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出口衰退/結構轉型 迫在眉睫


出口衰退/結構轉型 迫在眉睫
 
台灣前 4 月累計出口為衰退,在亞鄰各國中表現最差,追究原因,矛頭都指向出口產品和市場的集中性。其實,除了台灣經濟最重要的成長引擎出了問題,經濟結構的轉型更是迫在眉睫。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日前指出,經濟結構的失衡,正是台灣經濟目前最關鍵的問題經濟成長的 3 個驅動力,分別是民間消費、固定投資與外貿,但 2000 年後,民間消費與固定投資逐漸熄火,外貿一枝獨秀,比重愈來愈大。
台灣長期來就是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國際經濟情勢良好時,這樣的結構可以讓台灣吃香喝辣。但是過度依賴這個獨大的成長引擎,2008 年全球經濟環境丕變、發生金融海嘯時,就受到嚴重衝擊,台灣經濟一度轉為負成長。
為了讓台灣經濟結構趨於正常化,經建會主張把民間消費和固定投資驅動力找回來。但這只處理了第一個失衡;處理產業結構失衡一樣重要,製造業比重低,貢獻卻將近五成,且出口產品多集中在幾個產業,風險度更高
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的同時,出口市場也有著外貿關係失衡現象。過去台灣重視歐美市場,與美國連動性更是東亞 8 個經濟體中最高,如今美國經濟復甦腳步蹣跚,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又掀風浪,中國經濟有軟著陸疑慮,東協市場不可不重視。
更進一步來看,東協 FTA(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更形重要。日本、中國、韓國都是東協成員,歐美地區已經面臨韓國洽簽 FTA 的壓力,台灣應站在 ECFA 的基礎上,把大陸市場當做腹地發展品牌,並深入經營東南亞地區,才可再開另一扇穩定成長的窗戶。
【2012/05/08 經濟日報】

出口衰退/救出口 沒短期特效藥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昨(7)日表示,我國出口面臨產品及市場集中的現象,是導致競爭力下滑的癥結。他認為這屬於結構調整問題,「沒有短期特效藥」,應積極爭取新市場機會,並朝品牌化及多元化努力。
楊家彥認為,台灣未來對中國大陸出口順差將持續縮減,理由是兩岸分工結構的改變。90 年代台灣下游產業外移大陸時,原物料都是回台採購,促成中上游產業的快速成長。這種情況如今已改變,下游產業發現中國大陸已發展出群聚效應,買什麼都方便,對台灣採購需求自然下降。
此外,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台商發現大陸市場成長性高,進一步增加在大陸的投資,更有可能不再從台灣出口。這樣一來,當初出口長期集中少數產品、少數市場的缺陷,就開始出現。楊家彥以南韓為例說明,南韓產品除了上下游產業完整,出口市場的廣泛度也高,單以目前各國出口比較穩健的東協地區而言,南韓、日本出口的東協國家,相較多元,台灣則相對集中越南。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2/05/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