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入中國未必能占先機
2002 年中國基金業剛向外資開放時,人們以為,早期進入將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外資基金公司發現,它們很難憑借在國際上積累的經驗在中國建立競爭優勢。
從一開始,外資集團打入中國市場——人們認為它必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基金市場——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找一個中國本地合作夥伴,組建合資公司。過往的經驗顯示,合資談判的過程可能比較麻煩。
上世紀 80 年代後期,韓國因美國的施壓向外資開放保險業時,美國的保險公司紛紛涌入,並在韓國本土尋找合作夥伴。這些外資保險公司發現,進入韓國市場比想象的艱難。外資保險公司低估了文化差異、整體管理挑戰和開拓新業務的基本成本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早期進入韓國的外資保險公司中,沒幾家算得上成功,大多數在幾年後離開,付出的努力和資金也沒有獲得多少回報。
中國也是在類似的情形下,向外資開放了其新生的基金管理業。開放金融業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WTO) 的一項條件,而基金業被確認為金融業中需率先開放的領域之一。當時,面對基金業開始變得擁擠的情形,本土基金公司也希望借助外國資本和技術來獲得競爭優勢。
如今距中國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已有 10 年,許多已涉足或有意涉足中國基金市場的外資企業已有足夠的數據來評估相關進展、得出結論。最近出版的新書《中國的投資基金》(Investment Funds in China – A New Look,斯圖爾特•萊基 (Stuart Leckie) 和 Rita Xiao 合著)也進行了這樣的評估。
當年韓國開放保險業市場時,限制向外商發放牌照的數量,而如今中國的情形則不同,向外資基金管理公司發放的新牌照數量迅速增長,加上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已導致這一行業變得有些擁擠。
兩位作者調查了中國基金業的集中度,並得出結論:基金業集中度不高,處於壟斷競爭狀態。這種狀態的特點是,競爭激烈,定價權有限。同時,在產品方面,現有的基金公司還面臨來自銀行、信托企業、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的競爭。
中國最新的銷售數據顯示,基金公司在短線理財產品方面頗為成功。投資者對較為傳統、奉行較長線投資策略的共同基金興趣不夠濃厚,造成此類產品銷售不振,基金公司希望通過短線理財產品抵消這種影響。
匯添富 (China Universal) 和華安 (Hua'an) 均表示,30 天期理財債券基金獲得大量認購,分別募得 2440 億元人民幣(383 億美元)和 1820 億元人民幣。
然而,此類產品利潤率不高,也會令基金公司與銀行發生正面競爭,後者在儲蓄投資市場的這一塊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基金投資於各種銀行儲蓄,希望在市場情緒轉好的時候,能夠將這些資金轉化為更為傳統的投資。2011 年底數據顯示,銀行銷售了價值 16.5 萬億元人民幣的類似產品。然而,去年年底,銀監會頒布禁令,禁止銀行發行新的此類產品,以防銀行利用這些產品來達到存貸比要求。
這個最新的創新再次證明,中國內地共同基金市場上缺乏對不同產品進行分散投資的機會——在共同基金投資策略下,基金經理能夠對國內股票和國內債券進行組合的方式有限。中國過去一年來經濟增長減速,股市表現不佳,加上貨幣政策放鬆幅度有限導致銀行惜貸,面對這種情形,所有基金公司的日子都不好過。
中國市場上目前有 69 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 39 家為中外合資公司。有些合資基金公司創立的時候就是合資公司,其他一些則是在創立之後通過向外資合作夥伴出售股份成為合資公司。後一種情況比較近的一個例子是華夏基金 (China AMC)。該基金去年 7 月以 18 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向加拿大鮑爾集團 (Power Corporation) 出售了 10% 的股份。
中國按資產管理規模排名的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只有 3 家有外資合作夥伴,其中包括資產管理金額最高的華夏基金。中國內地基金市場向外資開放頭 5 年間(2002 年至 2007 年)成立的合資基金公司中,有 19 家排名在前 20 名以後,它們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不到 16.5%。即便在中國這樣一個潛力如此巨大的儲蓄市場上,先入者排名如此落後,也必定會讓人們懷疑起 10 年前大家肯定的先發優勢。
本文作者康禮賢 (Mark Konyn) 是香港國泰康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Cathay Conning Asset Management) 行政總裁
譯者 / 何黎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038
