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長專欄-歐洲,一個分崩離析的金融困局
- 2012-08-19 00:57
- 台新投顧董事長吳火生
歐債危機延燒至今,經歷多次史無前例的市場危機與戲劇性的解套措施,各國財長疲於奔命地出席一次又一次宣稱「達成重要進展」的會議,簽署一輪又一輪的條約與協定;歐盟峰會也由原先的老朋友聚會,變成債權人與債務人氣氛僵硬的協調會。唯一不變的是,儘管經濟深層的結構性歧異從未改善,歐元區各國仍努力沿著前人擘劃的藍圖,朝向經濟、政治和社會更深層整合的路線前進。
然而就在各國政治人物聲嘶力竭地隔空喊話、合縱連橫,使盡各種談判技巧,在籌碼與底線之間討價還價,緩步增進相互理解,邁向結構性整合的同時,歐元區金融體系間的互信卻逐漸崩壞,沿著各國的地理界線所掀起的另一場結構性分裂,至今仍無停止的跡象。
從近期貨幣市場的資金流動來看,根據泛歐即時清算系統(TARGET2)的統計,歐元區貨幣市場的跨國資金流動正逐漸乾涸,其跨國拆借量佔總隔夜拆款交易量的比率由2011年中的近60%,一路下滑至今年年中的不到40%,而歐元區各國的銀行也開始以國境為界,逐漸縮減對國外銀行的放款部位。從銀行端資金存量觀察亦呈現相同的傾向,根據歐洲央行統整之金融體系資產負債資料,至今年6月為止,歐元區銀行拆款總額中,跨國拆借的佔比已下滑至2007年金融風暴以來的新低點。
對外國金融體系的信心危機,亦顯現在歐元區的公債市場上。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西、義等歐元區邊陲諸國的公債殖利率不斷翻揚,各國金融機構對這些債務大國的債券越來越缺乏信心,反映在公債的擔保價值上,各國銀行也越來越不接受外國債券,尤其邊陲國家的公債作為擔保品。根據歐央行統計,歐元區持外國公債作為擔保品進行融資的交易量佔總交易量的比重,自2008年以來,由50%逐年下滑至今年的20%。而持有外國公債的效益越來越低,連帶也促使義、西等國的外國債權人開始拋售手頭部位。根據統計,2009年時,義大利公債約58%為國內機構所持有,2012年這個比率已上升至65%,西班牙的數字更為驚人,相對於2009年僅55%公債留於國內,今年已超過70%為國內債權人所持有。
這場從貨幣市場、銀行拆款、到公債利差、以及其作為擔保品價值的信心危機,對銀行體系及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才是歐債危機對我們一般人生活造成最直接的衝擊。銀行的資金來源除了儲蓄存款外,也相當程度倚賴日常調度與運用行庫間的拆借、於貨幣市場進行附買回/附賣回交易、發行金融債、或持公債作為擔保向央行等金融機構融資;當跨國資金流動趨於乾涸,本國債券的擔保價值亦逐漸低落時,銀行的籌資成本便逐步揚升,在無可奈何下,銀行對民間放款利率亦將會同步提高。
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當景氣衰退時,央行可藉由降息壓低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促使銀行跟進降息,激勵民間資金需求,以達到促進投資、活絡市場的目標。然而對目前身陷債務危機的歐洲邊陲國家而言,由於結構性資金成本過高,無論央行如何降息,均無法達成壓低利率、促進投資的效果,常規之利率政策在歐元區現今環境已不適用;實際數據顯示,自2008年至今,雖然歐央行持續降息至歷史低點,義、西兩國銀行對民間企業之放款利率仍不斷攀升。
如今,歐元區逐漸走向分崩離析的金融困局,唯一力挽狂瀾的指望,僅剩下依然不得不堅守崗位的歐洲央行。透過兩次大規模投放長期資金入市(LTRO),歐洲央行已暫時補上跨國資金乾涸的缺口,然而面對銀行的經營困境,以及對經濟的外溢效果,未來歐洲央行仍然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我們認為,在經濟頹勢已成,信心危機一時難解的現況下,歐洲央行大舉干預債市,提供充足資金以修補跨國互信的缺口,賦予金融體系再次活絡的機會,將是歐央行總裁德拉吉必然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自然地將造成美、德、英公債等避險天堂的吸引力降低,迫使全球大資金潮出來尋找報酬率高一點的投資標的,這也是在現,在各國經濟景氣前景不甚樂觀的情況下,我們仍然看好股市等風險性資產的最重要理由。
投資長專欄-歐洲,一個分崩離析的金融困局
- 2012-08-19 00:57
- 台新投顧董事長吳火生
