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錢是什麼?什麼會毀掉錢?


錢是什麼?什麼會毀掉錢?
2012年 01月 10日 07:45
位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一致同意的一件事是:貝南克(Ben Bernanke)執掌下的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正在毀掉美國,毀掉美元。

為應對金融危機,美聯儲將短期利率推低至接近零,創造了數萬億美元的供給,通過大量購入美國國債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証券向金融系統注入流動性。

一位在競爭中領先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公開表示,貝南克治下的美聯儲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具通貨膨脹傾向、最危險的美聯儲,並發誓一旦成為總統,勢必要將他掃地出門。參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說,貝南克的貨幣政策已經讓美元“過度膨脹”。參選人羅恩•保羅(Ron Paul)承諾,執政後將建立一個類似19世紀時金本位體系的金融體系來替代美聯儲。重建金本位一度被視為荒謬和不切實際,但現在,保羅的觀點得到不少共鳴,在華爾街上也不乏支持者,那裡的黃金投資熱潮方興未艾。甚至在席卷全美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中,保羅所著《結束美聯儲》(End the Fed)的書名也作為口號被舉了起來。

保羅在一次採訪中說,“美聯儲毀了美元,這就是他們的全部作為。從1913年到現在,他們已經摧毀了美元約97%的價值。”他警告說,美聯儲最新的政策可能會讓美國步上20世紀30年代魏瑪德國(Weimar Germany)的後塵,通貨膨脹不可收拾,政治局面岌岌可危。

美國人對中央銀行的憤怒與這個國家的歷史一樣久遠。在美聯儲之前,美國第一銀行(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第一家中央銀行,但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對此意見分歧很大。紐約銀行家亞歷山大•哈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對其強烈推崇,弗吉尼亞州農場主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極力反對,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跟哈密爾頓站在一邊,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則支持傑弗遜。麥迪遜就任美國第四任總統後,第二家中央銀行在其支持下設立,後來被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廢止,此後美國一直沒有央行,直到美聯儲於1913年成立。雖然美聯儲現在備受指責,但在沒有央行的那段真空期,泡沫、破產、恐慌、投機和銀行擠兌事件更為頻繁

不過,近期對美聯儲摧毀美元價值的憤怒指責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到底什麼是貨幣,貨幣的價值是如何被摧毀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一目了然。2011年7月初,保羅在一次國會聽証會上問貝南克,黃金是不是貨幣?貝南克露出困惑和戒備的神情,並給出否定的回答,他說,“它是一種貴金屬。”保羅反唇相譏,“但是,有些人依然認為它是貨幣。”反對貝南克的人們興致勃勃地在博客上撰文支持保羅。

在這一問題上,貝南克的說法一直自相矛盾。2009年3月,他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頻道(CBS News)“60分鐘時事”(60 Minutes)節目主持人斯科特•派利(Scott Pelley)的採訪時說,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跟印鈔票有點像”,這個說法給貝南克的許多批評者和一些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提供了進攻的彈藥。在下一期“60分鐘時事”節目中,他又說美聯儲實際上並不是在印鈔票。

讓我們來努力把這一點搞清楚。

首先是一些基礎知識。每天,人們都在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每個人的分工不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各異。我為報刊和網站寫文章,你可能是老師,或生產汽車,或是個農民。我們需要的很多東西自己並不能生產,因此就產生交易。貨幣是讓交易更有效率的一種方式,我們通過貨幣來衡量自己的勞動價值,以及能夠換來別人的什麼勞動成果。我賺到美元,就用這些美元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存起來以後再用,或者向別人借錢,承諾今後償還。

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泰珀商學院(Tepper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貨幣經濟學的馬文•古德弗蘭德(Marvin Goodfriend)說,“貨幣是一種用於交換的媒介。”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柯薛拉柯塔(Narayana Kocherlakota)將貨幣描述為一種記憶形式,一種跟蹤現代經濟社會中發生的無數交易的有效方式。

