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銀行國際化…先拚一區之霸
| ||
| ||
台灣銀行業的未來取決於亞太地區的布局。
綜觀亞洲銀行業者海外發展模式,(1)全球性銀行:滙豐、渣打集團,它們在亞太地區、中東、拉丁美洲、北美、歐洲、非洲有著一定的布局,並在重要地區或國家有著領導地位。
(2)地區性活躍銀行:以星展銀行而言,其在香港、大陸、台灣、印尼、印度皆有子行,其他則選定有業務發展的國家設立分行連接。
(3)本國指標性銀行:亞洲大部分國家的大型銀行,隨著國內客戶與地緣性赴國外發展,使得在國外獲利有一定規模,例如馬來西亞的MayBank。
亞洲銀行業者除了滙豐、渣打集團之外,要發展成全球性銀行,需要很多努力與金融軟實力的配合,更何況滙豐、渣打集團主要獲利仍然是亞太地區。亞洲銀行業較可達成的目標是地區性活躍銀行或本國指標性銀行。
在發展地區性活躍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的發展歷程值得參考,其於1998年與郵政儲蓄銀行合併,具備對外發展的本錢。並於1998年收購香港廣安銀行、2001年收購道亨銀行,2003年對這二家銀行進行重組成為香港第六大銀行;2007年在大陸成立獨資子行、2008年概括承受台灣寶華銀行,完成在兩岸三地皆建立子行的架構。
另外,2012年收購印尼金融銀行、另在印度成立子行。目前星展銀行在東南亞與大中華地區有較深的布局,獲利雙引擎是新加坡(獲利占61.9%)與香港(獲利占21.4%)。
在成為本國指標性銀行,馬來西亞的MayBank可為代表,其有70%獲利還是在自己國內,21%獲利來自於有地緣關係的新加坡、印尼。
現在我國銀行業的作法是在亞洲多建幾個點,連線服務現有客戶,追求的目標是本國指標性銀行。若要成為地區性活躍銀行,還要深化服務所選定之亞洲國家客戶,例如:在大陸、東南亞有一定規模的子行。
在資產規模、資本充足與國際據點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並且要成為地區性活躍銀行併購是一項必要措施,單靠各國設分、子行之內生成長將無法達成。
我國民營金融機構的控制股東要透過增資來累積併購的資本,逐漸降低擁有控制權的期望,轉換成以績效來說服股東擁有經營權。
財政部提出要公公併,不過,更重要之處為如何讓公股金融機構在用人有更大的彈性、組更有效果的經營團隊。
未來銀行業務的方向:(1)跨境貿易金融服務、跨境貸款業務是高成長的領域;(2)因應未來二年內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形成所產生的金融服務,銀行業可透過有把握的地方布局以對;(3)離岸人民幣相關金融服務亦是銀行業具備潛力的發展空間。
銀行業必須擁有足夠資本、優秀跨境銀行業務的經營人才、治理體系與資訊系統,找到屬於自己的right model(營運模式),才能在下一輪亞洲銀行業競爭勝出。
(作者是交通大學財金所教授)
【2014/01/07 經濟日報】
|
要說銀行併購的話,我認為富邦金的布局最漂亮,先併購台北銀行壯大自己,再來是香港接著是中國,一步接一步,穩扎穩打。
最近中信金開始佈局日本,我認為這是辜老夫人在日本的人脈所致,加上辜大少先前避居日本可能多少也與當地業者有所互動。但是效果如何則還有待觀察。
官股銀行要進行國際併購,在內部官僚習氣盛行以及政府財政窘迫之下,我認為有其困難度。還不如先進行內部整併,例如台銀併購郵匯局(不知道這是不是李紀珠的任務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