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美中貿易逆差的真相

美中貿易逆差的真相

2010年04月06日08:03

Daniel Ikenson

美國總統奧巴馬創造就業崗位的目標使人民幣成為華盛頓爭論的焦點。華盛頓稱被低估的人民幣是造成美中貿易逆差的原因所在﹐而貿易逆差又是造成美國就業崗位減少的原因。

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一錯誤邏輯的接受威脅著美國的經濟﹐國會則考慮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限制﹐以便迫使中國政府升值人民幣。如果真按華盛頓的想法去做﹐這樣的政策會以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的名義﹐造成美國人實際收入減少﹐破壞美國的就業形勢。

儘管人民幣看起來被低估了﹐證據卻表明讓人民幣升值並不能減少雙邊貿易逆差。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1%﹐從1997年以來一直沒變的0.1208美元到0. 1464美元。不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匯編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那一時期的貿易逆差卻從2,020億美元擴大到了2,680億美元。

理論上講﹐當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時候﹐中國人應該增加購買美國產品──他們也確實這樣做了﹐增加了284億美元。不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在人民幣升值之前﹐美國對華出口已經在迅速增長﹐從2002年到2005年﹐美國對華出口額增長了190億美元。

理論的預測還有﹐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國人會減少購買中國產品。不過2005年至2008年﹐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實際上激增了943億美元﹐增幅39%。

按照官方的衡量方法﹐進口額等於單價乘以數量。如果價格的漲幅比數量的降幅要大﹐那麼進口額會上升﹐導致美中貿易逆差擴大。而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美國人卻絲毫沒有減少對中國商品的消費。這表明價格的剛性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對於很少有替代性選擇的產品來說﹐消費者會忍受較高的價格。

這意味著﹐利用制裁手段迫使中國升值人民幣將使美國消費者負擔更高的價格﹐進而減少美國人的實際收入。收入較低的美國人尤其會感受到沃爾瑪(Wal-Mart)和Target更高價格帶來的沖擊。這兩家大型零售商把中國產品帶給了美國消費者。貿易制裁措施實際上等同於遞減稅。

對於美國人不顧美元走軟、繼續購買中國商品﹐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更加堅挺的人民幣提高了嚴重依賴進口原材料、資本設備和元件進行生產的中國生產商的購買力。由於材料更加便宜﹐中國生產商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來保持海外市場份額。

人民幣匯率和美中貿易逆差之間的關係比決策人士認為的要弱。貿易逆差與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之間的關係則比這還要弱。

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等議員把2001年至2008年美國就業崗位減少240萬個歸咎於雙邊貿易逆差。上述數據來自由工會支持的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由於經濟政策研究所的方法是模擬出口額帶來的就業崗位增加和進口額帶來的就業崗位減少﹐就好像數據之間存在線性相關性﹐大部分經濟學家對它都不重視。此外﹐它假定進口不會給美國創造就業崗位或支持就業。

不過據美國經濟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數據﹐美國生產商佔了美國年度進口額的一半以上。它們購買原材料、元件和資本設備。這些進口支持了美國一系列行業的就業。

此外﹐據越來越多領域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自中國進口額中只有一小部分代表了中國的勞動力、材料和管理費用成本。而大部分進口額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和原材料。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劉遵義(Lawrence Lau)在2006年的論文中寫道﹐他發現中國創造的附加值只佔美國自中國進口額的約37%。2008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經濟學家庫普曼(Robert Koopman)、經濟學家王直(Zhi Wang)和魏尚進(Shang-jin Wei)用另外一種不同的方法研究後發現﹐這個比例更接近50%。換句話說﹐儘管美國自中國進口額讓人這麼苦惱﹐其中有一半到近三分之二都不是中國創造的。相反﹐它反映出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工人和資本的成果。由於把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夸大一倍甚至兩倍﹐美國官方進口統計數據無法很好地代表就業崗位的減少。

國會中工會控制的貿易討論很少提到的是﹐很多美國工人的工作要依靠從中國的進口。跨國生產和供應鏈的擴展把美國高附加值的製造、設計和研發活動與中國低附加值的製造和組裝結合起來。

據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林登(Greg Linden)、克拉莫(Kenneth L. Kraemer)和德瑞克(Jason Dedrick)被廣為引用的2007年的研究﹐一部蘋果(Apple) iPod生產成本為150美元。不過其中只有約4美元是中國創造的附加值。而大部分價值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不過﹐當這些在中國組裝起來的iPod被輸送到美國的時候﹐150美元的總成本就都被算作是來自中國的進口﹐令美中貿易逆差擴大﹐夸大了經濟政策研究所有關就業崗位減少的數據。

實際上﹐這些進口的iPod支持了價值鏈上游數千個美國就業崗位──在工程、設計、財務、製造、營銷、分銷、零售等領域。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25%的關稅將對創造了iPod大部分價值的非中國企業和工人造成傷害。

想想如果徵收高額關稅﹐蘋果銷售的iPod會減少多少﹐iPod的生產、分銷和銷售所支持的就業崗位會減少多少﹐蘋果的利潤和研發支出會降低多少﹐音樂和視頻下載、汽車附件、慢跑用電子產品和筆記本電腦擴展塢的市場會縮小多少﹐這些行業支持的就業崗位會減少多少。再乘以其他數百種在美國設計、元件在美國等其他國家生產、在中國組裝的電子產品、電腦和藍光等產品。

這些就是如果國會和奧巴馬總統對中國輸美商品實施貿易制裁所帶來的經濟代價。

(編者按:作者Daniel Ikenson為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