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解讀金融市場/拚人民幣離岸中心 提升競爭力

解讀金融市場/拚人民幣離岸中心 提升競爭力
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MOU)完成簽署,台灣人民幣業務之開放與發展可望加速,初期預期將先以發展跨境貿易及投資人民幣結算為主,等台灣市場有充足的人民幣存量後,再逐步推展人民幣相關理財產品,並進一步發展人民幣債券市場,讓人民幣有更多元的去化、投資管道。
香港從2003年開始發展人民幣業務,但2010年離岸人民幣市場才出現大幅成長,台灣在發展人民幣中心的時程沒有落後香港太多,若台灣能掌握兩岸關係發展契機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順勢發展成為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台灣金融業在國際市場上將更具競爭力,國際化步伐亦可望加速。
從香港經驗來看,2003年中國人行授權中銀香港作為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香港銀行陸續獲准試辦個人人民幣存款、兌換、匯款和信用卡業務,大陸2007年允許金融機構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從2009年7月開始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並逐年擴大試點範圍,至2011年8月擴大至全國,香港離岸人民幣存量開始快速累積,迄今已達5,000多億元規模,占香港銀行總存款比重約10%,成為境外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
目前在香港的人民幣點心債發行規模累計超過2,000億元;離岸人民幣(CNH)市場也快速發展,由2010年初每日成交額1億美元發展至目前的20億美元;人民幣計價金融商品也不斷推出,包括存款證、證券產品、基金、黃金、外匯交易等;香港人民幣貸款規模也由2010年的20億元攀升至2011年的308億元;香港人民幣清算平台參加行增至183家,並有近80 家海外及境外銀行委託香港參加行處理人民幣業務。
台灣有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條件與優勢,金融業可望注入新的成長動能。兩岸經貿關係不斷深化,2011年雙邊貿易規模達1,700億美元,大陸是台灣第1大貿易夥伴,台灣則為大陸第7大貿易伙伴;對大陸投資金額占台灣對外投資規模達八成,其所衍生的人民幣業務需求龐大。
最重要的是,台灣是大陸主要貿易國家中唯一有順差的地區,去年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88億美元,一旦兩岸貿易採人民幣結算,自然形成人民幣的資金池,這跟香港的人民幣資金主要是因為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所產生,有非常大的不同,台灣確實具有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相對有利環境與優勢。
台灣2008年開放銀行從事人民幣現鈔買賣,2011年7月台灣已開放銀行國際業務分行(OBU)可藉由香港平台辦理其他人民幣業務。
今年7月更進一步開放國內企業赴海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並政策鼓勵企業優先到OBU發行。
台灣金融保險業占GDP比重1999年為8.7%,之後受到2001年科技泡沫、2005年雙卡風暴及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金融業比重持續下滑至2011年的6.6%。2001年~2011年台灣整體GDP年增率平均成長3.9%,但金融業產值年增率卻僅成長1.6%;同時期金融業就業人口平均年成長率僅0.4%,低於整體就業人數增幅(1.2%)。
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若台灣能掌握兩岸關係發展契機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順勢發展成為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台灣金融業發展將注入一股成長動能。
在此同時,金融業產值佔GDP之比重、金融從業人數佔總就業之比重皆可望提升,成為另一股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作者是中信銀投資及交易諮詢部副總經理)
【2012/09/03 經濟日報】
==============================================
我認為就算台灣成為第二境外人民幣市場,但由於香港的境外人民幣市場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台灣境外人民幣的定價權恐怕仍將以香港為依歸。
香港的金融業者經營境外人民幣市場也是經過許多年的演進。因為剛開始成立時,中國利用人民幣緩慢升值的走勢,吸引港人持有人民幣(存款)。但香港金融業者需要支付人民幣存款利息,但卻缺乏人民幣的投資管道。因此之後中國官方開放企業赴港發行點心債,香港的境外人民幣市場才得以活絡。近期,中國經濟增長減緩,需要資金挹注,才又開放境外人民幣回流中國的管道。
反觀台灣,中國官方是否開放企業來台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債、是否允許企業所持有之境外人民幣流入中國,都還是未知數。若不開放,台灣金融業者恐怕只能把人民幣的濫頭寸拿去香港投資點心債,台灣企業也缺乏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的誘因。
兩岸貨幣清算協議應該只是個開始,如何能獲得中國官方的允許在這個協議之上架構更多的商品、更少的流動限制,未來的談判應該會更加艱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