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王二收糧和貨幣政策的難題

王二收糧和貨幣政策的難題


2010/07/20 07:53:02

郭凱

王二是個糧庫的負責人,他的工作職責很簡單但卻很重要:完成國家交給的糧食收購任務。

王二在這個糧庫已經工作多年。早些年的時候,從農民手裡收糧食相當簡單。那個時候沒有自由市場,沒有私人糧販,也沒有什麼使用糧食的副業,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一個真正的糧食市場。每到收糧食的季節,王二只需要讓手下的人把磅秤往糧庫門口一架,農民就會很“踴躍”地把糧食賣給國家口口不賣給國家農民只能把糧食堆在家裡。那個時候想要知道哪裡有糧食也比較簡單,不在國家手裡,就在農民手裡。如果有時完成糧食收購任務出現了困難,王二只要讓工作人員去農民家裡坐坐,動員一下,糧食也就收上來了。

後來情況就不一樣了。先是有了自由市場,後來又出現了私人糧販和各種使用糧食的副業。從此,農民不一定要把糧食都賣給國家,方便的可以拿到自由市場上去賣,懶得費力氣的可以直接賣給上門的糧販,有時候打下的糧食可能直接就給附近的食品廠收走,王二的工作變得困難起來。

因為糧食收購價是國家統一定的,王二在價格上沒有任何決定權。沒法在價格上靈活,為了保証完成收購,王二和糧庫的工作人員,只能每年在糧食收購季節開始之前就往農民家裡跑,做農民工作,希望能夠說服農民把糧食賣給國家。這些工作不能說是完全徒勞的,只是最終收糧的結果總體上還是取決於國家定的糧食收購價。如果收購價定的和當年的市價差不多或者稍高,王二完成任務就不那麼費勁。但如果定的低了,糧食就可能通過各種渠道流轉到民間而不會到國家手裡。糧食收不上來的時候,王二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再到農民家裡找糧食,農民手裡的糧食可能早就賣給別人了。

這不只是王二一個糧庫的問題,各地的糧庫都遇到同樣的問題。後來有人出主意,主要是因為有“別人”在買糧,所以國家的糧庫收不到糧食,把這些“別人”給禁了不就行了,特別是私人糧販。於是一個又一個規定開始出現,開始打擊私人糧販。只是市場已經在那裡,阻止市場的交易談何容易?抓幾個“囤積居奇”、“擾亂市場秩序”的人容易,改變市場的自發規律是很難的。王二心裡也明白,收不上糧食不是糧販導致的,而是價格沒定對,如果價格定對了,他的工作根本不會那麼困難。

制定貨幣政策當然比收購糧食復雜多了,把貨幣政策和收購糧食做類比顯然是不合適的。但中國基於數量而非價格的貨幣調控方式,正在中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遭受和王二收糧類似的困難。

中國過去的金融體系很簡單,幾家國有銀行基本上就是整個金融體系。這些銀行提供的服務也不復雜,就是存款和貸款。人民銀行想要進行貨幣調控也十分容易,設定一個貸款增長的目標,然後讓商業銀行執行就可以了。貸款投放的快了或者慢了,人民銀行稍微窗口指導一下也就可以進行調整。

後來銀行多了,提供的金融產品也多了,還出現了各種合法的、灰色的和不合法的金融機構口口保險公司、証券公司、當舖和地下錢莊,還有最近突然引起監管機構高度重視的信托公司。市場結構也變得豐富了,不僅銀行在吸收和配置儲蓄,股市、債市和很多民間的渠道都在吸收和配置儲蓄,一些高調曝光的非法集資案當然存在欺詐的問題,但不少民間的“非法集資”不過是不通過正規金融體系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人民銀行以貨幣數量作為貨幣政策的調控手段,正在並將越來越面對兩個艱難的問題:一是錢在哪裡?二是怎麼有效控制貨幣政策?

過去,錢在哪裡是很容易確定的,就像過去的王二知道糧食不在農民手裡就在國家手裡一樣。以前,就那麼幾家銀行,就存款和貸款那麼幾款簡單的金融產品,把幾家銀行的賬本一加,再框算一下流通中的現金,貨幣總量就出來了。現在,已經不完全是這樣了,而且會越來越不這樣。不去說很難統計的民間金融的規模(這些民間金融在從事不少銀行的業務,因此也在影響著市場裡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總量,但卻不完全反映在統計數字裡),就連正規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最近被叫停的“銀信合作”中的不少業務就屬於表外業務),也不能完全反映在貨幣總量的統計裡面。人民銀行當然可以加強統計力量,及時追蹤各種變化,但傳統的貨幣總量越來越不能反映市場裡實際的貨幣條件,隨著金融市場的深化,只能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如果說不知道錢在哪裡只是一個小問題,那以數量方式調控貨幣政策的方式將會越來越受到挑戰則是一個大問題。王二過去到農民家裡坐坐,就能把未完成的收購任務完成,人民銀行也是一樣,給幾個銀行打個電話,就能把貨幣供應給提上去或者壓下來。現在,已經不完全是這樣了,而且會越來越不這樣。現在的貨幣創造不完全是通過銀行存款和貸款的方式出現的,你可以讓銀行控制貸款,銀行也會照辦,但是銀行的表外業務會在一夜之間膨脹起來。你可以叫停表外業務,但是債市可能會因此變得火爆,因為一些企業也可以從那裡融資。你可以擠壓債市的規模,提高發債的條件,最後不受你控制的民間金融,風投、私募就開始膨脹。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各種規避管制的“金融創新”,會讓直接調控數量的手法變得越來越困難。你控制住了東邊的數量,西邊的數量又上來了,東西兩邊你都摁住了,北邊可能又會出事。你要是控制得太死了,最後就全部轉到民間去了。

通過調整價格,也就是通過利率調節來控制貨幣政策,則不會遭受類似的問題。利率一旦提高,所有的市場,無論是合法的、灰色的還是非法的都會受到影響。就像王二,不管市場上有多少糧販子,合法的或者非法的,只要王二把糧食的收購價格提到合理的水平,他就能收到糧食。如果人民銀行把利率升到一個合適的水平,那就能有效的收緊貨幣,不管這種供應是通過銀行的貸款、表外業務還是通過其他渠道發生的。

最後必須得說,從數量控制到價格調節的貨幣政策,中國還有不少的路要走,不是說一夜之間加息,就能實現理想的結果。中國還沒有成熟的銀行間市場和利率結構,中國的金融體系裡還存在結構性的流動性過剩,中國還遠沒有實現利率和其它金融產品定價的市場化,這些都讓調整利率不會一下成為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但現實是清楚的,數量控制會越來越困難,價格調節會越來越必要,早一點為從數量到價格的過渡做好心理、制度和技術上的準備,是一件十分急迫的事情。

(本文作者郭凱是專注於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問題的經濟學者,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業方向為國際金融和中國經濟,現就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
相當有趣的一篇文章,以糧食收購來比喻貨幣政策,直接點出中國目前貨幣政策的改革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