誘惑,重新選舉了他們的政府。德拉吉的做法與人們的預期相吻合。盡管歐元區成員國的經濟狀況不斷惡化,但政策制定者們卻樂觀得有些昏了頭。他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這麽好的運氣了。
歐洲央行的“直接貨幣交易”(OMT)計劃讓他們鬆了一口氣。
但問題在不斷加重,不久後可能破壞OMT計劃的可信度。關於西班牙是否會申請加入這項計劃,該國首相馬里亞諾•拉霍伊(Mariano Rajoy)發出的信號依然比較模糊又前後矛盾。歐洲央行的要求對拉霍伊來說輕而易舉。要具備加入OMT計劃的資格,西班牙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申請所謂的“增強條件信用額度”(Enhanced Conditions Credit Line)——這可以說是一項附加條件不多的極簡方案。意大利總理馬里奧•蒙蒂(Mario Monti)已經表示,意大利在大選之前不會申請OMT計劃。我曾聽那位歐盟第一官員公開承認,或許不會有國家申請OMT,那樣一來歐洲央行可能永遠不需要購買任何債券。按照這種思路,如果市場情緒足夠積極,問題可能就會自動解決。
那麽他們是否真的就只是想讓OMT計劃看起來像一場廉價的騙局?我從不認為這就是德拉吉的本意。但如果將歐洲央行債券購買計劃與一個政治進程聯系起來,這或許就是一種無意的結果。芬蘭總理於爾基•卡泰寧(Jyrki Katainen)上周訪問馬德里的時候,並沒有讓人覺得他著急著要拉霍伊同意紓困。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似乎也沒有。政治上來看,如果不需要讓德國聯邦議會就西班牙紓困行動投票,對她來說則更加省事。而對於拉霍伊來說,如果不需要接受德國聯邦議會設定的任何條件,日子也會更好過一些。
蒙蒂希望留下“意大利拯救者”的歷史美名,而不是向布魯塞爾卑躬屈膝。有充足的政治原因阻止當選政治家申請OMT計劃,而如果沒有國家申請的話,OMT計劃是無法奏效的。德拉吉也不能強迫政府行動。
應對危機過程中我得到的一個主要感想是,歐洲政策制定者的自滿程度真是怎麽估計都不會過分。關於OMT計劃通過發揮某種神奇的信心效果就足以解決問題的觀點,讓我想到了去年歐洲央行出台流動性計劃後的情景。那時也緊接著出現了政治決策遲緩的情況。其實我也預料到了OMT計劃會有同樣的結果,但沒想到會這麽快。
讓我們先假設一下我是錯的,假設兩三周之後拉霍伊和蒙蒂都改變主意,決定申請OMT,並接受一些外部設定的條件。那麽,當明年意大利新一屆政府上任,並且像希臘最近那樣決定對改革進程做出一些變動時,歐洲央行會怎麽做呢?歐洲央行真的會製裁意大利,而不顧此舉可能讓意大利經濟垮掉甚至在歐洲引發金融崩潰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顯,所以說,選民們以及他們選舉出的議員們肯定會有動機逼迫德拉吉亮出底牌,或者至少要叫他使出全力。
因此,不管OMT計劃能否奏效,結果可能都會很糟糕。德拉吉的核心觀點是歐洲央行需要修復運行不良的貨幣傳導機制,這是不無道理的。那麽為什麽不學習美國人:開始購買公司債券和其他固定利率證券,包括銀行債券,並且立刻採取行動。歐洲央行不應該推出一個復雜的有條件的政府債券購買計劃,而應該出台一項廣泛的貨幣刺激舉措。另外,雖然我認為再次降息不會帶來多大的不同,但也沒有什麽理由延遲行動。
目前歐元區最大的風險不在於法院會做出什麽裁決,也不在於選舉結果,而是快速惡化的經濟。全球需求正在放緩,歐元兌美元匯率在走強,財政政策則是順周期的。為了遏制一場不斷自我加強的危機,出台一項量化寬松計劃本是最好的措施,可能也是唯一有效的舉措。
譯者/王慧玲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622
券商海外子公司業務 放寬
券商海外子公司業務 放寬
| ||
| ||
金管會昨(18)日表示,為了落實在地監理原則,放寬證券商海外子公司的業務範圍,只要當地監理官同意的業務均可以承作。
例如香港子公司可承銷大陸企業掛牌案,也可以經營保險中介業務。 這項開放,可提升證券商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尤其過去證券商幾乎都不能碰兩岸業務,開放後,券商可以承作的業務大為增加,可經營與陸股有關的各項業務,尤其承銷大陸企業到香港掛牌的商機最大。 各國對於證券期貨商可承作的業務範圍很廣,金管會表示,如果是當地主管機關允許可承作的業務、但台灣沒有,應由國內證券母公司依規定事先向金管會提出申請。 舉例來說,近期國內業者透過證券商公會向金管會建議,放寬國內證券商香港子公司可以經營「保險中介」業務。金管會表示,所謂保險中介業務,類似台灣的保險經紀人、代理人業務。 經瞭解香港證券公司基於產品線完整的考量,從事保險中介業務的比率甚高,金管會考量當地主管機關的監理配套措施,同意開放國內證券商香港子公司可經營保險中介業務。 不過,證券商海外子公司的規模,畢竟不如台灣母公司,因為資本額、淨值都相對有限,承銷業務往往受到限制。在金管會主委陳裕璋的指示下,近期金管會積極研議修改「國際金融業務條例」,開放證券商的離岸證券業務,也就是開放母公司可以承作海外證券業務,讓證券商能掌握更多的商機。
【2012/09/19 經濟日報】
|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QE3是美國家庭去槓桿過程的減震器
QE3是美國家庭去槓桿過程的減震器
美
國家庭的去槓桿過程遠未結束。但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上週新推出的房屋抵押貸款擔保證券購買計劃卻可以減輕這一過程的痛苦。當前美國家庭的負債水平已經低於四年前金融危機爆發時﹐負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美國人普遍不願意舉借新債﹐另一個原因就是止贖的大量出現。根據美聯儲最新公佈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家庭總負債13.4萬億美元(主要是債務)﹐低於2008年第三季度創下的14.4萬億美元的高點。