2002 年中國基金業剛向外資開放時,人們以為,早期進入將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外資基金公司發現,它們很難憑借在國際上積累的經驗在中國建立競爭優勢。
從一開始,外資集團打入中國市場——人們認為它必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基金市場——的唯一方法,就是尋找一個中國本地合作夥伴,組建合資公司。過往的經驗顯示,合資談判的過程可能比較麻煩。
上世紀 80 年代後期,韓國因美國的施壓向外資開放保險業時,美國的保險公司紛紛涌入,並在韓國本土尋找合作夥伴。這些外資保險公司發現,進入韓國市場比想象的艱難。外資保險公司低估了文化差異、整體管理挑戰和開拓新業務的基本成本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早期進入韓國的外資保險公司中,沒幾家算得上成功,大多數在幾年後離開,付出的努力和資金也沒有獲得多少回報。
中國也是在類似的情形下,向外資開放了其新生的基金管理業。開放金融業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WTO) 的一項條件,而基金業被確認為金融業中需率先開放的領域之一。當時,面對基金業開始變得擁擠的情形,本土基金公司也希望借助外國資本和技術來獲得競爭優勢。
如今距中國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已有 10 年,許多已涉足或有意涉足中國基金市場的外資企業已有足夠的數據來評估相關進展、得出結論。最近出版的新書《中國的投資基金》(Investment Funds in China – A New Look,斯圖爾特•萊基 (Stuart Leckie) 和 Rita Xiao 合著)也進行了這樣的評估。
當年韓國開放保險業市場時,限制向外商發放牌照的數量,而如今中國的情形則不同,向外資基金管理公司發放的新牌照數量迅速增長,加上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已導致這一行業變得有些擁擠。
兩位作者調查了中國基金業的集中度,並得出結論:基金業集中度不高,處於壟斷競爭狀態。這種狀態的特點是,競爭激烈,定價權有限。同時,在產品方面,現有的基金公司還面臨來自銀行、信托企業、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的競爭。
中國最新的銷售數據顯示,基金公司在短線理財產品方面頗為成功。投資者對較為傳統、奉行較長線投資策略的共同基金興趣不夠濃厚,造成此類產品銷售不振,基金公司希望通過短線理財產品抵消這種影響。
匯添富 (China Universal) 和華安 (Hua'an) 均表示,30 天期理財債券基金獲得大量認購,分別募得 2440 億元人民幣(383 億美元)和 1820 億元人民幣。
然而,此類產品利潤率不高,也會令基金公司與銀行發生正面競爭,後者在儲蓄投資市場的這一塊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基金投資於各種銀行儲蓄,希望在市場情緒轉好的時候,能夠將這些資金轉化為更為傳統的投資。2011 年底數據顯示,銀行銷售了價值 16.5 萬億元人民幣的類似產品。然而,去年年底,銀監會頒布禁令,禁止銀行發行新的此類產品,以防銀行利用這些產品來達到存貸比要求。
這個最新的創新再次證明,中國內地共同基金市場上缺乏對不同產品進行分散投資的機會——在共同基金投資策略下,基金經理能夠對國內股票和國內債券進行組合的方式有限。中國過去一年來經濟增長減速,股市表現不佳,加上貨幣政策放鬆幅度有限導致銀行惜貸,面對這種情形,所有基金公司的日子都不好過。
中國市場上目前有 69 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 39 家為中外合資公司。有些合資基金公司創立的時候就是合資公司,其他一些則是在創立之後通過向外資合作夥伴出售股份成為合資公司。後一種情況比較近的一個例子是華夏基金 (China AMC)。該基金去年 7 月以 18 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向加拿大鮑爾集團 (Power Corporation) 出售了 10% 的股份。
中國按資產管理規模排名的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只有 3 家有外資合作夥伴,其中包括資產管理金額最高的華夏基金。中國內地基金市場向外資開放頭 5 年間(2002 年至 2007 年)成立的合資基金公司中,有 19 家排名在前 20 名以後,它們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不到 16.5%。即便在中國這樣一個潛力如此巨大的儲蓄市場上,先入者排名如此落後,也必定會讓人們懷疑起 10 年前大家肯定的先發優勢。
本文作者康禮賢 (Mark Konyn) 是香港國泰康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Cathay Conning Asset Management) 行政總裁
譯者 / 何黎
本文的網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0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