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觀念平台-金融投資就是淡定投資


觀念平台-金融投資就是淡定投資

  • 2012-05-17 01:04
  •  
  • 工商時報
  •  
  • 儲蓉
 金融投資結果是賭輸贏,操作過程其實是練修養,修養不到位,小贏大輸,短贏長輸,現贏終輸。簡單說,投資是貪婪與恐懼的拉鋸戰,「淡定」之於投資則是心中有主軸、有定位,故能考量己身的特性、能力及資源,清楚佈局、冷靜以對。沒有「淡定」的修養,要不就惶惶然不可終日,亦或是過度自滿放手一搏,兩者皆包藏惡源,惡果不過是時間問題。
 「淡定」是一種心態,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觀,一種紀律,「淡定」是高層次的投資哲學,它才是投資的「戰略位階」;經濟研究、技術分析、操作技巧不過是「戰術層次」。
 後者屬外在,外在變幻莫測,絕無可能每次都對,十猜九中可說已接近神蹟;「淡定」是內在,內在掌握在己,沒有正心自持,只求橫心追尋短利,上天終將給予教訓,就算只輸一次亦可能瞬間灰飛煙滅,「神蹟」變成「古蹟」。
 偏偏學不乖者前仆後繼、未曾間斷。從霸菱銀行(Barings)事件、長期資本公司(LTCM)案例、興業銀行(S.G.)弊案、雷曼銀行(Lehman)倒閉、美國國際集團(AIG)沉淪、瑞銀(UBS)惡棍交易員,到剛剛上演的摩根大通(J.P.M.)的佛地魔,哪個不是曾經縱橫市場、輝煌一時的金融企業。
 霸菱因為一個過去擁有常勝歷史的經理人過度自信重壓單邊,234 年的老店只在 1 個月左右即告隕落;LTCM 由一群菁英中的菁英所組成,外界比喻為對沖基金中的勞斯萊斯,但其超級槓桿的操作方式,雖讓其曾經璀燦但卻僅短暫 7 年生命,有如流星劃過天際;興業銀行曾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龍頭,但其放任甚至是鼓勵交易員衝、衝、衝的結果,造就金融史上最大的虧損弊案,使興業銀行成為笑柄。
 雷曼則是以高度財務槓桿操作模式,一塊錢玩出 20、甚至 30 塊的生意,市場稍一反轉,立刻「殺很大」,無力承受,自身崩坍也釀成金融海嘯;AIG 則因其金融商品子公司的領導人喜好涉足高風險業務,風險意識冷感,終使這艘航空母艦沉淪;瑞銀的虧損其實絕非單一事件,論者寫道:「問題不出在企業文化,而是出在根本沒有任何企業文化。有的只是一個個穀倉。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自行從事交易,而且人人只顧自己的利益。」
 目前正在上映的是曾經安然度過金融風暴的模範生—摩根大通銀行的戲碼,其執行長戴蒙(James Dimon)向來被視為金融業最老練的風險經理人之一,但卻可容忍一個交易員建立千億美元的部位,其龐大程度被市場形容為「倫敦鯨魚」般地令人咋舌,其行徑已非正常的交易,而是魔鬼的賭博。
 戴蒙坦承這次的虧損事件是個「可怕的、令人驚駭的錯誤」,「幾乎沒有開脫的藉口」,有如「把雞蛋丟在臉上」般難堪。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是因為這些人不夠優秀,不夠專業造成的嗎?我們更感到懷疑,風險管理的機制為何沒能發揮呢?其實再深層瞭解這些案例,會發覺一個共通的現象:正因為這些人的投資紀錄夠優秀,專業夠精通,尤其在數次賺錢後更是「睥睨一切」、在「我很厲害」的心態下不需遵守紀律,因為紀律不應綁住英雄,風控機制就此被遺忘,領導階層也被眼前短利矇蔽,不自覺地向貪婪傾斜,風險管理自然就成為裝飾品了。到此地步,只能說,公司上下已處於「反淡定」的氛圍中,詛咒自然也就不遠了。
 金融投資不是比聰明,考知識,是比修養、練淡定;我們的確應該花時間增進自己該有的專業知識,但問題在於我們卻花太少的時間靜思投資哲學,僅有投資知識、技巧精進,缺乏投資心態、投資紀律定位,終究一輸。
 投資大師 Peter Lynch 說:決定投資人命運的既不是股票市場,也不是各上市公司,而是投資者本人。
 是的,決定金融投資長期的成敗關鍵,從來都不是外力、而是內在,從來都不是市場、而是自己,從來都不是腦、而是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