可即便如此﹐美國家庭槓桿率依然過高﹐一季度家庭負債佔資產的比例高達17.6%﹐雖然低於2009年年初的紀錄高點21.3%﹐但若想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14.8%的普遍水平﹐仍需將負債削減16%或將資產淨值提高19%。
美聯儲決策委員之所以推出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房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計劃﹐目的就是加速家庭帳目的修復進程。若能將房屋抵押貸款利率維持在低位﹐並成功疏通房貸獲取渠道﹐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復甦將可望提速並推高房價。再加上由此帶動的股價上漲﹐美國家庭的財富狀況將得到改善。
但美聯儲此舉更大的意義在於﹐有望減輕高槓桿率對美國家庭消費水平的巨大壓力。
事實上﹐美聯儲引導下的低利率環境已經顯著提振了家庭消費。美國家庭的償債比率(抵押貸款和消費類貸款的償還金額與家庭稅後收入的比率)一季度為10.98%﹐低於2007年第三季度創下的高點14.08%﹐是1994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低位。
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美國家庭利用低利率環境轉按揭。根據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 簡稱﹕房利美)的最新估算﹐上半年美國家庭轉按揭金額達到5,970億美元。Columbia Management經濟學家Zach Pandl指出﹐這個規模看似不菲﹐但從歷史上轉按揭活動與抵押貸款利率的聯動關係來看﹐這一水平實際上只有歷史平均水平的一半。
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許多美國家庭的房屋抵押貸款規模過高而無法實行轉按揭。不過這種局面也在改變。CoreLogic上週公佈﹐今年上半年﹐隨著房屋價格上漲﹐超過130萬美國家庭的房屋抵押貸款已告別資不抵債。
再考慮到美聯儲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房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計劃可能使利率降低﹐轉按揭活動將有望大幅增加。這將使美國家庭的月供進一步降低﹐進而增加可支配收入。
也許在就業市場不能改善的情況下﹐美國家庭富餘出來的這部分可支配收入不會被用於消費。但如果美聯儲的第三輪定量寬鬆政策能夠像它所希望的那樣激發企業的招聘熱情﹐那麼美國的家庭消費必將獲得巨大提振﹐這不僅會讓投資者驚喜﹐甚至會讓美聯儲吃驚。
Justin Lahart
====================================
我不認為在工作不穩定的狀況之下,家戶會擴大消費支出。
分析:美聯儲推QE3系情非得已
分析:美聯儲推QE3系情非得已
英國《金融時報》投資編輯 約翰•奧瑟茲 報道 2012-09-14 (www.ftchinese.com)
美聯儲(Fed)沒有必要這麽做。確保充分就業和對抗通脹的雙重使命,將美聯儲引向了不同的方向。反對美聯儲採取行動的政治壓力很大,共和黨內部現在甚至有一部分人公開反對美聯儲的存在。盡管如此,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還是推動通過了一套可謂積極得令人震驚的舉措,表決時只有一個人投了反對票。
在其擴大自身資產負債表的承諾上,美聯儲本可做到要麽明確具體要麽不設條條框框。結果,它兩點都做到了:美聯儲承諾,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直到勞動力市場有“實質性”改善為止。什麽叫“實質性”改善,定義取決於美聯儲。不過,鑒於目前失業率為8.1%,在失業率降至7%以下之前,上述購買行動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這相當於做出了“無限”的印鈔承諾。
不僅如此,美聯儲還承諾將其近乎為零的目標利率維持到2015年中期,這將使兩年期債券收益率保持在近乎為零的水平。同時,美聯儲還將使用到期的較短期債券的收入來購買較長期證券,繼續其“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
債券市場通脹預期、大宗商品價格及股價都在上漲。與2009年和2010年推出前兩次量化寬松(QE)時不一樣的是,這一次並沒有出現什麽通縮恐慌來作為推出QE3的理由。就連住房市場現在似乎也已穩定下來。
那為什麽要這麽做呢?最新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新訂單數降到了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人們確實有理由擔憂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而且沒有任何理由相信政客們能就應對這種局面在財政政策上達成一致。難怪美聯儲感到自己必須要這麽做。
譯者/王慧玲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561
不過,憑什麼說第三次的效果會比前二次的好呢?
