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貶值能否助歐元走出困境?

貶值能否助歐元走出困境?

2010年03月09日08:00

圍繞歐元區陷入困境的經濟體是否能夠通過退出歐元區並貶值貨幣而解決問題﹐歐洲和美國之間出現了分歧。

問題集中在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愛爾蘭等國如何能夠降低工資和其他生產成本﹐以便能跟上歐元區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德國的腳步。

在歐元誕生之前﹐通常的反應會是貶值貨幣。現在﹐貶值貨幣的代價看起來高得讓人望而怯步。

貶值貨幣能夠立即造成以歐元計價的合約違約潮。甚至是退出歐元區的可能都會使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大撤退。這將可能產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埃成博格(Barry Eichengreen)所說的“所有金融危機之最”。

讓我們現在像優秀的經濟學家一樣假定金融危機已經過去。那麼貶值貨幣能奏效嗎?

在美國﹐一些知名經濟學家認為可以。普林斯頓大學的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就說﹐貶值貨幣是符合“宏觀經濟原理”的﹐而哈佛大學的費爾史坦(Martin Feldstein)則認為﹐希臘可以“暫時退出歐元區”﹐在匯率更有競爭力的時候再重新加入。

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拉克曼(Desmond Lachman)認為﹐西班牙和其他歐元區國家不會很快就轉向貶值貨幣的辦法。不過在經歷了多年的低增長甚至零增長之後﹐大幅貶值貨幣可能是啟動經濟的最後一招。

不過在歐洲﹐甚至是不看好歐元的人士都認為﹐貶值貨幣不是解決之道。花旗集團(Citigroup)首席經濟學家布伊特(Willem Buiter)給出了存在分歧的可能原因。歸根結底是所在地域不同。

曾為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成員的布伊特說﹐支持貶值歐元的人士主要集中在美國﹐這並不是巧合。

他辯稱﹐他們熟悉美國經濟﹐而美國的經濟中外貿只佔經濟產值的一小部分﹐而且還有他所說的“為時已久的名義剛性(nominal rigidities)”。

換句話說﹐在美國貶值可以奏效﹐因為進口只代表經濟的一小部分﹐所以貶值引發的價格上漲不會給個人支出造成很大的影響。名義剛性意味著﹐也難以通過提高美元薪酬來應對生活水平的下降。

他在新的研究中說﹐他們對歐元區及其“財政陷入困境、競爭力受損”的成員國較不熟悉。他說﹐這些是開放型小經濟體﹐有著持續的實際剛性和非常有限的名義剛性。

也就是說:在開放型經濟體中﹐進口對國內價格水平的影響比封閉型經濟體要大。比如說﹐“實際剛性”(real rigidities)意味著﹐工人們通過集體討價還價﹐反對實際收入的下滑。有限名義剛性意味著﹐他們在談判較高工資上通常會成功。

(實際上﹐歐元區經濟體的開放程度差別很大。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數據﹐希臘是開放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商品和服務貿易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愛爾蘭則為75%。不過相比之下﹐美國只有14%。)

布伊特說﹐這些經濟體的結構造成的結果是﹐對希臘和其他國家來說﹐他們新的、退出歐元區後的貨幣的外在價值大幅下滑﹐隨之而來的是內在價值發生同樣大幅的下滑。對競爭力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對政府、銀行、公司和家庭以歐元計價的資產負債表則會造成極大的破壞。

貶值的任何好處都會很快被不斷上升的薪酬等其他成本所抵消﹐令國家多多少少地退回到起點﹐而代價卻是嚴重的金融動盪。

對希臘、西班牙等其他國家的隱含結論是﹐為了與德國競爭﹐它們必須擁有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並且應該引入其他改變﹐來提振經濟中的供方。

另外的選擇是緩慢的增長﹐這可能會把這些國家整個變成歐元區中的“西弗吉尼亞州”。抑或﹐他們可以滿懷希望地等待歐洲央行來決定通貨膨脹其實沒有那麼糟﹔抑或﹐讓德國人擺脫他們的經濟節制主義﹐變成大手花錢的遊手好閑之人。

從德國聯邦統計局(Federal Statistics Office)本週發佈的數據來判斷﹐最後這個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去年德國平均工資下降了0.4%﹐而製造業工資下滑了3.6%。原因之一是短期用工﹐不過數據顯示出2009年期間﹐德國對歐元區其他國家的競爭力增強﹐而不是減弱了。

布伊特在研究中回到了本專欄一週前提出的話題上。最有可能退出歐元區的國家不是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而是德國。

他說﹐德國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

他說﹐與歐盟的緊密關係和近50年來帶有德國政界色彩的機構已經成為了過去﹐不太可能會回來了。

Stephen Fidl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