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江森專欄/Libor 醜聞 擊潰金融正當性


江森專欄/Libor 醜聞 擊潰金融正當性
 
巴克萊集團執行長博達文(Robert Diamond)近日的辭職標記了一個轉折點,雖然過去也有不少大銀行的高層主管因失職而下台,但博達文向來是業界的不倒翁,他曾不靠政府支援帶領巴克萊度過 2008-09 年的危機,巴克萊也曾數度涉及違規,但他個人總能安然脫險。
媒體報導英國當局有意在巴克萊操縱倫敦銀行間拆放利率(Libor)醜聞案中,讓博達文低調過關,但激烈的政治反彈刺激博達文反擊,甚至指控英格蘭銀行的不是,註定了他下台的命運。
博達文去職帶來 3 個意義更深遠的教訓:
第 1,政治反彈來自主流政壇,英國主要政治人物口徑一致譴責巴克萊的行為,尤其是 Libor 醜聞暴露的系統性欺騙。英國財相歐斯本甚至說:「詐欺在一般行業是犯罪,為什麼在銀行業就不是?」言下之意巴克萊犯了詐欺罪,這出自英國財相口中可是嚴重的指控。
在全球金融業過去五年不斷鬧出大規模醜聞後,人們的耐性已經有限。紐約時報的波特(Eduardo Porter)說:「較大的市場容許較大的詐騙,資產負債表較複雜的大公司有地方可以隱藏大詐騙,而大到政府不讓它們倒的大銀行最有動機這麼做。」
第 2,博達文顯然認為他可以挑戰英國當局。他的幕僚洩露他與央行資深官員塔克的談話,暗指央行告訴巴克萊報告不正確的利率。博達文顯然也忘記,以巴克萊規模如此大的銀行要能生存、並為股東賺錢,幾乎完全取決於與主管當局維持良好關係。大銀行從政府隱而未宣的大規模擔保獲利,這也是「大到不能倒」的意思。
最後 1 個教訓是,民主與大銀行家的大攤牌仍未到來—包括在美國和在歐陸。表面上看,銀行仍然勢力龐大,但它們的正當性正慢慢崩潰。
戴蒙(Jamie Dimon)帶領的摩根大通銀行,今年來因為高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而虧損近 60 億美元,但戴蒙的職位顯然還很安穩,他甚至還繼續擔任紐約聯準銀行董事,而紐約聯準銀行不僅參與調查摩根大通的交易虧損案,也正調查它是否也涉入 Libor 醜聞。
儘管美國銀行體系持續抗拒改革,但情況還是有進展。戴蒙是大銀行抗拒改革的代表人物,輿論持續不斷鞭策他,強化了人們想阻止大銀行的過度行為和不負責任的涉險。
另一方面,歐洲情勢似乎一觸即發,歐盟的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買進被假設為「無風險」的政府債券,但在歐元區周邊主權債務危機升高的情況下,政府違約很可能拖垮大銀行。歐洲央行提供銀行大量流動性,銀行則用來買進更多公債。這雖有助於短期壓低債務利率,卻冒著萬一政府違約會帶來更損失的風險。
銀行與政治在所有先進經濟體都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博達文最後發現政治人物打倒了銀行家—至少在英國。
但真正重要的是正當性與輿論有充分的資訊。你真的相信「大銀行以目前的結構對民間其他部門有益、因而對經濟成長和創造就業也有利」這個可疑的說法嗎?或者你開始更嚴肅地思考一個日漸成為主流的觀點:全球大銀行和它們的領導人已變得太強大和太危險了?
(作者 Simon Johnon 是前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2012/07/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