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歐洲股票到底是不是“燙手山芋”?


歐洲股票到底是不是“燙手山芋”?
2012 年 07 月 19 日 07:11
BRETT ARENDS


人想要歐洲股票。沒人願意碰它們﹐沒人想聽你談論它們。高爾夫球場的基金經理們紛紛吹噓自己持有的歐洲股票有多麼少。如果在野餐會上提到歐洲股票的話題﹐人們會看著你發笑。

原因當然顯而易見。正如一位基金經理前不久跟我說的﹐那些懶人“每年只工作 10 個月卻拿 14 個月的工資”。即便這場歐元危機最終結束──現在已經是第三年了──歐洲還是逃不過多年停滯和衰落的命運。歐洲銀行業一無是處﹐希臘和西班牙已經破產﹐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也快了。法國甚至都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了。真是糟透了!還要多久斷頭台才會再次矗立在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憤怒的暴民面前?還要多久股東們的頭顱才會開始像足球一樣滾進塞納河?

歐洲大陸從 1940 年以來還從未被這樣看衰過(又或者是 1349 年﹐就是黑死病蔓延的那年)。歐洲將死。注意措辭﹐是“完蛋了”。

你可以認為我對這種觀點有懷疑。不過這沒關係。為討論方便﹐我們假設這種觀點是正確的。投資者應該依然會是這樣一種簡單的反應:那又怎樣?

有一個事實與我們的直覺是相反的﹐那就是﹐投資者的回報與一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關係不大﹐而且在下個季度甚至下一年幾乎都與 GDP 無關。華爾街對這些東西的痴迷是“制度”上的﹐並不是理性思考。其實這完全就是一個騙局。

1958 年至 2008 年的這半個世紀﹐瑞典和日本誰的經濟增長更快?正如大多數人會猜到的﹐答案是日本。據研究公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 Barra 公司(MSCI Barra)統計﹐日本在這一時期經通脹調整的經濟增幅為每年 4.5%﹐而瑞典的增幅不足 3%。但哪個國家的投資者賺的錢更多呢?結果是相差甚遠。MSCI Barra 說﹐瑞典投資者的實際回報平均每年比日本多出整整三個百分點。

這絕非偶然現象。MSCI 發現﹐這段時期許多其他主要市場的 GDP 增長和股票回報之間並無顯著關聯。其他人也沒有發現這種關聯:幾年前﹐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金融學教授里特(Jay Ritter)經過計算發現﹐20 世紀這 100 年二者的關係實際上是反向關聯的。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這似乎是完全搞顛倒了。怎麼會這樣呢?

一個原因是﹐投資者在買入增長較快經濟體的股票時通常會出價過高﹐就像他們對風光無限的“增長型”產業一樣。歷史不容置疑:這往往是非常糟糕的做法。股票只不過是對一家公司未來股息的申索。不會多也不會少。如果你預先買的太貴﹐那沒人能幫你。

第二個原因是股票的稀釋效應。形勢大好的經濟體能吸引更多資本﹐也會有新公司出現與老公司競爭﹐對老公司的投資者而言是不利的。在美國﹐Facebook 希望按照谷歌(Google)對雅虎(Yahoo)的做法對待谷歌﹐此舉對雅虎的股東而言是不利的。有研究估算﹐在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稀釋效應可能會讓投資者每年損失約 2%。

第三個原因是﹐市場和公司現在已經全球化了。巴黎的奢侈品公司路威酩軒集團(LVMH 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到底是歐洲公司還是全球化公司?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呢?保時捷(Porsche)呢?