美聯儲的職責是對正在流通的貨幣進行管理。拿起一張一美元的紙幣,你可以在華盛頓頭像的正上方看到一行字:“聯邦儲備票據。”(Federal Reserve Note.) 美聯儲同時還控制利率,即貨幣的使用成本,也就是你現在借了錢,將來要還多少。

衡量外面有多少流動的貨幣以及這些貨幣的價值(後者非常重要)就有點復雜了。截至2011年12月14日,“聯邦儲備票據”在全球經濟中的流通量是1.1萬億美元,但這並非在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全部美元,而只是美元紙幣的存量。銀行能夠動用的貨幣──即貨幣基礎──不僅包括紙幣,還包括在美聯儲存放以數字體現的貨幣儲備,這一總量為2.6萬億美元。更廣義的貨幣概念還包含人們在銀行的存款以及在貨幣市場中的現金,總計10.6萬億美元。

經濟中的大部分貨幣並非紙幣或硬幣,而是一組組的數字,即在電腦系統中記錄的電子信息,說明誰欠誰多少錢。美聯儲只要輕輕按下幾個鍵,就能增加或減少這些數字貨幣。

Bloomberg News
2005年,貝南克與布什總統握手,他當時即將接替長期任職的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
這就是美聯儲的批評者所擔心的事。如果在金融體系中流通的貨幣總量出現大幅增長,就可能預示貨幣將要貶值,或有其他一些問題將要出現。正如保羅所說,“如果你將某樣東西的供應量增加一倍,通常就會降低它的價值。”保羅想把貨幣供給與銀行保險庫中的黃金數量掛起鉤來,但這一做法有其先天上的不足。比如,全世界的黃金供應量受到南非、俄羅斯和秘魯等國家黃金產量的驅動,而這些國家並不都是可靠的美國盟友。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和美國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的數據,美國人的黃金消費量並不大,每年花在黃金上的錢,只相當於在幹洗衣服或看電影上的消費。

實際上,我們有點說岔了。貝南克在CBS“60分鐘時事”節目上說美聯儲不是在印鈔票,他的意思是流通中的美元紙幣並沒有增長很快。自金融危機開始以來,美國流通貨幣總量的年增長率為6.3%,可謂相當克己。含銀行存款和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廣義貨幣總量每年平均以7.6%的速度增長,在金融危機期間先是有所萎縮,最近又重新抬頭。其他貨幣衡量方式則呈現出一個爆炸式的走勢,最引人注目的數字是銀行存在美聯儲的現金儲備,自金融危機以來的年增長率為247%。

美聯儲確實沒有在印鈔票,但它通過各種經濟刺激方案,大幅向銀行總賬注入電子美元的供給。美聯儲不斷從銀行那裡購買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証券和美國國債,以數字記賬方式向銀行提供可供貸款或其他用途的美元。但有一個問題,銀行並沒有把這些貨幣借貸出去,而是像一潭死水一樣大量積存在賬戶上。

如果銀行開始積極地把錢貸出去,美聯儲可能面臨過多美元追逐過少產品的問題,而這正是教科書上關於通貨膨脹或經濟過熱的定義,但現在銀行還沒有這麼做。

我們怎麼才能知道,這些以數字記賬方式產生的新貨幣是否正在摧毀美元的價值?有些人關注的是匯率,即美元相對於其他國家貨幣的比較價值。

以這一標準來看,美元從20世紀80年代起一直在坐過山車。從1985年到1988年,美元對其他一攬子貨幣的價值縮水了15%。從1988年到2002年,美元的價值翻了一番多。從2002年到2008年,美元貶值25%。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元既有弱勢的時候,也有作為資產避險港灣而走勢強勁的時候。如今,美元的價值約為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破產時的一倍,跟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繁榮時代的水平差不多。

匯率變動不一定能夠準確說明你的錢正在發生什麼變化。過去三個月來,美元對歐元增值了14%左右,但這一走勢並不表明美元就很強勁,而是意味著歐元非常弱。同樣,美元對人民幣已經好幾年都在貶值,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幾十年來的經濟增長率都是美國這樣發達國家的三倍,難道這種匯率走勢不正常嗎?難道就能說中國很強,美國很弱?除非你打算在中國把美元全部花掉,否則美元對人民幣貶值跟你有什麼關系,難不成你還傷心自己的錢能買到的北京烤鴨變少了?

