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備受關註的中誠信托30億元“金開1號”信托計劃的兌付方案出爐。中誠信托已找到新的接盤方,投資者可以全額收回本金,但今年年收益率低於預期。這標志著讓國內外金融市場揪心多時的一場兌付危機在最後一刻被化解。
這是最典型的“中國式”解決方法:穩定大於一切,最終參與各方“皆大歡喜”。投資人本金落袋為安,雖然到期收益率與預期存在差距,但相比於本金損失,顯然微不足道;該項目的資金托管和代銷行——中國工商銀行此前就高調公開宣稱不兜底,“盡責”地引導投資人知曉了信托產品真實存在的風險;作為通道的中誠信托全身而退,順利以現金兌付投資人;“剛性兌付”得以延續的同時,事件也給影子銀行通道業務敲響了警鐘;監管層並未就此次事件明確表態,貫徹了本屆政府“讓市場起決定作用”的理念;而地方政府也積極化解了當地的投融資風險。
錶面上看,危機化解,消除了業界對“剛性兌付”將就此打破的擔憂。但實際上,按照最新的兌付方案,這個信托產品已屬於“軟違約”。該產品最初承諾,對於投資額為300萬元的投資者,分別按照9.5%、10%、10%的年化收益率支付三次利息,其中前兩次已按預期收益率支付,但第三年投資者實際獲得的年化收益率只有2.8%。
此外,之前標普關於此次事件的報告和工行董事長薑建清的公開表態,都透露出一層意思,即市場其實已經對這類信托產品形成預估違約,任何責任方完全兜底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金開1號事件事實上標志著“剛性兌付”已被打破,高凈值個體投資者必須面對風險與收益再匹配的問題。
對於接盤方是誰,市場眾說紛紜,山西省政府、華融資產或者中誠信托第一大股東中國人保都曾被視作可能的下家,但均被當事方否認。不論由誰來接盤,事件的最新進展已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短期內,無論是監管方、代銷銀行方面還是通道方,都不會同時默許“剛性兌付”被徹底打破,也就是讓投資人連本金也收不回。
但是,從理論上講,任何扭曲了風險收益比例的隱性擔保,都應該被打破。當前市場上的各種隱性擔保導致了投資者錯誤的風險回報理念,造成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而“剛性兌付”更是導致道德風險不斷累計。
監管層對於扭曲的風險投資理念,不能坐視不理。從去年底傳聞中的中國銀監會9號文,要求銀行不得接受或施加任何明保或者暗保,到國務院107號文,計劃約束信托行業,再到近期媒體報道,銀監會正醞釀要求銀行總部設立同業、投資業務專營部門...... 這些都說明,監管方已經偏向破除“剛性兌付”,以規範影子銀行業,並糾正投資人的盲目趨險情緒。在破除速度上或有不同看法,但方向已定,投資者應該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郵箱:tao.feng@ftchinese.com)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464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