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改革與成長 歐盟喬不定

改革與成長 歐盟喬不定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 2010.03.26 03:07 am

歐盟領袖25日在布魯塞爾舉行高峰會,商討解決希臘危機的對策,但愈來愈多決策者說,歐元區信心危機真正的對策不在這個議題——而在歐元區主要經濟體延遲已久的結構改革。

市場擔心歐盟領袖無法消弭是否金援希臘的歧見,使歐元24日跌至十個月的低點。惠譽調降葡萄牙的債信評等,已凸顯希臘財政危機可能蔓延到其他歐洲弱國的風險。

這場混亂與1999年推出歐元的願景有天壤之別,當時單一貨幣的倡議人士無不預測,透過改革低效率的福利國和鬆綁過度規範的市場,將帶來歐洲的復興。然而十年後,歐元區卻步履蹣跚,趕不上全球復甦的腳步。

16個歐元區國家面臨嚴酷的抉擇:它們可以藉削減福利和開放勞動市場來刺激全歐元區的成長,否則它們會像許多經濟學家說的,將面臨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

歐元區各國在實施單一貨幣的十年間,經濟動力逐漸減緩,從2000到2008年的年成長率只有1.7%,低於1990年代的2%。下個十年情況可能更糟:公共債務和退休人口雙雙激增,勢必推升稅負,加重企業與消費者的負擔。

前法國財長、現任資訊科技服務業者Atos Origin公司執行長的布瑞頓說:「這場危機對世人提出一個大問題:這些國家願意接受真正的改革嗎?」

25日的歐盟高峰會將討論未來十年的經濟目標,但截至目前種種跡象顯示,長期以來備受社會福利和勞工保護照顧的歐洲人,接受結構性改革的意願仍然很低。

即使在經濟大好時,歐洲人仍厭惡採用美國的模式,並斥之為聽任人民自生自滅。在時機不好時,選民更是支持經濟安全勝於改變。

法國保守派政府上周在地方選舉挫敗已發出警訊,顯示選民反對沙克吉總統對企業友善和削減社會福利的政策。

歐元區內部競爭力的差異也激起各國間的政治緊張。德國一枝獨秀的出口實力,促使法國財長拉加德上周一再譴責德國未創造對其他國家產品的需求,德國政治人物則反譏法國和其他南歐國家必須提振工業競爭力。儘管如此,德國整體的經濟成長多年來仍然疲弱不振,意味未來將面對艱困的選擇。

倫敦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R)首席經濟學家提福德(Simon Tilford)說:「歐元原本應藉加深各國的整合而帶來高生產力和成長率,但整合已經減緩。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缺乏彈性,已引發歐元能否發揮其潛力的質疑。」

對已沒有其他方法可提振經濟的一些歐元區國家來說,結構改革是最後一線希望。加入歐元區意味各國無法藉利率來鼓勵借款,或藉匯率來提振出口,許多經濟學家因此建議放棄備受歐洲人重惜的「社會模式」。

這意味限制退休年金與福利,只發放給真正需要的國民,以避免有工作能力者依賴國家救濟生活,並取消企業與勞動法規中阻礙創業與製造就業機會的規定。目前改革的氣氛仍未形成,但未來部分歐元區國家除了改革外,可能別無選擇。(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10/03/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