新加坡出口大減 經濟示警
新加坡出口大減 經濟示警
| ||||
| ||||
歐債危機烏雲未散,美國失業率徘徊在8%以上居高不下,加上中國經濟減速,已侵蝕亞洲產品需求。根據新加坡央行上周公布的經濟學家調查結果,2012年全年出口可能僅增4.2%,不如6月初估的5.6%。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學家莎琳娜.林(音譯)說:「我不認為短期將明顯好轉。」她認為星國出口可能到2013年才會復甦。
新加坡8月電子產品出貨較去年同期遽減11%,不如7月經修正後的增加2%;非電子產品出口則下滑10.4%,其中石化產品增加1.3%,製藥業則減少3.2%。分析師指出,電子產品出口陡降,顯示科技產業景氣未改善,對台灣、南韓等電子製造商而言是凶兆。
上月數據顯示,星國第2季經濟比前季萎縮0.7%,瑞士信貸分析師認為第3季經濟可能進一步萎縮,使星國陷入技術性衰退。星國政府已警告,不確定性與下行風險可能持續蔓延,已將2012年經濟成長預測區間從1%-3%收窄至1.5%至2.5%。
根據星國央行的最新季度調查,經濟學家預測今年星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增加2.4%,低於3個月前初估的3%。
經濟學家表示,8月貿易數據疲弱,顯示央行可能在10月稍微鬆綁寬鬆政策,放緩星元升值腳步。聯昌國際銀行(CIMB)經濟學家宋誠煥說:「數據顯示成長動能減緩,通膨考量性降低,央行可能稍微阻升星元。」
不過,莎琳娜.林警告,星國央行與其他亞洲國家可能謹慎別過快採取寬鬆政策,美國聯準會新1輪量化寬鬆已增加亞洲資產增值風險。
【2012/09/18 經濟日報】
|
併購價 須協商異議股東
併購價 須協商異議股東
| ||
| ||
經濟部商業司推動企業併購法大翻修,一方面大幅擴大免經股東會決議的簡易併購程序範圍,另一方面也強化對小股東的保護。企併法將明訂,對於不想參與合併的股東,公司有義務與股東協商價格;若雙方協商不成,由公司主動向法院聲請公平價格裁定。
官員表示,現行法律下,對於不想參與合併的股東,只能無奈選擇接受或提告,不利小股東,小股東還要負擔提告成本;新修正後的企業併購法,將強化對股東權益的保護。 官員強調,公司聲請最後法院裁定的價格,也將適用於所有有異議的股東;等於是由公司統一提告一次,解決所有異議股東。
官員指出,公司須與異議股東協商價格,若協商不成須提告,公司也須先支付已公告的收購價格,待法院裁定後,再補足差額。
【2012/09/18 經濟日報】
|
企業併購開大門 程序再簡化
企業併購開大門 程序再簡化
| ||
| ||
企業併購時代來臨,經濟部大規模修正「企業併購法」。為便於企業進行合併,針對非對稱式股份轉換及分割,放寬併購程序;即公司為推動合併或分割,支付對價發行的新股低於總數20%,且支付現金或其他財產價值低於該公司淨值的2%,無須經過股東會同意,只要召開董事會即可。
經濟部預計全案下月報行政院後,再送立法院審查。預期將帶動新一波企業併購風潮。
企業併購有很多型式,包括合併、收購、股權轉換、分割。
在企業併購法中,所謂「股份轉換」是指公司讓予全部已發行股份予他公司;當A公司將百分之百持股B公司,轉變為控股公司型態,A公司為控制公司,B公司為被控制公司。
目前「企業併購法」僅針對母公司實質控制子有公司90%以上持股的合併,被稱為簡易合併,母、子公司雙方皆可不必召開股東會,只要召董事會即可。
這次修法,進一步放寬到「非對稱式股份轉換」、「非對稱式分割」、「簡易分割」等,在一定條件下,只要董事會同意即可,不需再召開股東會。以大併小的「非對稱式股份轉換」為例,如A大公司併B小公司,目前規定,A和B公司則要開股東會。
未來修法完成後,A公司發行新股不超過總數20%、且花的代價占A公司淨值低於2%情況下,A公司只要召開董事會,而B公司則仍要召開股東會。
【2012/09/18 經濟日報】
|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兩大交易所計劃在港推出離岸人民幣期貨交易
兩大交易所計劃在港推出離岸人民幣期貨交易
在
對人民幣的興趣攀升、外匯匯率波動加大之際﹐全球市值最大的兩家交易所都計劃在香港推出離岸人民幣期貨交易,這將是此類金融產品的首次問世。這一金融衍生產品將有助於投資者及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製造業企業抵御來自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在今年中央政府批準擴大人民幣兌美元的日波幅區間之後﹐該匯率的波動性有所增加。年初截至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下跌0.5%。從2005年中國實施匯率改革至2011年年底﹐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31%。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 Clearing Ltd., 0388.HK, 簡稱﹕香港交易所)計劃下週一在香港啟動人民幣期貨交易﹐交易品種為期限至多一年的合約。與此同時﹐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CME Group Inc., CME)將於今年年底前推出期限最長為三年的人民幣期貨合約。
與企業目前能使用的、在香港銀行間交易的人民幣遠期合約不同的是﹐人民幣期貨的買賣將更為便捷﹐因為它在電子平台上交易﹐並使用標準合約。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亞洲外匯部門負責人KC Lam表示﹐投資者及企業將可以更便捷地對沖匯兌風險。Lam還稱﹐期貨合約將令交易對手風險最小化﹐因為它有清算機構給交易作保障﹐這不同於遠期合約交易對手之間互相依存的那種性質。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控股公司旗下擁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及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香港已經成為了首屈一指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眾多點心債、人民幣計價債券在這裡發行﹐使得國際投資者能夠輕鬆獲得進行人民幣交易的機會。數據供應商Dealogic的信息顯示﹐目前香港已發行的點心債餘額為252.6億美元。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在最近的報告中估計﹐香港外匯市場日均現匯交易額約為20億美元﹐日均外匯掉期及遠期交易額約為30億美元﹐日均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額約為65億美元。
早在離岸人民幣市場啟動之前﹐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就已在使用﹐這類合約用美元結算﹐給那些無法參與嚴格管制的中國大陸市場的投資者提供了投資人民幣的機會﹐而且他們不必持有人民幣。相反﹐交易所計劃推出的人民幣期貨以及人民幣遠期合約都要求用人民幣結算。
今年4月中旬﹐中國央行將人民幣兌美元日交易區間從當日中間價上下0.5%范圍浮動擴大至上下1.0%。芝加哥商交所的Lam表示﹐此舉刺激了客戶對對沖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工具的需求。
他表示﹐在那之前﹐投資者只是購買並持有人民幣﹐但現在﹐他們在對沖人民幣敞口風險方面的需求增強了。
