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 社評:巴克萊醜聞折射金融業痼疾
巴克萊 (Barclays) 事件也許沒有最近的一些銀行業醜聞那麽“勁爆”,因為它只是乾了錯報利率這樣一件乏味的“錯事”。不過,很少有哪樁醜聞能夠像它這樣,讓人們如此清楚地看到金融系統的腐朽核心。
在那些金融術語的背後,英美監管機構所揭露的無異於一場出於個人和機構利益、迷惑公眾視線的曠日持久的騙局。若要將其糾正,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巴克萊高管們毫無價值的悔恨之舉,或是當局的焦急與無奈。
捲入此事的銀行家們辜負了公眾對他們的一項重要信任——對關鍵的市場利率進行準確的公開記錄(用這些利率進行估值的合約價值達數萬億美元)。而他們卻利用這一信任為自身謀利,並向外界隱瞞了他們的真實借貸成本。這是大規模的市場操縱。很難再找出什麽事情能夠比這件事更糟糕——或是更加有損資本主義的聲譽。
騙局編織時的隨意性令人感到震驚,而幾乎不存在什麽檢查措施來制止它這一點,同樣令人震驚。交易員之間的電子郵件透露出一種享有特權的優越感。他們互相許諾,成功篡改數字後,將有香檳奉上。他們還讓人們深刻地“領教”了巴克萊腐朽的企業文化。巴克萊首席執行官鮑勃•戴蒙德 (Bob Diamond) 去年曾發表過一次演講,其中強調了文化對於構建信任和誠實的風氣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他說:“文化很難定義,但對我而言,人們在沒有旁人註視的情況下會怎樣行事,這就是文化的體現。”好吧,現在我們算是知道了。
事發後,巴克萊的應對措施也做得不夠。盡管它對一些個人採取了懲罰措施,但對於已經發生的事,它依然沒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比如,從法律和解中人們並不能得知,這樁醜聞究竟深入到了公司高層中的哪個級別。從現在起,這種現象必須予以糾正。巴克萊應立即指派一位能夠不受限制地接觸到所有信息的獨立人士,對利率操縱事件展開調查。調查結果必須在不受乾涉的情況下對外公佈。如果無法做到這些,當局則必須找到另外的方式。
至於戴蒙德,或許事發當時他並不是巴克萊最大的老闆,但作為該行主要高管,戴蒙德顯然對該行業績壓力過大的文化負有責任。如果此人還有一點點羞恥之心的話,他就會立即辭職。
巴克萊將不會是最後一個被逮到操縱 Libor 的銀行。有三個大洲的監管機構參與了調查。這些機構正在對參與 Libor 設定流程的逾 20 家銀行的行為進行調查。巴克萊的過錯不可能是孤立事件。看樣子,這是個大面積困擾銀行業的系統性問題。
要讓公眾重拾信心,我們顯然必須改變對 Libor 的監管和計算方式。迄今為止享有 Libor 制定權的銀行家行業團體——英國銀行家協會 (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目前已要求將這一職能置於獨立監管之下。此舉的方向是正確的。此外,制定 Libor 及其他關鍵利率的基礎應該是實際的交易,而非各銀行估計的自身拆借成本,因為後者很容易作假。
如果我們要求銀行家個人更直接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有幫助的。在巴克萊事件中,沒有任何高層人物引咎辭職,這是令人震驚的(譯者註:這篇社評寫於 6 月 28 日,到那時為止,巴克萊尚未有人因此引咎辭職)。在英國,幾乎沒有銀行家因其在危機及其後續影響中扮演的角色而受到起訴,這也是令人詫異的。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 (George Osborne)6 月 28 日在議會表示,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沒有權力針對巴克萊的銀行家們在操縱 Libor 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對這些人提起訴訟。這個漏洞必須補上。
然而,且不談合法不合法的問題,人們更擔心的是金融業的任意妄為。為了追求不切實際的回報,金融業形成了一種不顧後果的魯莽文化。僅憑更改幾條規則或提高銀行資本金要求,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關乎的是文化和道德。
如果許多銀行都曾參與操縱 Libor(目前看來可能事實如此),那麽我們要質疑的就不僅是一家銀行的領導層,而是整個行業的領導層。因此,要真正改變人們對這個行業的看法和預期,可能需要讓現在這一代行為有虧的金融業領導人集體下崗。英國《金融時報》不會出於自身的利益支持打倒銀行家。但不打倒銀行家,銀行本身就必須改革。
譯者 / 薛磊、吳蔚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2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