衡量紙幣價值還有一種更好的辦法,就是看這種貨幣能在本國買到什麼,即貨幣的購買力。政府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就是用來衡量這個的,美聯儲則努力對物價指數進行管控。這一指數並不完美,但能說明一些事情:

1980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5%;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每年平均的通脹率為5.6%;到了90年代,進一步跌至3%,21世紀初期更是低於3%的水平,在金融危機期間甚至出現負數。貝南克執掌美聯儲的六年中,美國平均的年通脹率為2.3%,比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或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當美聯儲主席時的成績都要好。並且,這一數字已經把食品和能源價格的大起大落考慮進去,有時候人們會指責美聯儲在計算通脹率時忽略了這兩個重要因素。

2011年,通脹開始抬頭,10月份的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上升3.5%。不過,大宗商品的價格在2011年初大漲,現在又開始消退,因此目前物價指數顯露出一些走平的跡象。食品、能源、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價格水平的確有所上升,但美發、電影、餐廳、電視和住房等領域則沒有。

簡而言之:通貨膨脹可能一飛沖天,從而摧毀美元的購買力;但從官方數據來看,這種事情還沒有發生。

當然,有些人懷疑政府公布數據的真實性,但私有機構統計出來的數據也是如此。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幾位教授通過“億元價格項目”(Billion Prices Project)來跟蹤網上零售商的價格變化。該項目於2008年啟動,由一個名為Price-Stats -- State Street的團隊負責實施,得出的指數與政府公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相關性很強。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消費者調查顯示,美國人對未來的通脹預期保持穩定。此外,當投資者擔心通脹發生時,政府債券的收益率會大幅走高,而目前的收益率水平接近歷史低位。

所有這些指標顯示,人們萬分恐懼的美元崩潰還沒有發生。在未來某一時點,美聯儲需要將所有這些電子化美元從遭受打擊的銀行體系中撤出來,以免美元大跌;而美聯儲的批評者們提出一個很切實的問題:央行是否有意願或有能力在需要的時候把錢抽回來。美聯儲官員則回應說,這一時間還很遙遠,而且他們有能力在合適的時點做出合適的事情。

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衡量令人心神不寧的美元價值:看看你的工資所蘊含的購買力。記住,我們通過貨幣來衡量自己的勞動價值,以及能夠換來別人的什麼勞動成果,而歸根到底,這與每一個美國人都切身相關。這種衡量方式不但考慮到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升降,而且也把人們的收入起伏考慮進去。這與你是否出國旅遊無關,與歐洲銀行是否會倒閉無關,而且能讓你以另一種視角看待美元的價值變化。保羅把美元與不斷上漲的物價指數相比,因此今天的一美元看上去只相當於1913年的幾美分;但如果從我們每周收入能夠買到什麼東西的角度來看,我們顯然要比100年前的人更富裕。

然而,最新的數字真的令人擔憂。如今,通脹調整後的人均稅後收入比2006年的水平低,人們沒有足夠的收入來應付物價指數哪怕是一丁點兒的上漲。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美國的整體社會如何提高人們的實際收入?

在這方面,美聯儲不像控制通脹那樣具備控制力。通脹調整後的實際收入是由勞動者的生產力、教育水平以及美國經濟的廣義效率所推動的。對美國整體的政治體系而言,這是一個需要充分理解和積極應對的重大經濟挑戰。

Jon Hilsenrat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