新生的人民幣產品市場(還包括利率掉期和期權)競爭激烈。芝加哥商交所和香港交易所希望這次推出的期貨產品能讓它們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去兩年﹐中國政府已逐步放寬了對人民幣在大陸以外市場使用的限制。
澳新銀行(ANZ Banking Group Ltd.)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這些新產品有助於擴大人民幣使用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期貨能夠幫助出口商和進口商管理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這反過來會激發更多公司對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以及發行人民幣債券(俗稱點心債)的興趣。
不過﹐一些交易員對人民幣期貨能否在短期內獲得成功存疑。恒生銀行(Hang Seng Bank Ltd.)人民幣策略主管Kimman Ngan表示﹐他認為一開始人民幣期貨不會受到普遍歡迎﹐因為從票期和規模上看﹐遠期市場都很好地滿足了投資者需求。
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Charles Li)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交易所希望擴大其產品種類﹐提供從股票、股票相關衍生品到外匯、固息產品和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等一系列產品。該交易所今年6月同意斥資21.8億美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這讓其獲得了進軍大宗商品交易的快速通道。
而芝加哥商交所在5年前就推出了無本金交割人民幣產品﹐而且該交易所正在關注人民幣市場的長期增長機會。
Fiona Law
================================
股票(H股)、債券(點心債),現在連離岸人民幣期貨都推出了,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腳步越來越快了。
QE3的破壞力更大
QE3的破壞力更大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市場及全球宏觀策略主管 魯吉•夏爾馬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12-09-14 (www.ftchinese.com)
(編者按:此文寫於美聯儲推出QE3措施之前)
不滿意美國經濟復蘇速度的美聯儲(Fed)似乎正準備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QE3)措施。誠然,美聯儲想要多少鈔票都可以印出來,但它無法決定這些鈔票流向哪裡。
美國前兩輪QE措施催生了大宗商品泡沫,加劇了收入不平等,給世界其他國家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在截至2010年3月、長達16個月的第一輪QE中,美國商品研究局(CRB)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上漲36%,而食品價格上漲20%,石油價格飆升59%。在截至去年6月的歷時8個月的第二輪QE中,CRB指數漲10%,食品價格漲15%,而油價又漲了30%。
一般來說,銀根寬松確實會推高股票價格,但不會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然而,自美聯儲在2007年末開始大力放鬆貨幣政策以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了新的金融產品(比如交易所交易基金)市場,使投資者可以像交易股票一樣交易大宗商品。現在,股市和大宗商品之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系,價格漲跌步調一致。
這種聯系使貨幣政策制定者的努力變得徒勞,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抵消放鬆信貸的刺激效果。當油價達到120美元/桶時,消費者在能源上的支出會占到全球總收入的6%,他們便開始削減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2008年中、2010年中和2011年中,油價都曾突破120美元/桶,每一次全球經濟都失去了增長勢頭。事實上,油價上漲像利率通常所起的作用那樣,抑制了居民消費,即便美聯儲在努力鼓勵消費。按照估算,油價每上漲10美元會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降低0.3%,而通脹率會上升0.3%。美聯儲極力想避免通縮,並把通脹率保持在2%,但如果是通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來實現該目標,那稱得上是代價高昂的勝利。
更糟糕的是,美聯儲的做法在加劇不平等。它本希望量化寬松會提振股價,讓消費者因感覺更富有而增加消費。但股價上漲的收益主要流向了收入最高的10%家庭,因為他們的持股量占到整體股市的75%。同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窮人構成最沉重的打擊:收入最低的20%家庭,在汽油和食品上的支出分別占到家庭收入的8%和30%,而收入最高的20%家庭,汽油和食品支出的占比僅分別為2%和5%。放鬆貨幣措施和不平等之間的這種聯系,是股價與油價之間新形成的流動性聯系的副產品。
由於美聯儲在幾周之前開始暗示可能推出QE3,石油和食品價格又開始上漲。美聯儲官員過去常常以發展中國家需求旺盛為由來解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但隨著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供求狀況已無法用來解釋石油和食品價格上漲。而寬松銀根推動的交易則能解釋這種上漲:黃金、銅和煤炭等交易活躍的大宗商品,目前價格比邊際生產成本高出20%至65%。鋼材和鐵礦石等交易較不活躍的大宗商品,價格卻正在下跌。
美聯儲正試圖逆歷史趨勢而動。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每次重大金融危機之後的7年裡,產出通常會較趨勢水平下降10%,而迄今為止,美國經濟正遵循著這樣的軌跡。美聯儲希望經濟更快地復蘇,但迄今為止卻只造成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局面,傷及了美國以及主要新興市場,在新興市場的消費者支出中,食品與能源支出占的比例更大。
在美聯儲帶頭之後,中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也大張旗鼓地放鬆貨幣政策,釀成了房地產泡沫。過去5年,中國的銀行信貸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上升了65%,增幅高於任何其他信貸狂潮,比如美國在2007年和日本在1990年的增幅。目前,中國政府因為擔心會再推高通脹,不願推出更多重大刺激措施。
