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希臘的選舉告訴我們,“緊縮計劃疲勞症”已開始顯現。這並不出人意料。對於許多國家而言,看上去不存在擺脫蕭條、通縮和絕望的可信退出策略。如果歐元區這個貨幣聯盟只是一個一般的固定匯率安排機制,那麽它註定會瓦解,就像金本位和佈雷頓森林體系 (Bretton Woods system) 分別於上世紀 30 年代和 70 年代瓦解那樣。現在的問題是,歐元區是一個貨幣聯盟的事實,除了延緩瓦解以外,能否發揮其他作用。推動歐元區實行必要變革的最後機會,落在了法國新當選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 (François Hollande) 的肩上。奧朗德表示,他的使命就是為歐洲帶來“增長和繁榮”。那麽,他能否實現這一值得贊許的目標呢?
財政緊縮不會改善正在萎縮的經濟體的狀況。於是,緊縮只能導致更多的緊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資料顯示,從 2008 年至 2013 年的每一年,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總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 (GDP) 之比都將上升,而不是下降。希臘的該比率將會短暫下降,但原因僅僅是債務重組。
最觸目驚心的數據是失業率(見圖表)。15 歲至 25 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希臘和西班牙是 51%,葡萄牙和意大利是 36%,愛爾蘭則是 30%。法國年輕人的就業狀況好一些,但形勢也很嚴峻,年輕人失業比例達到五分之一。我們能相信人們將會無限期忍受這種狀況嗎?不能。人們更有可能像在希臘和法國選舉中一樣,再次投出抗議票。尼古拉•薩科齊 (Nicolas Sarkozy) 成為一年多來被趕下臺的第八位歐元區國家領導人。
歐元區經濟前景很暗淡。IMF 預測,今年希臘、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經濟將會出現實際收縮,而愛爾蘭增長率僅為 0.5%。即使樂觀估計,前四個國家 2013 年的增長率也不過是接近於零。這在政治上是危險的。更極端政黨的出現和背叛感的泛起,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在經濟上也是危險的:現在有多少最富才華的青年才俊想要移民?
有些事情必須改變。但所有的路似乎都已被堵死。德國央行 (Bundesbank) 行長延斯•魏德曼 (Jens Weidmann)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表示,貨幣政策已經用到了極限——如果沒有超過極限的話。制定財政協定的目的在於防止無度的財政政策。不管怎樣,如果沒有財政團結,面臨不可持續性高利率的歐元區成員國將沒有迴旋餘地,而這個貨幣聯盟並未設立聯盟財政部門。因此“結構性政策”勢在必行,歐元區領導人稱之為增長政策。但是,改革能夠迅速使經濟恢復增長的觀點屬於無稽之談。中期來看,改革措施將推高失業率,加劇通縮,並加重實際債務負擔。即便在上世紀 80 年代較為有利的環境中,瑪格麗特•撒切爾 (Margaret Thatcher) 在英國推行的改革也花了十多年時間才顯露大部分成效。
正如約瑟夫•約費 (Josef Joffe) 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所述,許多德國人相信,德國近來取得的相對成功源於格哈德•施羅德 (Gerhard Schröder) 時期推行的改革措施。這基本上也是無稽之談。德國的經濟增長是由出口驅動的。這部分得益於德國優異的工業基礎。但其他國家毫無節制的信貸供應造就的經濟繁榮,也令德國受益匪淺。現在,德國有無可能回饋這一恩惠?答案是,可能性幾乎為零。
魏德曼文章中最重要的一個句子或許是:“歐元區的貨幣政策針對的是整個貨幣聯盟;因此,德國大幅擴張的政策立場必須由其他的國家政策來配合。”簡言之,如果你夢想德國將允許信貸推動的經濟繁榮推高國內通脹水平,快醒醒吧。這和 IMF 的預測是一致的。危機爆發之前,歐元區的整體通脹率一直高於德國,這主要是因為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通脹率相對較高。從邏輯上講,這種狀況現在肯定會被逆轉,但距離 IMF 的預測仍有很大差距(見圖表)。IMF 資料顯示,歐洲央行 (ECB) 甚至將無法達到接近 2% 的通脹目標。
正如目前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SE) 任教的保羅•德•格勞威 (Paul De Grauwe) 近來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強調的那樣,當前的調整進程是非對稱性的:遭遇困境的國家通脹減緩;而狀況較好的國家無通脹。這不是貨幣聯盟的特點。這遠遠更像是一個帝國。
那麽,奧朗德可能會如何做?首先,他將不得不忘記對國內的幾乎所有承諾,這不僅因為這些承諾對法國毫無幫助,也是因為若不如此,德國領導人就不會認真地對待他。
然後,這位新總統必須與德國領導人嚴肅地討論他們期望歐元區以何種方式結束危機。他應當對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Wolfgang Schäuble) 近來呼籲提高德國人工資的明智觀點予以熱烈支持。接著,他應該指出,似乎只有五條途徑可以結束危機。第一條、也是最佳途徑,便是對危機爆發之前積累的失衡進行對稱性調整,並輔以弱國的改革。第二條途徑是盈餘國家永久性地向赤字國家轉移資源。第三條途徑是歐元區痛苦地轉型為外部盈餘——可以說,這顯然取決於德國。第四條途徑是弱國進入半永久性的蕭條。最後的途徑是歐元區部分或完全解體。
唯一理智的選擇是第一條途徑。但歐元區目前並未走上第一條道路。緊縮政策必須與調整和結構性改革的實際步伐相匹配。
奧朗德變換視角、採取這種觀點的可能性很小。但貨幣聯盟曾是法國提出的計劃。簽署《馬斯特裡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 的是與奧朗德同屬社會黨的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奧朗德的任務和目標必須是化敵對情緒為希望。他可能遭到失敗。但在歐洲領導人當中,唯有他有進行嘗試的意願和能力。
譯者 / 邢嵬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5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