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投行中國經濟學家何以光環不再


投行中國經濟學家何以光環不再
2011年 09月 27日 07:38

國領先的經濟學和金融刊物之一《新世紀》財經新聞週刊對外國投資銀行的中國經濟學家表示不滿。在它最新一期的專題文章里﹐該雜志抨擊了那些幾乎沒有獨立看法和對市場影響力有限的“失色”的經濟學家。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中國安徽省的一名服裝工人。
文章一開始便說道:海外投行的中國經濟學家群體﹐正進入一個“無英雄、無明星”的時代。

還有更糟的。文章援引一位未具名的投資者感嘆經濟學研究標準的與日俱下:在90年代中後期﹐像謝國忠和許小年都是獨立思考的經濟學家﹐後來的胡祖六也還不錯﹐屈宏斌、薛瀾、陶冬﹐那個時候在中國經濟學家圈子裡﹐還是有競爭的。但是你看現在﹐我都不知道找誰?

投資銀行的經濟學家本應對經濟增長方向和政策走勢做出預測﹐投資者可通過這些預測來做投資決定。這篇文章感嘆說﹐以前在經濟前景出現不確定時﹐市場知道每一位經濟學家的立場。如今﹐分析師的觀點越來越標準化。

這並非全是經濟學家的錯。在一個越來越擁擠的領域里﹐任何一個分析師想脫穎而出的難度也隨之增加。另外﹐互聯網也改變了遊戲規則。過去﹐投行在獲取信息方面有名副其實的優勢﹐然而新的信息技術讓這一優勢受到侵蝕。買方投資者如今有同樣獲取信息的機會﹐他們當中的有些人自己就有經濟學背景﹐並且經驗豐富﹐對這些數據意味什麼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助於賣方經濟學家。

對經濟的短期展望意味著﹐經濟學家面臨關注下個月或下個季度經濟前景的壓力﹐在這些領域﹐模型和關係可以幫助他們進行預測。

不過這篇文章得出的結論是﹐預測中國長期增長軌道這樣的大問題﹐還將是那些卓越的經濟學家。文章說﹐功力在於從一片噪音中過濾出真音來﹐很難通過關係和模型獲得﹐這更需要經濟學家堅守獨立思考之本分。

Tom Orli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