與此同時,美國可能即將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措施,這可能比前兩輪的破壞效果還要大,因為目前石油和食品價格已危險地接近了以往使全球經濟出現拐點的水平。一些經濟學家將油價和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歸結為非貨幣政策因素,比如中東地區地緣緊張局勢和多地發生旱情。也許吧。但在現階段,放棄QE3要比啟動QE3好得多,因為這樣可以使石油和食品價格回落。價格回落的效果相當於對中產階層大幅減稅,並將對全球經濟起到真正的刺激作用。
本文作者為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新興市場及全球宏觀策略主管,著有《經濟突破型國家》(Breakout Nations)一書,該書2012年由Allen Lane出版。
譯者/邢嵬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551
分析:“不封頂”的QE3
分析:“不封頂”的QE3
英國《金融時報》 詹姆斯•波利提 華盛頓報道 2012-09-14 (www.ftchinese.com)
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和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終於扣動了第三輪量化寬松(QE3)的扳機,他們將發起新一輪資產購買行動以扶持美國經濟,這將是2009年美國擺脫經濟衰退、開始緩慢復蘇以來最重大的貨幣政策舉措之一。
啟動QE3的決定是在周四下午宣佈的,它反映出美國央行內部對於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越來越擔憂。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發表了一份接近得到一致同意的聲明。
鑒於失業率仍頑固地高於8%,而就業創造斷斷續續,不能形成勢頭,美聯儲官員們覺得他們別無選擇,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只能採取他們能夠拿出的最激進的行動。
但是,對美聯儲來說,這絕不是一個輕易做出的選擇,因其不僅要回應外界對於放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的擔憂(畢竟已經實行了兩輪量化寬松),還要顧及在大選之前不到兩個月出台重大行動的政治影響。
當然,伯南克及美聯儲一段時間以來不斷放話,以便讓市場——以及華盛頓的政界人士——準備好迎接QE3。上月,伯南克在洛基山度假勝地傑克遜霍爾對一群央行官員們表示,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停滯“令人嚴重關切”,此言是最明確的跡象,表明美聯儲主席對美國經濟無力擺脫衰退後遺症、進入更快增長軌道感到失望。
在美國勞工部報告美國經濟在8月份僅創造9.6萬就業崗位(同時失業率微幅降至8.1%,原因是勞動人口減少)後,出台新一輪資產購買舉措的理由就更加充足了。
“就業報告出爐後,他們會採取行動就差不多是不可避免的了,”《經濟學人智庫》(EIU)的美國金融分析師史蒂芬•萊斯利(Steven Leslie)表示。
美聯儲採取行動的另一個理由是,美國國會在財政政策上陷於癱瘓,讓人無法預測國會會出台任何新的刺激措施。事實上,QE3可能起到防範以下危險的作用,即11月大選後財政政策僵局延續,並在議員們不能就如何避免“財政懸崖”(6000億美元的年度增稅和減支,在1月初自動生效)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導致美國陷入經濟衰退。
“美聯儲正挺身而出,抵消一部分沖擊力,”Raymond James & Associates首席經濟學家斯科特•布朗(Scott Brown)表示。美聯儲這次所採取的行動在形式上與前兩輪QE大致相符,但更加果敢。每月購買資產將達到850億美元,包括抵押貸款支持債券和在延續“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的計劃下買入長期證券,這些都與前兩輪QE相似,但這一次的承諾是無限制的。這意味著美聯儲將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提供刺激,直至勞動力市場出現重大好轉。
“此舉不會馬上引燃經濟,但它將有助於緩解住宅行業的問題,”布朗表示。但美聯儲同時也將其有關“極低利率”維持時間的前瞻指引從2014年底延伸至2015年年中,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將在今後至少三年裡繼續得到大量寬松資金。
“關鍵問題仍是,什麽樣的失業率可能促使他們把腳從油門踏板上移開?”三菱東京銀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經濟學家克裡斯•魯普基(Chris Rupkey)表示。“我們認為是接近7%,但我們有時擔心,美聯儲主席希望把失業率壓低至接近6%的水平,因為他確實認為,失業問題令人嚴重關切。”
這一前景(以及美聯儲的行動)在美國國會引發共和黨批評人士的憤怒反應。“我對美聯儲今天的行動感到失望,我真的相信,伯南克主席正開始給美聯儲這一機構帶來嚴重損害。無限制買入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將導致美聯儲政治化,大幅增加其資產負債表風險,而同時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前景沒有幫助,”田納西州共和黨參議員鮑勃•科克(Bob Corker)表示。
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和副總統競選人保羅•瑞安(Paul Ryan)均已表示反對QE3。
譯者/和風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553
美聯儲全力以赴創造就業
美聯儲全力以赴創造就業
按
照自身對經濟的預期作出判斷﹐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支出巨額資金。週四標誌著美聯儲放鬆貨幣政策努力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前﹐該央行推出的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即所謂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旨在擊退經濟衰退的風險。如今﹐美聯儲將改善低迷的就業市場狀況作為首要任務。美聯儲週四宣佈﹐計劃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並承諾將一直實施該計劃﹐直至就業市場重回健康軌道。
如果就業市場未能迅速改善﹐美聯儲可能實施額外的資產購買計劃。換句話說﹐當“扭曲操作” (Operation Twist)於12月份結束時﹐美聯儲還可能開始購買美國國債。“扭曲操作”指美聯儲出售所持短期國債﹐並將所得用於購買較長期國債。
那麼﹐何謂健康的就業市場呢﹖美聯儲週四公佈的報告顯示﹐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和委員會委員們預計﹐長期失業率正常水平應在5%至6.3%之間﹐遠低於8月份8.1%的失業率。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Ethan Harris則認為﹐美聯儲會在失業率降至上述低位之前就停止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但該央行至少會等到失業率降至7%才會停止。