基於以上等等原因﹐長期股票回報並不會與東道國的 GDP 增長緊密相連。短期 GDP 數字基本不算數﹐因為股票是長期資產。波士頓基金公司 GMO 資產配置主管因克爾(Ben Inker)認為﹐從經驗來看﹐一只股票的價值只有約四分之一來自未來 10 年的收益。真正的價值在於不久的將來其所支付的利潤和股息。下一年的收益?完全不相干。明智的投資者會在乎下一年收益的唯一理由是希望恐慌會使短期主義投資者拋售股票﹐從而讓聰明人廉價買入更多。

現在的歐洲股票並不是 20 世紀 30 年代或 70 年代的那種“撿錢”式的便宜﹐但它確實便宜。據市場研究公司 FactSet 的數據﹐西歐股票基於預期收益的整體市盈率為約 10 倍﹐股息收益率近 4%。西班牙股票股息收益率近 7%。意大利的股價為賬面價值的三分之二。從這些數據及其他指標來看﹐歐洲股票比美國股票便宜得多。

對投資者來說﹐油水最多的地方在大盤股。許多家喻戶曉、擁有全球業務的藍籌公司的股價都受到外部因素的拖累而下跌。

正常情況下﹐我會推薦買入指數基金﹐比如交易所買賣基金﹐從而能夠有機會低價買入各類大盤股。先鋒 MSCI 歐洲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Vanguard MSCI Europe ETF)持有市值最高的 350 家公司的股票﹔安碩 MSCI 歐盟指數基金(iShares MSCI EMU Index)將倫敦市場排除在外﹐只專注於歐元區國家。

這已經算得上是明智的做法了﹐不過存在一個不足:投資者約 17% 的資金都進入了金融股。歐洲銀行如今還是未知數﹐就像四年前的美國銀行一樣。許多銀行需要籌集資金來修復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從我個人來說﹐這些銀行我都會儘量避開。我不喜歡押注看不見的牌。我發現有很多不涉及金融業且具有吸引力的藍籌股。

打算買入個股的投資者這樣做就很容易。大多數主要歐洲公司都有美國存托憑證(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比如說英國超市連鎖公司樂購(Tesco)﹐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該公司的投資者﹐不過他支付的價格高於現行股價。樂購正迅速在英國以外地區擴張﹐包括波蘭和中國等﹔亞洲在其收入中已佔近五分之一。樂購股票市盈率為九倍﹐收益率 5%。

歐洲以外地區的增長是許多歐洲藍籌公司的主題。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Sanofi)目前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銷售額來自西歐﹐新興市場的份額比西歐更多。賽諾菲涉及領域包括消費者保健產品、藥物和生物科技﹐並已於 2011 年收購美國公司 Genzyme。它也是巴菲特的投資對象﹐而且他的出價也高於現行股價。公司市盈率為九倍﹐收益率 3.2%。

對想淘便宜股票的人來說﹐其他一些製藥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英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的股票收益率在 5% 以上。該公司的產品從疫苗到漱口劑應有盡有。總部位於瑞士巴塞爾的諾華公司(Novartis)近幾年開始涉足非專利藥物生產和眼保健產品﹐以及高利潤的腫瘤藥物。目前該公司基於預期收益的市盈率僅為 10 倍左右。

在能源領域﹐歐洲債務危機、法國左翼抬頭以及油價下跌都對道達爾公司(Total)的股東有影響。其美國存托憑證交易量已經下跌﹐有可能跌至八年前曾出現過的低值。這是不是買入的機會呢?六倍的市盈率和 6% 的股息收益率﹐道達爾股票如今看起來相當便宜。

便宜的歐洲跨國公司股票還有很多﹐但其最大的亮點是:在美國大多數投資者都在艱難盈利之際﹐關注歐洲藍籌股的投資組合﹐即使在沒有任何金融股的情況下﹐也能獲得 4% 以上的收益率。

本文譯自《巴倫週刊》

==========================================
我也認為歐洲的股票 (金融股之外),應該有很多寶可以撿。
但是看著股利殖利率而買進 ADR 似乎不是明智之舉,除非你也考慮到稅。
透過美國券商購買 ADR 雖然山姆大叔抽不到 30% 的 NRA withholding tax,但是該公司的註冊國會抽 0%~35% 不等的 withholding tax,除非你的身份特殊有 tax treaty 保護,否則一般很難省掉這 0~35% 的必要之痛。
先前我在這篇文章收錄各註冊國的 withholding tax 稅率。依照該文,我會認為英國公司的 ADR 應該是比較值得考慮買進持有並參加配息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