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克魯曼專欄/微軟興衰啟示錄

克魯曼專欄/微軟興衰啟示錄
 
微軟執行長鮑默爾意外宣布準備退休,引發各界議論紛紛。雖然我不是科技鬼才或管理大師,無法提供什麼見解,但從經濟學和歷史觀點來看,鮑默爾的聲明讓我聯想到網絡外部性和赫勒敦(Ibn Khaldun)。這些思考有助我們從企業內部的巨變中學到教訓。
先談網絡外部性。回顧大約2000年的電腦業情況,當時微軟股價攀抵高峰,幾乎稱霸科技市場,也引發反托辣斯執法單位高度關切。
奇怪的是,似乎沒有人喜歡微軟的產品,大家都說蘋果電腦比搭載Window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PC)好,但多數人還是使用Windows系統PC和筆電,原因何在?
答案很間單,因為大家都在用Windows系統。如果你的電腦需要修理時,只要求助隔壁同事或樓下技術人員,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當時軟體的設計都為了適用於PC;周邊裝置的設計也適用於PC。
這就是外部網絡的力量,它讓微軟成為壟斷者
說蘋果錯估情勢並不為過,蘋果以為普通消費者和他們一樣,會看重產品的較優越的品質,並且採用高價格策略。等他們意識到許多人會選擇較便宜但堪用的電腦時,微軟已奠定穩固的龍頭地位。
微軟的問題出在輕忽了新裝置崛起,因而招致往後一連串的困境。鮑默爾2007年宣稱:「iPhone不可能搶下大幅市占率。」
微軟怎麼會如此盲目?這時候就要談到赫勒敦。他是14世紀的伊斯蘭哲學家,堪稱現代社會科學之父。他從北非的祖國歷史領略到,所有王朝都有起伏興衰的節奏。
他主張,蠻族比文明世界更具勇氣和社會凝聚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征服上位者腐敗自滿的國家。他們創立新王朝,但也隨著歲月推移變得墮落自滿,成為其他蠻族推翻的目標。
用這個例子形容微軟的處境並不誇張;這家公司在作業系統市場呼風喚雨、享有獨占地位,最後營運重心失焦。在此同時,多年來徘徊在化外之地的蘋果,一直伺機而動,蠻族終於長驅直入。
有趣的是,現在蘋果在行動裝置市場的地位,和過去微軟稱霸作業系統市場如出一轍。蘋果的產品的確品質一流,但外界普遍認為只略優於其他對手,而且價格貴許多。
那麼為什麼人人還是愛買蘋果? 又是外部網絡效應:許多人使用「i」裝置,iOS系統應用程式也較多,所以蘋果變成安全又簡單的選擇。
我們從上所述能否得到什麼教訓?即使微軟終究沒能攻占全世界,反壟斷的顧慮並非多餘。微軟曾經是壟斷者,並藉此謀取高利,且阻礙了創新的腳步。
創造性破壞意味壟斷勢力不可能屹立不搖,但這不表示壟斷存在期間不造成傷害。這是昨日微軟的寫照,卻同樣可能適用於明日的蘋果、Google或其他公司。
(作者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13/08/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