不過一般來說﹐美聯儲決策者認為﹐至少到2014年年底失業率才有可能降至上述低位。屆時美聯儲就已經購買了超過1萬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目前已發行在外的30年期固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大約有3.7萬億美元﹐如此說來﹐美聯儲將購買的規模會佔市場的很大一部分。
當然﹐就業市場的改善速度有可能快於美聯儲預期。美聯儲集中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不僅能夠提振日漸復甦的住房市場﹐而且能夠引發新一輪抵押貸款再融資活動﹐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更多資金。不用擔心他們對美國政局發展有多謹慎﹐股市上漲對雇主來說已經是好消息了。
確實﹐經濟迅速好轉也會令美聯儲陷入兩難。一旦經濟迅速好轉﹐美聯儲將不得不改變其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承諾﹐也無法兌現其將超低利率維持到2015年的承諾﹐並在不完全擾亂市場的前提下﹐找出一種縮減資產規模並提高短期利率的方法。此外﹐美聯儲還需要避免過於漸進的策略﹐以防滋生自滿情緒。
通過將這種非常規舉措作為其日常策略的一部分﹐美聯儲附加了史無前例的刺激措施。但接下來美聯儲也將因此面臨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
Justin Lahart
美聯儲推出新一輪大規模的債券購買計劃
美聯儲推出新一輪大規模的債券購買計劃
美
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週四稱﹐將推出新一輪大規模的債券購買計劃﹐擴大金融危機以來推出的非常規性貨幣政策規模。Fed貨幣政策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週四宣佈﹐每月將購買4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並且沒有設定購買規模上限。FOMC同時表示﹐若就業市場沒有起色﹐可能會擴大上述購買計劃﹐並進一步購買其他資產。
FOMC在結束了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之後發佈聲明稱﹐若就業市場前景沒有顯著改善﹐該委員會將繼續購買機構MBS﹐進一步購買其他資產﹐並動用其他適宜的貨幣政策工具﹐直至就業市場改善程度達到預期。
Fed還表示﹐將繼續扭曲操作( Operation Twist)。
總體來看﹐年底前Fed每月將購買850億美元中長期證券﹐而根據此前的扭曲操作計劃Fed每月購買450億美元長期債券。同時﹐為了購買更多MBS﹐Fed將不得不擴大其現有2.8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
Fed上述資產購買計劃旨在壓低長期利率﹐尤其是抵押貸款利率﹐並推高包括股票和住房在內的資產價格。Fed希望上述經濟刺激措施能提振美國住房市場﹐並促進支出和投資增長。
Fed表示﹐FOMC擔心若不採取進一步的寬鬆政策﹐經濟增長可能不足以推動就業市場持續改善。
除了通過購買債券來影響長期利率以外﹐Fed還對短期利率預期進行了調整。FOMC官員宣佈﹐預計將把接近於零的超低短期利率維持到2015年年中﹐此前Fed預計為維持到2014年年底。此外﹐Fed決策者還表示﹐在經濟復甦速度加快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依舊是適宜的。這一表態明顯是為了表明Fed承諾推動經濟實現更強勁的復甦﹐同時向公眾彰顯Fed不會很快改變其寬鬆貨幣政策。
Fed主席貝南克(Bernanke)將在美東時間下午2點15分召開新聞發佈會。晚些時候Fed還將公佈最新經濟和利率預期。
在12位Fed官員中﹐有11位投票贊成啟動新一輪資產購買計劃﹐並同意將短期利率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
只有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行長Jeffrey Lacker一人投票反對FOMC決定。
Kristina Peterson / Jon Hilsenrath / Michael S. Derby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韓國央行將利率維持在3%不變
韓國央行將利率維持在3%不變
韓
國央行(Bank of Korea)週四連續第二個月將基準利率維持在3%不變﹐在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滑向衰退﹐同時韓國兩大出口地中國和美國奮力提振經濟之際﹐韓國央行選擇暫時按兵不動。本週早些時候接受道瓊斯調查的22位分析師均預計韓國央行將在10月份以前減息﹐其中18位分析師預計減息時間是在本月。
韓國央行隨後將發佈政策聲明﹐央行行長金仲秀(Kim Choong-soo)將於格林威治時間0220召開新聞發佈會。
In-Soo Nam
=====================================
出乎意料之外,韓國並沒有降息。
我認為,韓國央行的舉動應該是觀望美國FOMC是否宣布QE3。
泛歐洲銀行聯盟計劃在德國引發爭議
泛歐洲銀行聯盟計劃在德國引發爭議
締
造銀行業聯盟﹐成立統一的歐元區銀行監管機構的計劃﹐已經成為德國和其他歐元區國家爭論歐元區未來形態的最新戰場。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週三公佈了一項提案﹐要求賦予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監管歐元區全部6,000多家銀行的權力。
支持泛歐洲銀行監管機構的陣營認為﹐近年來讓愛爾蘭和西班牙措手不及的銀行業危機﹐只有通過一個管轄整個區域內所有銀行的監管機構才能及時有效地做出應對﹐從而把各種銀行業危機扼殺在萌芽中。他們認為﹐成立統一的銀行業監管機構是朝著建立真正的銀行業聯盟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最終﹐泛歐洲的存款保險體系和其他保障機制都有可能被納入銀行業聯盟。
但是德國卻不願交出本國銀行的控制權﹐德國有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共銀行﹐這些銀行與德國地方政府關係密切。按照德國政府的想法﹐泛歐洲的銀行監管機構應該只關注大銀行﹐但不排除最終擴大其權限的可能性。德國政府的這種立場在德國金融圈內部也引起了爭論﹐包括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 DBK.XE, DB)在內的私營銀行已經與公共銀行形成對立。
目前﹐所有的歐洲銀行都由它們本國的相關機構負責監管。歐盟委員會呼籲歐洲各國在年底前批準上述提案。根據提案﹐歐洲央行將從2013年年初開始對大銀行實施監管﹐2014年將把監管範圍擴大至小銀行。
包括德意志銀行、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A.G.)等大銀行在內的德國私營銀行對歐盟委員會的提案表示歡迎﹐認為此舉有利於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和穩定的金融體系。
