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變遷的玄機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變遷的玄機
2011/12/28 07:58:33
吳慶
從對外經濟關系的角度來看,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分為兩個大類:貿易平衡的增長模式和貿易失衡的增長模式貿易平衡的增長模式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對外貿易的封閉經濟(I),另一種是對外貿易平衡的開放經濟(II)。失衡的增長模式也有兩種:一種是先做大需求、再做大供給的進口替代路徑(III),另一種是先做大供給、再做大需求的出口導向路徑(IV)。

在過去50多年裡,中國經濟經歷了以上四種增長方式中的三種。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自力更生”的中國沒有什麼對外貿易,處於狀態(I)。從70年代初開始“引進並利用外資”,中國開始向狀態(III)轉變。以1994年的匯率並軌為標志,中國全面向狀態(IV)轉變。目前中國政府已經提出要向狀態(II)轉變。

盡管“增長方式轉變”連續幾年出現在政府文件當中,但真正的轉變卻進行得非常緩慢。2001年,吳敬璉先生的著作《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出版。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站在“大關”前面。未來中國會在什麼時間真正開始“過大關”?我們也許可以從過去半個世紀裡的三次轉變當中總結一些規律,再基於規律預測未來。

筆者認為,過去三次增長方式轉變雖然都需要政府扳動關鍵的開關,但是三次轉變都不是政府自主的決定,而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第一次轉變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進入“自力更生”的狀態(I)。在官方用語裡,“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這八個字通常連在一起說。“艱苦奮鬥”並不是中國決策者的主動選擇,而是在當時國際環境裡“迫不得已”的選擇。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朝鮮半島與美國開戰;50年代後期,中蘇關系破裂。與兩個超級大國決裂之後,中國的貿易對象只剩下第三世界國家。而第三世界國家與中國處於類似發展階段,沒有多少貿易機會。

第二次轉變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引進外資,之後逐漸進入狀態(III)。這次轉變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三年自然災害”讓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之後十年裡幾經努力,也沒有徹底擺脫崩潰的危險。當時快速崛起中的日本連續出現了幾屆對華友好的內閣,中美關系也快速改善,中國可以從日美這樣的國家以及從世界銀行那樣的國際機構借到錢,可以借助外部資源降低國內風險。

第三次轉變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積累巨額外匯儲備,從資本淨輸入國家變成資本淨輸出國家,即進入狀態(IV)。促使這一變化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國際環境的變化: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以世界銀行為首的國際組織制裁中國,導致中國不能繼續從外部大量借債,中國的外匯儲備幾近枯竭,而從外部世界借債是維持狀態(III)的必要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中國的增長方式被迫轉變,被迫積累巨額外匯儲備,遠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式的危險。

基於歷史規律觀察現狀:第四次增長方式轉變之所以還沒有真正展開,恐怕是因為在決策者眼裡,“迫不得已”的時刻還沒有來臨。中國經濟在出口導向路徑(IV)上享受了18年的快速增長,各級官員和企業家對這條道路難免依依不舍,就像嬰兒依戀奶嘴。而如果縱容嬰兒對奶嘴的依戀,成年之後必將轉變為吸吮手指頭的壞習慣。

但下一個“迫不得已”的情形隨時都有可能出現。離得最近的是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的人民幣匯率法案。如果這一法案通過,將強力推動中國增長方式轉變。我相信美國議員們充分明白這一點,他們正在權衡的是中國轉變對美國的影響,當然,算清這筆賬並不容易。

中國政府不希望“迫不得已”的情形馬上出現,可以看到,中國人民銀行最近正在拉抬人民幣匯率,且拉抬的幅度超過了市場預期。但即使這樣有足夠的誘惑力去阻止美國眾議院通過匯率法案,也會遺留下一個後遺症:美國國會只要一揪人民幣匯率這根辮子,中國就要做一些讓步。這將鼓勵美國國會經常性地拿人民幣匯率做文章。因此,下一個“迫不得已”的時刻即便還沒有馬上到來,也正在逼近。

(作者吳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博士。重慶農村商業銀行(03618.HK)獨立董事。著有評論集《見証通脹:動盪世界中的中國利益》。您可以通過新浪微博或者搜狐微博和作者聯系。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