歐債危機延燒至今,經歷多次史無前例的市場危機與戲劇性的解套措施,各國財長疲於奔命地出席一次又一次宣稱「達成重要進展」的會議,簽署一輪又一輪的條約與協定;歐盟峰會也由原先的老朋友聚會,變成債權人與債務人氣氛僵硬的協調會。唯一不變的是,儘管經濟深層的結構性歧異從未改善,歐元區各國仍努力沿著前人擘劃的藍圖,朝向經濟、政治和社會更深層整合的路線前進。
然而就在各國政治人物聲嘶力竭地隔空喊話、合縱連橫,使盡各種談判技巧,在籌碼與底線之間討價還價,緩步增進相互理解,邁向結構性整合的同時,歐元區金融體系間的互信卻逐漸崩壞,沿著各國的地理界線所掀起的另一場結構性分裂,至今仍無停止的跡象。
從近期貨幣市場的資金流動來看,根據泛歐即時清算系統(TARGET2)的統計,歐元區貨幣市場的跨國資金流動正逐漸乾涸,其跨國拆借量佔總隔夜拆款交易量的比率由2011年中的近60%,一路下滑至今年年中的不到40%,而歐元區各國的銀行也開始以國境為界,逐漸縮減對國外銀行的放款部位。從銀行端資金存量觀察亦呈現相同的傾向,根據歐洲央行統整之金融體系資產負債資料,至今年6月為止,歐元區銀行拆款總額中,跨國拆借的佔比已下滑至2007年金融風暴以來的新低點。
對外國金融體系的信心危機,亦顯現在歐元區的公債市場上。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西、義等歐元區邊陲諸國的公債殖利率不斷翻揚,各國金融機構對這些債務大國的債券越來越缺乏信心,反映在公債的擔保價值上,各國銀行也越來越不接受外國債券,尤其邊陲國家的公債作為擔保品。根據歐央行統計,歐元區持外國公債作為擔保品進行融資的交易量佔總交易量的比重,自2008年以來,由50%逐年下滑至今年的20%。而持有外國公債的效益越來越低,連帶也促使義、西等國的外國債權人開始拋售手頭部位。根據統計,2009年時,義大利公債約58%為國內機構所持有,2012年這個比率已上升至65%,西班牙的數字更為驚人,相對於2009年僅55%公債留於國內,今年已超過70%為國內債權人所持有。
這場從貨幣市場、銀行拆款、到公債利差、以及其作為擔保品價值的信心危機,對銀行體系及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才是歐債危機對我們一般人生活造成最直接的衝擊。銀行的資金來源除了儲蓄存款外,也相當程度倚賴日常調度與運用行庫間的拆借、於貨幣市場進行附買回/附賣回交易、發行金融債、或持公債作為擔保向央行等金融機構融資;當跨國資金流動趨於乾涸,本國債券的擔保價值亦逐漸低落時,銀行的籌資成本便逐步揚升,在無可奈何下,銀行對民間放款利率亦將會同步提高。
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當景氣衰退時,央行可藉由降息壓低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促使銀行跟進降息,激勵民間資金需求,以達到促進投資、活絡市場的目標。然而對目前身陷債務危機的歐洲邊陲國家而言,由於結構性資金成本過高,無論央行如何降息,均無法達成壓低利率、促進投資的效果,常規之利率政策在歐元區現今環境已不適用;實際數據顯示,自2008年至今,雖然歐央行持續降息至歷史低點,義、西兩國銀行對民間企業之放款利率仍不斷攀升。
如今,歐元區逐漸走向分崩離析的金融困局,唯一力挽狂瀾的指望,僅剩下依然不得不堅守崗位的歐洲央行。透過兩次大規模投放長期資金入市(LTRO),歐洲央行已暫時補上跨國資金乾涸的缺口,然而面對銀行的經營困境,以及對經濟的外溢效果,未來歐洲央行仍然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我們認為,在經濟頹勢已成,信心危機一時難解的現況下,歐洲央行大舉干預債市,提供充足資金以修補跨國互信的缺口,賦予金融體系再次活絡的機會,將是歐央行總裁德拉吉必然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自然地將造成美、德、英公債等避險天堂的吸引力降低,迫使全球大資金潮出來尋找報酬率高一點的投資標的,這也是在現,在各國經濟景氣前景不甚樂觀的情況下,我們仍然看好股市等風險性資產的最重要理由。
假若歐元區真的發生資金枯竭,則恐怕會發生另一波的金融危機,ECB將被迫再實施另一波的LTRO。
而擔保價值方面,只要ECB重啟債券收購計劃或接受西班牙與義大利公債作為抵押品,則可獲得解決。
報酬率的組成為無風險利率加上風險貼水。央行降息能夠帶動無風險利率下降,但是卻無法改變投資人心中對於風險的擔憂。除非ECB或是歐洲執委會能夠提出讓投資人安心的方案,否則邊陲國家的債券殖利率恐怕很難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