但德國公共銀行對此表示反對﹐它們的理由是﹐由於自身業務的低風險模式﹐它們無需接受泛歐機構的新監管。德國政界對此觀點表示贊同﹐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週三重申﹐健康的小銀行應繼續由各國的監管機構自己負責。
朔伊布勒發佈聲明稱﹐歐洲央行應把精力放在那些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以及可能引發金融系統風險的銀行﹐比如接受政府救助的銀行。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流露出對歐盟委員會急迫地推進泛歐洲銀行監管的擔憂。她在德國議會表示﹐組建新的泛歐銀行監管機構﹐不能只求速度而犧牲監管質量。
法國、奧地利等國的私營銀行與公共銀行也出現類似的爭論。但德國國內的爭論尤其具有份量﹐這是因為德國的銀行數量高達1,885家﹐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歐元區國家。
Laura Stevens / Eyk Henning
歐盟擬建立單一銀行監管單位
中國時報 2012.09.13
歐盟擬建立單一銀行監管單位
蔡鵑如/綜合報導
歐洲聯盟(EU)執委會主席巴洛索十二日提案籌組歐元區銀行聯盟,賦予歐洲央行(歐銀)監督各成員國六千餘家銀行的權力,期盼藉更緊密的財政整合,終結歐元區多年來的財政和經濟亂局,鞏固歐元通貨的未來。
巴洛索告訴歐洲議會,「保持歐元穩定是最急迫的挑戰」,建立單一的銀行業監管單位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歐債)危機顯示,雖然銀行業跨國經營,但法規和監督方面,各國仍各自為政。我們必須尋求統一的監管決議…這個單一的監管機制將監督歐元區所有的銀行。」
巴洛索的銀行聯盟提案共分三階段,首先是歐洲央行有權監管歐元區銀行,以及其他願意接受監督的歐盟銀行;其次是成立基金,因應關閉問題銀行的資金需求;最終是建立完整的機制,提供歐元區民眾存款保護。
提案並要求,歐銀必須被賦予發放、撤銷銀行業執照的能力,可批准銀行界的大型併購案,有權調查各銀行,並懲罰違規金融機構。
提案仍須經過歐盟各會員國表決。不過,各國因銀行監督,將必須交出部分主權,引起英、德等國不滿。德國認為,把歐銀打造為具備充分權力的銀行業最高監管單位,恐導致歐銀過度擴權,德國希望歐銀只監管那些行將破產,可能對歐元區造成重大損害的銀行。
不屬於歐元區的英國不打算加入此方案,但該國多家跨國銀行均在歐元區設點,勢必受歐銀監管。歐銀權限擴大後,可能損及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八年金融風暴後,在倫敦成立的「歐洲銀行監理局」重要性勢必遭削弱。
經濟學家質疑美聯儲新寬鬆舉措的效果
經濟學家質疑美聯儲新寬鬆舉措的效果
《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最新的預期調查結果顯示﹐經濟學家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美聯儲)推出新一輪債券購買計劃的益處表示懷疑﹐不過多數經濟學家仍預計美聯儲週四將啟動這一計劃。在47位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中﹐有34人預計美聯儲將在9月政策會議上宣佈推出新一輪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即所謂的定量寬鬆措施。有7人認為美聯儲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有所動作﹐而非週四。僅有5人認為美聯儲今年不會採取行動。不過﹐一共有28名經濟學家表示﹐在今年推出新一輪定量寬鬆措施將是一個錯誤。
經濟學家們認為﹐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的影響不會很大。平均來看﹐他們預計﹐若美聯儲推出規模5,0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劃﹐僅會在一年內推動失業率下降0.1個百分點﹐並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提升0.2個百分點。他們還預計﹐上述規模的計劃將在一年內把通脹率推升0.2個百分點。
經濟學家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仍不溫不火﹐對季節性因素調整的第三季度GDP的平均預期為增長1.9%﹐僅略好於第二季度的1.7%﹐對2013年GDP增幅的預期僅為2.4%。如此低的增長水平只會讓失業率緩慢下降﹐預計到明年年底可把失業率降至7.7%﹐目前的失業率為8.1%。
美聯儲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在上個月的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曾提到美聯儲內部更加樂觀的經濟預測。當時他表示﹐根據模型﹐前兩輪大規模債券購買計劃給經濟產出帶來將近3個百分點的提振﹐私營部門就業崗位因此多增加了200多萬。他還認為抵押貸款利率下降和股價上漲也與美聯儲行動有關。
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美聯儲資產購買計劃的有利影響是間接的。Decision Economics, Inc.的Allen Sinai表示﹐資產購買計劃對市場信心、資金成本、家庭財富效應和資本增值的主要影響會借助於美國股市體現出來。Sinai表示﹐之前的定量寬鬆是奏效的﹐未來也將如此。
儘管多數經濟學家質疑美聯儲進一步採取行動的效果﹐但大部分人依然支持貝南克。在回答相關問題的39位經濟學家中﹐25人表示不管誰贏得美國總統大選﹐都應該再次委任貝南克當美聯儲主席。
經濟學家對國會議員和奧巴馬(Obama)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成績普遍評價不高。除一人外﹐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美國的財政政策是失敗的。相比之下﹐貨幣政策得到的肯定更多一些﹐只有約20%的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不成功﹐在調查劃分的A、B、C三個檔次中﹐認為美聯儲工作成績應歸入A檔的經濟學家約佔11%﹐認為應歸入B檔的佔29%﹐認為應歸入C檔的佔34%。
Pierpont Securities的Stephen Stanley表示﹐貨幣政策很糟﹐但財政政策更糟。
亞洲ETF市場發展迅猛
亞洲ETF市場發展迅猛
英國《金融時報》 希瑟•戴爾 報道 2012-09-13 (www.ftchinese.com)
雖然亞洲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仍處於發展的較早期階段,但中國內地、香港和韓國等地的ETF市場,發展的勢頭卻很猛。
晨星亞洲(Morningstar Asia)的數據顯示,以今年迄今新上市ETF的數量來衡量,香港在亞洲位居榜首,具體數字為30只;若以資產管理規模來衡量,中國內地的增長最為強勁,增速約為60%。
晨星亞洲ETF策略師蔡俊傑(Jackie Choy)表示:“香港是通向中國內地的大門,中國內地ETF監管的最新進展對香港和中國內地ETF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支持作用。”
蔡俊傑表示,今年7月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 ETF的推出就是上述進展之一。這些ETF產品在香港上市,直接投資於中國A股。他表示:“以前,只有合成ETF才提供A股敞口。”
iShares亞太區主管梁雪真(Jane Leung)表示,RQFII產品的發展一直因流動性問題而步履維艱。她表示,構建流動性需要時間,對一些產品而言,可能需要兩三年。
梁雪真說:“RQFII產品的日交易量(單只)已降至100萬份。”
其他促進該地區ETF市場增長的舉措包括新設立的港股ETF,它們在中國內地上市,直接投資於在港上市的股票。蔡俊傑表示,這些ETF將很快上市。
此外還有新的跨市場ETF,它們將在中國內地上市,投資於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蔡俊傑表示:“此前,在中國內地交易所上市的ETF僅追蹤某一市場的股票,要麽是上海交易所,要麽是深圳交易所,而不會兩個市場都追蹤。”
另外他還表示,有報道稱,債券ETF和黃金ETF將很快在中國內地推出。
華夏基金管理公司(China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數量投資部總經理王路表示,中國證監會為指數或ETF產品的申請開闢了一條特別通道,以縮短備案程序所需時間。
王路說:“證監會還專門為創新型產品設置了一段保護期,例如跨市場ETF、跨境ETF和大宗商品ETF,以進一步加快產品創新。”
今年迄今推出的最為成功的兩只ETF都是在中國內地上市的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 (Huatai-PineBridge CSI 300 ETF)融資28億美元,嘉實滬深300ETF (Harvest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Index ETF)融資23億美元。
上海澤奔商務咨詢(Z-Ben Advisors)研究主管張浩川(Howhow Zhang)表示,這兩只ETF的成功可以歸因於監管放鬆所釋放出的潛力。
他表示:“以往由於缺乏監管支持,設立包括不同交易所的證券的ETF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補充稱,證監會新任主席郭樹清一直致力於消除這些障礙。
張浩川預計,中國內地的ETF市場將繼續增長。目前,ETF占全行業總資產的不到4%,他預測,未來10年,這一數字將逐漸升至6%上方,接近全球均值。
韓國是另一個ETF市場迅速增長的國家。該國於2002年推出首只ETF產品。
韓國三星資產管理公司(Samsung Asset Management) ETF部門的Michael Seo見證了ETF數量從4只升至122只、提供商數量從4家增至15家的過程。
他表示:“ETF在韓國的強勁增長受到幾個因素的推動,包括低成本、流動性和ETF免稅機制、以及持續向投資者和顧問傳授關於ETF的知識。”在ETF投資群體中,散戶投資者占到44%。
他說:“展望未來,我們認為韓國市場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截至今年5月,ETF僅占股票型共同基金市場的14%。”
根據三星資產管理公司的數據,盡管截至今年6月亞洲只占全球ETF市場的6.6%,但亞洲ETF提供商的數量卻是全球各地區中最多的,具體數字為98家。
元大寶來證券(香港)有限公司(Yuanta Securities (Hong Kong))資產管理處執行董事陳至勇表示,國際ETF提供商面臨的一項挑戰是,亞洲國家的國內市場目前由本土提供商主宰。
他表示,除了在香港和新加坡,國際ETF提供商很難在亞洲任何一個ETF市場躋身前三名。
陳至勇表示,國際ETF提供商要想發展,最好的辦法是通過組建合資公司或簽訂委外顧問(sub-advisory)協議與本土提供商合作。
譯者/梁艷裳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522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246億美元 8月出口連六衰
246億美元 8月出口連六衰
| ||
| ||
受歐債危機衝擊,全球景氣衰退,財政部昨(7)日公布海關進出口統計,8月出口金額為246.9億美元,比去年同月減少10.9億美元、衰退4.2%,出現「連六衰」;累計前八月出口1,963.4億美元,年減5.6%,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吊車尾」。
根據8月份出口統計,以基本金屬與製品、資訊與通信產品、化學品為出口減幅大宗。累計前八月,衰退最嚴重就屬資訊與通信產品,出口金額為10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縮水31.4億美元、跌幅23.4%,主因以手機產品減少30.9億元最多,跌幅高達41%。
不過,財政部官員強調,8月份我出口年減4.2%,優於韓國的年減6.2%;新加坡和日本尚未相關數據,仍待觀察。
比較亞洲各國出口表現,台灣前八月出口年增率為-5.6%、南韓-1.5%;前七月日本成長2.9%、新加坡1.8%、中國大陸7.8%、香港0%、美國7%。台灣出口表現排名仍是倒數。
財政部統計長葉滿足表示,去年9月出口246億美元,屬偏低水位,關鍵在礦產品若能維持在18億美元左右,今年9月出口就有望恢復成長。由於去年9月比較基期較低,半導體相關生產設備進口已連續3個月成長,有助電子產品出口回穩,加上歐美廠商採購旺季將至,9月有機會刺激出口由負轉正。但依主計處預測,全年出口仍將呈負成長1.72%,為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當年出口負成長20.3%)年度出口再度呈負成長。
【2012/09/08 經濟日報】
|
全球每40秒一人自殺死亡
全球每40秒一人自殺死亡
| ||
| ||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0日的「世界自殺防治日」前夕表示,全球年自殺人數高達100萬人左右,高於戰爭與謀殺案死亡數字總和,呼籲各國政府採取立即行動解決問題。
WHO在7日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每年自殺人數約百萬人,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人結束自己生命。」自殺死亡人數高得驚人,但每年自殺未遂人數是自殺死亡者20倍,全球有5%的人一生當中至少企圖輕生一次。
WHO表示,問題日益嚴重,強調「自殺行為這項公衛問題規模之大」,各國有必要採取立即行動。WHO在2003年開始宣導「世界自殺防治日」。
領導研究團隊的薩克納博士表示,近年來部分地區自殺率急遽增加,有些國家增幅甚至高達60%。報告說:「雖然自殺仍是高所得國家的一大問題,但中低所得國家自殺人數卻占全球自殺總數的大半。然而這些國家卻相對缺乏防治資源。」
WHO表示,根據統計文件,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是立陶宛與俄羅斯等東歐國家,拉丁美洲則最低。
成人中以75歲以上老人的自殺率最高,報告特別指出,「老年人自殺念頭較強烈,也會比年輕人使用更致命的手段達到目的」。報告也指出,男性自殺比例是女性三倍,但自殺未遂的女性人數卻是男性三倍。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2012/09/08 聯合晚報】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